三消
關燈
小
中
大
計(四十)能食善饑渴飲。日加癟瘦。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郁火)
生地知母石膏麥冬生甘草生白芍
王(五八)肌肉瘦減。善饑渴飲。此久久煩勞。壯盛不覺。體衰病發。皆内因之症。自心營肺衛之傷。漸損及乎中下。按脈偏于左搏。營絡虛熱。故苦寒莫制其烈。甘補無濟其虛。是中上消之病。(煩勞心營熱)
犀角(三錢)鮮生地(一兩)元參心(二錢)鮮白沙參(二錢)麥冬(二錢)柿霜(一錢)生甘草(四分)鮮地骨皮(三錢)
又固本加甜沙參。
楊(二八)肝風厥陽。上沖眩暈。犯胃為消。(肝陽犯胃)
石膏知母阿膠細生地生甘草生白芍
某液涸消渴。是髒陰為病。但胃口不醒。生氣曷振。陽明陽土。非甘涼不複。肝病治胃。是仲景法。
人參麥冬粳米佩蘭葉川斛陳皮
胡(五七)元陽變動為消。與河間甘露飲方。(陽動爍津)河間甘露飲。
錢(十五)陽動消爍。甘緩和陽生津。
生地炙黑甘草知母麥冬棗仁生白芍
楊(二六)渴飲頻饑。溲溺混濁。此屬腎消。陰精内耗。陽氣上燔。舌碎绛赤。乃陰不上承。非客熱宜此。
乃髒液無存。豈是平常小恙。(腎消)
熟地萸肉山藥茯神牛膝車前
某脈左數。能食。(腎陰虛胃火旺)六味加二冬龜版女貞旱蓮川斛。
王(四五)形瘦脈搏。渴飲善食。乃三消症也。古人謂入水無物不長。入火無物不消。河間每以益腎水制心火。除腸胃激烈之燥。濟身中津液之枯。是真治法。(腎陰虛心火亢)玉女煎。
姜(五三)經營無有不勞心。心陽過動。而腎陰暗耗。液枯。陽愈燔灼。凡入火之物。必消爍幹枯。是能食而肌肉消癟。用景嶽玉女煎。
三消一症。雖有上中下之分。其實不越陰虧陽亢。津涸熱淫而已。考古治法。唯仲景之腎氣丸。助真火蒸化。上升津液。本事方之神效散。取水中鹹寒之物。遂其性而治之。二者可謂具通天手眼。萬世準繩矣。他如易簡之地黃引子。朱丹溪之消渴方。以及茯苓丸。黃湯。生津甘露飲。皆錯雜不一。毫無成法可遵。至先生則範于法。而不囿于法。如病在中上者。膈膜之地。而成燎原之場。即用景嶽之玉女煎。六味之加二冬龜甲旱蓮。一以清陽明之熱。以滋少陰。一以救心肺之陰。而下顧真液。如元陽變動而為消爍者。即用河間之甘露飲。生津清熱。潤燥養陰。甘緩和陽是也。至于壯水以制陽光。則有六味之補三陰。而加車前牛膝。導引肝腎。斟酌變通。斯誠善矣。(鄒滋九)
徐評消渴之症有數種。案中俱未備。宜詳考之。
生地知母石膏麥冬生甘草生白芍
王(五八)肌肉瘦減。善饑渴飲。此久久煩勞。壯盛不覺。體衰病發。皆内因之症。自心營肺衛之傷。漸損及乎中下。按脈偏于左搏。營絡虛熱。故苦寒莫制其烈。甘補無濟其虛。是中上消之病。(煩勞心營熱)
犀角(三錢)鮮生地(一兩)元參心(二錢)鮮白沙參(二錢)麥冬(二錢)柿霜(一錢)生甘草(四分)鮮地骨皮(三錢)
又固本加甜沙參。
楊(二八)肝風厥陽。上沖眩暈。犯胃為消。(肝陽犯胃)
石膏知母阿膠細生地生甘草生白芍
某液涸消渴。是髒陰為病。但胃口不醒。生氣曷振。陽明陽土。非甘涼不複。肝病治胃。是仲景法。
人參麥冬粳米佩蘭葉川斛陳皮
胡(五七)元陽變動為消。與河間甘露飲方。(陽動爍津)河間甘露飲。
錢(十五)陽動消爍。甘緩和陽生津。
生地炙黑甘草知母麥冬棗仁生白芍
楊(二六)渴飲頻饑。溲溺混濁。此屬腎消。陰精内耗。陽氣上燔。舌碎绛赤。乃陰不上承。非客熱宜此。
乃髒液無存。豈是平常小恙。(腎消)
熟地萸肉山藥茯神牛膝車前
某脈左數。能食。(腎陰虛胃火旺)六味加二冬龜版女貞旱蓮川斛。
王(四五)形瘦脈搏。渴飲善食。乃三消症也。古人謂入水無物不長。入火無物不消。河間每以益腎水制心火。除腸胃激烈之燥。濟身中津液之枯。是真治法。(腎陰虛心火亢)玉女煎。
姜(五三)經營無有不勞心。心陽過動。而腎陰暗耗。液枯。陽愈燔灼。凡入火之物。必消爍幹枯。是能食而肌肉消癟。用景嶽玉女煎。
三消一症。雖有上中下之分。其實不越陰虧陽亢。津涸熱淫而已。考古治法。唯仲景之腎氣丸。助真火蒸化。上升津液。本事方之神效散。取水中鹹寒之物。遂其性而治之。二者可謂具通天手眼。萬世準繩矣。他如易簡之地黃引子。朱丹溪之消渴方。以及茯苓丸。黃湯。生津甘露飲。皆錯雜不一。毫無成法可遵。至先生則範于法。而不囿于法。如病在中上者。膈膜之地。而成燎原之場。即用景嶽之玉女煎。六味之加二冬龜甲旱蓮。一以清陽明之熱。以滋少陰。一以救心肺之陰。而下顧真液。如元陽變動而為消爍者。即用河間之甘露飲。生津清熱。潤燥養陰。甘緩和陽是也。至于壯水以制陽光。則有六味之補三陰。而加車前牛膝。導引肝腎。斟酌變通。斯誠善矣。(鄒滋九)
徐評消渴之症有數種。案中俱未備。宜詳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