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
關燈
小
中
大
伊芳先寒後熱。
不饑不食。
繼浮腫喘嗆。
俯不能仰。
仰卧不安。
古人以先喘後脹治肺。
先脹後喘治脾。
今由氣分郁。
以緻水道阻塞。
大便溏洩。
仍不爽利。
其肺氣不降。
二腸交阻。
水谷蒸腐之濕。
橫趨脈絡。
腫由漸加。
豈亂醫可效。
粗述大略。
與高明論證。
(肺郁水氣不降) 肺位最高。
主氣。
為手太陰髒。
其髒體惡寒惡熱。
宣辛則通。
微苦則降。
若藥氣味重濁。
直入中下。
非宣肺方法矣。
故手經與足經大異。
當世不分手足經混治者。
特表及之。
麻黃苡仁茯苓杏仁甘草 某氣逆咳嗆喘促。
小青龍去桂枝芍草加杏仁人參。
某氣逆咳嗆喘急。
淡幹姜人參半夏五味茯苓細辛 單瘡毒内攻。
所進水谷不化。
蒸變濕邪。
漬于經隧之間。
不能由腸而下。
膀胱不利。
濁上壅遏。
肺氣不降。
喘滿不堪着枕。
三焦閉塞。
漸不可治。
議用中滿分消之法。
必得小便通利。
可以援救。
葶苈苦杏仁桑皮濃樸豬苓通草大腹皮茯苓皮澤瀉 汪脈弦堅。
動怒氣沖。
喘急不得卧息。
此肝升太過。
肺降失職。
兩足逆冷。
入暮為劇。
議用仲景越婢法。
(肝升飲邪上逆) 又按之左脅沖氣便喘。
背上一線寒冷。
直貫兩足。
明是肝逆挾支飲所緻。
議用金匮旋複花湯法。
旋複花青蔥管新绛炒半夏 姜勞煩哮喘。
是為氣虛。
蓋肺主氣。
為出氣之髒。
氣出太過。
但洩不收。
則散越多喘。
是喘症之屬虛。
故益肺氣藥皆甘。
補土母以生子。
若上氣散越已久。
耳目諸竅之阻。
皆清陽不司轉旋之機。
不必縷治。
(中氣虛)人參建中湯去姜。
沈(二三)晨起未食。
喘急多痰。
此竟夜不食。
胃中虛餒。
陽氣交升。
中無彈壓。
下焦陰傷。
已延及胃。
難以驟期霍然。
(胃虛) 黃精三角胡麻炙草茯苓 吳濁飲自夜上幹填塞。
故陽不旋降。
沖逆不得安卧。
用仲景真武法。
(腎陽虛濁飲上逆) 人參淡熟附子生淡幹姜茯苓塊豬苓澤瀉 徐(四二)色痿腠疏。
陽虛體質。
平昔喜進膏粱。
上焦易壅。
中宮少運。
濃味凝聚蒸痰。
頻年咳嗽。
但内傷失和。
薄味自可清肅。
醫用皂莢搜攢。
肺傷氣洩。
噴涕不已。
而沉锢膠濁。
仍處胸背募俞之間。
玉屏風散之固衛。
六君子湯之健脾理痰。
多是守劑。
不令宣通。
獨小青龍湯。
徹飲以就太陽。
初服喘緩。
得宜通之意。
夫太陽但開。
所欠通補陽明一段工夫。
不得其阖。
暫開複痹矣。
且喘病之因。
在肺為實。
在腎為虛。
此病細診色脈。
是上實下虛。
以緻耳聾鳴響治下之法。
壯水源以熄内風為主。
而胸次清陽少旋。
濁痰阻氣妨食。
于卧時繼以清肅上中二焦。
小劑守常。
調理百日圖功。
至于接應世務。
自宜節省。
勿在藥理中也。
(腎氣不納) 熟地(砂仁制)萸肉龜甲心阿膠牛膝茯苓遠志五味磁石秋石蜜丸。
早服。
卧時另服威喜丸。
竹瀝姜汁泛丸。
張(三十)幼年哮喘已愈。
上年夏令。
勞倦内傷緻病。
誤認外感亂治。
其氣洩越。
哮喘音啞。
勞倦不複。
遂緻損怯。
夫外感之喘治肺。
内傷之喘治腎。
以腎主納氣耳。
不饑不食。
繼浮腫喘嗆。
俯不能仰。
仰卧不安。
古人以先喘後脹治肺。
先脹後喘治脾。
今由氣分郁。
以緻水道阻塞。
大便溏洩。
仍不爽利。
其肺氣不降。
二腸交阻。
水谷蒸腐之濕。
橫趨脈絡。
腫由漸加。
豈亂醫可效。
粗述大略。
與高明論證。
(肺郁水氣不降) 肺位最高。
主氣。
為手太陰髒。
其髒體惡寒惡熱。
宣辛則通。
微苦則降。
若藥氣味重濁。
直入中下。
非宣肺方法矣。
故手經與足經大異。
當世不分手足經混治者。
特表及之。
麻黃苡仁茯苓杏仁甘草 某氣逆咳嗆喘促。
小青龍去桂枝芍草加杏仁人參。
某氣逆咳嗆喘急。
淡幹姜人參半夏五味茯苓細辛 單瘡毒内攻。
所進水谷不化。
蒸變濕邪。
漬于經隧之間。
不能由腸而下。
膀胱不利。
濁上壅遏。
肺氣不降。
喘滿不堪着枕。
三焦閉塞。
漸不可治。
議用中滿分消之法。
必得小便通利。
可以援救。
葶苈苦杏仁桑皮濃樸豬苓通草大腹皮茯苓皮澤瀉 汪脈弦堅。
動怒氣沖。
喘急不得卧息。
此肝升太過。
肺降失職。
兩足逆冷。
入暮為劇。
議用仲景越婢法。
(肝升飲邪上逆) 又按之左脅沖氣便喘。
背上一線寒冷。
直貫兩足。
明是肝逆挾支飲所緻。
議用金匮旋複花湯法。
旋複花青蔥管新绛炒半夏 姜勞煩哮喘。
是為氣虛。
蓋肺主氣。
為出氣之髒。
氣出太過。
但洩不收。
則散越多喘。
是喘症之屬虛。
故益肺氣藥皆甘。
補土母以生子。
若上氣散越已久。
耳目諸竅之阻。
皆清陽不司轉旋之機。
不必縷治。
(中氣虛)人參建中湯去姜。
沈(二三)晨起未食。
喘急多痰。
此竟夜不食。
胃中虛餒。
陽氣交升。
中無彈壓。
下焦陰傷。
已延及胃。
難以驟期霍然。
(胃虛) 黃精三角胡麻炙草茯苓 吳濁飲自夜上幹填塞。
故陽不旋降。
沖逆不得安卧。
用仲景真武法。
(腎陽虛濁飲上逆) 人參淡熟附子生淡幹姜茯苓塊豬苓澤瀉 徐(四二)色痿腠疏。
陽虛體質。
平昔喜進膏粱。
上焦易壅。
中宮少運。
濃味凝聚蒸痰。
頻年咳嗽。
但内傷失和。
薄味自可清肅。
醫用皂莢搜攢。
肺傷氣洩。
噴涕不已。
而沉锢膠濁。
仍處胸背募俞之間。
玉屏風散之固衛。
六君子湯之健脾理痰。
多是守劑。
不令宣通。
獨小青龍湯。
徹飲以就太陽。
初服喘緩。
得宜通之意。
夫太陽但開。
所欠通補陽明一段工夫。
不得其阖。
暫開複痹矣。
且喘病之因。
在肺為實。
在腎為虛。
此病細診色脈。
是上實下虛。
以緻耳聾鳴響治下之法。
壯水源以熄内風為主。
而胸次清陽少旋。
濁痰阻氣妨食。
于卧時繼以清肅上中二焦。
小劑守常。
調理百日圖功。
至于接應世務。
自宜節省。
勿在藥理中也。
(腎氣不納) 熟地(砂仁制)萸肉龜甲心阿膠牛膝茯苓遠志五味磁石秋石蜜丸。
早服。
卧時另服威喜丸。
竹瀝姜汁泛丸。
張(三十)幼年哮喘已愈。
上年夏令。
勞倦内傷緻病。
誤認外感亂治。
其氣洩越。
哮喘音啞。
勞倦不複。
遂緻損怯。
夫外感之喘治肺。
内傷之喘治腎。
以腎主納氣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