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脹
關燈
小
中
大
中木火入絡。
成形為脹。
便溺皆赤。
喉痛聲嘶痰血。
肝病過膈犯肺。
久延為單腹脹難治。
(木火入絡)小溫中丸三錢。
吳(五五)氣逆脹。
汨汨有聲。
已屬絡病。
難除病根。
(氣逆入絡) 老蘇梗生香附濃樸白蔻仁土栝蒌桔梗枳殼黑山栀 汪脈右澀。
左弱。
面黃瘦。
露筋。
乃積勞憂思傷陽。
濁陰起于少腹。
漸至盤踞中宮。
甚則妨食嘔吐。
皆單鼓脹之象大着。
調治最難。
欲驅陰濁。
急急通陽。
(陽虛單脹濁陰凝滞) 幹姜附子豬苓澤瀉椒目 又通太陽之裡。
驅其濁陰。
已得脹減嘔緩。
知身中真陽。
向為群藥大傷。
議以護陽。
兼以洩濁法。
人參塊茯苓生幹姜淡附子澤瀉 又陰濁盤踞中土。
清陽蒙閉。
腹滿脹。
氣逆腹痛。
皆陽氣不得宣通。
濁陰不能下走。
拟進白通法。
生幹姜生炮附子沖豬膽汁。
黃(三八)停滞單脹。
并不渴飲。
晝則便利不爽。
夜則小溲略通。
此由氣分郁痹。
緻中焦不運。
先用大針砂丸。
每服一錢五分。
暖其水髒以洩濁。
某向有宿痞。
夏至節一陰來複。
連次夢遺。
遂腹形堅大。
二便或通或閉。
是時右膝癰腫潰瘍。
未必非濕熱留阻經絡所緻。
診脈左小弱。
右緩大。
面色青減。
鼻準明亮。
納食必腹脹愈加。
四肢惡冷。
熱自裡升。
甚則衄血牙宣。
全是身中氣血交結。
固非積聚停水之脹。
考古人于脹症。
以厘清氣血為主。
止痛務在宣通。
要知攻下皆為通腑。
溫補乃護陽以宣通。
今者單單腹脹。
當以脾胃為病薮。
太陰不運。
陽明愈鈍。
議以緩攻一法。
川桂枝(一錢)熟大黃(一錢)生白芍(一錢半)濃樸(一錢)枳實(一錢)淡生幹姜(一錢) 三帖。
又診脈細小。
右微促。
畏寒甚。
右脅中氣。
觸入小腹。
着卧即有形墜着。
議用局方禹餘糧丸。
暖水髒以通陽氣。
早晚各服一錢流水送八服。
又脈入尺。
弦勝于數。
元海陽虛。
是病之本。
肝失疏洩。
以緻脹。
是病之标。
當朝用玉壺丹。
午用疏肝實脾利水。
分消太陽太陰之邪。
紫濃樸(炒一錢半)縮砂仁(炒研一錢)生于術(二錢)豬苓(一錢)茯苓(塊三錢)澤瀉(一錢) 又脈弦數。
手足畏冷。
心中兀兀。
中氣已虛。
且服小針砂丸。
每服八十粒。
開水送。
二服。
以後藥壓之。
生于術雲茯苓廣皮煎湯一小杯。
後服。
又脈如澀。
凡陽氣動則遺。
右脅汨汨有聲。
墜入少腹。
可知腫脹非陽道不利。
是陰道實。
水谷之濕熱不化也。
議用牡蛎澤瀉散。
左牡蛎(四錢洩濕)澤瀉(一錢半)花粉(一錢半)川桂枝木(五分通陽)茯苓(三錢化氣)紫濃樸(一錢) 午服。
又脈數實。
惡水。
午後手足畏冷。
陽明中虛。
水氣聚而為飲也。
以苓桂術甘湯劫飲。
牡蛎澤瀉散止遺逐水。
照前方去花粉加生于術三錢。
又手足畏冷。
不喜飲水。
右脅汨汨有聲。
下墜少腹。
脈雖數而右大左弦。
信是陽明中虛。
當用人參熟附生姜。
溫經補虛之法。
但因欲回府調理數日。
方中未便加減。
且用前方。
調治太陽太陰。
生于術(三錢)左牡蛎(生四錢)澤瀉(炒一錢)雲苓(三錢)生益智(四分)桂枝木(四分)炒濃樸(一錢)午後食遠服。
朝服小溫中丸五十粒。
開水送。
仍用三味煎湯壓之。
楊(十六)味過辛酸。
脾胃氣傷結聚。
食入則脹滿。
曾服礞石大黃丸。
滞濁既下不愈。
病不在乎腸中。
前賢治脹治滿。
必曰分消。
攻有形不效。
自屬氣聚為瘕。
疏胃宜清。
調脾當暖。
此宗前賢立法。
(脾胃氣窒不和) 生茅術廣皮丁香皮黃柏草豆蔻川黃連濃樸茯苓澤瀉水法丸。
腫脹證。
大約腫本乎水。
脹由乎氣。
腫分陽水陰水。
其有因風因濕因氣因熱。
外來者為有餘。
即為陽水。
因于大病後。
因脾肺虛弱。
不能通調水道。
因心火克金。
肺不能生腎水。
以緻小便不利。
因腎經陰虧。
虛火爍肺金而溺少。
誤用行氣分利之劑。
漸至喘急痰盛。
小水短赤。
釀成腫證。
内發者為不足。
即為陰水。
若脹病之因更多。
所脹之位各異。
或因濕因郁因寒因熱因氣因血因痰因積因蟲。
皆可為脹。
或在髒在腑。
在脈絡在皮膚。
在身之上下。
表裡皆能作脹。
更或始因于寒。
久郁為熱。
或始為熱中。
末傳寒中。
且也脹不必兼腫。
而腫則必兼脹。
亦有腫脹同時并至者。
其病形變幻不一。
其病機之參伍錯綜。
更難叙述。
故案中諸症。
有濕在下者。
用分利。
有濕在上中下者。
用分消。
有濕而着裡者。
用五苓散通達膀胱。
有濕郁熱兼者。
用半夏瀉心法。
苦辛通降。
有濕熱氣郁積者。
用雞金散加減。
消利并行。
有氣血郁積。
夾濕熱之邪。
久留而不散者。
用小溫中丸。
清理相火。
健運中州。
有濕熱與水寒之氣交橫。
氣喘溺少。
通身腫脹者。
用禹餘糧丸。
崇土制水。
暖下洩濁。
有寒濕在乎氣分。
則用姜附。
有寒濕入于血分。
則用桂附。
有濕上甚為熱。
則用麻杏膏苡等味。
清肅上焦之氣。
有濕下着為痹。
則用加味活絡等劑。
宣通下焦之郁。
有藉乎薤白栝蒌者。
滑潤氣機之痹結于腹脅也。
有藉乎制黃歸尾者。
搜逐血沫之凝澀于經隧也。
有藉乎玉壺控涎神保神芎者。
視其或輕或重之痰。
飲水積而驅之也。
此皆未損夫髒氣。
而第在腑之上下。
膜之表裡者也。
若有胃陽虛者。
參苓必進。
脾陽衰者。
術附必投。
更有傷及乎腎者。
則又需加減八味濟生等丸矣。
其他如養陽明之大半夏湯。
疏厥陰之逍遙散。
蓋由證之牽連而及。
是又案中法外之法也已。
(姚亦陶) 徐評脹滿之為病。
即使正虛。
終屬邪實。
古人慎用補法。
又脹必有濕。
濕則有熱。
内經所以指為熱症。
今多用溫補之藥。
内雖有通利之品。
而臣不勝主。
贻誤必多。
細閱諸案。
恐愈者少。
而不治者多也。
脹滿必有有形之物。
宜緩緩下之。
成形為脹。
便溺皆赤。
喉痛聲嘶痰血。
肝病過膈犯肺。
久延為單腹脹難治。
(木火入絡)小溫中丸三錢。
吳(五五)氣逆脹。
汨汨有聲。
已屬絡病。
難除病根。
(氣逆入絡) 老蘇梗生香附濃樸白蔻仁土栝蒌桔梗枳殼黑山栀 汪脈右澀。
左弱。
面黃瘦。
露筋。
乃積勞憂思傷陽。
濁陰起于少腹。
漸至盤踞中宮。
甚則妨食嘔吐。
皆單鼓脹之象大着。
調治最難。
欲驅陰濁。
急急通陽。
(陽虛單脹濁陰凝滞) 幹姜附子豬苓澤瀉椒目 又通太陽之裡。
驅其濁陰。
已得脹減嘔緩。
知身中真陽。
向為群藥大傷。
議以護陽。
兼以洩濁法。
人參塊茯苓生幹姜淡附子澤瀉 又陰濁盤踞中土。
清陽蒙閉。
腹滿脹。
氣逆腹痛。
皆陽氣不得宣通。
濁陰不能下走。
拟進白通法。
生幹姜生炮附子沖豬膽汁。
黃(三八)停滞單脹。
并不渴飲。
晝則便利不爽。
夜則小溲略通。
此由氣分郁痹。
緻中焦不運。
先用大針砂丸。
每服一錢五分。
暖其水髒以洩濁。
某向有宿痞。
夏至節一陰來複。
連次夢遺。
遂腹形堅大。
二便或通或閉。
是時右膝癰腫潰瘍。
未必非濕熱留阻經絡所緻。
診脈左小弱。
右緩大。
面色青減。
鼻準明亮。
納食必腹脹愈加。
四肢惡冷。
熱自裡升。
甚則衄血牙宣。
全是身中氣血交結。
固非積聚停水之脹。
考古人于脹症。
以厘清氣血為主。
止痛務在宣通。
要知攻下皆為通腑。
溫補乃護陽以宣通。
今者單單腹脹。
當以脾胃為病薮。
太陰不運。
陽明愈鈍。
議以緩攻一法。
川桂枝(一錢)熟大黃(一錢)生白芍(一錢半)濃樸(一錢)枳實(一錢)淡生幹姜(一錢) 三帖。
又診脈細小。
右微促。
畏寒甚。
右脅中氣。
觸入小腹。
着卧即有形墜着。
議用局方禹餘糧丸。
暖水髒以通陽氣。
早晚各服一錢流水送八服。
又脈入尺。
弦勝于數。
元海陽虛。
是病之本。
肝失疏洩。
以緻脹。
是病之标。
當朝用玉壺丹。
午用疏肝實脾利水。
分消太陽太陰之邪。
紫濃樸(炒一錢半)縮砂仁(炒研一錢)生于術(二錢)豬苓(一錢)茯苓(塊三錢)澤瀉(一錢) 又脈弦數。
手足畏冷。
心中兀兀。
中氣已虛。
且服小針砂丸。
每服八十粒。
開水送。
二服。
以後藥壓之。
生于術雲茯苓廣皮煎湯一小杯。
後服。
又脈如澀。
凡陽氣動則遺。
右脅汨汨有聲。
墜入少腹。
可知腫脹非陽道不利。
是陰道實。
水谷之濕熱不化也。
議用牡蛎澤瀉散。
左牡蛎(四錢洩濕)澤瀉(一錢半)花粉(一錢半)川桂枝木(五分通陽)茯苓(三錢化氣)紫濃樸(一錢) 午服。
又脈數實。
惡水。
午後手足畏冷。
陽明中虛。
水氣聚而為飲也。
以苓桂術甘湯劫飲。
牡蛎澤瀉散止遺逐水。
照前方去花粉加生于術三錢。
又手足畏冷。
不喜飲水。
右脅汨汨有聲。
下墜少腹。
脈雖數而右大左弦。
信是陽明中虛。
當用人參熟附生姜。
溫經補虛之法。
但因欲回府調理數日。
方中未便加減。
且用前方。
調治太陽太陰。
生于術(三錢)左牡蛎(生四錢)澤瀉(炒一錢)雲苓(三錢)生益智(四分)桂枝木(四分)炒濃樸(一錢)午後食遠服。
朝服小溫中丸五十粒。
開水送。
仍用三味煎湯壓之。
楊(十六)味過辛酸。
脾胃氣傷結聚。
食入則脹滿。
曾服礞石大黃丸。
滞濁既下不愈。
病不在乎腸中。
前賢治脹治滿。
必曰分消。
攻有形不效。
自屬氣聚為瘕。
疏胃宜清。
調脾當暖。
此宗前賢立法。
(脾胃氣窒不和) 生茅術廣皮丁香皮黃柏草豆蔻川黃連濃樸茯苓澤瀉水法丸。
腫脹證。
大約腫本乎水。
脹由乎氣。
腫分陽水陰水。
其有因風因濕因氣因熱。
外來者為有餘。
即為陽水。
因于大病後。
因脾肺虛弱。
不能通調水道。
因心火克金。
肺不能生腎水。
以緻小便不利。
因腎經陰虧。
虛火爍肺金而溺少。
誤用行氣分利之劑。
漸至喘急痰盛。
小水短赤。
釀成腫證。
内發者為不足。
即為陰水。
若脹病之因更多。
所脹之位各異。
或因濕因郁因寒因熱因氣因血因痰因積因蟲。
皆可為脹。
或在髒在腑。
在脈絡在皮膚。
在身之上下。
表裡皆能作脹。
更或始因于寒。
久郁為熱。
或始為熱中。
末傳寒中。
且也脹不必兼腫。
而腫則必兼脹。
亦有腫脹同時并至者。
其病形變幻不一。
其病機之參伍錯綜。
更難叙述。
故案中諸症。
有濕在下者。
用分利。
有濕在上中下者。
用分消。
有濕而着裡者。
用五苓散通達膀胱。
有濕郁熱兼者。
用半夏瀉心法。
苦辛通降。
有濕熱氣郁積者。
用雞金散加減。
消利并行。
有氣血郁積。
夾濕熱之邪。
久留而不散者。
用小溫中丸。
清理相火。
健運中州。
有濕熱與水寒之氣交橫。
氣喘溺少。
通身腫脹者。
用禹餘糧丸。
崇土制水。
暖下洩濁。
有寒濕在乎氣分。
則用姜附。
有寒濕入于血分。
則用桂附。
有濕上甚為熱。
則用麻杏膏苡等味。
清肅上焦之氣。
有濕下着為痹。
則用加味活絡等劑。
宣通下焦之郁。
有藉乎薤白栝蒌者。
滑潤氣機之痹結于腹脅也。
有藉乎制黃歸尾者。
搜逐血沫之凝澀于經隧也。
有藉乎玉壺控涎神保神芎者。
視其或輕或重之痰。
飲水積而驅之也。
此皆未損夫髒氣。
而第在腑之上下。
膜之表裡者也。
若有胃陽虛者。
參苓必進。
脾陽衰者。
術附必投。
更有傷及乎腎者。
則又需加減八味濟生等丸矣。
其他如養陽明之大半夏湯。
疏厥陰之逍遙散。
蓋由證之牽連而及。
是又案中法外之法也已。
(姚亦陶) 徐評脹滿之為病。
即使正虛。
終屬邪實。
古人慎用補法。
又脹必有濕。
濕則有熱。
内經所以指為熱症。
今多用溫補之藥。
内雖有通利之品。
而臣不勝主。
贻誤必多。
細閱諸案。
恐愈者少。
而不治者多也。
脹滿必有有形之物。
宜緩緩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