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聚
關燈
小
中
大
葛嗔怒強食。肝木犯土。腹痛。突如有形。緩則泯然無迹。氣下鳴響。皆木火餘威。
乃瘕疝之屬。攻伐消導。必變腹滿。以虛中挾滞。最難速功。近日痛瀉。恐延秋痢。(木犯土虛中挾滞)
丁香濃樸茯苓炒白芍廣皮煨益智仁
又下午倦甚。暮夜痛發。陽微。陰濁乃踞。用溫通陽明法。
人參吳萸半夏姜汁茯苓炒白芍
又照前方去白芍加川楝牡蛎。
白(十四)瘧邪久留。結聚血分成形。仲景有緩攻通絡方法可宗。但瘧母必在脅下。以少陽厥陰表裡為病。今脈弦大。面色黃滞。腹大青筋皆露。頸脈震動。純是脾胃受傷。積聚内起。氣分受病。痞滿勢成。與瘧母邪結血分。又屬兩途。經年病久。正氣已怯。觀東垣五積。必疏補兩施。
蓋緩攻為宜。(脾胃傷氣分結痞)
生于術雞肫皮川連濃樸新會皮姜渣水法丸。
馬(三二)病後食物失和。腸中變化。傳導失職。氣滞釀濕。郁而成熱。六腑滞濁為之聚。昔潔古東垣輩。于腸胃宿病。每取丸劑緩攻。當仿之。(氣滞濕熱腑聚)
川連蘆荟(箬葉上炙)雞肫皮(不落水去垢新瓦上炙脆)煨木香小青皮萊菔子南山楂紫濃樸蒸餅為小丸。
陳(十八)濕勝脾胃。食物不化。向有聚積。腸腑不通。熱氣固郁。當進和中。忌口勿勞。不緻變病。(濕熱食滞)
黃芩枳實廣皮萊菔子白芍白術蒼術雞肫皮水泛丸
吳(三一)右脅有形高突。按之無痛。此屬瘕痞。非若氣聚凝痰。難以推求。然病久僅阻在脈。須佐針刺宣通。正在伏天宜商。(痰凝脈絡)
真蛤粉白芥子栝蒌皮黑栀皮半夏郁金橘紅姜皮
曹着而不移。是為陰邪聚絡。診脈弦緩。難以五積肥氣攻治。大旨以辛溫入血絡治之。(脈絡凝痹)
當歸須延胡官桂橘核韭白
王(三七)騎射馳驟。寒暑勞形。皆令陽氣受傷。三年來。右胸脅形高微突。初病脹痛無形。久則形堅似梗。是初為氣結在經。久則血傷入絡。蓋經絡系于髒腑外廓。猶堪勉強支撐。但氣鈍血滞。
日漸瘀痹。而延瘕。怒勞努力。氣血交亂。病必旋發。故寒溫消克。理氣逐血。總之未能講究絡病工夫。考仲景于勞傷血痹諸法。其通絡方法。每取蟲蟻迅速飛走諸靈。俾飛者升。走者降血無凝着。氣可宣通。與攻積除堅。徒入髒腑者有間。錄法備參末議。
蜣螂蟲蟲當歸須桃仁川郁金川芎生香附煨木香生牡蛎夏枯草用大酒曲末二兩加水稀糊丸無灰酒送三錢。
某伏梁病在絡。日後當血凝之慮。脈數左大是其征也。(伏梁)
濃樸(一錢)青皮(八分)當歸(一錢)郁金(一錢)益母草(三錢)茯苓(一錢)澤瀉(一錢)
某脈數堅。伏梁病在絡。宜氣血分消。
桃仁(三錢炒研)郁金(一錢)茺蔚子(一錢)枳實(七分)濃樸(一錢)茯苓(三錢)通草(五分)
自難經分出積者陰氣也。五髒所生。聚者陽氣也。六腑所成。後巢氏病源。另立瘕之名。
以不動者為。動者為瘕。究之。亦即難經積聚之意也。前賢有雲。積聚者。就其肓膜結聚之處。以經脈所過部分。屬髒者為陰。陰主靜。靜則堅而不移。屬腑者為陽。陽主動。動則移而不定。故是案中又從而悟出雲。着而不移。是為陰邪聚絡。大旨以辛溫入血絡治之。
蓋陰主靜。不移即主靜之根。所以為陰也。可容不移之陰邪者。自必無陽動之氣以旋運之。而必有陰靜之血以倚伏之。所以必藉體陰用陽之品。方能入陰出陽。以施其辛散溫通之力也。又雲。初為氣結在經。久則血傷入絡。辄仗蠕動之物。松透病根。是又先生化裁之妙。于古人書引伸觸類而得。若夫荟肫之去熱滞芥蛤之。豁凝痰不過為先生用古處也。案中積症。第見伏梁。不能盡備。然宋時諸賢。于五積九積治法。載在書籍者頗多。大略消補兼施。并以所惡者攻。所喜者誘爾。業醫者。自當知之稔也。(姚亦陶)
徐評積聚之症各殊。治法亦迥别。案中皆泛泛之方。治積聚之法。未及百分之一。學人宜廣求之。
乃瘕疝之屬。攻伐消導。必變腹滿。以虛中挾滞。最難速功。近日痛瀉。恐延秋痢。(木犯土虛中挾滞)
丁香濃樸茯苓炒白芍廣皮煨益智仁
又下午倦甚。暮夜痛發。陽微。陰濁乃踞。用溫通陽明法。
人參吳萸半夏姜汁茯苓炒白芍
又照前方去白芍加川楝牡蛎。
白(十四)瘧邪久留。結聚血分成形。仲景有緩攻通絡方法可宗。但瘧母必在脅下。以少陽厥陰表裡為病。今脈弦大。面色黃滞。腹大青筋皆露。頸脈震動。純是脾胃受傷。積聚内起。氣分受病。痞滿勢成。與瘧母邪結血分。又屬兩途。經年病久。正氣已怯。觀東垣五積。必疏補兩施。
蓋緩攻為宜。(脾胃傷氣分結痞)
生于術雞肫皮川連濃樸新會皮姜渣水法丸。
馬(三二)病後食物失和。腸中變化。傳導失職。氣滞釀濕。郁而成熱。六腑滞濁為之聚。昔潔古東垣輩。于腸胃宿病。每取丸劑緩攻。當仿之。(氣滞濕熱腑聚)
川連蘆荟(箬葉上炙)雞肫皮(不落水去垢新瓦上炙脆)煨木香小青皮萊菔子南山楂紫濃樸蒸餅為小丸。
陳(十八)濕勝脾胃。食物不化。向有聚積。腸腑不通。熱氣固郁。當進和中。忌口勿勞。不緻變病。(濕熱食滞)
黃芩枳實廣皮萊菔子白芍白術蒼術雞肫皮水泛丸
吳(三一)右脅有形高突。按之無痛。此屬瘕痞。非若氣聚凝痰。難以推求。然病久僅阻在脈。須佐針刺宣通。正在伏天宜商。(痰凝脈絡)
真蛤粉白芥子栝蒌皮黑栀皮半夏郁金橘紅姜皮
曹着而不移。是為陰邪聚絡。診脈弦緩。難以五積肥氣攻治。大旨以辛溫入血絡治之。(脈絡凝痹)
當歸須延胡官桂橘核韭白
王(三七)騎射馳驟。寒暑勞形。皆令陽氣受傷。三年來。右胸脅形高微突。初病脹痛無形。久則形堅似梗。是初為氣結在經。久則血傷入絡。蓋經絡系于髒腑外廓。猶堪勉強支撐。但氣鈍血滞。
日漸瘀痹。而延瘕。怒勞努力。氣血交亂。病必旋發。故寒溫消克。理氣逐血。總之未能講究絡病工夫。考仲景于勞傷血痹諸法。其通絡方法。每取蟲蟻迅速飛走諸靈。俾飛者升。走者降血無凝着。氣可宣通。與攻積除堅。徒入髒腑者有間。錄法備參末議。
蜣螂蟲蟲當歸須桃仁川郁金川芎生香附煨木香生牡蛎夏枯草用大酒曲末二兩加水稀糊丸無灰酒送三錢。
某伏梁病在絡。日後當血凝之慮。脈數左大是其征也。(伏梁)
濃樸(一錢)青皮(八分)當歸(一錢)郁金(一錢)益母草(三錢)茯苓(一錢)澤瀉(一錢)
某脈數堅。伏梁病在絡。宜氣血分消。
桃仁(三錢炒研)郁金(一錢)茺蔚子(一錢)枳實(七分)濃樸(一錢)茯苓(三錢)通草(五分)
自
以不動者為。動者為瘕。究之。亦即難經積聚之意也。前賢有雲。積聚者。就其肓膜結聚之處。以經脈所過部分。屬髒者為陰。陰主靜。靜則堅而不移。屬腑者為陽。陽主動。動則移而不定。故是案中又從而悟出雲。着而不移。是為陰邪聚絡。大旨以辛溫入血絡治之。
蓋陰主靜。不移即主靜之根。所以為陰也。可容不移之陰邪者。自必無陽動之氣以旋運之。而必有陰靜之血以倚伏之。所以必藉體陰用陽之品。方能入陰出陽。以施其辛散溫通之力也。又雲。初為氣結在經。久則血傷入絡。辄仗蠕動之物。松透病根。是又先生化裁之妙。于古人書引伸觸類而得。若夫荟肫之去熱滞芥蛤之。豁凝痰不過為先生用古處也。案中積症。第見伏梁。不能盡備。然宋時諸賢。于五積九積治法。載在書籍者頗多。大略消補兼施。并以所惡者攻。所喜者誘爾。業醫者。自當知之稔也。(姚亦陶)
徐評積聚之症各殊。治法亦迥别。案中皆泛泛之方。治積聚之法。未及百分之一。學人宜廣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