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脹

關燈
暮夜服玉壺丹五分。

    晨進。

     人參半夏姜汁茯苓枳實幹姜 (六二)老人脾腎陽衰。

    午後暮夜。

    陰氣用事。

    食納不适。

    腸鳴脹。

    時洩。

    治法初宜剛劑。

    俾陰濁不僭。

    陽乃複辟。

     人參(一錢半)淡附子(一錢)淡幹姜(八分)茯苓(三錢)炒菟絲(三錢)胡蘆巴(一錢) 此治陽明之陽也。

    若參入白術甘草。

    則兼走太陰矣。

     (三七)腫脹由足入腹。

    診脈細軟。

    不能運谷。

    當治少陰太陰。

    (脾腎陽虛) 生白術濃樸茯苓淡附子淡幹姜荜茇 (三六)暮食不化。

    黎明瘕洩。

    乃内傷單脹之症。

    脾腎之陽積弱。

    據理當用腎氣丸。

     (四三)脈微而遲。

    色衰萎黃。

    蟹為介屬。

    鹹寒沉降。

    凡陽氣不足者。

    食之損陽。

    其緻病之由。

    自試二次矣。

    久利久洩。

    古雲無不傷腎。

    今浮腫漸起自下。

    是水失火而敗。

    若非暖下。

    徒見洩瀉有紅。

     為脾胃濕熱。

    必緻中滿敗壞。

     生茅術熟地炭熟附子淡幹姜茯苓車前 脾腎虛寒多瀉。

    由秋冬不愈。

    春木已動。

    勢必克土。

    腹滿。

    小便不利。

    乃腫病之根。

    若不益火生土。

    日吃疲藥。

    焉能卻病。

     人參白術附子生益智菟絲子茯苓 (四八)據說情懷不适。

    因嗔怒。

    痰嗽有血。

    視中年形瘁肉消。

    漸漸腹脹跗腫。

    下午漸甚。

    陽氣日奪。

     早服腎氣丸三錢。

    晝服五苓散。

    (腎陽虛) (氏)行動氣墜于下。

    卧着氣擁于上。

    此跗腫晝甚。

    頭脹夜甚。

    總是中年陽微。

    最有腹大喘急之事。

    濟生丸(十服) 陽微陰結。

    腫脹。

     附子苡仁白術木防己澤瀉細辛 陽明胃逆。

    厥陰來犯。

    丹溪謂上升之氣。

    自肝而出。

    清金開氣。

    亦有制木之功能。

    而痛脹稍緩。

    議以溫膽加黃連方。

    (肝胃不和) 半夏茯苓橘紅枳實竹茹川連生白芍 (二八)舌微黃。

    瘕逆。

    脘胸悉脹。

    當和肝胃。

     桂枝木幹姜青皮吳萸川楝子炒半夏 兩年初秋發傷。

    脈絡氣血不為流行。

    而腹滿重墜。

    卧則頗安。

    臍左動氣。

    卧則尤甚。

    吐冷沫。

     常覺冷氣。

    身麻語塞。

    肝風日熾。

    疏洩失職。

    經以肝病吐涎沫。

    木侮土位。

    自多脹。

    丹溪雲。

    自覺冷者非真冷也。

    兩次潰瘍之後。

    剛燥熱藥。

    似難進商。

    議以宣通肝胃為治。

    有年久恙。

    貴乎平淡矣。

     雲茯苓(三錢)三角胡麻(搗碎滾水洗十次三錢)濃橘紅(一錢)嫩鈎藤(一錢)熟半夏(炒黃一錢半)白旋複花(一錢)濾清。

    服一杯。

    四帖。

     接服大半夏湯。

     熟半夏(炒二錢半)雲苓(小塊五錢)姜汁(調服四分)人參(同煎一錢) (五九)診脈百至。

    右緩澀。

    左弦勁。

    始而腸鳴洩氣。

    由漸腹滿脹。

    納食幾廢。

    便難溺少。

    此皆情懷少曠。

    清氣不轉。

    肝木侵侮胃土。

    腑陽窒塞。

    脹滿日甚。

    據雲。

    先因胃脘心下痛症。

    氣郁顯然。

    非旦晚圖功之象。

    議河間分消法。

    (肝郁犯胃兼濕) 杏仁濃樸海金沙陳香橼郁金萊菔子木通雞肫皮 (三七)食入不運。

    脘中脹。

    病由悒郁。

    經年不愈。

    視色黃形瘦。

    按脈小而澀。

    喜涼飲。

    惡熱。

    大便未經通調。

    九竅不和。

    皆胃病矣。

     川連雞肫皮枳實廣皮桔梗栝蒌實半夏萊菔子郁金杏仁姜汁竹瀝丸。

     (四十)肝郁乘胃為脹。

    經年内結有形。

    用緩消一法。

     生茅術雞肫皮川連生濃樸淡姜渣針砂(制) 椒目湯法丸。

     濕熱。

    由腑滞及腸中。

    大便不爽。

    食入不适。

    平昔肝木易動。

    厥陰不主疏洩。

    少腹形脹。

    無非滞氣之壅。

    久則凝瘀日踞。

     小溫中丸三錢。

    十服。

     (三十)脈右弦。

    面黃。

    腹滿。

    按之漉漉有聲。

    每大便先腹痛。

    便不能幹爽。

    此胃氣不降。

    陽氣自滞。

     由乎嗔怒不息。

    肝木橫逆。

    疏洩失司。

    脹之來。

    皆由乎此。

    議洩肝通腑。

    濁宣脹減之義。

     杏仁紫濃樸豬苓郁金椒目槟榔汁接服小溫中九。

     (五七)不饑不運。

    少腹胃脘悉滿。

    診脈左弦。

    乃肝木犯胃。

    二腑不主流行。

    濁陰漸次彌漫。

    他日單脹之作。

    竟有難以杜患者。

    速速戒惱怒。

    安閑自在。

    誠治斯疾之良圖。

     小溫中丸一錢五分。

    開水送下。

     夏四月。

    脾胃主氣。

    嗔怒怫郁。

    無不動肝。

    肝木侮土。

    而脾胃受傷。

    郁久氣不轉舒。

    聚而為熱。

     乃壯火害氣。

    宜乎減食脹矣。

    當作木土之郁調治。

    桂附助熱。

    萸地滋滞。

    郁熱益深。

    是速增其病矣。

     鈎藤丹皮黑山栀川連青皮子紫濃樸萊菔子廣皮白薄荷梗 脹勢已緩。

    脈來弦實。

    此濕熱猶未盡去。

    必淡泊食物。

    清肅胃口。

    以清滲利水之劑。

    服五六日再議。

     豬苓澤瀉通草海金沙金銀花茯苓皮黑豆皮 診脈浮中沉。

    來去不為流利。

    氣阻濕郁。

    膠痰内着。

    議用控涎丹六分。

    緩攻。

     服控涎丹。

    大便通而不爽。

    診右脈弦實。

    目黃舌燥。

    中焦濕熱不行。

    因久病神倦。

    不敢過攻。

     議用丹溪小溫中丸。

    每服三錢。

    乃洩肝通胃。

    以緩治其脹。

     形神勞煩。

    陽傷。

    腑氣不通。

    疝瘕陰濁。

    從厥陰乘犯陽明。

    胃為陰濁蒙閉。

    腸中氣窒日甚。

    年前邪勢頗緩。

    宣絡可效。

    今閉锢全是濁陰。

    若非辛雄剛劑。

    何以直突重圍。

    脹滿日增。

    人力難施矣。

     生炮川烏頭生淡川附子淡幹姜淡吳萸川楝子小茴香豬膽汁 (氏)紫菀杏仁通草郁金黑山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