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乘土
關燈
小
中
大
某肝厥犯胃入膈。
(肝胃) 半夏姜汁杏仁栝蒌皮金鈴子延胡香豆豉白蔻 鮑(三三)情懷不适。
陽氣郁勃于中。
變化内風。
掀旋轉動。
心悸流涎。
麻木悉歸左肢。
蓋肝為起病之源。
胃為傳病之所。
飲酒中虛。
便易溏滑。
議兩和肝胃。
桑葉炒丹皮天麻金斛川貝地骨皮 吳脈左數。
右濡。
氣塞心痛。
養胃平肝。
半夏茯苓炒麥冬柏子仁川楝子青橘葉 顧(五一)脈弦。
胃脘痹痛。
子後清水泛溢。
由少腹湧起。
顯是肝厥胃痛之症。
吳萸(五分)川楝子(一錢)延胡(一錢)茯苓(三錢)桂枝木(五分)高良姜(一錢) 某(二九)脈左弦。
右澀。
中脘痛及少腹。
病在肝胃。
川楝子青皮生香附小茴茯苓南棗 某(三二)舌白惡心。
液沫泛溢。
病在肝胃。
當通陽洩濁。
吳萸(七分)幹姜(一錢)姜汁(三分)茯苓(三錢)南棗(一枚) 任(三八)此情志不遂。
肝木之氣。
逆行犯胃。
嘔吐膈脹。
開懷談笑可解。
凝滞血藥。
乃病之對頭也。
延胡川楝子蘇梗烏藥香附紅豆蔻 王(四三)胃脘痛。
高突而堅。
嘔清涎血沫。
滴水不能下咽。
四肢冷。
肌膚麻木。
捶背脊病勢略緩。
此屬肝厥犯胃。
開口吳萸金鈴子炒延胡生香附高良姜南山楂 某脈左弦。
少寐。
氣從左升。
洩肝和胃。
生左牡蛎(五錢)川楝子肉(一錢)化州橘紅(一錢半)茯苓(三錢)澤瀉(一錢) 某脈緩。
左弦。
晨倦食減。
在土旺之候。
急調脾胃。
戊己湯去甘草加谷芽。
程(五六)曲運神機。
心多擾動。
必形之夢寐。
診脈時。
手指微震。
食納痰多。
蓋君相動主消爍。
安谷不充形骸。
首宜理陽明以制厥陰。
勿多歧也。
人參枳實半夏茯苓石菖蒲 某通補陽明和厥陰。
人參茯苓半夏高良姜吳萸生白芍 某(四一)肝逆犯胃。
脘痛腹鳴。
氣撐至咽。
川楝子桂枝木淡幹姜川椒生白芍吳萸烏梅茯苓 程(五二)操家。
煩動嗔怒。
都令肝氣易逆。
幹嘔味酸。
木犯胃土。
風木動。
乃晨洩食少。
形瘦脈虛。
先議安胃和肝。
人參半夏茯苓木瓜生益智煨姜 華(二三)據說氣攻脅脹。
春起秋愈。
此内應肝木。
飽食不和。
肝傳胃矣。
焦白術半夏柴胡枳實生香附廣皮幹荷葉湯泛丸。
毛目微黃。
舌黃。
煩渴脅肋闆實。
呼吸周身牽掣。
起于頻吐食物痰飲。
即胸脘痛脹。
此肝木犯胃。
諸氣痹阻。
雖平昔宜于溫補。
今治病宜通氣分。
半夏(一錢半)廣皮白(一錢)大杏仁(十粒)白蔻仁(八分)川楝子(一錢)炒延胡(一錢)生姜(五分)土栝蒌皮(一錢) 又心中懊惱噎痛。
氣分熱痰未平。
用溫膽法。
竹茹(一錢炒黃)炒半夏(一錢)茯苓(一錢半)枳實(一錢)桔梗(八分)橘紅(一錢)生姜(三分) 王(十三)癖積。
是重着有質。
今痛升有形。
痛解無迹。
發于暮夜。
沖逆。
欲嘔不吐。
明是厥氣攻胃。
由惱怒強食。
氣滞紊亂而成病。
發時用河間金鈴子散。
兼以宣通陽明凝遏可愈。
金鈴子延胡半夏栝蒌皮山栀橘紅 秦(二七)面長身瘦。
禀乎木火之形。
氣阻脘中。
食少礙痛。
胃口為逆。
乃氣火獨熾之象。
忌用燥熱劫津。
治以平肝和胃。
降香郁金山栀橘紅枇杷葉蘇子川貝母姜皮 朱(五十)半百已衰。
多因神傷思慮。
夏四月大氣發洩。
遂加便溏。
長夏暑熱。
無有不大耗氣分。
寒熱之來。
乃本氣先怯。
而六氣得以乘虛。
今不思納谷之因。
皆寒熱二氣擾逆。
胃脘清真受戕。
所以緻困莫蘇。
不煩不渴。
胃陽虛也。
凡醒胃必先制肝。
而治胃與脾迥别。
古稱胃氣以下行為順。
區區術甘之守。
升柴之升。
竟是脾藥。
所以鮮克奏效。
人參茯苓炒麥冬大麥仁木瓜烏梅 董病久。
正氣已衰。
喜熱惡寒為虛。
診得左脈尚弦。
病在肝。
但高年非伐肝平肝為事。
議通補胃陽。
人參茯苓煨姜新會皮炒粳米炒荷葉蒂 陸(三六)咽屬胃。
胃陰不升。
但有陽氣熏蒸。
緻咽燥不成寐。
沖逆心悸。
震動如驚。
厥陰内風。
乘胃虛以上僭。
胃脈日虛。
肢肌麻木。
當用十味溫
(肝胃) 半夏姜汁杏仁栝蒌皮金鈴子延胡香豆豉白蔻 鮑(三三)情懷不适。
陽氣郁勃于中。
變化内風。
掀旋轉動。
心悸流涎。
麻木悉歸左肢。
蓋肝為起病之源。
胃為傳病之所。
飲酒中虛。
便易溏滑。
議兩和肝胃。
桑葉炒丹皮天麻金斛川貝地骨皮 吳脈左數。
右濡。
氣塞心痛。
養胃平肝。
半夏茯苓炒麥冬柏子仁川楝子青橘葉 顧(五一)脈弦。
胃脘痹痛。
子後清水泛溢。
由少腹湧起。
顯是肝厥胃痛之症。
吳萸(五分)川楝子(一錢)延胡(一錢)茯苓(三錢)桂枝木(五分)高良姜(一錢) 某(二九)脈左弦。
右澀。
中脘痛及少腹。
病在肝胃。
川楝子青皮生香附小茴茯苓南棗 某(三二)舌白惡心。
液沫泛溢。
病在肝胃。
當通陽洩濁。
吳萸(七分)幹姜(一錢)姜汁(三分)茯苓(三錢)南棗(一枚) 任(三八)此情志不遂。
肝木之氣。
逆行犯胃。
嘔吐膈脹。
開懷談笑可解。
凝滞血藥。
乃病之對頭也。
延胡川楝子蘇梗烏藥香附紅豆蔻 王(四三)胃脘痛。
高突而堅。
嘔清涎血沫。
滴水不能下咽。
四肢冷。
肌膚麻木。
捶背脊病勢略緩。
此屬肝厥犯胃。
開口吳萸金鈴子炒延胡生香附高良姜南山楂 某脈左弦。
少寐。
氣從左升。
洩肝和胃。
生左牡蛎(五錢)川楝子肉(一錢)化州橘紅(一錢半)茯苓(三錢)澤瀉(一錢) 某脈緩。
左弦。
晨倦食減。
在土旺之候。
急調脾胃。
戊己湯去甘草加谷芽。
程(五六)曲運神機。
心多擾動。
必形之夢寐。
診脈時。
手指微震。
食納痰多。
蓋君相動主消爍。
安谷不充形骸。
首宜理陽明以制厥陰。
勿多歧也。
人參枳實半夏茯苓石菖蒲 某通補陽明和厥陰。
人參茯苓半夏高良姜吳萸生白芍 某(四一)肝逆犯胃。
脘痛腹鳴。
氣撐至咽。
川楝子桂枝木淡幹姜川椒生白芍吳萸烏梅茯苓 程(五二)操家。
煩動嗔怒。
都令肝氣易逆。
幹嘔味酸。
木犯胃土。
風木動。
乃晨洩食少。
形瘦脈虛。
先議安胃和肝。
人參半夏茯苓木瓜生益智煨姜 華(二三)據說氣攻脅脹。
春起秋愈。
此内應肝木。
飽食不和。
肝傳胃矣。
焦白術半夏柴胡枳實生香附廣皮幹荷葉湯泛丸。
毛目微黃。
舌黃。
煩渴脅肋闆實。
呼吸周身牽掣。
起于頻吐食物痰飲。
即胸脘痛脹。
此肝木犯胃。
諸氣痹阻。
雖平昔宜于溫補。
今治病宜通氣分。
半夏(一錢半)廣皮白(一錢)大杏仁(十粒)白蔻仁(八分)川楝子(一錢)炒延胡(一錢)生姜(五分)土栝蒌皮(一錢) 又心中懊惱噎痛。
氣分熱痰未平。
用溫膽法。
竹茹(一錢炒黃)炒半夏(一錢)茯苓(一錢半)枳實(一錢)桔梗(八分)橘紅(一錢)生姜(三分) 王(十三)癖積。
是重着有質。
今痛升有形。
痛解無迹。
發于暮夜。
沖逆。
欲嘔不吐。
明是厥氣攻胃。
由惱怒強食。
氣滞紊亂而成病。
發時用河間金鈴子散。
兼以宣通陽明凝遏可愈。
金鈴子延胡半夏栝蒌皮山栀橘紅 秦(二七)面長身瘦。
禀乎木火之形。
氣阻脘中。
食少礙痛。
胃口為逆。
乃氣火獨熾之象。
忌用燥熱劫津。
治以平肝和胃。
降香郁金山栀橘紅枇杷葉蘇子川貝母姜皮 朱(五十)半百已衰。
多因神傷思慮。
夏四月大氣發洩。
遂加便溏。
長夏暑熱。
無有不大耗氣分。
寒熱之來。
乃本氣先怯。
而六氣得以乘虛。
今不思納谷之因。
皆寒熱二氣擾逆。
胃脘清真受戕。
所以緻困莫蘇。
不煩不渴。
胃陽虛也。
凡醒胃必先制肝。
而治胃與脾迥别。
古稱胃氣以下行為順。
區區術甘之守。
升柴之升。
竟是脾藥。
所以鮮克奏效。
人參茯苓炒麥冬大麥仁木瓜烏梅 董病久。
正氣已衰。
喜熱惡寒為虛。
診得左脈尚弦。
病在肝。
但高年非伐肝平肝為事。
議通補胃陽。
人參茯苓煨姜新會皮炒粳米炒荷葉蒂 陸(三六)咽屬胃。
胃陰不升。
但有陽氣熏蒸。
緻咽燥不成寐。
沖逆心悸。
震動如驚。
厥陰内風。
乘胃虛以上僭。
胃脈日虛。
肢肌麻木。
當用十味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