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
關燈
小
中
大
木瓜
張(十九)食加便溏。
胃醒脾不運也。
方藥當以太陰陽明是調。
異功散加甘松益智。
周(四二)脈緩弱。
脘中痛脹。
嘔湧清涎。
是脾胃陽微。
得之積勞。
午後病甚。
陽不用事也。
大凡脾陽宜動則運。
溫補極是。
而守中及膩滞皆非。
其通腑陽間佐用之。
人參半夏茯苓生益智生姜汁淡幹姜大便不爽。
間用半硫丸。
朱(五四)陽微。
食後吞酸。
茯苓(四兩)炒半夏(二兩)廣皮(二兩)生于術(二兩)濃樸(一兩)淡幹姜(一兩) 荜澄茄(一兩)淡吳萸(一兩)公丁香(五錢)水法丸。
某(二八)脈弦。
食下脹。
大便不爽。
水谷之濕内着。
脾陽不主默運。
胃腑不能宣達。
疏脾降胃。
令其升降為要。
(濕傷脾胃) 金石斛(三錢)濃樸(一錢)枳實皮(一錢)廣皮白(一錢半)苦參(一錢)神曲(一錢半)茯苓皮(三錢)麥芽(一錢半) 不運。
洞洩之後。
而神倦食減。
濕傷脾胃清氣。
用東垣清暑益氣主之。
清暑益氣法 洪(妪)脈虛澀弱。
面乏淖澤。
鼻冷肢冷。
肌腠麻木。
時如寒凜微熱。
欲溺大便有不化之形。
谷食不納。
此陽氣大衰。
理進溫補。
用附子理中湯。
(脾腎陽虛) 趙(三七)氣分本虛。
衛少外護。
畏風怯冷。
冬天大氣主藏。
夏季氣洩外越。
此天熱煩倦一因也。
是氣分屬陽。
故桂附理陽頗投。
考八味古稱腎氣。
有通攝下焦之功。
能使水液不緻泛溢。
其中陰藥味濃為君。
乃陰中之陽藥。
施于氣虛。
未為中。
曆舉益氣法。
無出東垣範圍。
俾清陽旋轉。
脾胃自強。
偏寒偏熱。
總有太過不及之弊。
補中益氣加麥冬北味。
(中氣虛) 又間服四君子湯。
宣(三五)痛而納食稍安。
病在脾絡。
因饑餓而得。
當養中焦之營。
甘以緩之。
是其治法。
(饑傷)歸建中湯。
戈小便短澀混濁。
大便頻溏。
不欲納谷。
此傷食惡食也。
當分消土。
(食傷) 生益智廣皮茯苓澤瀉炒白芍炒山楂 脾胃之論。
莫詳于東垣。
其所着補中益氣。
調中益氣。
升陽益胃等湯。
誠補前人之未備。
察其立方之意。
因以内傷勞倦為主。
又因脾乃太陰濕土。
且世人胃陽衰者居多。
故用參以補中。
二術以溫燥。
升柴升下陷之清陽。
陳皮木香。
理中宮之氣滞。
脾胃合治。
若用之得宜。
誠效如桴鼓。
蓋東垣之法。
不過詳于治脾。
而略于治胃耳。
乃後人宗其意者。
凡着書立說。
竟将脾胃總論。
即以治脾之藥。
籠統治胃。
舉世皆然。
今觀葉氏之書。
始知脾胃當分析而論。
蓋胃屬戊土。
脾屬己土。
戊陽己陰。
陰陽之性有别也。
髒宜藏。
腑宜通。
髒腑之體用各殊也。
若脾陽不足。
胃有寒濕。
一髒一腑。
皆宜于溫燥升運者。
自當恪遵東垣之法。
若脾陽不虧。
胃有燥火。
則當遵葉氏養胃陰之法。
觀其立論雲。
納食主胃。
運化主脾。
脾宜升則健。
胃宜降則和。
又雲。
太陰濕土。
得陽始運。
陽明陽土。
得陰自安。
以脾喜剛燥。
胃喜柔潤也。
仲景急下存津。
其治在胃。
東垣大升陽氣。
其治在脾。
此種議論。
實超出千古。
故凡遇禀質木火之體。
患燥熱之症。
或病後熱傷肺胃津液。
以緻虛痞不食。
舌绛咽幹。
煩渴不寐。
肌燥熱。
便不通爽。
此九竅不和。
都屬胃病也。
豈可以術升柴治之乎。
故先生必用降胃之法。
所謂胃宜降則和者。
非用辛開苦降。
亦非苦寒下奪。
以損胃氣。
不過甘平。
或甘涼濡潤。
以養胃陰。
則津液來複。
使之通降而已矣。
此義。
即宗内經所謂六腑者。
傳化物而不藏。
以通為用之理也。
今案中所分胃陰虛。
胃陽虛。
脾胃陽虛。
中虛。
饑傷。
食傷。
其種種治法。
最易明悉。
餘不參贅。
總之脾胃之病。
虛實寒熱。
宜燥宜潤。
固當詳辨。
其于升降二字。
尤為緊要。
蓋脾氣下陷固病。
即使不陷。
而但不健運。
已病矣。
胃氣上逆固病。
即不上逆。
但不通降。
亦病矣。
故脾胃之治法。
與各門相兼者甚多。
如嘔吐腫脹洩瀉。
便閉不食。
胃痛腹痛。
木乘土諸門。
尤宜并參。
互相讨論。
以明其理可也。
(華岫雲) 徐評發明亦切當。
胃醒脾不運也。
方藥當以太陰陽明是調。
異功散加甘松益智。
周(四二)脈緩弱。
脘中痛脹。
嘔湧清涎。
是脾胃陽微。
得之積勞。
午後病甚。
陽不用事也。
大凡脾陽宜動則運。
溫補極是。
而守中及膩滞皆非。
其通腑陽間佐用之。
人參半夏茯苓生益智生姜汁淡幹姜大便不爽。
間用半硫丸。
朱(五四)陽微。
食後吞酸。
茯苓(四兩)炒半夏(二兩)廣皮(二兩)生于術(二兩)濃樸(一兩)淡幹姜(一兩) 荜澄茄(一兩)淡吳萸(一兩)公丁香(五錢)水法丸。
某(二八)脈弦。
食下脹。
大便不爽。
水谷之濕内着。
脾陽不主默運。
胃腑不能宣達。
疏脾降胃。
令其升降為要。
(濕傷脾胃) 金石斛(三錢)濃樸(一錢)枳實皮(一錢)廣皮白(一錢半)苦參(一錢)神曲(一錢半)茯苓皮(三錢)麥芽(一錢半) 不運。
洞洩之後。
而神倦食減。
濕傷脾胃清氣。
用東垣清暑益氣主之。
清暑益氣法 洪(妪)脈虛澀弱。
面乏淖澤。
鼻冷肢冷。
肌腠麻木。
時如寒凜微熱。
欲溺大便有不化之形。
谷食不納。
此陽氣大衰。
理進溫補。
用附子理中湯。
(脾腎陽虛) 趙(三七)氣分本虛。
衛少外護。
畏風怯冷。
冬天大氣主藏。
夏季氣洩外越。
此天熱煩倦一因也。
是氣分屬陽。
故桂附理陽頗投。
考八味古稱腎氣。
有通攝下焦之功。
能使水液不緻泛溢。
其中陰藥味濃為君。
乃陰中之陽藥。
施于氣虛。
未為中。
曆舉益氣法。
無出東垣範圍。
俾清陽旋轉。
脾胃自強。
偏寒偏熱。
總有太過不及之弊。
補中益氣加麥冬北味。
(中氣虛) 又間服四君子湯。
宣(三五)痛而納食稍安。
病在脾絡。
因饑餓而得。
當養中焦之營。
甘以緩之。
是其治法。
(饑傷)歸建中湯。
戈小便短澀混濁。
大便頻溏。
不欲納谷。
此傷食惡食也。
當分消土。
(食傷) 生益智廣皮茯苓澤瀉炒白芍炒山楂 脾胃之論。
莫詳于東垣。
其所着補中益氣。
調中益氣。
升陽益胃等湯。
誠補前人之未備。
察其立方之意。
因以内傷勞倦為主。
又因脾乃太陰濕土。
且世人胃陽衰者居多。
故用參以補中。
二術以溫燥。
升柴升下陷之清陽。
陳皮木香。
理中宮之氣滞。
脾胃合治。
若用之得宜。
誠效如桴鼓。
蓋東垣之法。
不過詳于治脾。
而略于治胃耳。
乃後人宗其意者。
凡着書立說。
竟将脾胃總論。
即以治脾之藥。
籠統治胃。
舉世皆然。
今觀葉氏之書。
始知脾胃當分析而論。
蓋胃屬戊土。
脾屬己土。
戊陽己陰。
陰陽之性有别也。
髒宜藏。
腑宜通。
髒腑之體用各殊也。
若脾陽不足。
胃有寒濕。
一髒一腑。
皆宜于溫燥升運者。
自當恪遵東垣之法。
若脾陽不虧。
胃有燥火。
則當遵葉氏養胃陰之法。
觀其立論雲。
納食主胃。
運化主脾。
脾宜升則健。
胃宜降則和。
又雲。
太陰濕土。
得陽始運。
陽明陽土。
得陰自安。
以脾喜剛燥。
胃喜柔潤也。
仲景急下存津。
其治在胃。
東垣大升陽氣。
其治在脾。
此種議論。
實超出千古。
故凡遇禀質木火之體。
患燥熱之症。
或病後熱傷肺胃津液。
以緻虛痞不食。
舌绛咽幹。
煩渴不寐。
肌燥熱。
便不通爽。
此九竅不和。
都屬胃病也。
豈可以術升柴治之乎。
故先生必用降胃之法。
所謂胃宜降則和者。
非用辛開苦降。
亦非苦寒下奪。
以損胃氣。
不過甘平。
或甘涼濡潤。
以養胃陰。
則津液來複。
使之通降而已矣。
此義。
即宗内經所謂六腑者。
傳化物而不藏。
以通為用之理也。
今案中所分胃陰虛。
胃陽虛。
脾胃陽虛。
中虛。
饑傷。
食傷。
其種種治法。
最易明悉。
餘不參贅。
總之脾胃之病。
虛實寒熱。
宜燥宜潤。
固當詳辨。
其于升降二字。
尤為緊要。
蓋脾氣下陷固病。
即使不陷。
而但不健運。
已病矣。
胃氣上逆固病。
即不上逆。
但不通降。
亦病矣。
故脾胃之治法。
與各門相兼者甚多。
如嘔吐腫脹洩瀉。
便閉不食。
胃痛腹痛。
木乘土諸門。
尤宜并參。
互相讨論。
以明其理可也。
(華岫雲) 徐評發明亦切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