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血

關燈
trong>吳(三四)形畏冷。

    寒熱。

    左脅有宿痞。

    失血咳嗽。

    曾驟勞力。

    經年羸。

    藥不易效。

     旋複花新绛歸須炒桃仁柏子仁茯神 (三七)左乳傍脅中。

    常似針刺。

    汗出。

    心嘈能食。

    此少陽絡脈。

    陽氣燔灼。

    都因謀慮緻傷。

    将有絡血上湧之事。

    議清絡宣通。

    勿令瘀着。

     生地丹皮澤蘭葉桃仁郁金琥珀末 服通絡方。

    瘀血得下。

    新血亦傷。

    嘈雜善饑。

    陽亢燔灼。

    營陰不得涵護也。

    仍以和陽熄風方法。

     阿膠雞子黃生地麥冬生甘草生白芍 (二十)吐血後。

    不饑。

    胸背痛。

     蘇子桔梗郁金蒌皮山栀皮降香 (十八)因左脈堅搏。

    兩投柔劑和陽益陰。

    血未得止。

    而右胸似痞。

    左脅中刺痛。

    此少陽絡脈經由之所。

    夫膽為清淨之腑。

    陰柔滋養。

    未能宣通絡中。

    是痛咳未罷。

    議以辛潤宣暢通劑。

     桃仁丹皮歸須柏子仁澤蘭降香末 照前方去降香末澤蘭加黑山栀皮。

     辛潤。

    痛嗽皆減。

    略進苦降。

    脅右皆痛。

    不但絡空。

    氣分亦餒。

    古人以身半以上為陽。

    原無取乎沉苦。

     桃仁柏子仁鮮生地玄參鮮銀花 (四一)脈左弦。

    右小濡。

    據病原起于憂郁。

    郁勃久而化熱。

    蒸迫絡脈。

    血為上溢。

    凝結成塊者。

    離絡留而為瘀也。

    血後納食如昔。

    是腑絡所貯頗富。

    況腑以通為用。

    血逆氣亦上并。

    漉漉有聲。

    皆氣火旋動。

    非有形質之物。

    凡血病五髒六腑皆有。

    是症當清陽明之絡為要。

    至于病發。

    當治其因。

    又不必拘執其常也。

     枇杷葉苡仁茯苓蘇子桑葉丹皮炒桃仁降香末 (二八)努力咳血。

    胸背悉痛。

    當用仲淳法。

     蘇子降香汁炒丹皮苡仁冬瓜仁炒桃仁牛膝川貝母 冬令過溫。

    人身之氣不得潛藏。

    陰弱之質。

    血随氣逆。

    診得陽明脈動。

    吐出瘀黑。

    絡中離位之血尚有。

    未可以止澀為事。

     生地丹參丹皮降香桃仁牛膝韭汁童便(沖) 肝逆失血。

     蘇子郁金降香汁炒丹皮鈎藤赤芍丹參茯苓白糯米湯煎。

     (十九)胃脘當心。

    肝經交絡所過。

    上布于肺。

    咳嗽胃旁作酸。

    腹脹。

    絡氣逆也。

    當慮失血。

    脈數能食。

    宜和絡氣。

     生地桃仁桑葉丹皮麥冬茯神 (二七)吐血八日。

    脘悶脅痛。

    肢冷。

    絡傷氣窒。

    先與降氣和血。

    (血絡痹胸脅痛) 蘇子郁金杏仁茯苓桃仁降香 (二二)問誦讀靜坐。

    痰血夏發。

    入冬不已。

    胸脅痛引背部。

    脈小微澀。

    非欲傷陰火。

    夫痛為絡脈失和。

    絡中氣逆血上。

    宗仲淳氣為血帥。

     蘇子苡仁茯苓山楂桑葉丹皮降香末老韭白 診脈數。

    涕有血。

    嗽痰。

    冷熱外因動肺。

    緣素患肝痹。

    左脅不耐卧着。

    恐陽升血溢。

    微用苦辛洩降。

    不宜通劑。

     黑山栀桑葉花粉知母栝蒌皮降香 左脅岑脹。

    攻觸作楚。

    咳痰帶血。

    無非絡中不得甯靜。

    姑進降氣通絡方。

     降香汁蘇子苡仁茯苓橘紅鈎藤白蒺韭白汁 脈右長。

    嗆血。

    仍宜降氣。

     蘇子苡仁茯苓山栀丹皮鈎藤郁金 (二九)饑飽勞力。

    氣逆血瘀。

    胸痛頻吐。

    此液耗陽升。

    上逆不已。

    血無止期。

    先宜降氣通調。

    莫與膩塞。

     蘇子降香桃仁丹參韭白汁山栀茯苓 (四一)脈弦。

    失血。

    脅痛氣逆。

     枇杷葉(三錢)冬瓜子(三錢)蘇子(一錢)苡仁(三錢)炒丹皮(一錢)桃仁(三錢)降香汁(八分)牛膝炭(一錢半) (四二)憂思怫郁。

    五志氣火内燔。

    加以煙辛洩肺。

    酒熱戕胃。

    精華營液。

    為熱蒸化敗濁。

     經雲。

    陽絡傷則血外溢。

    蓋胃絡受傷。

    陽明氣血頗富。

    猶勉強延磨歲月。

    至于陽明脈絡日衰。

    斯背先發冷。

    右脅酸疼。

    而咳吐不已。

    胃土愈憊。

    肝木益橫。

    厥陽愈逆。

    穢濁氣味。

    無有非自下泛上。

    大凡左升屬肝。

    右降屬肺。

    由中焦胃土既困。

    緻有升無降。

    壅阻交迫。

    何以着左卧眠。

    遏其升逆之威。

    且煩蒸熱灼。

    并無口渴飲水之狀。

    病情全在血絡。

    清熱滋陰之治。

    力量不能入絡。

    茲定清養胃陰為主。

    另進通絡之義。

    肝膽厥陽少和。

    冀其涎少脅通。

    積久沉。

    調之非易。

     桑葉丹皮苡仁蘇子鈎藤郁金降香桃仁 桑葉枇杷葉苡仁大沙參蘇子茯苓郁金降香 早服瓊玉膏。

     (六七)有年冬藏失司。

    似乎外感熱熾。

    辛散苦寒。

    是有餘實症治法。

    自春入夏。

    大氣開洩。

    日見恹恹衰倦。

    呼吸喉息有聲。

    脅肋窒闆欲痛。

    咯嗆紫血。

    絡脈不和。

    議以辛補通調。

    不緻寒凝燥結。

     冀免關格上下交阻之累。

     柏子仁細生地當歸須桃仁降香茯神 (三四)先有骨痛鼓栗。

    每至旬日。

    必吐血碗許。

    自冬入夏皆然。

    近僅可仰卧。

    着右則咳逆不已。

    據說因怒勞緻病。

    都是陽氣過動。

    而消渴舌翳。

    仍納谷如昔。

    姑以兩和厥陰陽明之陽。

    非徒泛泛見血見嗽為治。

    (怒勞血痹) 石膏熟地麥冬知母牛膝 石膏生地知母丹皮大黃桃仁牛膝 (六二)宿傷。

    怒勞動肝。

    血溢紫塊。

    先以降氣導血。

     蘇子降香末桃仁黑山栀金斛制大黃 天地杞圓加棗仁茯神。

     形盛脈弦。

    目黃。

    咳痰粘濁。

    嘔血。

    此胃有濕熱膠痰。

    因怒勞動肝。

    故左脅中痛。

    血逆而上。

     非虛損也。

    當薄味靜調。

    戒嗔怒。

    百日可卻。

     蘇子降香廣皮白生姜桃仁郁金金斛六服後。

    接服海粉丸半斤。

     向有背痛。

    尚在勞力。

    氣逆咳血。

    乃勞傷病也。

    (勞力傷)歸建中去姜加茯苓。

     (二八)努力傷絡。

    失血面黃。

    口中味甜。

    脘中煩悶沖氣。

    病在肝胃。

    勿以失血。

    治以滋膩。

     旋複花代赭石半夏淡幹姜塊茯苓南棗肉 (二九)脈數上出。

    右脅上疼。

    則痰血上溢。

    必因嗔怒努力勞煩。

    緻絡中氣阻所緻。

    宜安閑靜攝。

    戒怒慎勞。

    一歲之中。

    不緻舉發。

    可雲病去。

     降香末(八分沖)炒焦桃仁(三錢)丹皮(一錢)野郁金(一錢)茯苓(三錢)黑山栀(一錢)丹參(一錢)橘紅(一錢) (氏)氣塞失血。

    咳嗽心熱。

    至暮寒熱。

    不思納谷。

    此悒郁内損。

    二陽病發心脾。

    若不情懷開爽。

    服藥無益。

    (郁) 阿膠麥冬茯神白芍北沙參女貞子 (氏)情志久郁。

    氣逆痰喘。

    入夏咳血。

    都因五志陽升。

    況脘有聚氣。

    二年寡居。

    隐曲不伸。

    論理治在肝脾。

    然非藥餌奏功。

     降香末枇杷葉蘇子郁金栝蒌皮黑栀皮茯苓苡仁 (氏)郁損。

    咳血頻發。

    當交節氣逆。

    嘔吐肢冷厥逆。

    所現俱是虛勞末路。

    豈是佳景。

    勉拟方。

     生白芍烏梅炙草炒麥冬茯神橘紅 (氏)失血。

    口碎舌泡。

    乃情懷郁勃内因。

    營衛不和。

    寒熱再熾。

    病郁延久為勞。

    所喜經水尚至。

    議手厥陰血分主治。

     犀角金銀花鮮生地玄參連翹心郁金 失血一症。

    名目不一。

    茲就上行而吐者言之。

    三因之來路宜詳也。

    若夫外因起見。

    陽邪為多。

    蓋犯是症者。

    陰分先虛。

    易受天之風熱燥火也。

    至陰邪為患。

    不過其中之一二耳。

    其治法總以手三陰為要領。

    究其病在心營肺衛如何。

    若夫内因起見。

    不出乎嗔怒郁勃之激傷肝髒。

    勞形苦志而耗損心脾。

    及恣情縱欲以賊腎髒之真陰真陽也。

    又當以足三陰為要領。

    再審其乘侮制化如何。

    若夫不内不外因者。

    為飲食之偏好。

    努力及墜堕之傷。

    治分髒腑經絡之異。

    要知外因而起者。

    必有感候為先。

    裡因而起者。

    必有内症可據。

    此三因根蒂用藥。

    切勿混亂。

    大凡理肺衛者。

    用甘涼肅降。

    如沙參麥冬桑葉花粉玉竹川斛等類。

     治心營者。

    以輕清滋養。

    如生地玄參丹參連翹竹葉骨皮等類。

    以此兩法為宗。

    随其時令而加減。

    若風淫津涸。

    加以甘寒。

    如蘆根蔗汁薄荷羚羊之品。

    若溫淫火壯。

    參入苦寒。

    如山栀黃芩杏仁石膏之品。

    若暑逼氣分。

    佐滑石鮮荷之開解。

    在營與銀花犀角之清芳。

    秋令選純甘以清燥。

    冬時益清補以助藏。

    凡此為外因之大略。

    所雲陰邪為患者。

    難以并言也。

     舊有麻黃人參芍藥湯。

    先生有桂枝加減法。

    至于内因傷損。

    其法更繁。

    若嗔怒而動及肝陽。

    血随氣逆者。

    用缪氏氣為血帥法。

    如蘇子郁金桑葉丹皮降香川貝之類也。

    若郁勃日久而傷及肝陰。

    木火内燃陽絡者。

    用柔肝育陰法。

    如阿膠雞黃生地麥冬白芍甘草之類也。

    若勞煩不息。

    而偏損心脾。

    氣不攝血者。

    用甘溫培固法。

    如保元湯歸脾湯之類也。

    若縱欲而竭其腎真。

    或陽亢陰勝。

    或陰傷陽越者。

    有從陰從陽法。

    如青鉛六味。

    肉桂七味。

    并加童便之類也。

    若精竭海空。

    氣泛血湧者。

    先生用急固真元。

    大補精血法。

    如人參枸杞五味熟地河車紫石英之類也。

    凡此為内因之大略。

    至于不内不外因。

    亦非一種。

    如案中所謂煙辛洩肺。

    酒熱戕胃之類。

    皆能助火動血。

    有治上治中之法。

    如葦莖湯。

    甘露飲。

    茅根藕汁等劑。

    在人認定而用之可也。

    墜堕之傷。

    由血瘀而泛。

    大抵先宜導下。

    後宜通補。

    若努力為患。

    屬勞傷之根。

    陽動則絡松血溢。

    法與虛損有間。

    滋陰補氣。

    最忌凝澀。

    如當歸建中湯。

    旋複花湯。

    虎潛丸。

    金剛四斤丸。

    取其有循經入絡之能也。

    凡此為不内外因之大略。

    但血之主司者。

    如心肝脾三髒。

    血之所生化者。

    莫如陽明胃腑。

    可見胃為血症之要道。

    若胃有不和。

    當先治胃也。

    仁齋直指雲。

    一切血症。

    經久不愈。

    每每以胃藥收功。

    想大黃黃連瀉心湯。

    犀角地黃湯。

    理中湯。

    異功散。

    雖補瀉寒溫不同。

    确不離此旨。

    所以先生發明治胃方法獨多。

    有薄味調養胃陰者。

    如金匮麥冬湯。

    及沙參扁豆茯神石斛之類。

    有甘溫創建中陽者。

    如人參建中湯。

    及四君子加減之類。

    有滋陰而不礙胃。

    甘守津還者。

    如複脈湯加減之類。

    其餘如補土生金法。

    鎮肝益胃法。

    補脾疏胃法。

    甯神理胃法。

    腎胃相關法。

    無分症之前後。

    一遇胃不加餐。

    不饑難運諸候。

    每從此義見長。

    源源生化不息。

    何患乎病之不易醫也。

    (邵新甫) 徐評此老治血症。

    其議論大端不信于古。

    而用藥全然不知。

    此等醫案。

    贻誤後人。

    不可紀極。

    無容不辯。

    其大犯在用麥冬五味玉竹沙參。

    夫麥冬乃補肺之重劑。

    肺氣虛極。

    氣不能續。

    則用之以補肺氣。

    然仲景往往與半夏同用。

    如麥門冬湯竹葉石膏是也。

    蓋防其窒膩耳。

    若吐血咳嗽。

    乃肺家痰火盤踞之病。

    豈宜峻補。

    從此無愈日矣。

    至五味之酸。

    一味收斂。

    仲景用之以治上氣咳逆肺脈不合之症。

    然必與幹姜同用。

    以辛散寒邪。

    從無獨用者。

    今吐血之嗽。

    火邪入肺。

    痰凝血湧。

    惟恐其不散不降。

    乃反欲其痰火收住肺中。

    不放一毫出路。

    是何法也。

    其沙參玉竹之補肺。

    大略相近。

    嗚呼。

    此又不明後世永無吐血不死之人矣。

    舉世盡然。

    今為尤甚。

    傷哉。

    古時虛勞與吐血。

    确是二病。

    虛勞是虛寒症。

    以溫補為主。

    吐血之症不一。

    大概屬陰虛火旺者為多。

    此老頗得言之鑿鑿。

    但有時仍以建中湯為治。

    則又誤以仲景虛勞治法。

    混入吐血門中。

    終是胸無定見也。

    五十年吐血者極少。

    諸前輩無不以服補肺藥為戒。

    所以死者絕少。

    目今吐血者十人而五。

    不服藥者無不生。

    服麥冬五味者無不死。

    此雖時令使然。

    而藥誤亦不少也。

    可不畏哉。

    醫案亦多重複可删。

    大半十同八九。

    令閱者厭煩。

    編書無識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