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血

關燈
齒(二錢)金箔(五張沖入) 遇節血症反複。

    脈弱廢食。

    脅痛胃。

    無治咳止血之理。

    扶得胃口受納。

    可商調理。

     人參炙黃當歸炭棗仁茯神炙草桂圓肉 歸脾去木香遠志加枸杞子。

     (三二)思郁傷于心脾。

    二髒主乎營血。

    營出中焦。

    髒陰受損。

    陰虛生熱。

    熏蒸絡脈。

    緻血不甯靜。

    食少痰多。

    色澤少華。

    皆虛象也。

    不宜久進涼潤嗽藥。

    當以錢氏異功散。

    間進歸脾湯減木香。

     (六七)上秋下血。

    今年湧血。

    飲橘餅湯甘辛。

    心中如針刺。

    營枯液耗。

    不受辛藥。

    但以甘藥柔劑。

    與心脾有益。

     人參黃精茯神柏子仁炙草南棗 老弱虛咳。

    失血。

     生黃皮歸身煨姜大棗 診脈左手平和。

    尺中微動。

    右手三部。

    關前動數。

    尺脈帶數。

    夜卧不寐。

    咳嗆有血。

    晝日咳嗆無血。

    但行走微微喘促。

    夫陰陽互為樞紐。

    隆冬天氣藏納。

    緣煩心勞神。

    五志皆動。

    陽不潛伏。

     當欲寐之時。

    氣機下潛。

    觸其陽氣之升。

    沖脈升動。

    絡中之血。

    未得甯靜。

    随咳嗆溢于上竅。

    至于步趨言談。

    亦助其動搏氣火。

    此咳嗆喘息失血。

    同是一原之恙。

    當靜以制動。

    投藥益水生金。

    以制君相之火。

    然食味宜遠辛辣熱燥。

    凡上實者必下虛。

    薄味清肅上焦。

    正謂安下。

    令其藏納也。

    愚見約方。

    參末俟裁(勞心過度陽升) 生扁豆(一兩勿碎)麥冬(二錢)川斛(一錢半)上阿膠(二錢)小根生地(二錢)真北沙參(一錢半) 診脈同前述。

    心中怯冷。

    交四更咽中幹。

    咳嗆連聲。

    必血已盈口。

    論心營肺衛。

    皆在上焦。

    更拟斂心液滋肺津一法。

     炒棗仁(五錢勿研)鮮生地(三錢)天冬(一錢)炒麥冬(一錢)茯神(一錢半)黑牛膝(一錢半)茜 (一錢)參三七(一錢磨沖) 熟地(四錢)生地(二錢)天冬(一錢)麥冬(一錢)北沙參(三錢)茯神(一錢) 卧時服天王補心丹。

     (二十)舌辣。

    失血易饑。

    (心營熱) 生地玄參連翹心竹葉心丹參郁金汁 血止。

    脈兩寸未和。

    仍議心營肺衛方。

     生地生扁豆麥冬北沙參丹參茯苓 夜熱。

    邪迫血妄行。

    議清營熱。

     犀角鮮生地丹皮白芍 營熱失血。

     生地竹葉心玄參丹參川斛茯神 (二十)脈右大。

    失血知饑。

    胃陽上逆。

    咽幹喉癢。

    (胃陰虛) 生地扁豆玄參麥冬川斛新荷葉汁 (四九)脈右澀。

    初氣沖失血。

    咳逆。

    能食。

    無味。

    血來潮湧。

    乃陽明胃絡空虛。

    血随陽升而然。

    法當填中為要着。

    莫見血治咳。

    而用肺藥。

    斯症可圖。

    正在此欤。

     大淡菜(一兩)生扁豆(五錢)麥冬(三錢)川斛(三錢)茯神(三錢)牛膝炭(一錢半) (十六)色黃。

    脈小數。

    右空大。

    咳嘔血溢。

    飲食漸減。

    用建中旬日頗安。

    沐浴氣動。

    血咳複至。

    當以靜藥養胃陰方。

    金匮麥門冬湯去半夏。

     脈右部不鼓擊應指。

    惟左寸數疾。

    昨晚失血之因。

    因于伛偻拾物。

    緻陽明脈絡血升。

    今視面色微黃。

    為血去之象。

    不宜涼解妨胃。

    仿古血脫必先益氣。

    理胃又宜遠肝。

     人參(秋石水拌烘)黃阿膠茯神炙草生白芍 (三六)腸紅愈後。

    吐血一兩月必發。

    此陽明胃絡氣血皆多。

    故吐後寝食如昔。

    久發陰虧。

    仍有内損之憂。

    宜養肺胃之陰以和陽。

     生黃北沙參麥冬生甘草茯神元米湯煎 (二七)吐血數發。

    肢震。

    面熱汗出。

    寐中驚惕。

    蓋陽明脈絡已虛。

    厥陰風陽上熾。

    飲食不為肌膚。

    皆消爍之征也。

     生黃北沙參生牡蛎麥冬小麥南棗 (二一)脈左小數。

    右弦。

    食減不肌。

    易于傷風。

    大便結燥。

    冬春已見血症。

    夫胃陽外應衛氣。

    九竅不和。

    都屬胃病。

    由冬失藏聚。

    發生氣少。

    遇長夏熱蒸。

    真氣漸困故也。

    急宜絕欲靜養。

    至秋分再議。

     參須黃皮鮮蓮子茯神炒麥冬生甘草 着右卧眠。

    喘咳更甚。

    遇勞動陽。

    痰必帶血。

    經年久嗽。

    三焦皆病。

    麥門冬湯。

     (三八)勞怒用力。

    傷氣動肝。

    當春夏天地氣機皆動。

    病最易發。

    食減過半。

    熱升沖咽。

    血去後。

    風陽皆熾。

    鎮養胃陰。

    勿用清寒理嗽。

     生扁豆沙參天冬麥冬川斛茯神 沖氣攻腹繞喉。

    乃肝膽厥陽肆橫。

    久久虛損。

    而嘔痰減食。

    皆犯胃之象。

    若不靜養。

    經年必甚。

     甜北沙參生白扁豆生黃皮茯神炙草白糯米半升。

    泡清湯煎藥。

     陰髒失守。

    陽乃騰越。

    咳甚血來。

    皆屬動象。

    靜藥頗合。

    屢施不應。

    乃上下交征。

    陽明絡空。

    随陽氣升降自由。

    先以柔劑填其胃陰。

    所謂執中近之。

    金匮麥門冬湯去半夏加黃。

     (五九)失血後。

    咳嗽不饑。

    此屬胃虛。

    宜治陽明。

     甜北參生扁豆麥冬茯神川斛 食酸助木。

    胃土受侮。

    脘中陽逆。

    絡血上溢。

    内經辛酸太過。

    都從甘緩立法。

    谷少氣衰。

    沉苦勿進。

     生扁豆北沙參炒麥冬茯苓川斛甘蔗漿 甘涼養胃中之陰。

    痰少血止。

    兩寸脈大。

    心煩脊熱。

    汗出。

    營熱氣洩之征。

    議用竹葉地黃湯。

     鮮生地竹葉心炒麥冬建蓮肉川斛茯神 (四一)兩年前吐血咳嗽。

    夏四月起。

    大凡春盡入夏。

    氣機升洩。

    而陽氣弛張極矣。

    陽既多動。

    陰乏内守之職司。

    絡血由是外溢。

    今正交土旺發洩。

    欲病氣候。

    急養陽明胃陰。

    夏至後。

    兼進生脈之屬。

    勿步趨于炎烈日之中。

    可望其漸次日安。

    金匮麥門冬湯去半夏。

     (二八)見紅兩年。

    冬月加嗽。

    入春聲音漸嘶。

    喉舌幹燥。

    診脈小堅。

    濃味不納。

    胃口有日減之虞。

    此甘緩益胃陰主治。

     麥冬雞子黃生扁豆北沙參地骨皮生甘草 (四四)脈大色蒼。

    冬月嗽血。

    納谷減半。

    迄今幹咳無痰。

    春夏間有吐血。

    夫冬少藏聚。

    陽升少制。

    安閑靜養。

    五志氣火自平。

    可望病愈。

    形瘦谷減。

    當養胃土之津以生金。

     甜北參麥冬玉竹木瓜生扁豆生甘草 (二二)脈右大左虛。

    夏四月。

    陽氣正升。

    煩勞過動其陽。

    絡中血溢上竅。

    血去必陰傷生熱。

    宜養胃陰。

    大忌苦寒清火。

     北沙參生扁豆麥冬生甘草茯神川斛 (二九)脈搏。

    血湧。

    饑易納食。

    風陽過動而為消爍。

    若不自保攝。

    餌藥無益。

     生地天冬丹參茯苓生扁豆川斛 (三一)陽明脈弦空。

    失血後。

    咽痹即嗆。

    是納食雖強。

    未得水谷精華之遊溢。

    當益胃陰。

     北沙參生扁豆麥冬杏仁生甘草糯米湯煎。

     (三一)失血能食。

    痰嗽。

    色蒼脈數。

    可與甘涼養胃中之陰。

    胃和金生。

    痔血便躁。

    柔藥最宜。

     生扁豆生地天冬麥冬銀花柿餅灰側柏葉 失血咽幹。

     豆皮(三錢)丹參(一錢)麥冬(一錢半)川斛(一錢半)藕汁(一小杯) 胃虛。

    客氣上逆為呃噫。

    痰帶血星。

    咽中微痛。

    姑拟鎮攝法。

    (胃虛氣逆) 人參熟地炭五味茯神青鉛 照前方去青鉛加麥冬川斛遠志炭。

     (三五)脈小弦。

    血去食減。

    服地黃柔膩。

    反覺呆滞。

    且不喜肥甘。

    議兩和肝胃。

    (肝胃不和) 蘇子茯苓金石斛降香鈎藤黑山栀 (三九)新沐熱蒸氣洩。

    絡血上溢退場門。

    平昔痰多。

    又不渴飲。

    而大便頗艱。

    此胃氣不得下行為順之旨。

    兼以勞煩嗔怒。

    治在肝胃。

     金石斛紫降香炒桃仁橘紅苡仁茯苓 脈數左堅。

    當夏四月。

    陽氣方張。

    陡然嗔怒。

    肝陽勃升。

    絡血上湧。

    雖得血止。

    而咳逆欲嘔。

    眠卧不得欹左。

    此肝陽左升太過。

    木失水涵。

    陰虧則生熱。

    是皆本體陰陽疊偏。

    非客邪實火可清可降之比。

    最宜恬澹無為。

    安靜幽閑。

    經年不反。

    可望轉偏就和。

    但圖藥治。

    胃減損怯矣。

     經雲胃咳之狀。

    咳逆而嘔。

    木犯胃土貫膈。

    即至沖咽入肺。

    肺衰木反刑金。

    從内經甘緩以制其急。

     米炒麥冬糯稻根須女貞子茯神生甘草南棗肉 乙癸同治。

    益胃養陰。

     人參(秋石湯洗烘幹為末)生地熟地天冬麥冬以人參末收實。

     血去胃傷。

    當從中治。

    況五年前勞怒而得病。

    肝木無不克土。

    醫者溫補競進。

    氣壅為脹。

    至夜咽幹無寐。

    食物不思。

    杳不知味。

    為嘔為咳。

    全是胃陽升逆。

     經雲。

    胃不和。

    則卧不安。

    而陽不潛降。

    似屬濁氣膠痰有形之物。

    阻撓升降而然。

    古人有二虛一實。

    當先治實。

    以開一面之文。

     餘從胃病為主。

    制肝救中。

    理氣清膈。

    乃不足中有餘圓通之治。

    此機勿得亂治。

     人參枳實半夏杏仁甘草竹茹生姜大棗 暴怒。

    肝陽大升。

    胃絡血湧甚多。

    已失氣下行為順之旨。

    仲淳吐血三要雲。

    降氣不必降火。

     目今不饑不納。

    寒膩之藥所緻。

     炒蘇子降香汁山栀炒山楂郁金茯苓川斛丹參 左脈細堅搏指。

    肝陽逆。

    失血。

    汗。

     熟地五味炙草牛膝白芍桂心童便(沖) (氏)脈細小如無。

    素多郁怒。

    經來即病。

    冬月胃痛。

    随有咯血不止。

    寒戰面赤。

    驚惕頭搖。

    顯是肝陽變風。

    絡血沸起。

    四肢逆冷。

    真衰微。

    内經有肝病暴變之文。

    勢豈輕渺。

    議用景嶽鎮陰煎法。

    制其陽逆。

    仍是就下之義。

     熟地炭牛膝炭肉桂茯神生白芍童便 經來血止。

    肝病何疑。

     炒楂肉當歸炒延胡澤蘭桃仁茯苓 (氏)血後久咳。

    脘痛食減。

    經閉便溏。

    拟進疏洩肝氣。

    (肝氣) 蘇子炒丹皮桃仁郁金鈎藤白芍 (三七)水寒外加。

    驚恐内迫。

    陰瘧三年。

    繼患嗽血。

    迄今七年。

    未有愈期。

    詢及血來紫塊。

    仍能知味安谷。

    參其瘧傷驚傷。

    必是肝絡凝瘀。

    得怒勞必發。

    勿與酒色傷損。

    亂投滋陰膩濁之藥。

    恐胃氣日減。

    緻病漸劇。

    (血絡痹阻) 桃仁(三錢)鼈甲(三錢)川桂枝(七分)歸須(一錢)大黃(五分)茺蔚子(二錢) (二五)勞傷。

    寒暖不勻。

    脅痛嗽血。

    食物不減。

    宜降氣和絡。

     蘇子茯苓降香橘紅桔梗苡仁韭白汁 交春分前五日。

    肝木升旺之候。

    涎血大吐。

    胸脘不爽。

    此久郁氣火灼熱。

    神志失守。

    遂多驚恐。

    絡中之血。

    随火升氣逆而上。

    當先降其氣。

    不宜寒苦礙阻。

     蘇子降香丹參楂肉桃仁郁金茯苓黑栀皮 脈澀。

    能食咳血。

     降香桃仁郁金蘇子炒山楂苡仁韭白汁(沖入) (四五)此勞傷身動失血。

    脅有瘕聚。

    因咳甚而血來。

    先宜降氣。

     蘇子苡仁茯苓黑山栀丹皮降香荊芥炭牛膝炭藕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