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風

關燈
病發。

    勞力病甚。

    此氣愈傷。

    陽愈動矣。

    法當甘溫益氣。

     攻病驅風。

    皆劫氣傷陽。

    是為戒律(胃虛表疏) 人參黃當歸炙草冬桑葉麥冬地骨皮花粉 (氏)胃虛。

    肝風内震。

    嘔痰咳逆。

    頭痛眩暈。

    肢麻。

    汗出寒熱。

    (胃虛痰滞)二陳湯加天麻鈎藤。

     (五六)色蒼形瘦。

    木火體質。

    身心過動。

    皆主火化。

    夫吐痰沖氣。

    乃肝膽相火犯胃過膈納食自少。

     陽明已虛。

    解郁和中。

    兩調肝胃。

    節勞戒怒。

    使内風勿動為上。

    (滋肝和胃) 枸杞子酸棗仁炒柏子仁金石斛半夏曲橘紅茯苓黃菊花膏丸 木火體質。

    複加郁勃。

    肝陰愈耗。

    厥陽升騰。

    頭暈目眩心悸。

    養肝熄風。

    一定至理。

    近日知饑少納。

    漾漾欲嘔。

    胃逆不降故也。

    先當洩木安胃為主。

    (洩肝安胃) 桑葉(一錢)鈎藤(三錢)遠志(三分)石菖蒲(三分)半夏曲(一錢)廣皮白(一錢半)金斛(一錢半)茯苓(三錢) 左脈弦。

    氣撐至咽。

    心中愦愦。

    不知何由。

    乃陰耗陽亢之象。

    議養肝之體。

    清肝之用。

     九孔石決明(一具)鈎藤(一兩)橘紅(一錢)抱木茯神(三錢)鮮生地(三錢)羚羊角(八分)桑葉(一錢半)黃甘菊(一錢) 年歲壯盛。

    脘有氣瘕。

    嗳噫震動。

    氣降乃平。

    流痰未愈。

    睾丸腫硬。

    今入夜将寐。

    少腹氣沖至心。

    竟夕但寤不寐。

    頭眩目花。

    耳内風雷。

    四肢麻痹。

    肌腠如刺如蟲行。

    此屬操持怒勞。

    内損乎肝。

    緻少陽上聚為瘕。

    厥陰下結為疝。

    沖脈不靜。

    脈中氣逆混擾。

    氣燥熱化。

    風陽交動。

    營液日耗。

    變亂種種。

    總是肝風之害。

    非攻消溫補能治。

    惟以靜養。

    勿加怒勞。

    半年可望有成。

    (怒勞傷肝結疝瘕) 阿膠細生地天冬茯神陳小麥南棗肉 (五十)驚恐惱怒動肝。

    内風陽氣沸騰。

    脘痹咽阻。

    筋惕肌麻。

    皆風木過動。

    緻陽明日衰。

    先以鎮陽熄風法。

    (驚怒動肝) 阿膠細生地生牡蛎川斛小麥茯神 (氏)離愁菀結。

    都系情志中自病。

    恰逢冬溫。

    陽氣不潛。

    初交春令。

    陽已勃然。

    變化内風。

    遊行擾絡。

    陽但上冒。

    陰不下吸。

    清竅為蒙。

    狀如中厥。

    舌喑不言。

    劉河間謂将息失宜。

    火盛水衰。

    風自内起。

    其實陰虛陽亢為病也。

    既不按法論病設治。

    至驚蟄雷鳴。

    身即汗洩。

    春分氣暖。

    而晝夜寤不肯寐。

    甚至焦煩。

    迥異于平時。

    何一非陽氣獨激使然耶。

    夫肝風内擾。

    陽明最當其沖犯。

     病中暴食。

    以内風消爍。

    求助于食。

    今胃脈不複。

    氣愈不振。

    不司束筋骨以利機關。

    緻鼻準光亮。

    肌肉浮腫。

    考古人虛風。

    首推候氏黑散。

    務以填實腸胃空隙。

    庶幾内風可息。

    奈何醫者。

    不曰清火豁痰。

    即曰膩補。

    或雜風藥。

    内因之恙。

    豈有形質可攻。

    偏寒偏熱。

    皆非至理。

    (風陽擾胃) 生牡蛎生白芍炒生地菊花炭炙甘草南棗肉大凡攻病驅邪。

    藥以偏勝。

    如内經鹹勝苦。

    苦勝辛之類。

    藉其克制。

    以圖功耳。

    今則情志内因緻病。

    系乎陰陽髒腑不和。

    理偏就和。

    宜崇生氣。

    如天地間四時陰陽疊運。

    萬物自有生長之妙。

    案中曰陽冒不潛。

    法當和陽以就陰。

    牡蛎體沉味鹹。

    佐以白芍之酸。

    水生木也。

    地黃微苦。

    菊微辛。

    從火炒變為苦味。

    木生火也。

    益以甘草大棗之甘。

    充養陽明。

    火生土也。

    藥雖平衍無奇。

    實參軒岐底蘊。

    世皆忽略不究。

    但執某藥治何病者多矣。

     經雲。

    東方生風。

    風生木。

    木生酸。

    酸生肝。

    故肝為風木之髒。

    因有相火内寄。

    體陰用陽。

    其性剛。

    主動主升。

    全賴腎水以涵之。

    血液以濡之。

    肺金清肅下降之令以平之。

    中宮敦阜之土氣以培之。

    則剛勁之質。

    得為柔和之體。

    遂其條達暢茂之性。

    何病之有。

    倘精液有虧。

    肝陰不足。

    血燥生熱。

    熱則風陽上升。

    竅絡阻塞。

    頭目不清。

    眩暈跌仆。

    甚則螈痙厥矣。

    先生治法。

    所謂緩肝之急以熄風。

    滋腎之液以驅熱。

    如虎潛。

    侯氏黑散。

    地黃飲子。

    滋腎丸。

    複脈等方加減。

    是介以潛之。

    酸以收之。

    濃味以填之。

    或用清上實下之法。

    若思慮煩勞。

    身心過動。

    風陽内擾。

    則營熱心悸。

    驚怖不寐。

    脅中動躍。

    治以酸棗仁湯。

    補心丹。

    枕中丹加減。

    清營中之熱。

    佐以斂攝神志。

    若因動怒郁勃。

    痰火風交熾。

    則有二陳龍荟。

    風木過動。

    必犯中宮。

    則嘔吐不食。

    法用洩肝安胃。

    或填補陽明。

    其他如辛甘化風。

    甘酸化陰。

    清金平木。

    種種治法。

    未能備叙。

    然肝風一症。

    患者甚多。

    因古人從未以此為病名。

    故醫家每每忽略。

    餘不辭杜撰之咎。

    特為拈出。

    另立一門。

    以便後學考核雲(華岫雲) 徐評肝風即中風一類。

    南方最多。

    卻不必另立一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