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

關燈


    大便不通。

    診脈小弱。

    豈是外感。

    病象似乎痱中。

    其因在乎意傷憂愁則肢廢也。

    攻風劫痰之治。

    非其所宜。

    大旨以固衛陽為主。

    而宣通脈絡佐之。

    (衛虛絡痹) 桂枝附子生黃炒遠志片姜黃羌活 (六六)男子右屬氣虛。

    麻木一年。

    入春口眼歪邪。

    乃虛風内動。

    老年力衰。

    當時令之發洩。

    忌投風藥。

    宜以固衛益氣。

    (氣虛) 人參黃白術炙草廣皮歸身天麻煨姜南棗凡中風症。

    有肢體緩縱不收者。

    皆屬陽明氣虛。

    當用人參為首藥。

    而附子黃炙草之類佐之。

    若短縮牽攣。

    則以逐邪為急。

     (五六)陽明脈絡已空。

    厥陰陽氣易逆。

    風勝為腫。

    熱久為燥。

    面熱。

    喉舌幹涸。

    心中填塞。

    無非陽化内風。

    胃受沖侮。

    不饑不納矣。

    有年久延。

    頗慮痱中。

    (風陽燥熱) 羚羊角連翹丹皮黑山栀青菊葉元參花粉天麻 (五七)痱中經年。

    眩暈汗出。

    陽氣有升無降。

    内風無時不動。

    此竟夜不寐。

    屬衛陽不肯交于營陰矣。

    沉痼之症。

    循理按法。

    尚難速效。

    紛紛亂藥。

    焉望向安。

    議用固陽明一法。

    (胃虛陽升) 桂枝木生黃川熟附炒遠志龍骨牡蛎姜棗 (七三)神傷思慮則肉脫。

    意傷憂愁則肢廢。

    皆痿象也。

    緣高年陽明脈虛。

    加以愁煩。

    則厥陰風動。

     木橫土衰。

    培中可效。

    若窮治風痰。

    便是劫爍則謬。

     黃于術桑寄生天麻白蒺藜當歸枸杞菊花汁加蜜丸 老年隆冬暴中。

    乃陰陽失交本病。

    脈左大右濡。

    内風掀越。

    中陽已虛。

    第五日已更衣。

    神憊欲寐。

    宗王先生議。

    陽明厥陰主治法以候裁。

    (肝胃同治) 人參茯苓白蒺藜炒半夏炒杞子甘菊 陽明虛。

    内風動。

    右肢麻痹。

    痰多眩暈。

     天麻鈎藤半夏茯苓廣皮 風中廉泉。

    舌腫喉痹。

    麻木厥昏。

    内風亦令阻竅。

    上則語言難出。

    下則二便皆不通調。

    考古人呂元膺。

    每用芳香宣竅解毒。

    勿令壅塞緻危也。

    (胞絡熱邪阻竅)至寶丹四丸勻四服。

     (三八)年未四旬。

    肌肉充盈。

    中病二年。

    猶然舌強言謇。

    舌濃邊紫而納食便溺仍好。

    乃心胞絡間。

    久積之熱彌漫。

    以緻機竅不靈。

    平昔酒肉助熱動風為病。

    病成反聚于清空之絡。

    醫藥之治痰治火。

    直走腸胃。

    是以久進多投無效。

    (至寶丹) 脈濡無熱。

    厥後右肢偏痿。

    口舌歪。

    聲音不出。

    此陰風濕晦中于脾絡。

    加以寒滞湯藥。

    蔽其清陽。

    緻清氣無由展舒。

    法宗古人星附六君子湯益氣。

    仍能攻風祛痰。

    若曰風中廉泉。

    乃任脈為病。

    與太陰脾絡有間矣。

    (風濕中脾絡) 人參茯苓新會皮香附汁南星(姜汁炒)竹節白附子(姜汁炒) (五九)陽邪襲經絡而為偏痱。

    血中必熱。

    艾灸反助絡熱。

    病劇廢食。

    清涼固是正治。

    然須柔劑。

    不緻傷血。

    且有熄風功能。

    (艾灸絡熱) 犀角羚角生地元參連翹橘紅膽星石菖蒲 中後不複。

    交至節四日。

    寒戰汗洩。

    遂神昏不醒。

    是陰陽失于交戀。

    真氣欲絕。

    有暴脫之慮。

    拟進回陽攝陰法。

    (脫) 人參幹姜淡附子五味豬膽汁 人參(三錢)附子(三錢) 人參附子五味龍骨牡蛎 (五七)厥症。

    脈虛數。

    病在左軀。

    腎虛液少。

    肝風内動。

    為病偏枯。

    非外來之邪。

    (腎陰虛肝風動) 制首烏生地杞子茯神明天麻菊花川斛 (四一)水虧風動。

    舌強肢麻。

    中絡之象。

    當通補下焦。

    複以清上。

     熟地淡苁蓉杞子牛膝五味遠志羚羊角茯苓麥冬菖蒲蜜丸 大寒節。

    真氣少藏。

    陽挾内風旋動。

    以緻痱中。

    舌邊赤。

    中有苔滞。

    忌投攻風劫痰。

    益腎涼肝。

    治本為法。

     生地元參麥冬川斛遠志石菖蒲蔗漿 (五二)脈弦動。

    眩暈耳聾。

    行走氣促無力。

    肛痔下垂。

    此未老欲衰。

    腎陰弱。

    收納無權。

    肝陽熾。

    虛風蒙竅。

    乃上實下虛之象。

    質濃填陰。

    甘味熄風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