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論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帝問曰:“谷之五味所主可得聞乎?”伯高對曰:“夫食風者則有靈而輕舉;食氣者則和靜而延壽;食谷者則有智而勞神;食草者則愚癡而多力;食肉者則勇猛而多嗔。
是以肝木青色宜酸;心火赤色宜苦;脾土黃色宜甘;肺金白色宜辛;腎水黑色宜鹹。
内為五髒,外主五行,色配五方。
”五髒所合法:肝合筋,其榮爪;心合脈,其榮色;脾合肉,其榮唇;肺合皮,其榮毛;腎合骨,其榮發。
五髒不可食忌法:多食酸則皮槁而毛夭;多食苦則筋急而爪枯;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多食辛則肉胝而唇褰;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色變。
五髒所宜食法:肝病宜食麻、犬肉、李、韭;心病宜食麥、羊肉、杏、薤;脾病宜食稗米、牛肉、棗、葵;肺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腎病宜食大豆黃卷、豕肉、栗、藿。
五味動病法:酸走筋,筋病勿食酸;苦走骨,骨病勿食苦;甘走肉,肉病勿食甘;辛走氣,氣病勿食辛;鹹走血,血病勿食鹹。
五味所配法:米飯甘,麻酸,大豆鹹,麥苦,黃黍辛,棗甘,李酸,栗鹹,杏苦,桃辛,牛甘,犬酸,豕鹹,羊苦、雞辛,葵甘,韭酸,藿鹹、薤苦、蔥辛。
五髒病五味對治法: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酸瀉之,禁當風。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欲,急食鹹以之;用甘瀉之,禁溫食濃衣。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
肺苦氣上逆息者,急食苦以洩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辛瀉之;禁無寒飲食、寒衣。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潤緻津液通氣也;腎欲堅,急食苦以結之,用鹹瀉之,無犯HT,無熱衣溫食。
是以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肉為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
精以食氣,氣養精以榮色;形以食味,味養形以生力,此之謂也。
神髒有五,五五二十五種;形髒有四方、四時、四季、四肢,共為五九四十五,以此輔神,可長生久視也。
精順五氣以為靈也,若食氣相惡則傷精也;形受味以成也,若食味不調,則損形也。
是以聖人先用食禁以存性,後制藥以防命也,故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氣味溫補,以存形精。
岐伯雲:陽為氣,陰為味。
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
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
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于味。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
味濃者為陰,味薄者為陰之陽;氣濃者為陽,氣薄者為陽之陰。
味濃則洩,薄則通流;氣薄則發洩,濃則秘塞。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陰陽調和,人則平安。
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養肺氣;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養肝氣;冬七十二日,省鹹增苦,以養心氣;季月各十八日,省甘增鹹,以養腎氣。
是以肝木青色宜酸;心火赤色宜苦;脾土黃色宜甘;肺金白色宜辛;腎水黑色宜鹹。
内為五髒,外主五行,色配五方。
”五髒所合法:肝合筋,其榮爪;心合脈,其榮色;脾合肉,其榮唇;肺合皮,其榮毛;腎合骨,其榮發。
五髒不可食忌法:多食酸則皮槁而毛夭;多食苦則筋急而爪枯;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多食辛則肉胝而唇褰;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色變。
五髒所宜食法:肝病宜食麻、犬肉、李、韭;心病宜食麥、羊肉、杏、薤;脾病宜食稗米、牛肉、棗、葵;肺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腎病宜食大豆黃卷、豕肉、栗、藿。
五味動病法:酸走筋,筋病勿食酸;苦走骨,骨病勿食苦;甘走肉,肉病勿食甘;辛走氣,氣病勿食辛;鹹走血,血病勿食鹹。
五味所配法:米飯甘,麻酸,大豆鹹,麥苦,黃黍辛,棗甘,李酸,栗鹹,杏苦,桃辛,牛甘,犬酸,豕鹹,羊苦、雞辛,葵甘,韭酸,藿鹹、薤苦、蔥辛。
五髒病五味對治法: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酸瀉之,禁當風。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欲,急食鹹以之;用甘瀉之,禁溫食濃衣。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
肺苦氣上逆息者,急食苦以洩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辛瀉之;禁無寒飲食、寒衣。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潤緻津液通氣也;腎欲堅,急食苦以結之,用鹹瀉之,無犯HT,無熱衣溫食。
是以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肉為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
精以食氣,氣養精以榮色;形以食味,味養形以生力,此之謂也。
神髒有五,五五二十五種;形髒有四方、四時、四季、四肢,共為五九四十五,以此輔神,可長生久視也。
精順五氣以為靈也,若食氣相惡則傷精也;形受味以成也,若食味不調,則損形也。
是以聖人先用食禁以存性,後制藥以防命也,故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氣味溫補,以存形精。
岐伯雲:陽為氣,陰為味。
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
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
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于味。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
味濃者為陰,味薄者為陰之陽;氣濃者為陽,氣薄者為陽之陰。
味濃則洩,薄則通流;氣薄則發洩,濃則秘塞。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陰陽調和,人則平安。
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養肺氣;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養肝氣;冬七十二日,省鹹增苦,以養心氣;季月各十八日,省甘增鹹,以養腎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