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論第一

關燈
仲景曰:人體平和,惟須好将養,勿妄服藥。

    藥勢偏有所助,令人髒氣不平,易受外患。

     夫含氣之類,未有不資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敗;百姓日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難識。

    餘慨其如此,聊因筆墨之暇,撰五味損益食治篇,以啟童稚,庶勤而行之,有如影響耳。

     河東衛汛記曰:扁鵲雲人之所根據者形也,亂于和氣者病也,理于煩毒者藥也,濟命扶危者醫也。

    安身之本,必資于食;救疾之速,必憑于藥。

    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藥忌者,不能以除病也。

    斯之二事,有靈之所要也,若忽而不學,誠可悲夫!是故食能排邪而安髒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

    若能用食平,釋情遣疾者,可謂良工。

    長年餌老之奇法,極養生之術也。

     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

    藥性剛烈,猶若禦兵;兵之猛暴,豈容妄發。

    發用乖宜,損傷處衆;藥之投疾,殃濫亦然。

    高平王熙稱:食不欲雜,雜則或有所犯;有所犯者,或有所傷;或當時雖無災苦,積久為人作患。

    又食啖肴,務令簡少,魚肉、果實,取益人者而食之。

    凡常飲食,每令節儉,若貪味多餐,臨盤大飽,食訖覺腹中彭亨短氣,或緻暴疾,仍為霍亂。

    又夏至以後,迄至秋分,必須慎肥膩、餅、酥油之屬,此物與酒漿、瓜果理極相仿。

    夫在身所以多疾者,皆由春、夏取冷太過,飲食不節故也。

    又魚諸腥冷之物,多損于人,斷之益善。

    乳、酪、酥等常食之,令人有筋力、膽幹,肌體潤澤。

    卒多食之,亦令胪脹、洩利、漸漸自已。

     黃帝曰:“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

    酸走筋,多食酸,令人癃,不知何以然?”少俞曰:“酸入胃也,其氣澀以收也。

    上走兩焦,兩焦之氣澀,不能出入,不出即流于胃中,胃中和溫,即下注膀胱,膀胱走胞,胞薄以,得酸則縮卷,約而不通,水道不利,故癃也。

    陰者積筋之所終聚也,故酸入胃,走于筋也。

    ”“鹹走血,多食鹹令人渴,何也?”答曰:“鹹入胃也,其氣走中焦,注于諸脈。

    脈者血之所走也,與鹹相得即血凝,凝則胃中汁泣,汁泣則胃中幹渴。

    渴則咽路焦,焦故舌幹喜渴。

    血脈者中焦之道也,故鹹入胃,走于血。

    ”“辛走氣,多食辛令人愠心,何也?”答曰:“辛入胃也,其氣走于上焦,上焦者受使諸氣而營諸陽者也。

    姜、韭之氣,重至榮衛,榮衛不時受之,卻溜于心下,故愠。

    愠、痛也。

    辛者與氣俱行,故辛入胃而走氣,與氣俱出,故氣盛也。

    ”“苦走骨,多食苦,令人變嘔,何也?”答曰:“苦入胃也,其氣燥而湧洩,五谷之氣皆不勝苦。

     苦入下管,下管者三焦之道,皆閉則不通,不通故氣變嘔也。

    齒者骨之所終也,故苦入胃而走骨,入而複出,齒必黧疏。

    ”“甘走肉,多食甘,令人惡心。

    何也?”答曰:“甘入胃也,其氣弱劣,不能上進于上焦,而與谷俱留于胃中,甘入則柔緩,柔緩則蛔動,蛔動則令人惡心。

     其氣外通于肉,故甘走肉,則肉多粟起而胝。

    ”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