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三

關燈
甘、酢二種。

     甘者可餐,酢者入藥。

    多食其實,則損人肺。

    東行根并殼,入殺蟲及染須發口齒等藥。

    其花百葉者,主心熱吐血及衄血等。

    幹之作末,吹鼻中立瘥。

    崔元亮《海上方》療金瘡,刀斧傷破血流。

    以鍛石一升,石榴花半斤,搗末,取少許敷上,捺少時,血斷便瘥。

    又,治寸白蟲東南引者良。

    水二升三合,煮取八合,去滓,着少米作稀粥,空腹食之,即蟲下。

    又一種山石榴,形頗相類而絕小,不作房,生青、齊間甚多,不入藥。

    但蜜漬以當果,或寄京下,甚美。

     雷公雲:凡使皮、葉、根,勿令犯鐵。

    若使石榴殼,不計幹濕,先用漿水浸一宿,至明漉出,其水如墨汁。

    若使枝、根、葉,并用漿水浸一宿,方:可用。

    肘後方:治赤白痢,下水谷酸石榴皮燒赤為末,服方寸匕。

    百一方:治疔腫,以針刺四畔,用灸,以痛為度。

    納末敷上急裹,經宿連根自出。

    經驗方:治腸滑久痢急取出,不令作白灰,用瓷碗蓋一宿出火毒,為肺。

    又方:治耳聾法:以八、九月取石榴一,開上作孔如球子大,留靥子,納米醋滿石榴中,卻以靥子蓋之,然後搜出,灰火中燒面熟,藥成。

    入少黑李子、仙沼子末,取水滴點耳内,不得辄轉。

    腦中痛勿驚。

    如此三夜,又點别耳,根據前法,佳。

    又方:糞前有血,令人面色黃。

     石榴皮杵末,茄子枝湯下。

    鬥門方:治女子血脈不通。

    用根東生者取一握炙幹,濃煎一大盞,服之瘥。

    婦人赤白帶下同治。

    廣利方:治吐血,衄血。

    以百葉石榴花作末,吹在鼻中瘥。

     石榴東引根一握,淨洗細锉,用水三升,煎取半碗以下,去滓,五更一大團,永絕根本,一日吃粥補。

    古今錄驗:治冷熱不調,或下帶水,或升汁,每服五合,至二升盡,即斷。

    小兒以意服衍義曰:安石榴,有酸、淡兩種,旋開單葉花,旋結實,實中子紅,孫枝甚多,秋後經雨則自坼裂。

    道家謂之三屍酒,雲三屍得此果則醉。

    河陰縣最多。

    又有一種,子白,瑩澈如水晶者唯酸石榴皮合斷下藥,仍須老木所結及收之陳久者,佳。

    微炙為末,以燒粟米飯為丸,梧桐子大,食前熱米飲下三十至五十丸,以知為度。

    如寒滑,加附子、赤石脂各一倍。

     梨 梨 味甘、微酸,寒。

    多食令人寒中,金瘡,乳婦尤不可食。

     陶隐居雲:梨種複殊多,并皆冷利,俗人以為快果,不入藥用,食之多損人也。

    唐本注雲:梨削貼湯火瘡,不爛,止痛,易瘥。

    又主熱嗽,止渴。

    葉,主霍亂,吐痢不止,煮汁服之。

     今按别本注雲:梨有數種,其消梨,味甘,寒,無毒。

    主客熱,中風不語,又療傷寒熱發,解石熱氣,驚邪,嗽,消渴,利大小便。

    又有青梨、茅梨等,并不任用。

    又有桑梨,唯堪蜜冷中,不可多食。

    臣禹錫等謹按孟诜雲:梨除客熱,止心煩,不出停冷,去椒食之。

    又方:去核納酥蜜,面裹,燒令熟,食之。

    又取梨肉納酥中煎,停冷食之。

    又搗汁一升,酥一兩,蜜一兩,地黃汁一升,緩火煎,細細含咽。

    凡治嗽,皆須待冷,之,反傷矣,令嗽更極不可救。

    如此者,可作羊肉湯餅飽食之,便卧少時。

    又胸中痞塞熱結者,可多食好生梨,即通。

    卒暗風失音,不語者,生搗汁一合,頓服之熱結圖經曰:梨,舊不着所出州土,今處處皆有。

    而種類殊别,醫家相承用乳梨、鵝梨。

    乳梨出其香則類甚多兒《海上一大兩,消訖,細細含咽立定。

    又治卒患赤目,肉,坐卧痛者,取好梨一顆,搗絞取汁,黃連三醫不效,青城山邢道人以此梨絞汁而進,帝疾遂愈。

    後複求之,苦無此梨。

    常山忽有一株,因緘實以進,帝多食之,解煩躁殊效,歲久木枯,不複有種者,今人不得而用之。

    又,江甯府信州出一種小梨,名鹿梨。

    葉如茶,根如小拇指,彼處人取其皮,治瘡癬及疥癞,雲甚效。

    八月采。

    近處亦有,但采其實作幹,不聞入藥。

     食療雲:金瘡及産婦不可食,大忌。

    聖惠方:治小兒心髒風熱,昏懵躁悶,不能食。

    用梨三枚切,以水二升,煮取汁一升,去滓,入粳米一合,煮粥食之。

    梅師方:治霍亂,心痛利,無水一升,煎取一升服。

    又雲:正月、二月勿食梨。

    錢相公療蠼尿瘡幹即易。

    又方:小兒寒疝腹痛,大汗出。

    濃煮梨葉汁七合,頓服,以意消息,可作三、四度飲之。

    又方:治中水毒。

    取梨葉一把熟杵,以酒一盞攪服之。

    北夢診之曰:風疾已深,請速歸去。

    朝士複見州馬醫趙鄂者,複診之,曰:隻有一法,請官人試吃消梨,不限多少,咀不及,絞汁而飲。

    到家旬日,唯吃消梨,頓爽矣。

    莊子:譬猶楂梨桔柚耶,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

    魏文诏曰:真定郡梨,甘若蜜,脆若菱,可以解煩渴。

     衍義曰:梨,多食則動脾,少則不及病,用梨之意須當斟酌。

    唯病酒煩渴人,食之甚佳,終不能卻疾。

     林檎 林檎 味酸、甘,溫。

    不可多食,發熱澀氣,令人好睡,發冷痰,生瘡疖,脈閉不行。

    其樹似柰樹,其形圓如柰。

    六月、七月熟,今在處有之。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孟诜雲:林檎,主止消渴。

    陳士良雲:此有三種,大長者為柰;圓者林檎,夏熟;小者味澀為,秋熟。

    日華子雲:林檎無毒,下氣,治霍亂肚痛,消痰。

     圖經曰:林檎,舊不着所出州土,今在處有之。

    或謂之來禽,木似柰,實比柰差圓,六、七月熟。

    亦有甘、酢二種。

    甘者早熟,而味脆美;酢者差晚,須熟爛乃堪啖。

    病消渴者,宜食之生冷痰,今俗間醫人亦幹之。

    入治傷寒藥,謂之林檎散。

     食療雲:溫。

    主谷痢、洩精。

    東行根治白蟲、蛔蟲。

    消渴,好睡,不可多食。

    又,林檎味苦、澀,平,無毒。

    食之閉百脈。

    食醫心鏡:治水痢。

    以十枚半熟者,以水一升,煎取一升,和林檎,空心食。

    子母秘錄:治小兒痢。

    林檎、構子杵取汁服,以意多與服之,瘥。

    又方:羸瘦。

    杵林檎末,以和醋敷上,癖和移處,就敷之。

     李核仁 李核仁 味苦,平,無毒。

    主僵仆跻瘀血,骨痛。

     根皮 大寒,主消渴,止心煩,逆奔氣。

     實 味苦,除痼熱,調中。

     陶隐居雲:李類又多,京口有麥李,麥秀時熟,小而甜脆,核不入藥。

    今此用姑熟所出南居李,解核如杏子者為佳。

    凡實熟食之皆好,不可合雀肉食;又不可臨水上啖之。

    李皮水煎含之,療齒痛佳。

    今按别本注雲:李類甚多,有綠李、黃李、紫李、朱李、水李,并堪食。

     味極甘美,其中仁不入藥用。

    有野李,味苦,名郁李子,核仁入藥用之。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李。

    駁,赤李。

    釋曰:李之無實者名休。

    郭雲:一名趙李。

    痤,接與麥同熟,因名雲。

    李之子赤者名駁。

    藥性論雲:李核仁,臣。

    治女子小腹腫滿。

    主折骨疼肉傷,利小腸,下水氣,除腫滿。

    又雲李根皮,使。

    苦李者入用,味鹹。

    治腳下氣,主熱毒煩躁。

    根煮汁,止消渴。

    孟诜雲:李,主女人卒赤白下,取李樹東面皮,去皴皮,炙令黃香,以水三升,煮汁去滓服之。

    日再驗。

    謹按生子亦去骨節間勞熱,不可多食。

    臨水食令人發痰瘧。

    又牛李,有毒。

    煮汁使濃含之。

    治齒,脊骨有疳蟲,盞。

    其子中仁,主鼓脹。

    研和面作餅子,空腹食之,少頃當瀉矣。

     日華子李,溫,無毒。

    益氣,多食令人虛熱。

    又雲李樹根,涼,無毒。

    主赤白痢,濃煎服。

     華,平,無毒。

    治小兒壯熱,疾,驚痫,作浴湯。

     圖經曰:李核仁,舊不着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

    李之類甚多,見《爾雅》者有:休,無實李。

    李之無實者,一名趙李。

    痤(祖和切),接慮李,即今之麥李,細實有溝道,與麥同熟,故者是也。

    又有青李、綠李、赤李、房陵李、朱仲李、馬肝李、黃李,散見書傳。

    美其味之可食。

    陶隐居雲:皆不入藥用。

    用姑熟所出南居李,解核如杏子者為佳。

    今不複識此,醫家但用核若杏子形者。

    根皮亦入藥用。

    崔元亮《海上方》治面黑子,取李核中仁,去皮細研,以雞子白和如稀饧塗,至晚每以淡漿洗之後塗胡粉,不過五、六日孫真人肝病宜食。

    食醫心鏡:李,味酸,無毒。

    主除固熱調中。

    黃帝雲:李不可和蜜食,食之損五髒。

     衍義曰:李核仁,其窠大者高及丈,今醫家少用。

    實合漿水食,令人霍亂,澀氣。

    而然今畿小窯鎮一種最佳,堪入貢。

    又有禦李,子如櫻桃許大,紅黃色,先諸李熟。

    此李品甚多,然天夫盛德及天下者,如桃李無處不芬芳也。

    别本注雲:有野李,味苦,名郁李子,核仁入藥。

    此自是郁李仁,别是一種,在木部中第十四卷,非野李也。

     楊梅 味酸,溫,無毒。

    主去痰,止嘔哕,消食,下酒,幹作屑,臨飲酒時服方寸匕,止吐酒。

    多食令人發熱。

    其樹若荔枝樹,而葉細陰青。

    其形似水楊子,而生青熟紅。

    肉在核上,谷。

    四月、五月采。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孟诜雲:楊梅,和五髒,能滌腸胃,除煩愦惡氣,切不可多食。

    甚能損齒及筋,亦能治痢。

    燒灰服之。

    日華子雲:楊梅,熱,微毒。

    療嘔逆吐酒。

    皮、根煎湯洗惡瘡疥癞圖經文具梅實條下。

     陳藏器:止渴。

    張司空雲:地瘴無不生楊梅者。

    信然矣。

    食療溫。

    和五髒腹胃,除煩愦惡氣,去痰實。

    亦不可久食,損齒及筋也,甚能下痢。

    又,燒為灰,亦斷下痢。

    甚酸美,小有勝白含一枚,咽其液,亦通利五髒,下少氣。

    若多食之,損人筋骨。

    其酸醋之物,自是土使然。

    若南方:人北居,杏亦不食;北地人南住,梅乃啖多。

    豈不是地氣郁蒸,令人煩愦,好食斯物也。

    經驗後方:主一切傷損不可者瘡,止血生肌,無瘢痕,絕妙和鹽核杵之如泥,成挺子,竹筒中收。

    遇破即填,小可即敷之,此藥之功神聖。

    宋齊丘化書梅 胡桃 胡桃 味甘,平,無毒。

    食之令人肥健,潤肌,黑發。

    取瓤燒令黑,末,斷煙,和松脂研,敷瘰瘡。

    又,和胡粉為泥,拔白須發,以納孔中,其毛皆黑。

    多食利小便,能脫人眉,動風故也。

    去五痔。

    外青皮染髭及帛皆黑。

    其樹皮止水痢,可染褐。

    仙方:取青皮壓油,和詹糖香塗毛發,色如漆。

    生北土。

    雲張骞從西域将來。

    其木,春斫皮,中出水,承取沐頭至黑。

     臣禹錫等謹按孟诜雲:胡桃,不可多食,動痰飲,除風,令人能食,不得并,漸漸食之,通經脈,潤血脈,黑鬓發。

    又,服法:初日一顆,五日加一顆,至二十顆止之。

    常服,骨肉細日華子雲:潤肌肉,益發,食酸齒,細嚼解之。

    圖經曰:胡桃,生北土,今陝、洛間多有之。

    大株濃葉多陰。

    實亦有房,秋冬熟時采之。

    性熱,不可多食,破故紙搗篩,蜜丸。

    朝服梧桐子大三十丸。

    又療壓撲損傷。

    搗肉和酒,溫頓服便瘥。

    崔元亮《海上方》療石淋,便中有石子者。

    胡桃肉一升,細米煮漿粥一升相和頓服即瘥。

    實上青皮,染發及帛皆黑。

    其木皮中水,春斫取沐頭,至黑。

    此果本出羌胡其種,植之秦中,後漸生東土。

    故曰陳倉胡桃,薄皮多肌。

    陰平胡桃,大而皮脆,急捉則碎,江表亦嘗有之。

    梁《沈約集》有《謝賜樂遊園胡桃啟》,乃其事也。

    今京東亦有其種,而實不佳。

    南方:則無。

     孫真人:食,動疾吐水。

    梅師方:治火燒瘡。

    取胡桃穣,燒令黑,杵如指,敷瘡上。

     衍義曰:胡桃,發風。

    陝、洛之間甚多,外有青皮包之,胡桃乃核也。

    核中穣為胡桃肉。

     須如此說,用時須以湯剝去肉上薄皮,過夏至,則不堪食。

    有人患酒楂風,鼻上赤,将桔子核,研,胡桃肉一個,同以溫酒調服,以知為度。

     猕猴桃 味酸,甘,寒,無毒。

    止暴渴,解煩熱,冷脾胃,動洩辟,壓丹石,下石淋。

    熱壅反胃者,取汁和生姜汁服之。

    一名藤梨,一名木子,一名猕猴梨。

    生山谷。

    藤生着樹,葉圓有毛。

    其形似雞卵大,其皮褐色,經霜始甘美可食。

    枝、葉殺蟲,煮汁飼狗,療也。

    (今附) 陳藏器:味鹹,溫,無毒。

    主骨節風,癱緩不随,長年變白,野雞肉痔病,調中下氣。

     皮中作紙,藤中汁至滑,下石淋,主胃閉,取汁和生姜汁,服之佳。

    食療候熟收之,取瓤和蜜煎作令人冷,能止消渴。

     衍義曰:猕猴桃,今永興軍南山甚多,食之解實熱,過多則令人髒寒洩。

    十月爛熟,色淡綠,生則極酸,子繁細,其色如芥子,枝條柔弱,高二、三丈,多附木而生。

    淺山旁道則有存者 海松子 味甘,小溫,無毒。

    主骨節風,頭眩,去死肌,變白,散水氣,潤五髒,不饑。

    生新羅。

    如小栗,三角,其中仁香美,東夷食之當果,與中土松子不同。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松子,逐風痹寒氣,虛蠃少氣,補不足,潤皮膚,肥五髒,東人以代麻腐食用。

     海藥雲:去皮食之,甚香美,與雲南松子不同,雲南松子似巴豆,其味不濃,多食發熱毒。

    松子,味甘美,大溫,無毒。

    主諸風,溫腸胃。

    久服輕身,延年不老。

    味與卑占國偏桃仁相似仁無異是也。

     柰 味苦,寒。

    多食令人胪(音闾)脹,病患尤甚。

     陶隐居雲:江南乃有,而北國最豐,皆作脯,不宜人。

    有林檎相似而小,亦恐非益人也。

     今注有小毒,主耐饑,益心氣。

    臣禹錫等謹按孟诜雲:柰,主補中焦諸不足氣,和脾。

    卒患食後氣不通,生搗汁服之。

    日華子雲:柰,冷,無毒。

    治飽食多肺壅氣脹。

     圖經文具林檎條下。

     食醫心鏡:柰子,味苦,寒澀,無毒。

    主忍饑,益心氣,多食虛脹。

     庵羅果 味甘,溫。

    食之止渴,動風氣。

    天行病後及飽食後,俱不可食之。

    又,不同大蒜辛物食,令人患黃病。

    樹生狀若林檎而極大。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陳士良雲:微寒,無毒。

    主婦人經脈不通,丈夫營衛中血脈不行,久食令人不饑。

    葉似茶葉,可以作湯,療渴疾。

     衍義曰:庵羅果,西洛甚多,亦梨之類也。

    其狀亦梨,先諸梨熟,七夕前後已堪啖,色黃如鵝梨,才熟便松軟,入藥,絕希用。

     橄(音敢)榄(音覽) 橄(音敢)榄(音覽) 味酸、甘,溫,無毒。

    主消酒,療(音侯)鲐(音怡)毒。

    人誤食此魚肝迷悶者,可煮汁服之,必解。

    其木作楫撥,着魚皆浮出,故知物有相畏如此也。

     核中仁 研敷唇吻燥痛。

    其樹似木子樹而高,端直,其形似生诃子,無棱瓣。

     生嶺南。

    八月、九月采。

    又有一種,名波斯橄榄,色類亦相似。

    其形、核作二瓣,可以蜜漬食之。

    生邕州。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孟诜雲:橄,主魚毒,汁服之。

    中此魚肝、子毒,人立死,唯此木能解日圖經曰:橄榄,生嶺南,今閩、廣諸郡皆有之。

    木似木而高,且端直可愛,秋晚實成,南人尤重之。

    咀嚼之,滿口香久不歇,生啖及煮飲并解諸毒,人誤食鲐肝,至迷悶者,飲其汁而木峻,不可梯緣,但刻其根下方寸許,納鹽于中一夕,子皆落,木亦無損。

    其枝節間,有脂膏如桃膠,南人采得,并其皮、葉煎之如黑饧,謂之榄糖,用膠邕州又有一種波斯橄榄,與此無異,但其核作三瓣,可蜜漬食之。

     陳藏器雲:樹大,圓實長寸許,南方:人以為果,生實味酸,《南州異物志》曰:橄榄子,緣海浦嶼間生,實大如軸頭,皆反垂向下,實先生者向下後生者漸高。

    《南方:草木狀》曰:橄生交趾。

    海藥:謹按《異物志》雲:生南海浦嶼間。

    樹高丈餘。

    其實如棗,二月有花,生至八月乃熟,甚香,橄榄木高碩難采,以鹽擦木身,則其實自落。

     衍義曰:橄榄,味澀,食久則甘,嚼汁咽,治魚鲠。

     卷第二十三 下品 味酸、甘,微溫,無毒。

    主溫中,下氣,消食,除心間醋水,去臭,辟衣魚。

    生北土,似楂子而小。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陳士良雲:發毒熱,秘大小腸,聚胸中痰壅。

    不宜多食,澀血脈。

    日華子雲:除煩渴,治氣。

     圖經曰:,舊不着所出州土,今關、陝有之,沙苑出者更佳。

    其實大抵類楂,但膚慢而多毛,味尤甘。

    治胸膈中積食,去醋水,下氣,止渴。

    欲卧,啖一、兩枚而寝,生熟皆宜。

     楂亦主霍亂轉筋,并煮汁飲之,可敵木瓜。

    常食之,亦去心間醋、痰。

    皮,搗末敷瘡,止黃水。

    實,初熟時,其氣氛馥,人将緻衣笥中亦香。

     陳藏器雲:樹如林檎,花白綠色。

     衍義曰:,食之須淨去上浮毛,不爾損人肺。

    花亦香,白色,諸果中唯此多生蟲,少有不者。

    《圖經》言,欲卧,啖一、兩枚而寝。

    如此,恐太多痞塞胃脘。

     榛子 味甘,平,無毒。

    主益氣力,寬腸胃,令人不饑,健行。

    生遼東山谷。

    樹高丈許,子如小栗,軍行食之當糧,中土亦有。

    鄭注《禮》雲:榛似栗而小,關中坊甚多。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新羅榛子肥白,人止饑,調中開胃甚驗。

     圖經文具栗條下。

     一十三種陳藏器餘 靈床上果子 主人夜卧語,食之瘥也。

     無漏子 味甘,溫,無毒。

    主溫中益氣,除痰嗽,補虛損,好顔色,令人肥健。

    生波斯國,如棗。

    一雲波斯棗。

     海藥:雲:樹若栗木,其實如橡子,有三角,消食,止咳嗽,虛羸,悅人。

    久服無損也。

     都角子 味酸、澀,平,無毒。

    久食益氣,止洩。

    生南方。

    樹高丈餘,子如卵。

    徐表《南方記》雲:都角樹,二月花,花連着實也。

     海藥:雲:謹按徐表《南州記》雲:生廣南山谷。

    二月開花,至夏末結實如卵。

    主益氣,安神,遺洩,痔,溫腸。

    久服無所損也。

     文林郎 味甘,無毒。

    主水痢,去煩熱,子如李,或如林檎。

    生渤海間,人食之。

    雲:其樹從河中浮來,拾得人身,是文林郎。

    因以此為名也。

     海藥:雲:又南山亦出,彼人呼是。

    味酸,香,微溫,無毒。

    主水瀉腸虛,煩熱,并宜 木葳子 味酸,平,無毒。

    主心中惡水,水氣。

    生嶺南山谷。

    樹葉似楝,子如橄榄而堅,亦似棗也。

     摩廚子 味甘,香,平,無毒。

    主益氣,潤五髒,久服令人肥健。

    生西域及南海。

    子如瓜,可為茹。

    《異物志》雲:木有摩廚,生自斯調。

    厥汁肥潤,其澤如膏。

    馨香射,可以煎熬。

    彼州之人,仰以為儲。

    斯調,國名也。

     海藥:雲:謹按《異物志》雲:生西域。

    二月開花,四月、五月結實如瓜許。

    益氣安神,養血生肌。

    久服健人也。

     懸鈎根 皮,味苦,平,無毒。

    主子死腹中不下,破血,殺蟲毒,卒下血,婦人赤帶下,久患痢,不問赤白,膿血,腹痛。

    并濃煮服之。

    子如梅酸美,人食之醒酒,止渴,除痰唾,去酒毒。

    莖上有刺如鈎,生江淮林澤。

    取莖燒為末服之,亦主喉中塞也。

     鈎栗 味甘,平。

    主不饑,濃腸胃,令人肥健。

    子似栗而圓小。

    生江南山谷。

    樹大數圍,冬月不凋。

    一名巢鈎子。

    又有雀子,小圓、黑,味甘。

    久食不饑。

    生高山。

    子小圓黑。

    又有槠(音諸)子,小于橡子,味苦,澀。

    止洩痢,破血,食之不饑,令健行。

    木皮、葉煮取汁,與 石都念子 味酸,小溫,無毒。

    主痰嗽,哕氣。

    生嶺南。

    樹高丈餘,葉如白楊,花如蜀葵,正赤,子如小棗,蜜漬為粉,甘美益人,隋朝植于西苑也。

     君遷子 味甘,平,無毒。

    主止渴,去煩熱,令人潤澤。

    生海南。

    樹高丈餘,子中有汁如乳汁。

    《吳都賦》雲:平,仲君遷。

     海藥:雲:謹按劉斯《交州記》雲:其實中有乳汁,甜美香好。

    微寒,無毒。

    主消渴煩熱,鎮心。

    久服輕身,亦得悅人顔色也。

     韶子 味甘,溫,無毒。

    主暴痢,心腹冷。

    生嶺南。

    子如栗,皮、肉,核如荔枝。

    《廣志》雲:韶葉似栗,有刺,斫皮,納白脂如豬,味甘、酸,亦雲核如荔枝也。

     KT子 味甘、澀,平,無毒。

    生食主水痢,熟者和蜜食之去嗽。

    子似梨,生江南。

    《吳都賦》雲:KT榴禦霜是也。

     諸果有毒 桃、杏仁雙有毒。

    五月食未成核果,令人發癰疖及寒熱。

    又秋夏果落地為惡蟲緣,食之令人患九漏。

    桃花食之,令人患淋。

    李仁不可和雞子食之,患内結不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