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

關燈
骨 主女子帶下赤白。

     齒 主石淋。

    生九江池澤。

    取無時。

     陶隐居雲:鯉魚,最為魚之主,形既可愛,又能神變,乃至飛越山湖,所以琴高乘之。

     山上水中有鯉不可食。

    又鯉不可合小豆藿食之。

    其子合豬肝食之,亦能害人爾。

    唐本注雲:鯉魚骨,主陰蝕,哽不出。

    血,主小兒丹腫及瘡。

    皮,主瘾疹,腦,主諸痫。

     腸,主小兒肌瘡。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鯉魚肉,主安胎,胎動,懷妊身腫。

    煮為湯食之,破冷氣癖,氣塊橫關伏梁,作脍以濃蒜齑食之。

    膽,主耳聾,滴耳中,目為灰,研敷刺瘡,中風水疼腫,汁出即愈。

    諸魚目并得。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鯉魚膽亦可單用,味大苦。

    點眼治赤腫翳痛。

    小兒熱腫塗之。

    蜀漆為使。

    魚燒灰末,治咳嗽,糯米煮粥。

    孟诜雲:鯉魚白煮食之,療水腫腳滿,下氣,腹有宿瘕不可食。

    又修理,可去脊上兩筋及黑血,毒故也。

     又天行病後不可食,再發即死。

    其在沙石中者,毒多在腦中,不得食頭。

    日華子雲:鯉魚,涼,有毒。

    肉治咳嗽,療腳氣,破冷氣,癖。

    懷孕人胎不安,用絹裹鱗和魚煮羹,熟後去鱗,食之驗。

    脂治小兒痫疾驚忤。

    膽治障翳等。

    腦髓治暴聾,煮粥服良。

    諸溪澗中者,頭内有毒。

    不計大小,并三十六鱗也。

     圖經曰:鯉魚,生九江池澤,今處處有之。

    即赤鯉魚也。

    其脊中鱗一道,每鱗上皆有小黑點,從頭數至尾,無大小皆三十六鱗。

    古語雲:五尺之鯉與一寸之鯉,大小雖殊,而鱗之數等是也。

    又,崔豹《古今注》釋鯉魚有三種。

    兖州人謂赤鯉為玄駒,謂白鯉為白骥,黃鯉為黃雉。

    蓋諸魚中,此為最佳,又能神變,故多貴之。

    今人食品中以為上味。

    其膽、肉、骨、齒皆入藥。

    古今方:書并用之。

    胡洽治中風腳弱,短氣腹滿,有鯉魚湯方:最勝。

    脂、血、目睛、腦髓亦單使治疾,唯子不可與肝同食。

    又齒主石淋。

    《古今錄驗》着其方:雲:鯉魚齒一升篩末,以三歲苦酒和,分三服。

    宿不食,旦服一分,日中服一分,暮服一分,瘥。

    赤鯉魚鱗亦入藥。

    唐方:多用治産婦腹痛,燒灰酒調服之。

    兼治血氣,雜諸藥用之。

     陳藏器雲:鯉魚,從脊當中數至尾,無大小皆有三十六鱗,亦其成數也。

    食療膽,主除目中赤及熱毒痛,點之良。

    肉,白煮食之,療水腫腳滿,下氣。

    腹中有宿瘕不可食,害人。

    久服天門冬人,亦不可食。

    刺在肉中,中風水腫痛者,燒鯉魚眼睛作灰,納瘡中,汁出即可。

    謹按魚血,主小兒丹毒,塗之即瘥。

    魚鱗,燒,煙絕,研,酒下方寸匕,破産婦滞血。

    脂,主諸痫,食之良。

    腸,主小兒腹中瘡。

    鯉魚,不得和豆藿葉食之,成瘦。

    其魚子,不得合豬肝食之。

    凡修理,可去脊上兩筋及黑血,毒故也。

    炙鯉魚切忌煙,不得令熏着眼,損人眼光。

    三、兩日内必見驗也。

    又天行病後不可食,再發即死。

    其在砂石中者,有毒,多在腦中,不得食頭。

    聖惠方:治水氣,利小便,除浮腫。

    用鯉魚一頭,重一斤者,治如食法修事,食之。

    外台秘要:《古今錄驗》:療魚鲠骨橫喉中,六、七日不出。

    取鯉魚鱗、皮合燒作屑,以水服之,則出,未出更服。

    又方:療水病腫。

    鯉魚一頭極大者,去頭尾及骨,唯取肉,以水二鬥,赤小豆一大升,和魚肉煮,可取二升以上汁,生布絞去滓,頓服盡,如不能盡,分為二服,後服溫令暖,服訖當下利,利盡即瘥。

    又方:療。

    鯉魚腸切作五段,火上炙之,洗瘡拭幹,以腸封之,冷則易,自暮至旦,幹止覺癢,開看蟲出,瘥。

    又方:凡腫已潰、未潰者。

     燒鯉魚作灰,酢和塗之一切腫上,以瘥為度。

    又方:療卒淋。

    鯉魚齒燒灰,酒服方寸匕。

    千金方:治暴痢。

    小鯉魚一枚,燒為末,米飲服之。

    大人、小兒俱服得。

    又方:小兒咽腫喉痹。

     以鯉魚膽二七枚,和竈底土,以塗咽喉,立瘥。

    肘後方:療雀目。

    鯉魚膽及腦敷之,燥痛即明。

    食醫心鏡:主上氣咳嗽,胸膈妨滿,氣喘。

    鯉魚一頭切作脍,以姜、醋食之,蒜齑亦得。

    又方:主肺咳嗽,氣喘促。

    鯉魚一頭重四兩,去鱗,紙裹火炮,去刺研,煮粥,空腹吃之。

    子母秘錄:療妊娠傷寒。

    鯉魚一頭燒末,酒服方寸匕,令汗出。

    兼治乳無汁。

    産書下乳汁。

    燒鯉魚一頭研為末,酒調下一錢匕。

    禮記食魚去乙,魚目旁有骨名乙,如象乙字,食之令人鲠。

     衍義曰:鯉魚,至陰之物也,其鱗故三十六。

    陰極則陽複,所以《素問》曰:魚熱中。

     王叔和曰:熱即生風,食之所以多發風熱,諸家所解并不言。

    日華子雲:鯉魚,涼,今不取,直取《素問》為正。

    萬一風家更使食魚,則是贻禍無窮矣。

     八種食療餘 時魚 平。

    補虛勞,稍發疳痼。

     黃賴魚 一名。

    醒酒。

    亦無鱗,不益人也。

     比目魚 平。

    補虛,益氣力,多食稍動氣。

     鲚魚 發疥,不可多食。

     魚 有毒,不可食之。

    其肝毒煞人。

    緣腹中無膽,頭中無鰓,故知害人。

    若中此毒及鲈魚毒者,便锉蘆根煮汁飲,解之。

     又,此魚行水之次,或自觸着物,即自怒氣脹,浮于水上,為鴉所食。

     孫真人食忌:魚,勿食肝,殺人。

     魚 平。

    補五髒,益筋骨,和脾胃。

    多食宜人。

    作尤佳。

    曝幹甚香美。

    不毒,亦不發病。

     黃魚 平,有毒。

    發諸氣病,不可多食。

    亦發瘡疥,動風。

    不宜和荞麥同食,令人失音也。

     鲂魚 調胃氣,利五髒。

    和芥子醬食之,助肺氣,去胃家風。

    消谷不化者,作脍食,助脾氣,令人能食。

    患疳痢者,不得食。

    作羹食,宜人。

    其功與鲫魚同。

     二十三種陳藏器餘 鲟魚 味甘,平,無毒。

    主益氣補虛,令人肥健。

    生江中,背如龍,長一、二丈,鼻上肉作脯名鹿頭。

    一名鹿肉。

    補虛下氣,子如小豆。

    食之肥美,殺腹内小蟲。

     食療有毒。

    主血淋。

    可煮汁飲之。

    其味雖美,而發諸藥毒。

    ,世人雖重,尤不益人,服丹石人不可食,令人少氣。

    發一切瘡疥,動風氣。

    不與幹筍同食,發癱緩風。

    小兒不與食,結症瘕及嗽。

    大人久食,令人卒心痛,并使人卒患腰痛。

     (上逐下題)魚白 主竹木入肉,經久不出者,取白敷瘡上,四邊肉爛即出刺。

    一名鳔(毗眇切)。

     海藥雲謹按《廣州記》雲:生南海,無毒。

    主月蝕瘡,陰瘡,痿瘡。

    并燒灰用。

    經驗方:治嘔血。

    鳔膠長八寸,闊二寸,炙令黃,刮二錢以來,用甘蔗節三十五個,取自然汁調下。

     文鳐魚(餘招反) 無毒。

    婦人臨月帶之,令易産。

    亦可臨時燒為黑末,酒下一錢匕。

    出南海。

    大者長尺許,有翅與尾齊。

    一名飛魚,群飛水上,海人候之,當有大風。

    《吳都賦》雲:文鳐夜飛而觸網,是也。

     牛魚 無毒。

    主六畜疾疫。

    作幹脯搗為末,以水灌之,即鼻中黃涕出。

    亦可置病牛處,令其氣相熏。

    生東海。

    頭如牛也。

     海豚魚 味鹹,無毒。

    肉主飛屍、蠱毒、瘴瘧,作脯食之。

    一如水牛肉,味小腥耳。

    皮中肪,摩惡瘡,疥癬,痔,犬馬疥,殺蟲。

    生大海中。

    候風潮出。

    形如豚,鼻中聲,腦上有孔,噴水直上,百數為群,人先取得其子,系着水中,母自來就而取之。

    其子如蠡魚子,數萬為群,常随母而行。

    亦有江豚,狀如豚,鼻中為聲,出沒水上,海中舟人候之,知大風雨。

    又中有曲脂,堪摩病,及樗博即明,照讀書及作即暗,俗言懶婦化為此也。

     杜父魚 主小兒差頹,差頹核大小也。

    取魚擘開,口咬之七下。

    生溪澗下。

    背有刺,大頭闊口,長二、三寸,色黑,斑如吹砂而短也。

     海鹞魚齒 無毒。

    主瘴瘧。

    燒令黑,末,服二錢匕。

    魚似鹞,有肉翅,能飛上石頭。

    一名石蛎,一名邵陽魚。

    齒如石版。

    生東海。

     魚 一作(并音五禾反鲶屬又五回反)。

    味甘,平,無毒,不腥。

    主膀胱水下,開胃。

    作脍白如雪。

    隋朝吳都進魚幹脍,取快曝幹瓶盛。

    臨食以布裹,水浸良久,灑去水,如初脍無異。

    魚生海中。

    大如石首。

     圖經文具魚條下。

     魚 味甘,平,無毒。

    主五野雞痔下血,瘀血在腹。

    似馬鞭,尾有兩歧,如鞭鞘,故名之。

    出江湖。

     魚肝 無毒。

    主惡瘡疥癬。

    勿以鹽炙食。

    郭注《爾雅》雲:魚長二、三丈。

    《顔氏家訓》曰:魚純灰色,無紋。

    古書雲:有多用魚字為鳝,既長二、三丈,則非鳝魚明矣。

    《本經》又以鳝為,此誤深矣。

    今明魚,體有三行甲,上龍門化為龍也。

     石(音必)魚 味甘,平,有小毒。

    主瘡疥癬。

    出南海方:山澗中。

    長一寸,背裡腹下赤。

     南人取之作。

     魚 味甘,平,無毒。

    主癬。

    和柳葉搗碎,熱炙敷之。

    又主馬瘡。

    取酸臭者,和糁及屋上塵敷之。

    似疥而大,凡皆發瘡疥,可合殺蟲瘡藥用之。

     魚脂 主牛疥,狗瘡,塗之立愈。

    脂是和灰泥船者,腥臭為佳。

    又主症。

    取銅器盛二升,作大火炷,脂上燃之,令暖徹,于症上熨之,以紙籍腹上,晝夜勿息火,良。

     脍 味甘,溫。

    蒜齑食之,溫補,去冷氣,濕痹,除膀胱水,喉中氣結,心下酸水,腹内伏梁,冷,結癖,疝氣,補腰腳,起陽道。

    鲫魚脍,主腸,水谷不調,下利,小兒、大人丹毒,風眩。

    鯉魚脍,主冷氣,氣塊結在心腹,并宜蒜齑進之。

    魚脍以菰菜為羹,吳人謂之金羹玉脍,開胃口,利大小腸。

    食脍不欲近夜,食不消,兼飲冷水,腹内為蟲。

    時行病起食脍,令人胃弱。

    又不可同乳酪食之,令人霍亂。

    凡羹以蔓荊煮之,蔓荊去魚腥。

    又萬物腦能消毒,所以食脍,食魚頭羹也。

     昌候魚 味甘,平,無毒。

    腹中子有毒,令人痢下。

    食其肉肥健益氣力。

    生南海,如鲫魚,身正圓,無硬骨,作炙食之至美,一名昌鼠也。

     鲩魚 無毒。

    主喉閉,飛屍。

    取膽和暖水攪服之。

    鲩(音患)似鯉,生江湖間,納喉中飛屍上。

    此膽至苦。

     魚肝及子 有大毒。

    入口爛舌,入腹爛腸。

    肉小毒。

    人亦食之,煮之不可近铛,當以物懸之。

    一名鹕夷魚。

    以物觸之即嗔,腹如氣球,亦名嗔魚。

    腹白,背有赤道如印魚,目得合,與諸魚不同。

    江海中并有之,海中者大毒,江中者次之,人欲收其肝、子毒人,則當反被其噬,為此人皆不錄。

    唯有橄榄木及魚茗木解之,次用蘆根、烏草根汁解之,此物毒疾,非藥所及。

    橄榄、魚茗已出木部。

     魚虎 有毒。

    背上刺着人如蛇咬。

    皮如有刺,頭如虎也。

    生南海,亦有變為虎者。

     KT魚 (音拱)鲲子、鳅魚(鳅同音)、鼠尾魚、地青魚、魚(普胡反音毗)、邵陽魚尾刺人者有大毒。

    三刺中之者死,二刺者困,一刺者可以救。

    候人溺處釘之,令人陰腫痛,拔刺在尾中,逢物以尾撥之。

    食其肉而去其刺。

    其魚,已在《本經》鳝魚注中。

     鲵魚 鳗鲡注:陶雲:鳗鲡能上樹。

    蘇雲:鲵魚能上樹,非鳗鲡也。

    按:鲵魚一名王鲔,在山溪能上樹,天旱則含水上山,葉覆身,鳥來飲水,因而取之。

    伊芳、曰鲵魚。

    一名魚,一名人魚。

    膏燃燭不滅,秦始皇冢中用之。

    陶注魚條雲:人魚即鲵魚也。

     諸魚有毒者 魚目有睫殺人。

    目得開合殺人。

    逆鰓殺人。

    腦中白連珠殺人。

    無鰓殺人。

    二目不同殺人。

    連鱗者殺人。

    白殺人。

    腹下丹字殺人。

    魚師大者有毒,食之殺人。

     水龜 無毒。

    主難産。

    産婦戴之,亦可臨時燒末酒下。

    出南海,如龜,長二、三尺,兩目在側旁。

     瘧龜 無毒。

    主老瘧發無時者,亦名瘧,下俚人呼為妖瘧。

    燒作灰,飲服一、二錢匕,當微利,取頭燒服彌佳。

    亦候發時煮為沸湯,坐中浸身。

    亦懸安病患卧處。

    生高山石下,身偏頭大,觜如鹗鳥,亦呼為鹗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