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

關燈


    《圖經》雲:海中蚌屬,以牡者良。

    今萊州昌陽縣海中多有,二月、三月采之。

    藥性論雲:牡蛎,君。

    主治女子崩中,止盜汗,除風熱,止痛,治溫瘧。

    又,和杜仲服止盜汗。

    末蜜丸,服三十丸,令人面光白,永不值時氣。

    主鬼交精出,病患虛而多熱,加用之,并地黃、小草。

    孟诜雲:牡蛎火上炙令沸,去殼食之甚美,令人細肌膚,美顔色。

    又,藥家比來取左顧者,若食之即不揀左右也,可長服之,海族之中唯此物最貴,北人不識,不能表其味爾。

    段成式酉陽雜俎雲:牡蛎言牡,非謂雄也。

     圖經曰:牡蛎,生東海池澤,今海旁皆有之,而南海、閩中及通泰間尤多。

    此物附石而生,塊相連如房,故名蛎房(讀如阿房之房)。

    一名蚝山。

    晉安人呼為蚝莆。

    初生海邊才如拳石,嶄岩如山。

    每一房内有蚝肉一塊,肉之大小随房所生,大房如馬蹄,小者如人指面。

    每潮來,則諸房皆開,有小蟲入,則合之以充腹。

    海人取之,皆鑿房以烈火逼開之,挑取其肉,而其殼左顧者雄,右顧者則牝蛎耳。

    或曰以尖頭為左顧。

    大抵以大者為貴,十一月采左顧者入藥。

    南人以其肉當食品。

    其味尤美好,更有益,兼令人細肌膚,美顔色,海族之最可貴者也。

     海藥雲按《廣州記》雲:出南海水中。

    主男子遺精,虛勞乏損,補腎正氣,止盜汗,去煩熱入丸散中用。

    雷公雲:有石牡蛎、石魚蛎、真海牡蛎。

    石牡蛎者,頭邊背大,小甲沙石,真似牡試之,随手走起可認真。

    是萬年珀,号曰,用之妙。

    凡修事,先用二十個,東流水、鹽一兩,煮一伏時,後入火中燒令通赤,然後入缽中研如粉用也。

    肘後方:大病瘥後,小勞便鼻衄。

    牡蛎十分,石膏五分,搗末。

    酒服方寸匕,日三、四,亦可蜜丸如梧子大,服之。

    經驗方:治一切渴。

    大牡蛎不計多少,于臘日、端午日,黃泥裹通赤,放冷取出,為末。

    用活鲫魚煎湯調下一錢匕,小兒服半錢匕,隻兩服瘥。

    又方:治一切丈夫、婦人瘰經效。

    牡蛎用炭一秤,通赤取出,于濕地上用紙襯,出火毒一宿,取四兩,玄參三兩,都搗羅為末,以面糊丸如梧桐子。

    早晚食後、臨卧各三十丸,酒服。

    藥将服盡,子亦除根本。

    又方:除盜汗及陰汗。

    牡蛎為末,有汗處粉之。

    勝金方:治甲疽,弩肉裹甲,膿血疼痛不瘥。

    牡蛎頭濃處,生研為末。

    每服二錢,研殿花酒調下。

    如癰盛已潰者,以末敷之,仍更服藥,并一日三服。

     初虞世治瘰發頸項,破、未破甚效如神。

    牡蛎四兩,甘草二兩,為末。

    每服一大錢,食後臘茶同點,日二。

    又方:治水偏大,上下不定疼痛。

    牡蛎不限多少,鹽泥固濟,炭三斤,令火盡,冷取二兩,幹姜一兩炮,又為細末,用冷水調稀稠得所,塗病處,小便大利即愈。

    集驗方:治癰,一切腫未成膿,拔毒。

    牡蛎白者為細末,水調,塗幹更塗。

    傷寒類要:療髓疽,日KT深,嗜卧。

    牡蛎、澤瀉主之。

     衍義曰:牡蛎須燒為粉用,兼以麻黃根等分同搗,研為極細末,粉盜汗及陰汗。

    本方:使生者,則自從本方。

    左顧,《經》中本不言,隻從陶隐居說。

    其《酉陽雜俎》已言:牡蛎言牡,非牝口在左者為左顧。

    此物本無目,如此,焉得更有顧盼也。

     龜甲 味鹹、甘,平,有毒。

    主漏下赤白,破症瘕(音皆)瘧,五痔陰蝕,濕痹四肢重弱,小兒囟(音信)不合,頭瘡難燥,女子陰瘡,及驚恚氣心腹痛,不可久立,骨中寒熱,傷寒勞複,或肌體寒熱欲死,以作湯,良。

    久服輕身不饑。

    益氣資智,亦使人能食。

    一名神屋。

    生南海池澤及湖水中。

    采無時。

    勿令中濕,中濕即有毒。

    (惡沙參、蜚蠊。

    ) 陶隐居雲:此用水中神龜,長一尺二寸者為善。

    厭可以供蔔,殼可以充藥,亦入仙方。

     用之當炙。

    生龜溺甚療久嗽,亦斷瘧。

    肉作羹,大補而多神靈,不可輕殺。

    書家載之甚多,此不具說也。

    唐本注雲:龜,取以釀酒。

    主大風緩急,四肢拘攣,或久癱緩不收攝,皆瘥。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圖經》雲:江、河、湖水龜也。

    湖州、江州、交州者,皆骨白而濃,色分明,并堪蔔,其入藥者得便堪用。

    今所在皆有,肉亦堪釀酒也。

    蕭炳雲:殼主風腳弱,炙之,末,酒服。

    藥性論雲:龜甲,畏狗膽,無毒。

    燒灰治小兒頭瘡不燥。

    骨帶入山令人不迷。

    血治脫肛。

    灰亦治脫肛。

    日華子雲:蔔龜小者,腹下可蔔,鑽遍者,名敗龜。

    治血麻痹。

     入藥酥炙用,又名敗将。

     圖經文具秦龜條下。

     食療雲:溫,味酸。

    主除溫瘴氣,風痹,身腫,折。

    又,骨帶入山林中,令人不迷路。

     其食下赤白,崩中,小兒囟不合,破症瘕,瘧,療五痔,陰蝕,濕痹,女子陰隐瘡,及骨節中寒熱,煮汁浴漬之良。

    又,以前都用水中龜,不用啖蛇龜。

    五月五日取頭幹末服之,亦令人長遠入山不迷。

    又方:蔔師處鑽了者,塗酥炙,細羅,酒下二錢,療風疾。

    肘後方:治卒得咳嗽。

     生龜三枚,治如食法,去腸,以水五升,煮取三升以漬曲,釀米四升如常法,熟飲二升,令盡此,則永斷。

    經驗方:治産後産前痢。

    敗龜一枚,用米醋炙,搗為末,米飲調下。

    孫真人雲:治小兒龜背。

    以龜尿摩胸背上,瘥。

    孫真人食忌十二月勿食龜肉,損命,不可辄食,殺子母秘錄::令子易産。

    燒龜甲末,酒服方寸匕。

    抱樸子雲:千歲靈龜五色具焉,其雄額上兩骨起似角,以羊血浴之,乃剔取其甲,炙搗,服方寸匕,日三盡一具。

     衍義文具秦龜條下。

     秦龜 秦龜 味苦,無毒。

    主除濕痹氣,身重,四肢關節不可動搖。

    生山之陰土中。

    二月、八月取。

     陶隐居雲:此即山中龜不入水者。

    形大小無定,方藥不甚用。

    龜類雖多,入藥正有兩種爾。

    又有鴦龜,小狹長尾,乃言療蛇毒,以其食蛇故也。

    用以蔔則吉兇正反,帶秦龜前(乃到切)骨,令人入山不迷。

    廣州有(子夷切)(以規切),其血甚療俚人毒箭傷。

    唐本注雲:龜腹折,見蛇則呷而食之。

    荊楚之間謂之呷蛇龜也。

    秦龜即是,更無别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龜溺,主耳聾,滴耳中瘥。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今江南、嶺南并有。

    冬月藏土中,春夏秋即遊溪谷。

    今據《爾雅》,攝龜,即小龜也。

    腹下曲折,能自開閉,好食蛇,江東呼為陵龜,即夾蛇龜也。

    又靈龜出涪陵郡,大甲可以蔔,似玳瑁,即龜也。

    一名靈。

    能鳴,今蘇言秦龜即,非為通論。

    且陶注:但療箭毒,則與《本經》主治不同。

     入水者,而雲秦龜應以地名為别故也。

    陳藏器雲:蘇雲秦龜即是。

    按生海水中,生山陰者非矣。

    今秦龜是山中大龜,如碑下者。

    食草根、竹筍,深山谷有之,蔔人取以占山澤。

    漢書十朋有山龜,即是此也。

    揭取甲,亦如堪飾器物。

     陳土良雲:龜腹下橫折,秦人呼,山龜是也。

    肉寒,有毒。

    主筋脈。

    凡撲損,便取血作酒食。

    肉生研濃塗,立效。

    日華子雲:,平,微毒。

    治中刀箭悶絕,刺血飲便瘥。

    皮甲名皮,治血疾,若無生血,煎汁代之,亦可寶裝飾物。

    又雲:夾蛇龜,小,黑,中心折者無用,不可食。

    肉可生搗敷蛇毒。

     圖經曰:秦龜,山中龜,不入水者是也,生山之陰土中。

    或雲秦以地稱,雲生山之陰者是,秦山中龜,其形大小無定,大者有如碑跌,食草根、竹萌,冬月藏土中,至春而出,遊山谷中。

     今市肆間人或畜養為玩,至冬而埋土穴中。

    然藥中稀用,蔔人亦取以占山澤,揭取其甲,亦堪飾器物。

    《爾雅》所謂山龜者,豈是此欤。

    水中龜,其骨白而濃,色至分明,所以供蔔人及入藥用,以長一尺二寸為善。

    《爾雅》亦有水龜,又一種龜,小狹長尾,腹下有橫折,見蛇則呷而食之,江東人謂之陵龜,即《爾雅》所謂小龜也,亦入藥用,能療蛇毒。

    又一種(子夷切)(以規切),大甲,可以蔔,即《爾雅》所謂靈龜也。

    陶、蘇以此為秦龜。

     按:《嶺表錄異》雲:,俗謂之茲夷,蓋山龜之大者,人立背上,可負而行。

    潮、循間甚多,鄉人取殼,以生得全者為貴。

    初用木楔其肉,龜被楚毒,鳴吼如牛,聲動山谷,工人以其甲通明黃色者,煮拍陷玳瑁為器,今所謂龜筒者是也。

    據此乃别是一種山龜,未必是此秦龜也。

    其入藥亦以生脫者為上。

    凡龜之類甚多,而時人罕複遍識,蓋近世貨币所不用,而知蔔術者亦稀,唯醫方:時用龜甲,故爾弗貴矣。

    方:書中又多用敗龜,取鑽灼之多者,一名漏天機。

    一說,入藥須用神龜,神龜底殼當心前,有一處四方透明如琥珀色者是矣。

    其頭方,殼圓,腳分别也。

    又,藥中用龜尿,最難得。

    孫光憲《北夢瑣言》載其說雲:道士陳钊,言龜之性妒,而與蛇交,或雌蛇至,有相趁鬥噬,力小者或至斃。

    采時取雄龜,于瓷碗中,或小盤中置之,于後以鑒照,龜既見鑒中影,往往淫發而失尿,急以物收取。

    又以紙炷火上熱,以點其尻,亦緻失尿,然不及鑒照之快也。

     陳藏器,秦龜注:陶雲廣州有,其血主俚人毒箭。

    按,人被毒箭傷,煩悶欲死者。

    剖取血敷傷處,此是焦銅及螯汁毒,南人多養用之,似龜,生海邊。

    有甲紋,堪為物飾。

    海藥雲謹按《正經》雲:生在廣州山谷。

    其殼,味帶苦,治婦人赤白漏下,破積症,頑風冷痹,關節氣壅,或經蔔者更妙。

    凡甲炙令黃,然後入藥中。

    抱樸子,龜啖蛇,南從皆帶龜之尾以辟蛇。

    蛇中人,刮此物以敷之,其瘡亦使愈。

     衍義曰:秦龜,即生于秦者。

    秦地山中多老龜,極大而壽。

    龜甲即非隻秦地有,四方:皆有之,但取秦地所出,大者為勝。

    今河北獨流釣台甚多。

    取龜筒治療,亦入衆藥。

    隻此二種,各逐本條,以其靈于物,方:家故用以補心,然甚有驗。

     珍珠 珍珠 寒,無毒。

    主手足皮膚逆胪,鎮心。

    綿裹塞耳,主聾。

    敷面令人潤澤好顔色。

    粉點目中,主膚翳障膜。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珍珠,君。

    治眼中翳障白膜,七寶散用磨翳障,亦能墜痰。

    日華子雲:珍珠子,安心,明目,駐顔色也。

     圖經曰:珍珠,《本經》不載所出州土,今出廉州,北海亦有之。

    生珠牡(俗謂之珠母)。

     珠牡,蚌類也。

    按《嶺表錄異》:廉州邊海中有洲島,島上有大池,謂之珠池。

    每歲刺史親監珠戶入池采老蚌,割取珠以充貢。

    池雖在海上,而人疑其底與海通,池水乃淡,此不可測也。

     土人采小蚌肉作脯食之,往往得細珠如米者。

    乃知此池之蚌,随大小皆有珠矣。

    而今取珠牡,雲得之海旁,不必是珠池中也。

    其北海珠蚌,種類小别。

    人取其肉,或有得珠者,但不常有,其珠亦不甚光瑩,藥中不堪用。

    又:蚌屬中有一種似江珧者,其腹亦有珠,皆不及南海者奇而且多。

    入藥須用新完未經鑽綴者為佳。

     海藥雲謹按《正經》雲:生南海,石決明産出也。

    主明目,除面,止洩,合知母療煩熱,消渴。

    以左纏根,治兒子麸豆瘡入眼。

    蜀中西路女瓜亦出珍珠,是蚌蛤産,光白甚好,不及舶上彩耀。

    欲穿須得金剛鑽也。

    為藥須久研如粉面,方:堪服餌。

    研之不細,傷人腑腑。

    雷公以牡蛎約重四、五斤以來,先置于平底铛中,以物四向令穩,然後着珍珠于上了,方:下锉了三件細,以絹羅重重篩過,卻更研二丸下了,用。

    凡使,要不傷破及鑽透者,方可用也。

    外台秘要:療子死腹中方,珍珠二兩,為末,酒調服盡,立出。

    千金方:治兒胞衣不出,苦酒服珍珠末一珠末以雞冠血和丸小豆大,以三、四粒納口中。

    又方:主鎮安魂魄,珠蜜方:煉珍珠如大豆,以蜜一蚬殼,和一服與一豆許,日三。

    大宜小兒矣。

    抱樸子:珍珠徑寸以上可服,服之可以長久。

     酪漿漬之絕谷得長生。

     衍義曰:珍珠,小兒驚熱藥中多用。

    河北圹泺中,亦有圍及寸者,色多微紅,珠母與廉州珠母不相類。

    但清水急流處,其色光白;水濁及不流處,其色暗。

    餘如《經》。

     玳瑁 玳瑁 寒,無毒。

    主解嶺南百藥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