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一

關燈
,蕃蘿蔔子也。

    當附蘆菔之次。

     補骨脂,徐表《南州記》雲:是韭子也,亦不附于菜部。

    今之所附,亦其比也。

     圖經曰:葫蘆巴,生廣州,或雲種出海南諸蕃,蓋其國蘆菔子也。

    舶客将種莳于嶺外亦生,然不及蕃中來者真好。

    春生苗,夏結子,作莢,至秋采之。

    今醫方治元髒虛冷氣為最要。

     然《本經》不着,唐以前方亦不見者,蓋是出甚近也。

    與附子、茴香、硫黃、桃仁尤相宜,兼治膀胱冷氣。

     衍義曰:葫蘆巴,《本經》雲:得香子、桃仁治膀胱氣,甚效。

    嘗合,唯桃仁麸炒,各等分,半以酒糊丸,半為散。

    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食前鹽酒下。

    散以熱米飲調下,與丸子相間,空心服。

    日各一、二服。

     弓弩弦 主難産,胞衣不出。

     陶隐居雲:難産。

    取弓弩弦以縛腰,及燒弩牙令赤,納酒中飲之。

    皆取發放快速之義也。

     臣聖惠方:耳中有物不可出。

    用弓弩弦長三寸,打散一頭,塗好膠,柱着耳中物處,停之令相着,徐徐引出,但取蔥管鬥于耳門内,之即出為妙。

    千金方治婦人始覺有孕,要轉女為男。

    取弓弩弦一枚,縫袋盛帶婦人左臂。

    續十全方弓弩弦燒灰為末,用酒服二錢匕,主易生。

     産寶論雲:滑胎易産,弓弩弦縛心下,立産。

    房室經憂妊娠欲得男女,覺有孕未盈月。

    以弓弩弦為帶縛腰中,滿三月解卻,轉女為男,宮中秘法不傳出。

     木賊 木賊 味甘、微苦,無毒。

    主目疾,退翳膜,又消積塊,益肝膽,明目,療腸風,止痢,及婦人月水不斷,得牛角、麝香,治休息痢曆久不瘥。

    得禹餘糧、當歸、芎,療崩中赤白。

     得槐鵝、桑耳,腸風下血服之效。

    又與槐子、枳實相宜,主痔疾出血。

    出秦、隴、華、成諸郡近水地。

    苗長尺許,叢生。

    每根一稈,無花葉,寸寸有節,色青,淩冬不凋。

    四月采用之。

     (新定) 圖經曰:木賊,生秦、隴、同、華間。

    味微苦,無毒,主明目,療風,止痢。

    所生山谷近水地有之。

    獨莖,苗如箭,無葉,長一、二尺,青色,經冬不枯,寸寸有節,采無時。

     今醫用之最多,其治腸痔多年不瘥,下血不止方:木賊、枳殼各二兩,幹姜一兩,大黃一分,四味廣利方治瀉血不止。

    木賊十二分,切,以水一升八合,煎取八合,去滓。

    空心溫分二服,如衍義曰:木賊,細锉,微微炒,搗為末,沸湯點二錢,食前服,治小腸、膀胱氣,緩緩服必效。

     荩(音燼)草 味苦,平,無毒。

    主久咳上氣喘逆,久寒驚悸,痂疥白秃瘍氣,殺皮膚小蟲。

     可以染黃作金色。

    生青衣川谷。

    九月、十月采。

    (畏鼠婦。

    ) 陶隐居雲:青衣在益州西。

    唐本注雲:此草,葉似竹而細薄,莖亦圓小。

    生平澤溪澗之側,荊襄人煮以染黃,色極鮮好。

    洗瘡有效。

    俗名綠蓐草。

    《爾雅》雲:所謂王刍者也。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疏雲:綠,鹿蓐也。

    今呼鸱腳莎。

    《詩·衛風》雲:瞻彼淇澳,綠竹猗猗是也 蒲公草 蒲公草 味甘,平,無毒。

    主婦人乳癰腫。

    水煮汁飲之及封之,立消。

    一名拘耨草。

     唐本注雲:葉似苦苣,花黃,斷有白汁,人皆啖之。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花如菊而大。

    莖、葉斷之俱有白汁,堪生食。

    生平澤田園中,四月、五月采之。

     圖經曰:蒲公草,舊不着所出州土,今處處平澤田園中皆有之。

    春初生苗,葉如苦苣,有細刺。

    中心抽一莖,莖端出一花,色黃如金錢。

    斷其莖,有白汁出,人亦啖之。

    俗呼為蒲公英。

    語訛為仆公KT是也。

    水煮汁以療婦人乳癰。

    又搗以敷瘡皆佳。

    又治惡刺及狐尿刺,摘取根,莖白汁塗之,唯多塗立瘥止。

    此方出孫思邈《千金方》,其序雲:餘以貞觀五年七月十五日夜,以左手中指背觸着庭木,至曉遂患痛不可忍。

    經十日,痛日深,瘡日高碩,色如熟小豆色。

    嘗聞長者之論有此方,遂根據治之。

    手下則愈,痛亦除,瘡亦即瘥,未十日而平複。

    楊炎《南行方》亦着其效雲。

     梅師方治産後不自乳兒,畜積乳汁結作癰。

    取蒲公草搗敷腫上,日三、四度易之。

     衍義曰:蒲公草,今地丁也。

    四時常有花,花罷,飛絮,絮中有子,落處即生,所以庭院間 谷精草 谷精草 味辛,溫,無毒。

    主療喉痹,齒風痛,及諸瘡疥。

    飼馬主蟲颡毛焦等病。

    二月、三月于谷田中采之。

    一名戴星草。

     花白而小圓似星。

    故有此名爾。

    (今附)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涼。

    喂飼馬肥,二、三月于田中生白花者,結水銀成沙子。

     圖經曰:谷精草,舊不載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

    春生于谷田中,葉、稈俱青,根、花并白色。

    二月、三月内采花用,一名戴星草。

    以其葉細,花白而小圓似星,故以名爾。

    又有一種,莖梗差長有節,根微赤,出秦隴間。

    古方稀用,今口齒藥多使之。

     陳藏器雲:味甘,平。

    亦入馬藥用之。

    白花細葉。

    集驗方治偏、正頭痛。

    谷精草一兩為末, 牛扁(音褊) 牛扁(音褊) 味苦,微寒,無毒。

    主身皮瘡熱氣,可作浴湯,殺牛虱小蟲,又療牛病。

    生桂陽川谷。

     陶隐居雲:今人不複識此,牛疫代代不無用之。

    既要牛醫家應用,而亦無知者。

    唐本注雲:此藥似三堇、石龍芮等。

    根如秦艽而細。

    生平澤下濕地,田野人名為牛扁。

    療牛虱甚效。

     太月、八月采根,曬幹。

     圖經曰:牛扁,出桂陽川谷,今潞州、甯州亦有之。

    葉似三堇、石龍芮等。

    根如秦艽而細。

    多生平澤下濕地。

    二月、八月采以曬幹。

    今亦稀用。

    按《本經》雲:殺牛虱小蟲。

    蘇恭注雲:太常貯名扁特。

    今潞州隻一種,名便特。

    六月有花,八月結實,采其根,搗末,油調,殺虮 苦(音襖) 微寒。

    主面目、通身漆瘡。

     陶隐居雲:處處有之。

    伧(士莖切)人取莖生食之。

    五月五日采,曝幹。

    燒作灰以療金瘡,甚驗。

    唐本注今人以為漏蘆,非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有雲:子若貓薊。

    莖圓無刺。

    五月采苗,堪生啖,所在下濕地有之。

    藥性論雲:苦草亦可單用,味苦,無毒。

    日華子雲:冷,治丹毒。

     食療雲苦,微寒。

    生食治漆瘡。

    五月五日采,曝幹。

    作灰敷面目、通身漆瘡,不堪多食爾 酢漿草 酢漿草 味酸,寒,無毒。

    主惡瘡。

    搗敷之,殺諸小蟲。

    生道旁。

     唐本注雲:葉如細萍,叢生,莖頭有三葉。

    一名醋母草,一名鸠酸草。

    今按别本注雲:生陰濕處,俗為小酸茅。

    食之解熱渴。

    四月、五月采,陰幹。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圖經雲:酢漿草,俗呼為酸漿,舊不載所出州土,雲生道旁,今南中下濕地及人家園圃中多有之,北地亦或有生者。

    葉如水萍,叢生,莖端有三葉,葉間生細黃花,實黑。

    夏月采葉用。

    初生嫩時,小兒多食之。

    南人用揩石器,令白如銀。

     昨葉何草 味酸,平,無毒。

    主口中幹痛,水谷血痢,止血。

    生上黨屋上,如蓬初生,一名瓦松。

    夏采曬幹。

     唐本注雲:葉似蓬,高尺餘。

    遠望如松栽,生年久瓦屋上。

    今按别本注雲:今處處有,皆入藥用。

    生眉發膏為要爾。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六月、七月采苗,曬幹之。

     聖惠方治頭風白屑。

    用瓦松曝幹,燒灰淋汁熱洗頭,不過六、七度。

     (音弱)頭 (音弱)頭 味辛,寒,有毒。

    主癰腫風毒,摩敷腫上。

    搗碎,以灰汁煮成餅,五味調和為茹食,性冷,主消渴。

    生戟人喉出血。

    生吳、蜀。

    葉似由跋、半夏,根大如碗,生陰地,雨滴葉下生子。

    一名。

    又有斑杖,苗相似,至秋有花直出,生赤子。

    其根敷癰腫毒,甚好。

    根如頭,毒猛,不堪食。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斑杖者虎杖之别名。

    即前條虎杖是也。

     圖經文具天南星條下。

     夏枯草 夏枯草 味苦、辛,寒、無毒。

    主寒熱,瘰,鼠,頭瘡,破症,散瘿結氣,腳腫濕痹,輕身。

    一名夕句,一名乃東。

    一名燕面。

    生蜀郡川谷。

    四月采。

    (土瓜為之使。

    ) 唐本注雲:此草生平澤。

    葉似旋複,首春即生,四月穗出,其花紫白似丹參花,五月便枯。

     圖經曰:夏枯草,生蜀郡川谷,今河東、淮、浙州郡亦有之。

    冬至後生,葉似旋複。

    三月、四月開花,作穗紫白色,似丹參花,結子亦作穗。

    至五月枯,四月采。

     簡要濟衆治肝虛目睛疼,冷淚不止,筋脈痛及眼羞明怕日。

    補肝散:夏枯草半兩,香附子一兩,共為末。

    每服一錢,臘茶調下。

    無時候服。

     衍義曰:夏枯草,今又謂之郁臭。

    自秋便生,經冬不瘁。

    春開白花,中夏結子,遂枯。

     古方九燒灰,合緊面藥。

    初生嫩時,作菜食之,須浸洗,淘去苦水,治瘰鼠漏。

     燕蓐草 無毒。

    主眠中遺溺不覺。

    燒令黑研水,進方寸匕。

    亦主哕氣,此燕窠中草也。

    (新補見陳藏器、日華子。

    ) 千金方治婦人無故尿血。

    胡燕窠中草燒末,用酒服半錢。

    亦治丈夫。

    孫真人食忌主卒患腰惡瘡。

    若先發于心已有汁者,以胡燕窠末和水塗之,治不可遲,遍身即害人死。

     鴨跖草 味苦,大寒,無毒。

    主寒熱瘴瘧,痰飲疔腫,肉症澀滞,小兒丹毒,發熱狂痫,大腹痞滿,身面氣腫,熱痢,蛇犬咬,癰疽等毒。

    和赤小豆煮,下水氣濕痹,利小便。

    生江東、淮南平地。

    葉如竹,高一、二尺。

    花深碧,有角如鳥嘴。

    北人呼為雞舌草,亦名鼻斫草,吳人呼為跖。

    跖、斫聲相近也。

    一名碧竹子。

    花好為色。

    (新補見陳藏器、日華子。

    ) 山慈菰根 有小毒。

    主癰腫,瘡,瘰,結核等,醋摩敷之。

    亦剝人面皮,除。

    生山中濕地。

    一名金燈花。

    葉似車前,根如慈菇。

    零陵間又有團慈菇,根似小蒜,所主與此略同。

    (新補見藏器及日華子。

    ) 經驗方貼瘡腫。

    以山慈菇,一名鹿蹄草,取莖、葉搗,為膏,入蜜貼瘡口上,候清血出效。

     (音頃)實 茼(音頃實) 味苦,平,無毒。

    主赤白冷熱痢,散服飲之。

    吞一枚,破癰腫。

     唐本注雲:一作□字。

    人取皮為索者也。

    今按别本注雲:今人作布及索、KT麻也。

     實似大麻子,熱結癰腫無頭,吞之則為頭易穴。

    九月、十月采實,陰幹。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蜀圖經曰:實,舊不載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

    北有種以績布及打繩索。

    苗高四、五尺或六、七尺,葉似苎而薄,花黃,實帶殼如蜀葵,中子黑色。

    九月、十月采實,陰幹用。

    古方亦用根。

     楊氏産乳治赤白痢。

    黃麻子一兩,炒令香熟為末,以蜜漿下一錢,不過再服。

     赤車使者 味辛、苦,溫,有毒。

    主風冷邪疰,蠱毒症瘕,五髒積氣。

     唐本注雲:苗似香、蘭香,葉、莖赤,根紫赤色,生溪谷之陰,出襄州。

    八月、九月采根,曬幹。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根紫如茜根,生荊州、襄州山谷,二月、八月采。

    藥性論雲:赤車使者,有小毒。

    能治惡風冷氣,服之悅澤皮肌,好顔色。

     雷公雲赤車使者,元名小錦枝。

    凡使并粗搗用,七歲童子小便拌了,蒸令幹更曬。

    每修事五兩,用小兒溺一溢為度。

     野狼跋子 有小毒。

    主惡瘡蝸疥,殺蟲魚。

     陶隐居雲:出交、廣,形扁扁爾。

    搗以雜米投水中,魚無大小,皆浮出而死。

    人用苦酒摩療疥亦效。

    唐本注雲:此今京下呼黃環子為之,亦謂度谷,一名就葛。

    陶雲出交、廣,今交、廣送入太常正是黃環子,非餘物爾。

    今按别本注雲:味苦,寒。

    藤生,花紫色。

     屋遊 味甘,寒。

    主浮熱在皮膚,往來寒熱,利小腸膀胱氣。

    生屋上陰處。

    八月、九月采。

     陶隐居雲:此瓦屋上青苔衣,剝取煮服之。

    今按别本注雲:無毒。

    主小兒痫熱時氣,煩悶止渴。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古瓦屋北陰青苔衣也。

     地錦草 地錦草 味辛,無毒。

    主通流血脈,亦可用治氣。

    生近道田野,出滁州者尤良。

    莖葉細弱,蔓延于地。

    莖赤,葉青紫色,夏中茂盛。

    六月開紅花,結細實。

    取苗、子用之。

    絡石注有地錦,是藤蔓之類,雖與此名同,而其類全别。

    (新定) 圖經曰:地錦草,生滁州及近道田野中。

    味辛,無毒。

    主通流血脈,亦治氣。

    其苗葉細弱,作蔓遍地。

    莖赤,葉青赤,中夏茂盛。

    六月開紅花,細實。

    今醫家取苗、子用之。

    《本經》絡石條注中有地錦,與此同名,而别是一類也。

     經驗方治藏毒赤白。

    地錦草采得後,洗曝幹為末,米飲下一錢,立效。

     敗船茹(音如) 平。

    主婦人崩中,吐痢血不止。

    陶隐居雲:此是大KT(步典切)KT(他盍切)刮竹茹以(直萌切)漏處者。

    取幹煮之,亦燒作屑服之。

     千金方治婦人遺尿,不知出時。

    船故茹為末,酒調服三錢。

    子母秘錄:治無故遺血溺。

     船中故竹茹幹末,酒服三錢匕,日三服。

     燈心草 味甘,寒,無毒。

    根及苗主五淋。

    生煮服之。

    生江南澤地,叢生。

    莖圓,細而長直。

    人将為席,敗席煮服更良。

    (今附) 經驗方治小兒夜啼。

    用燈心燒灰,塗乳上與吃。

    勝金方治破傷。

    多用燈心草爛嚼和唾貼之,用帛裹,血立止。

    又方治小蟲蟻入耳,挑不出者。

    以燈心浸油釣出蟲。

     衍義曰:燈心草,陝西亦有。

    蒸熟,幹則拆取中心穣然燈者,是謂之熟草;又有不蒸,但生幹剝取者,為生草。

    入藥宜用生草。

     五毒草 味酸,平,無毒。

    根主癰疽,惡瘡毒腫,赤白遊疹,蟲蠶蛇犬咬,并醋摩敷瘡上,亦搗莖、葉敷之。

    恐毒入腹,亦煮服之。

    生江東平地。

    花、葉如荞麥,根緊硬似狗脊。

    一名五蕺,一名蛇罔。

    又别有蠶罔草,如苎麻與蕺同名也。

    (新補見陳藏器。

    ) 鼠曲草 味甘,平,無毒。

    調中益氣,止洩除痰,壓時氣,去熱嗽。

    雜米粉作糗,食之甜美。

    生平崗熟地,高尺餘,葉有白毛,黃花。

    《荊楚歲時記》雲三月三日取鼠曲汁,蜜和為粉,謂之龍舌,以壓時氣。

    山南人呼為香茅,取花雜榉皮染褐,至破猶鮮。

    江西人呼為鼠耳草。

    (新補見陳藏器、日華子。

    ) 列當 味甘,溫,無毒。

    主男子五勞七傷,補腰腎,令人有子,去風血。

    煮及浸酒服之。

    生山南岩石上,如藕根。

    初生掘取陰幹。

    亦名栗當。

    一名草苁蓉。

    (今附) 食醫心鏡主興陽事。

    栗當二斤,一名列當。

    搗篩畢,以酒一鬥浸經宿,遂性飲之。

     馬勃 味辛,平,無毒。

    主惡瘡,馬疥。

    一名馬庀。

    生園中久腐處。

     陶隐居雲:俗人呼為馬勃。

    紫色虛軟,狀如狗肺,彈之粉出。

    敷諸瘡,用之甚良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此馬庀菌也。

    虛軟如紫絮,彈之紫塵出。

    生濕地及腐木上,夏秋采衍義曰:馬勃,此唐·韓退之所謂牛溲、馬勃,俱收并蓄者也。

    有大如鬥者,小亦如升杓。

     屐(音劇)(音燮)鼻繩灰 水服主噎哽,心痛胸滿。

     今按别本注雲:屐,江南有之,北人不識,以桐木為屐及也。

    用蒲為,用麻穿其鼻也,久着腳者堪入藥用。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取着經久遠欲爛斷者,水服 質汗 味甘、溫,無毒。

    主金瘡傷折,瘀血内損,補筋肉,消惡血,下血氣,女人産後諸血,結腹痛,内冷不下食。

    并酒消服之。

    亦敷病處。

    出西蕃,如凝血,蕃人煎甘草、松淚、柽乳陳藏器雲:蕃人試藥,取兒斷一足,以藥納口中,以足蹋之,當時能走者,至良。

     水蓼 主蛇毒,搗敷之。

    絞汁服,止蛇毒入内心悶。

    水煮漬捋腳,消氣腫。

     唐本注雲:葉似蓼,莖赤,味辛,生下濕水旁。

    今按别本注雲:生于淺水澤中,故名水蓼。

     辛,冷,無毒。

    集驗方治腳痛。

    先以水蓼煮湯,令溫熱得所,頻頻淋洗,瘡幹自安。

     衍義曰:水荭子,不以多少,微炒一半,餘一半生用,同為末,好酒調二錢,日三服,食後、夜卧各一服。

    治瘰,破者亦治。

    水蓼,大率與水紅相似,但枝低爾。

    今造酒,取以水浸汁。

    和面作曲,變假其辛味。

     莸草 味甘,大寒,無毒。

    主濕痹,消水氣。

    合赤小豆煮食之,勿與鹽。

    主腳氣,頑痹,虛腫,小腹急,小便赤澀,搗葉敷毒腫。

    又絞取汁服之。

    主消渴。

    生水田中。

    似結縷,葉長,馬食之。

    《爾雅》雲:莸,蔓于。

    注雲:生水中,江東人呼為。

    證俗雲:莸,水草也。

    (新補見陳藏器。

    ) 衍義曰:莸草,《爾雅》曰:(音猶),蔓于。

    《左傳》亦曰:一薰一莸,十年尚猶有臭者。

    是此草。

     敗芒箔 無毒。

    主産婦血滿腹脹痛,血渴,惡露不盡,月閉,止好血,下惡血,去鬼氣疰痛症結,酒煮服之。

    亦燒為末酒下,彌久着煙者佳。

    今東人作箔,多草為之。

    《爾雅》雲:芒似茅,可以為索。

    (新補見陳藏器。

    ) 狗舌草 味苦,寒,有小毒。

    主蠱疥瘙瘡,殺小蟲。

     唐本注雲:葉似車前,無紋理,抽莖,花黃白細,叢生渠塹濕地。

    今按别本注雲:疥瘙風瘡,并皆有蟲。

    為末和塗之即瘥。

    四月、五月采莖,曝幹。

    (唐本先附) 海金沙 海金沙 主通利小腸。

    得栀子、馬牙硝、硼砂共療傷寒熱狂。

    出黔中郡。

    七月收采。

    生作小株,才高一、二尺。

    收時全科于日中曝之,令小幹紙襯,以杖擊之,有細沙落紙上,旋收之,且曝且擊,以沙盡為度。

    用之或丸或散。

    (新定) 圖經曰:海金沙,生黔中山谷,湖南亦有。

    初生作小株,高一、二尺。

    七月采得,日中曝令幹,以紙襯,擊取其沙,落紙上,旋曝旋擊,沙盡乃止。

    主通利小腸。

    亦入傷寒狂熱藥。

     今醫治小便不通,臍下滿悶方:海金沙一兩,臘面茶半兩,二味搗碾令細。

    每服三錢,煎生姜甘 萱草根 萱草根 涼,無毒。

    治沙淋,下水氣,主酒疸,黃色通身者。

    取根搗絞汁服,亦取嫩苗煮食之。

    又主小便赤澀,身體煩熱。

    一名鹿蔥。

    花名宜男。

    《風土記》雲:懷妊婦人佩其花,生男也。

    (新補見陳藏器、日華子。

    ) 圖經曰:萱草,俗謂之鹿蔥,處處田野有之。

    味甘而無毒。

    主安五髒,利心志,令人好歡樂,無憂,輕身明目。

    五月采花,八月采根用。

    今人多采其嫩苗及花跗作菹。

    雲:利胸膈甚佳。

     嵇康養生論雲合歡蠲忿,萱草忘憂。

     衍義曰:萱草根,洗淨研汁一大盞,生姜汁半盞相和,時時細呷,治大熱衄血。

     格注草 味辛、苦,溫,有大毒。

    主蠱疰諸毒疼痛等。

    生齊、魯山澤。

     唐本注雲:葉似蕨,根紫色若紫草根。

    一株有二寸許,二月、八月采根,五月、六月采苗,曬幹。

    (唐本先附) 唐本餘注雲:《圖經》出齊州、兖州山谷間。

     雞窠中草 主小兒白秃瘡。

    和白頭翁花燒灰,臘月豬脂敷之。

    瘡先以酸泔洗,然後塗之。

    又主小兒夜啼,安席下,勿令母知。

    (新補見陳藏器、日華子。

    ) 千金方治産後遺尿。

    故雞窠中草燒作末,酒下二錢匕瘥。

     雞冠子 涼,無毒。

    止腸風瀉血,赤白痢,婦人崩中帶下,入藥炒用。

    (新補見陳藏器、日華子。

    ) 地椒 味辛,溫,有小毒。

    主淋。

    炸腫痛,可作殺蛀蠱藥。

    出上黨郡。

    其苗覆地蔓生,莖葉甚細,花作小朵,色紫白,因舊莖而生。

    (新定) 草三棱根 味甘,平、溫,無毒。

    療産後惡血,通月水,血結,堕胎,破積聚症瘕,止痛利氣。

    一名雞爪三棱。

    生蜀地。

    二月、八月采。

    (今附) 合明草 味甘,寒,無毒。

    主暴熱淋,小便赤澀,小兒螈病,明目,下水,止血痢,搗絞汁服。

    生下濕地,葉如四出,花向夜即葉合。

    (新補見陳藏器。

    ) 鹿藥 味甘,溫,無毒。

    主風血,去諸冷,益老起陽。

    浸酒服之。

    生姑臧以西。

    苗、根似黃精。

    根,鹿好食。

    (今附) 敗天公 平。

    主鬼疰精魅。

     陶隐居雲:此人所戴竹笠之敗者也。

    取上竹燒,酒服之。

     一十一種陳藏器餘 毛茛 鈎吻注陶雲:鈎吻或者毛茛。

    蘇雲:毛茛,是有毛石龍芮也。

    《百一方》雲:菜中有水茛,葉圓而光,有毒。

    生水旁,蟹多食之。

    蘇雲:又注,似水茛,無毛,其毛茛似龍芮而有毒也。

     蔭命 鈎吻注陶雲:有一物名陰命,赤色,着木,懸其子。

    生海中,有毒。

    又雲:海姜,生海中,赤色,狀如龍芮,亦大毒,應是此也,今無的識之者。

     毒菌 地漿注陶雲:山中多有毒菌,地漿解之。

    地生者為菌;木生者為。

    江東人呼為蕈。

     《爾雅》雲:中馗,菌。

    注雲:地蕈子也。

    或雲地雞,亦雲獐頭。

    夜中光者有毒;煮不熟者有毒;煮訖照人無影者有毒;有惡蟲鳥從下過者有毒;欲爛無蟲者有毒;冬春無毒及秋夏有毒者,為蛇過也。

     草禹餘糧 注陶公雲:南人又呼平澤中一藤如菝為餘糧。

    言禹采此當糧,根如盞連綴,半在土上,皮如茯苓,肉赤,味澀,人取以當谷,不饑,調中止洩,健行不睡。

    雲昔禹會諸侯,棄糧于地,化為此草,故名餘糧。

    今多生海畔山谷。

     鼠蓑草 莎草注陶雲:别有鼠蓑草,治體異此。

    有名無用條有蓑草,味苦,寒。

    主溫瘧寒熱,酸斯利氣。

    生淮南山谷,即此也。

     廉姜 杜若注陶雲:若似廉,按廉姜,熱。

    主胃中冷,吐水不下食。

    似姜,生嶺南、劍南,人多食之。

     草石蠶 蟲石蠶注陶雲:今俗用草根,黑色,按草石蠶,生高山石上,根如箸,上有毛,節如蠶,葉似卷柏。

    山人取浸酒,除風破血,主溪毒,煮食之。

    《本經》從蟲部出,複有蟲石蠶,已出拾遺。

     漆姑草 杉木注陶雲:葉細,多生石間。

    按漆姑草,如鼠迹大,生階墀間陰處,氣辛烈。

     主漆瘡,挪碎敷之,熱更易。

    亦主溪毒瘡。

    蘇雲:此蜀羊泉,羊泉是大草非細者,乃同名耳 麂目 豆蔻注陶雲:麂目小冷。

    按麂目雲:出嶺南,如麂目,食之發冷痰,餘别無功。

     梨豆 蚺蛇注陶雲:蛇膽如梨豆,生江南。

    蔓如葛,子如皂莢子,作狸首文,故名梨豆。

    《爾雅》雲:慮,涉子。

    人炒食之,一名虎涉,别無功。

     諸草有毒 瓜兩蒂、兩鼻害人。

    瓜瓠正苦有毒。

    檐溜滴着菜有毒。

    堇黃花害人。

    芹赤葉害人。

     菰首蜜食下痢。

    生蔥不得雜白犬肉食之,令人九竅流血。

    食戎葵并鳥肉,令人面無顔色。

    食葵發狂犬咬。

    食葫蔥、青魚令人腹生蟲。

    薤不得和牛肉食,成症瘕痼疾。

    婦人妊娠食幹姜,令胎肉消。

    生蔥和雞子食變嗽。

    蓼齑食生食,令氣奪乏,令陰痿。

    九月食霜下瓜,血必冬發。

    三月不得食陳菹,夏熱病發惡瘡。

    瓠牛踐苗子即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