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一

關燈
壓出油,重研末,分作七服。

    每治一人,隻可一服,丈夫生餅子酒下,婦人荊芥湯下,凡五更服之,至晚自止。

    後以濃樸湯補之。

    頻吃益善。

    仍不用吃鹽、醋一百日瘥。

    聯步,續随子是也。

     敗蒲席 平。

    主筋溢惡瘡。

     陶隐居雲:燒之蒲席,唯舡家用,狀如蒲帆爾。

    人家所用席,皆是莞(音官)草,而薦多是蒲,方家有用也。

    唐本注雲:席、薦一也。

    皆人卧之,以得人氣為佳也。

    青齊間人謂蒲薦為蒲席,亦曰蒲蓋(音合),謂作者為薦爾。

    山南、江左機上織者為席,席下重濃者為薦。

    如《經》所說:當以人卧久者為佳。

    不論薦、席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敗蒲席亦可單用。

     主破血。

    從高墜下,損瘀在腹刺痛,此蒲合卧破敗者良。

    取以蒲黃、赤芍藥、當歸、大黃、樸硝煎服,血當下。

    陳藏器雲:編薦索,主霍亂轉筋。

    燒作黑灰。

    服二指撮,酒服佳。

     聖惠方:治霍亂轉筋垂死。

    敗蒲席一握細切,漿水一盞煮汁,溫溫頓服。

    外台秘要:治墜下血在腹肚。

    取蒲灰二錢,酒服。

    千金方:五色丹俗名遊腫,若犯多緻死,不可輕之,蒲席燒灰,和雞子白塗之。

    勝金方:治婦人血奔。

    以舊敗蒲席燒灰,酒調下二錢匕。

     山豆根 山豆根 味甘,寒,無毒。

    主解諸藥毒,止痛,消瘡腫毒,人及馬急黃發熱,咳嗽,殺小蟲。

    生劍南山谷。

    蔓如豆。

    (今附) 圖經曰:山豆根,生劍南山谷,今廣西亦有,以忠、萬州者佳。

    苗蔓如豆,根以此為名。

     葉青,經冬不凋,八月采根用。

    今人寸截,含以解咽喉腫痛,極妙。

    廣南者如小槐,高尺餘,石鼠食其根。

    故嶺南人捕石鼠,破取其腸胃曝幹。

    解毒攻熱,甚效。

     經驗方:備急治一切疾患,山豆根方:右用山大豆根不拘多少,根據下項治療。

    一名解毒,二名黃結,三名中藥。

    患蠱毒,密遣人和水研已,禁聲,服少許,不止再服。

    患秃瘡,以水研敷瘡上。

    患喉痛,含一片細咽津。

    患五種痔,水研服。

    患齒痛,含一片于痛處,患麸豆等瘡,水研服少許。

    患頭風,搗末油調塗之。

    患赤白痢搗末蜜丸,空心煎水下二十丸,三服自止,患腹脹滿喘悶,搗末少許,煎水調一盞瘥。

    患瘡癬,搗末,臘月豬脂調塗之。

    患頭上白屑,搗末油浸塗。

    如是孩兒,即乳汁調半錢。

    患中宿冷蟲,寸白蟲,每朝空心熱酒調三錢,其蟲自出。

    患五般急黃,空心以水調二錢。

    患盞氣,酒下二錢。

    患霍亂,橘皮湯下三錢。

    患熱腫,水研濃汁塗,幹即更塗。

    女人患血氣腹腫,以末三錢,熱酒不空心服之。

    卒患腹痛,水研半盞,入口瘥。

    蜘蛛咬,唾和塗之。

    狗咬,蚍蜉瘡,蛇咬,并水研敷之。

     三白草 味甘、辛,寒,有小毒。

    主水腫腳氣,利大小便,消痰破癖,除積聚,消疔腫。

    生池澤畔。

     唐本注雲:葉如水荭,亦似蕺,又似菝。

    葉上有三黑點,高尺許。

    根如芹根,黃白色而粗大。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三白草,搗絞汁服,令人吐逆,除胸膈熱疾,亦主瘧及小兒痞滿。

     按此草初生無白,入夏葉端半白如粉。

    農人候之莳田,三葉白草便秀,故謂之三白。

    若雲三黑點,古人秘之,據此即為未識,妄為之注爾。

    其葉如薯蓣,亦不似水荭。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出襄州,二月、八月采根用之。

     (音闾)茹(音如) (音闾)茹(音如) 味辛、酸,寒、微寒,有小毒。

    主蝕惡肉敗瘡死肌,殺疥蟲,排膿惡血,除大風熱氣,善忘不樂,去熱痹,破症瘕,除息肉。

    一名屈據,一名離婁。

    生代郡川谷。

     五月采根,陰幹。

    黑頭者良。

    (甘草為之使,惡麥門冬。

    ) 陶隐居雲:今第一出高麗,色黃,初斷時汁出凝黑如漆。

    故雲漆頭。

    次出近道,名草茹,色白,皆燒鐵爍頭令黑以當漆頭,非真也。

    葉似大戟,花黃,二月便生,根亦療瘡。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葉有汁,根如蘿蔔,皮黃肉白,所在有之。

     圖經曰:茹,生代郡川谷,今河陽、淄、齊州亦有之。

    二月生苗,葉似大戟,而花黃色。

     根如蘿蔔,皮赤黃,肉白。

    初斷時汁出凝黑如漆,三月開淺紅花,亦淡黃色,不着子,陶隐居謂出高麗者,此近之也。

    四月、五月采根,陰幹。

    漆頭者良。

    又有一種草茹,色白,采者燒鐵爍頭令黑,以當漆頭,非真也。

    然古方有用兩種者。

    姚僧垣治癰疽生臭惡肉,以白茹散敷之,看肉盡便停,但敷諸膏藥。

    若不生肉,又敷黃散。

    惡肉仍不盡者,可以漆頭赤皮茹為散,用半錢匕和白茹三錢匕合敷之,瘥。

    是赤、白皆可用也。

     聖惠方:治緩疽。

    用茹一兩,搗為散,不計時候,溫水調下二錢匕。

    傷寒類要治傷寒毒攻咽喉腫,真茹爪甲大,納口中嚼汁咽,當微覺為佳。

    素問注雲:茹主散惡血。

     衍義曰:茹,治疥,馬疥尤善。

    服食方用者至少。

     蛇莓(音每)汁 大寒。

    主胸腹大熱不止。

     陶隐居雲:園野亦多。

    子赤色,極似莓,而不堪啖,人亦無服此為藥者。

    療溪毒射工,傷寒大熱,甚良。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生下濕處。

    莖端三葉,花黃子赤,若覆盆子,撮似敗醬。

    二月、八月采根,四月、五月收子,所在有之。

    日華子雲:味甘、酸,冷,有毒。

    通月經,瘡腫,敷蛇蟲咬。

     食療雲:主胸胃熱氣,有蛇殘不得食。

    主孩子口噤,以汁灌口中,死亦再活。

    肘後方:治毒攻手足腫痛。

    蛇莓汁服三合,日三。

    水漬烏梅令濃,納崖蜜飲之。

    傷寒類要治天行熱甚,口中生瘡。

    飲蛇莓自然汁,搗絞一鬥,煎取五升,稍稍飲之。

     衍義曰:蛇莓,今田野道旁處處有之,附地生。

    葉如覆盆子,但光潔而小,微有绉紋;花黃,比蒺藜花差大。

    春末夏初,結紅子如荔枝色。

    餘如《經》。

     金星草 金星草 味苦,寒,無毒。

    主癰疽瘡毒,大解硫黃及丹石毒,發背癰腫結核。

    用葉和根酒煎服之。

    先服石藥悉下,又可作末冷水服,及塗發背瘡腫上,殊效。

    根碎之浸油塗頭,大生毛發。

    西南州郡多有之,而以戎州者為上。

    喜生陰中石上淨處及竹箐中不見日處,或大木下,或古屋上。

    此草唯單生一葉,色青,長一、二尺。

    至冬大寒,葉背生黃星點子,兩行相對如金色,因得金星之名。

    其根盤屈如竹根而細,折之有筋,如豬馬鬃。

    陵冬不凋,無花、實。

    五月和根采之,風幹用。

    (新定) 圖經曰:金星草,生關陝、川蜀及潭、婺諸州皆有之。

    又名金钏草。

    味苦,性寒,無毒。

     葉青,多生背陰石上淨處,或竹箐中少日色處,或生大木下及背陰多年瓦屋上。

    初出深綠色,葉長一、二尺,至深冬背上生黃星點子,兩兩相對,色如金,因以為名。

    無花、實,陵冬葉不凋。

    其根盤屈如竹根而細,折之有筋,如豬鬃。

    五月和根采之,風幹。

    解硫黃及石毒,治發背癰腫結核。

    用葉半斤和根锉,以酒五升銀器中煎取二升,五更初頓服,丹石毒悉下。

    又搗末,冷水服方寸匕,及塗發背瘡上亦效。

    彼人用之,往往皆驗。

    根又主生毛發,捶碎,浸油塗頭良。

    南人多用此草末,以水一升煎取半,更入酒半升,再煎數沸,溫服,取下毒黑汁,未下再服。

    但是瘡毒皆可服之。

    然性至冷,服後下利須補治乃平複。

    老年不可辄服。

     經驗方:治五毒發背。

    金星草和根淨洗,慢火焙幹,秤四兩,入生甘草一錢,搗末分作四服。

     每服用酒一升以來,煎三、二沸後,更以冷酒三、二升相和,入瓶器内封卻,時時飲服。

    忌生冷、油膩、毒物。

     衍義曰:金星草,丹石毒發于背,及一切癰腫。

    每以根葉一分,用酒一大盞,煎汁服。

     不唯下所服石藥,兼毒去瘡愈。

    如不欲酒,将末一、二錢,新汲水調服,以知為度。

     草 草 味甘、苦,寒,無毒。

    主五淋,利小便,止水痢,除瘧,虛熱渴。

    煮汁及生汁服之。

    生故墟道傍。

     唐本注雲:葉似蓖麻而小薄,蔓生,有細刺。

    俗名葛蔓。

    古方亦時用之。

    今按别本注:又雲來莓草,四月、五月采莖葉,曝幹。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蔓生。

    葉似大麻,花黃白,子若大麻子,俗名葛勒蔓。

    夏采葉用。

    所在墟野處多有之。

     圖經曰:草,舊不着所出州土,雲生故墟道旁,今處處有之。

    葉如蓖麻而小薄,蔓生,有細刺。

    花黃白,子亦類麻子。

    四月、五月采莖葉,曝幹用。

    俗名葛蔓,又名葛勒蔓。

    唐·韋宙《獨行方》主癞遍體皆瘡者。

    用草一擔,以水二石,煮取一石以漬瘡。

    不過三作乃愈。

     而《本經》亦阙主瘡功用。

    又韋丹主膏淋。

    搗生汁三升,酢二合相和,空腹頓服。

    當溺如白汁。

    又主久痢成疳。

    取幹蔓搗篩,量多少,管吹谷道中,不過三、四瘥已若神。

     衍義曰:草,葛勒蔓也。

    治傷寒汗後虛熱,锉,研,取生汁,飲一合,愈。

     鶴虱 鶴虱 味苦,平,有小毒。

    主蛔、蛲蟲。

    用之為散,以肥肉汁服方寸匕。

    亦丸散中用。

    生西戎。

     唐本注雲:子似蓬蒿子而細,合葉、莖用之。

    胡名鹄虱。

    今按别本注雲:心痛。

    以淡醋和半匕,服之立瘥。

    出波斯者為勝,今上黨亦有。

    力勢薄于波斯者。

    (唐本先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涼,無毒。

    殺五髒蟲,止瘧,及敷惡瘡上。

     圖經曰:鶴虱,生西戒,今江淮、衡湘間皆有之。

    春生苗,葉皺似紫蘇,大而尖長,不光。

     二尺許。

    七月生黃白花,似菊。

    八月結實,子極尖細,幹即黃黑色。

    采無時。

    南人呼其葉為火。

    謹按葵(音)即火也。

    雖花實相類,而别是一物,不可雜用也。

    殺蟲方中,此為最要。

    《古今錄驗》療蛔咬心痛。

    取鶴虱十兩,搗篩蜜和,丸如梧子,以蜜湯空腹吞四十丸,日增至五十丸。

    慎酒、肉。

    韋雲患心痛,十年不瘥,于雜方内見,合服便愈。

    李绛《兵部手集方》治小兒蛔蟲齧心腹痛,亦單用鶴虱細研,以肥豬肉汁下。

    五歲一服二分,蟲出便止,餘以意增減。

     外台秘要:延年治蛔蟲,吐水心痛。

    鶴虱三兩為末蜜丸。

    平旦漿水服二十丸。

    千金方:治蟲咬心痛。

    鶴虱一兩為末,空心溫醋下。

    蟲當出。

    沈存中筆談地菘即天名精。

    鶴虱是實。

     地菘 味鹹。

    主金瘡止血,解惡蟲蛇螫毒。

    挪以敷之。

    生人家及路旁陰處,所在有之。

    高二、三寸,葉似菘葉而小。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本經》草部上品天名精。

    唐注雲:南人名為地菘。

    又尋所主功狀,與此正同,及據陳藏器解紛合陶、蘇二說,亦以天名精為地菘。

    則今此條不當重出。

    雖陳藏器拾遺别立地菘條,此乃藏器自成一書,務多條目爾。

     解紛、拾遺亦自差互。

    後人即不當仍其謬而重有新附也。

    今補注立例,無所刊削,故且存而注之。

     陳藏器似天門冬苗,出江南。

    外台秘要:治惡瘡。

    搗地菘汁服之,日三、四服,瘥。

    聖惠方 燕麥 味甘,平,無毒。

    主女人産不出。

    煮汁飲之。

    一名,一名燕麥。

    生故墟野林下。

    葉似麥。

     今注苗似小麥而弱,實似麥而細。

    生嶺南,在處亦有。

    (唐本先附。

    ) 外台秘要:治齒并蟲,積年不瘥,從少至老方。

    雀麥一名牡栳草,俗名牛星草。

    一味,苦瓠葉三十枚,淨洗,取草剪,長二寸,廣一寸,濃五分,以瓠葉作五裹子,以三年酢漬之,至日中,以兩裹火中炮令熱,納口中齒外邊熨之,冷更易,取銅器貯水,水中解裹洗之,即有蟲長三分,老者黃色,少者白色,多即三、二十枚,少即一、二十枚,此一方甚妙。

    子母秘錄:妊娠胎死腹中,若胞衣不下,上搶心。

    雀麥一把,水五升,煮二升汁服。

     衍義曰:雀麥,今謂之燕麥,其苗與麥同,但穗細長而疏。

    唐·劉夢得所謂菟葵、燕麥,動搖春風者也。

     甑帶灰 主腹脹痛,脫肛。

    煮汁服,主胃反,小便失禁、不通及淋,中惡屍疰,金瘡刃不出今按别本注雲:江南以蒲為甑帶。

    取久用者燒灰入藥,味辛,溫,無毒。

    甑帶久被蒸氣,故能散氣,通氣。

    以灰封金瘡,止血止痛,出刃。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蜀本雲:取用久外台秘要:治眯目,水服灰一錢匕。

    又方:小兒大便失血。

    甑帶灰塗乳上與飲之,瘥。

     肘後方:治草芒沙石類不出方:甑帶灰調飲之即出。

    子母秘錄:治小兒夜啼,甑帶懸戶上。

    又方:治小兒臍風瘡久不瘥,燒甑帶灰敷上。

     赤地利 赤地利 味苦,平,無毒。

    主赤白冷熱諸痢,斷血破血,帶下赤白,生肌肉。

    所在山谷有之。

     唐本注雲:葉似蘿摩,蔓生。

    根皮赤黑,肉黃赤。

    二月、八月采根,日幹。

    (唐本先附)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蔓生,繞草木上,花、子皆青色。

    根若菝,皮紫赤色也。

     圖經曰:赤地利,舊不載所出州土,雲所在山谷有之,今唯出華山。

    春夏生苗,作蔓繞草木上,莖赤。

    葉青,似荞麥葉。

    七月開白花,亦如荞麥。

    根若菝,皮黑肉黃赤。

    八月内采根,曬幹用。

    亦名山荞麥。

    此下又有赤車使者條雲:似香、蘭香,葉、莖赤,根紫赤色。

    生溪谷之陰,出襄州。

    八月、九月采根,日幹。

    古方治大風濕痹等,赤車使者酒主之。

    今人稀用,亦鮮有識之者,因附見于此。

     雷公雲:凡采得後,細锉,用藍葉并根并锉,唯赤地利細锉了,用生絹袋盛,同蒸一伏時,去藍曝幹用。

    聖惠方:治火燒瘡滅瘢方:用赤地利二兩搗末,生油調塗之。

    外台秘要:治小兒面及身上生瘡如火燒。

    赤地利搗末,粉之良。

     烏韭 味甘,寒,無毒。

    主皮膚往來寒熱,利小腸膀胱氣。

    療黃膽,金瘡内塞,補中益氣,好顔色。

    生山谷石上。

     陶隐居雲:垣衣亦名烏韭,而為療異,非是此種類也。

    唐本注雲:此物即石衣也,亦曰石苔,又名石發。

    生岩石陰不見日處,與卷柏相類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烏韭,燒灰沐發令黑,生大石及木間陰處,青翠茸茸者,似苔而非苔也。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石衣,澀,冷,有毒。

    垣衣為使,燒灰沐頭長發。

    此即是陰濕處山石上苔,長者可四、五寸,又名烏韭。

     蘇雲石苔非也。

     白附子 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藥勢。

    生蜀郡。

    三月采。

     陶隐居雲:此物乃言出芮,芮久絕,俗無複真者,今人乃作之獻用。

    唐本注雲:此物本出高麗,今出涼州已西,形似天雄。

    《本經》出蜀郡,今不複有。

    涼州者生沙中,獨莖似鼠尾草,葉生穗間。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雲:味甘、辛,溫。

    又《圖經》雲:葉細周匝,生于穗間,出砂碛下濕地。

    日華子雲:無毒。

    主中風失音,一切冷風氣,面瘢疵,入藥炮用。

    新羅出者佳。

     海藥雲:按《南州記》雲:生東海,又新羅國。

    苗與附子相似,大溫,有小毒。

    主治疥癬,風瘡,頭面痕,陰囊下濕,腿無力,諸風冷氣,入面脂皆好也。

     紫葛 紫葛 味甘、苦,寒,無毒。

    主癰腫惡瘡。

    取根皮搗為末,醋和封之。

    生山谷中,不入方用。

     唐本注雲:苗似葡萄,根紫色,大者徑二、三寸,苗長丈許。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蔓生,葉似。

    根皮肉俱紫色,所在山谷有之,今出雍州。

    三月、八月采根皮,曬幹。

    日華子雲:味苦,滑冷。

    主癱緩,攣急,并熱毒風,通小腸。

    紫葛有二種,此即是藤生者。

     圖經曰:紫葛,舊不載所出州土,雲生山谷,今唯江甯府、台州有之。

    春生冬枯,似葡萄而紫色,長丈許。

    大者徑二、三寸,葉似。

    根皮俱紫色。

    三月、八月采根皮,曬幹。

     經效方:治産後血氣沖心,煩渴。

    紫葛三兩,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呷之。

    又方:治金瘡,生肌破血補損。

    用紫葛二兩,細锉,以順流水三大盞,煎取一盞半去滓,食前分溫三服,酒煎亦妙。

     獨行根 味辛、苦,冷,有毒。

    主鬼疰,積聚,諸毒熱腫,蛇毒。

    水摩為泥封之。

    日三、四,立瘥。

    水煮一、二兩,取汁服,吐蠱毒。

     唐本注雲:蔓生葉似蘿摩,其子如桃李,枯則頭四開,懸草木上。

    其根扁長尺許,作葛根氣,亦似漢防己。

    生古堤城旁。

    山南名為土青木香,療疔腫大效。

    一名兜零根。

    今按别本注雲:不可多服,吐痢不止。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蔓生,葉似蘿摩而圓且澀。

    花青白色,子名馬兜零。

    十月以後頭開四系若囊,中實似榆莢。

    二月、八月采根,曬幹。

    所在衍義曰:獨行根,苗蔓生,子則馬兜鈴也。

    根扁,其嗅稍似葛根。

    細搗,水調,敷疔腫。

     後有馬兜鈴條。

     豬膏莓(音每) 味辛、苦,平,無毒。

    主金瘡,止痛,斷血生肉,除諸惡瘡,消浮腫。

    搗封之,湯漬散敷并良。

     唐本注雲:葉似蒼耳,莖圓有毛。

    生下濕地,所在皆有。

    一名虎膏,一名狗膏。

    生平澤。

     今按别本注雲:又療虎及狗咬瘡,至良。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葉似蒼耳,兩枝相對,莖、葉俱有毛,黃白色。

    五月、六月采苗,曬幹之。

    陳藏器雲:豬膏草,有小毒。

     主久瘧痰。

    生搗,絞汁服,得吐出痰。

    亦碎敷蜘蛛咬、蟲蠶咬、蠼溺瘡,似荏葉有毛。

     蘇雲無毒,誤耳。

     鹿藿 味苦,平,無毒。

    主蠱毒,女子腰腹痛,不樂,腸癰,瘰,瘍氣。

    生汶山谷。

     陶隐居雲:方藥不複用。

    人亦罕識,葛根之苗,又一名鹿藿。

    唐本注雲:此草所在有之,苗:山人謂之鹿豆,亦堪生啖。

    今所在有。

    五月、六月采苗,曬幹之。

    爾雅雲:,鹿藿。

    其實。

    釋曰:,一名鹿藿。

    其實名。

    郭雲:鹿豆也。

    葉似大豆,根黃而香,蔓延生。

     梁簡文帝勸醫文鹿藿,止救頭痛之。

     蚤(音早)休 蚤(音早)休 味苦,微寒,有毒。

    主驚痫,搖頭弄舌,熱氣在腹中,癫疾,癰瘡陰蝕,下三蟲,去蛇毒。

    一名蚩休。

    生山陽川谷及冤句。

     唐本注雲:今謂重樓者是也。

    一名重台,南人名草甘遂。

    苗似王孫、鬼臼等。

    有二、三層。

    根如肥大菖蒲,細肌脆白。

    醋摩療癰腫,敷蛇毒有效。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葉似鬼臼、牡蒙輩。

    年久者二、三重。

    根似紫參,皮黃肉白。

    五月采根,曬幹用之。

    日華子雲:重台根,冷,無毒。

    治胎風搐手足,能吐瀉,瘰。

    根如尺二蜈蚣,又如肥紫菖蒲,又名蚤休、螫休也。

     圖經曰:蚤休,即紫河車也,俗呼重樓金線。

    生山陽川谷及冤句,今河中、河陽、華、鳳、文州及江淮間亦有之。

    苗葉似王孫、鬼臼等,作二、三層。

    六月開黃紫,花蕊赤黃色,上有金絲垂下,秋結紅子。

    根似肥姜,皮赤肉白。

    四月、五月采根,曬幹用。

     衍義曰:蚤休,無旁枝,止一莖,挺生,高尺餘,颠有四、五葉,葉有歧,似虎杖。

    中心又起莖,亦如是生葉,唯根入藥用。

     石長生 味鹹、苦,微寒,有毒。

    主寒熱,惡瘡,大熱,辟鬼氣不祥,下三蟲。

    一名丹草。

     生鹹陽山谷。

     陶隐居雲:俗中雖時有采者,方藥亦不複用。

    近道亦有,是細細草葉,花紫色爾。

    南中多生石岩下,葉似蕨,而細如龍須草大,黑如光漆,高尺餘,不與餘草雜也。

    唐本注雲:今市人用KT(音零)筋草為之,葉似青葙,莖細勁紫色,今太常用者是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石長生皮,臣。

    亦雲石長生也。

    味酸,有小毒。

    治疥癬,逐諸風,治百邪鬼魅。

     唐本餘下三蟲,謂長蟲、赤蟲、蛲蟲也。

    苗高尺許,用莖、葉,五月、六月采。

     烏蔹(音斂)莓 味酸、苦,寒,無毒。

    主風毒,熱腫,遊丹,蛇傷。

    搗敷并飲汁。

    唐本注雲:蔓生,葉似白蔹,生平澤。

    今按别本注雲:四月、五月采,陰幹。

    (唐本先附)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雲:或生人家籬牆間,俗呼為籠草。

    取根搗以敷癰腫多效。

    又《圖經》雲:蔓生,莖端五葉;花青白色,俗呼為五葉莓。

    葉有五丫,子黑。

    一名烏蔹草,即烏蔹莓是也。

     陶雲五葉莓,生人家籬牆間。

    搗敷瘡腫,蛇蟲咬處。

     陸英 陸英 味苦,寒,無毒。

    主骨間諸痹,四肢拘攣疼酸,膝寒痛,陰痿,短氣不足,腳腫。

    生熊耳川谷及冤句。

    立秋采。

     唐本注雲:此即蒴是也,後人不識,浪出蒴條。

    此葉似芹及接骨花,亦一類,故芹名水英,此名陸英,接骨樹名木英,此三英也,花、葉并相似。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陸英,一名蒴。

    味苦、辛,有小毒。

    能捋風毒,腳氣上沖,心煩悶絕,主水氣虛腫。

    風瘙皮肌惡癢,煎取湯入少酒,可俗之,妙。

     圖經曰:陸英,生熊耳川谷及冤句,蒴不載所出州土,但雲生田野,今所在有之。

    春抽苗,莖有節,節間生枝,葉大似水芹及接骨。

    春夏采葉,秋冬采根、莖。

    或雲即陸英也。

     《本經》别立一條,陶隐居亦以為一物。

    蘇恭雲:《藥對》及古方無蒴,唯言陸英,明非别物。

    今注以性味不同,疑非一種,謂其類耳,然亦不能細别。

    再詳陸英條,不言所用。

    蒴條雲用葉、根、莖,蓋一物而所用别,故性味不同,何以明之。

    蘇恭雲:此葉似芹及接骨花,亦一類,故芹名水英,此名陸英,接骨名木英,此三英,花、葉并相似。

    又按《爾雅》雲:華,(音敷)也。

    華、,榮也。

    木謂之華,草謂之榮,不榮而實者為之秀,榮而不實者謂之英。

    然則此物既有英名,當是其花耳。

    故《本經》雲:陸英立秋采。

    立秋正是其花時也。

     又葛氏方,有用蒴者;有用蒴根者;有用葉者。

    三用各别,正與《經》載三時所采者相會,謂陸英為花無疑也。

     預知子 預知子 味苦,寒,無毒。

    殺蟲療蠱,治諸毒。

    傳雲:取二枚綴衣領上,遇蠱毒物,則聞其有聲,當便知之。

    有皮殼,其實如皂莢子。

    去皮研服之,有效。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盍合子,溫。

    治一切風,補五勞七傷,其功不可備述。

    并治癖氣塊,天行溫疾,消宿食,止煩悶,利小便,催生,解毒藥中惡,失音,發落,敷一切蛇蟲蠶咬。

    雙仁者可帶單方服。

    治一切病,每日取仁二七粒,患者服,不過三千粒,永瘥。

    又名仙沼子、聖知子、預知子、聖先子。

     圖經曰:預知子,舊不載所出州土,今淮、蜀、漢、黔、壁諸州有之。

    作蔓生,根據大木上。

    葉綠,有三角,面深背淺。

    七月、八月有實作房,初生青,至熟深紅色。

    每房有子五七枚,如皂莢子,斑褐色,光潤如飛蛾。

    舊說取二枚綴衣領上,遇蠱毒物,則側側有聲,當便知之,故有此名。

    今蜀人極貴重,雲亦難得。

    采無時。

    其根味苦,性極冷,其效愈于子。

    山民目為聖無憂。

    冬月采,陰幹。

    石臼内搗下篩,凡中蠱毒,則水煎三錢匕,溫服立已。

     葫蘆巴 葫蘆巴 主元髒虛冷氣。

    得附子、硫黃,治腎虛冷,腹脅脹滿,面色青黑。

    得香子、桃仁,治膀胱氣甚效。

    出廣州并黔州。

    春生苗,夏結子,子作細莢,至秋采。

    今人多用嶺南者。

     (新定) 今據廣州所供圖畫,收附草部下品之末;而或者雲:葫蘆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