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助陽道,用之未得其方法也。
生搗莖葉汁一合,投熱酒一合服之。
治卒腎氣沖脅如刀刺痛,喘息不得。
亦甚理小腸氣。
孫真人雲:治瘴瘧,渾身熱連背項。
蕤、茴香子搗取汁服。
經驗後方:治脾胃進食。
茴香二兩,生姜四兩,同搗令勻,淨器内濕紙蓋一宿。
次以銀、石器中,文武火炒令黃焦為末,酒丸如梧子大。
每服十丸至十五丸,茶酒下。
食醫心鏡:茴香治霍亂,辟熱除口氣臭,煮作羹及生食并得。
衍義曰:香子,今人隻呼為茴香,治膀胱冷氣及痛。
亦調和胃氣。
《唐本》注:似老胡荽,此誤矣。
胡荽葉如蛇床,香徒有葉之名,但散如絲發,特異諸草。
枝上時有大青蟲,形如蠶,治小腸氣甚良。
款冬花 款冬花一 款冬花二 味辛、甘,溫,無毒。
主咳逆上氣,善喘,喉痹,諸驚痫,寒熱邪氣,消渴,喘息呼吸。
一名橐吾,一名顆東,一名虎須,一名菟奚,一名氐冬。
生常山山谷及上黨水旁。
十一月采花,陰幹。
(杏仁為之使,得紫菀良,惡皂莢、硝石、玄參,畏貝母、辛夷、麻黃、黃、黃芩、黃連、青葙。
) 陶隐居雲:第一出河北,其形如宿未舒者佳,其腹裡有絲。
次出高麗百濟,其花乃似大菊花。
次亦出蜀北部宕昌,而并不如。
其冬月在冰下生,十二月、正月旦取之。
唐本注雲:今出雍州南山溪水及華州山谷澗間。
葉似葵而大,叢生,花出根下。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雲:菟奚,顆凍。
釋曰:藥草也。
郭雲:款凍也,紫赤,華生水中。
藥性論雲:款冬花,君。
主療肺氣心促急,熱乏勞咳,連連不絕,涕唾稠粘,治肺肺癰,吐膿。
日華子雲:潤心肺,益五髒,除煩,補勞劣,消痰止嗽,肺吐血,心虛驚悸,洗肝明目及中風等疾。
十一、十二月雪中出花。
圖經曰:款冬花,出常山山谷及上黨水旁。
今關中亦有之。
根紫色,莖青紫,葉似萆。
十二月開黃花,青紫萼,去土一、二寸,初出如菊花萼,通直而肥實無子。
則陶隐居所謂出高麗百濟者,近此類也。
又有紅花者,葉如荷而鬥直,大者容一升,小者容數合,俗呼為蜂鬥葉,又名水鬥葉。
則唐注所謂大如葵而叢生者,是也。
十一月采花,陰幹。
或雲花生于冰下,正月旦采之。
郭璞注《爾雅》顆凍雲:紫赤,花生水中。
冰、水字近,疑一有誤。
而傅鹹《款冬賦序》曰:餘曾逐禽,登于北山,于時仲冬之月也,冰淩盈谷,積雪被崖,顧見款冬炜然,始敷華豔,當是生于冰下為正也。
《本經》主咳逆,古今方用之,為治嗽之最。
崔知悌療久嗽熏法;每旦取款冬花如雞子許,少蜜拌花使潤,納一升鐵铛中,又用一瓦碗鑽一孔,孔内安一小竹筒,筆管亦得,其筒稍長,作碗铛相合,及插筒處皆面之,勿令漏氣。
铛下着炭,少時,款冬煙自從筒出,則口含筒吸取煙咽之。
如胸中少悶,須舉頭,即将指頭撚筒頭,勿使漏煙氣,吸煙使盡止。
凡如是,五日一為之。
待至六日則飽食羊肉一頓,永瘥。
雷公雲:凡采得,須去向裡裹花蕊殼,并向裡實如粟零殼者。
并枝、葉用。
以甘草水浸一宿,卻取款冬花、葉相伴一夜,臨用時即幹曬,去兩件拌者葉了用。
衍義曰:款冬花,百草中,唯此罔顧冰雪最先春也。
世又謂之鑽凍。
雖在冰雪之下,至時亦生芽。
春時,人或采以代蔬,入藥須微見花者良。
如已芬芳,則都無力也。
今人又多使如箸頭者,恐未有花爾。
有人病嗽多日,或教以然款冬花三、兩枚,于無風處,以筆管吸其煙,滿口則咽之,數日效。
紅藍花 紅藍花 味辛,溫,無毒。
主産後血暈口噤,腹内惡血不盡絞痛,胎死腹中,并酒煮服。
亦主蠱毒下血。
堪作燕脂。
其苗生搗碎,敷遊腫。
其子吞數顆,主天行瘡子不出。
其燕脂,主小兒耳,滴耳中。
生梁、漢及西域。
一名黃藍。
《博物志》雲:黃藍,張骞所得。
今倉魏地亦種之。
(今附) 圖經曰:紅藍花,即紅花也。
生梁、漢及西域,今處處有之。
人家場圃所種,冬而布子于熟地,至春生苗,夏乃有花。
下作彙,多刺,花蕊出上。
圃人承露采之,采已複出,至盡而罷。
中結實,白顆如小豆大。
其花曝幹,以染真紅及作燕脂。
主産後血病為勝,其實亦同,葉頗似藍,故有藍名,又名黃藍。
《博物志》雲:張骞所得也。
張仲景治六十二種風,兼腹内血氣刺痛。
用紅花一大兩,分為四分,以酒一大升,煎強半,頓服之。
不止,再服。
又一方:用紅藍子一升搗碎,以無灰酒一大升八合,拌了曝令幹,重搗篩,蜜丸如桐子大,空腹酒下四十丸。
《正元廣利方》治女子中風,血熱煩渴者。
以紅藍子五大合,微熬搗碎,旦日取半大匙,以水一升,煎取七合,去滓,細細咽之。
又崔元亮《海上方》:治喉痹,壅塞不通者。
取紅藍花搗,絞取汁一小升服之,以瘥為度。
如冬月無濕花,可浸幹者濃絞取汁,如前服之,極驗。
但咽喉塞服之皆瘥。
亦療婦人産運絕者。
唐本注雲:治口噤不語,血結,産後諸疾,堪染紅。
外台秘要:治一切腫方:以紅花熟爛搗取汁服之,不過再三服便瘥。
服之多少,量腫大小而進之。
簡要濟衆:産後血暈,心悶氣絕。
紅花一兩,搗為末,分作兩服,酒二中盞,煎取一盞并服。
如口噤,斡開灌之。
《子母秘錄》同。
産寶:療産後中風,煩渴。
紅花子五合,微熬研碎,以一匙水一升,煎取七合,徐徐呷之。
近效方:治血暈絕不識人,煩悶者。
紅花三兩,新者佳。
無灰酒半升,童子小便半升,煮取一大盞,去滓,候冷,頓服之,新汲水煮之亦良。
牡丹 牡丹 味辛、苦,寒、微寒,無毒。
主寒熱,中風螈(音契)(音縱),痙、驚痫邪氣,除症堅,瘀血留舍腸胃,安五髒,療癰瘡,除時氣,頭痛,客熱,五勞,勞氣,頭、腰痛,風噤。
癫疾。
一名鹿韭,一名鼠姑。
生巴郡山谷及漢中。
二月、八月采根,陰幹。
(畏菟絲子。
) 陶隐居雲:今東間亦有。
色赤者為好,用之去心。
按:鼠婦亦名鼠姑,而此又同,殆非其類,恐字誤。
唐本注雲:牡丹,生漢中。
劍南所出者苗似羊桃,夏生白花,秋實圓綠,冬實赤色,淩冬不凋。
根似芍藥,肉白皮丹。
出江、劍南,土人謂之牡丹,亦名百兩金,京下謂之吳牡丹者,是真也。
今俗用者異于此,别有臊氣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牡丹,能治冷氣,散諸痛,治女子經脈不通,血瀝腰疼。
蕭炳雲:今出合州者佳。
白者補,赤者利。
出和州、宣州者并良。
日華子雲:除邪氣,悅色,通關腠血脈,排膿,通月經,消撲損瘀血,續筋骨,除風痹,落胎下胞,産後一切女人冷熱血氣。
此便是牡丹花根。
巴、蜀、渝、合州者上,海鹽者次。
服忌蒜。
圖經曰:牡丹,生巴郡山谷及漢中,今丹、延、青、越、滁、和州山中皆有之。
花有黃、紫、紅、白數色,此當是山牡丹。
其莖便枯燥,黑白色,二月于梗上生苗葉,三月開花。
其花、葉與人家所種者相似,但花隻五、六葉耳。
五月結子黑色,如雞頭子大。
根黃白色,可五、七寸長,如筆管大。
二月、八月采,銅刀劈去骨,陰幹用。
此花一名木芍藥。
近世人多貴重。
圃人欲其花詭異,皆秋冬移接,培以壤土,至春盛開,其狀百變。
故其根性殊失本真,藥中不可用此品,絕無力也。
牡丹主血,乃去瘀滞。
《正元廣利方》:療因傷損血瘀不散者,取牡丹皮八分,合虻蟲二十一枚,熬過同搗篩,每旦溫酒和散方寸匕服,血當化為水下。
雷公雲:凡使,采得後日幹,用銅刀劈破去骨了,細锉如大豆許,用清酒拌蒸,從巳至未,出,日幹用,外台秘要:治蠱毒方:取牡丹根搗為末,服一錢匕,日三服,良。
肘後方:下部生瘡已決洞者。
服牡丹方寸匕,日三服。
衍義曰:牡丹,用其根上皮。
花亦有绯者,如西洛潛溪绯是也。
今禁苑又有深碧色者。
唯山中單葉花紅者為佳,家子次之。
若移枝接者不堪用,為其花葉既多發,奪根之氣也。
何以知之?今千葉牡丹,初春留花稍多,來年花枝并葉便瘦。
多是開不成。
市人或以枝梗皮售于人,其乖殊甚。
京三棱 京三棱 A味苦,平,無毒。
主老癖症瘕結塊。
俗傳昔人患症癖死,遺言令開腹取之。
得病塊幹硬如石,紋理有五色,人謂異物,竊取削成刀柄,後因以刀刈三棱,柄消成水,乃知此可療症癖也。
黃色體重,狀若鲫魚而小。
又有黑三棱,狀似烏梅而稍大,有須相連蔓延,體輕。
為療體并同。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味甘、澀,涼。
治婦人血脈不調,心腹痛,落胎,消惡血,補勞,通月經治氣脹,消撲損瘀血,産後腹痛,血暈并宿血不下。
圖經曰:京三棱,舊不着所出地土,今河陝、江、淮、荊襄間皆有之。
春生苗,高三、四尺,似茭蒲葉皆三棱。
五、六月開花,似莎草,黃紫色。
霜降後采根,削去皮、須,黃色,微苦,以如小鲫魚狀體重者佳。
多生淺水旁,或陂澤中。
其根初生成塊,如附子大,或有扁者。
旁生一根,又成塊,亦出苗,其不出苗,隻生細根者,謂之雞爪三棱。
又不生細根者,謂之黑三棱,大小不常,其色黑,去皮即白,河中府又有石三棱,根黃白色,形如钗股,葉綠色,如蒲,苗高及尺,葉上亦有三棱,四月開花,白色,如紅蓼花。
五月采根。
亦消積氣。
下品别有草三棱條,雲生蜀地,即雞瓜三棱也。
其實一類,故附見于此。
一說,三棱生荊楚,字當作荊,以着其地。
《本經》作京,非也。
今世都不複有。
三棱所用皆淮南紅蒲根也。
泰州尤多,舉世皆用之。
雖太醫不以為謬。
蓋流習既久,用根者不識其苗,采藥者莫究其用,因緣差失,不複更辨。
今三棱,荊襄、江淮水澤之間皆有。
葉如莎草,極長,莖三棱如削,大如人指,高五、六尺,莖端開花。
大體皆如莎草而大,生水際及淺水中。
苗下即魁,其旁有根橫貫,一根則連數魁,魁上發苗。
采時斷其苗及橫根,形扁長如鲫魚者,三棱也。
根末将盡,一魁未發苗,小圓如烏梅者,黑三棱也。
又根之端鈎屈如爪者,為雞爪三棱。
皆皮黑肌白而至輕。
三者本一物,但力有剛柔,各适其用。
因其形為名,如烏頭、烏喙,雲母、雲華之類,本非兩物也。
今人乃妄以凫茨、香附子為之。
又本草謂京三棱,形如鲫魚,黑三棱如烏梅而輕。
今紅蒲根至堅,重刻削而成,莫如形體。
又葉扁莖圓,不複有三棱處,不知何緣名三棱也。
今三棱皆獨旁引二根,無直下根。
其形大體多亦如鲫魚。
陳藏器雲:《本經》無傳三棱,總有三、四種,但取根似烏梅,有須相連蔓如,作漆色,蜀人織為器。
一名者是也。
外台秘要:治症瘕及主鼓脹滿。
以三棱草切一石,水五石,煮一石汁,銅器中重釜煎如稠糖,出納密器中,旦服一匕,酒一盞服之,日二,三個,以水二碗,煎取一碗,洗奶,取汁為度,每日取一棗大,與小得,作粥與痫熱食之。
治小兒十歲以下及新生百日無問痫熱無辜、癖等,皆理之,秘可具言,大效。
姜黃 姜黃 味辛、苦,大寒,無毒。
主心腹結積,疰忤,下氣破血,除風熱,消癰腫,功力烈于郁金。
唐本注雲:葉、根都似郁金。
花春生于根,與苗并出,夏花爛無子。
根有黃、青、白三色。
其作之方法,與郁金同爾。
西戎人謂之藥。
其味辛、少苦,多與郁金同,唯花生異爾。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雲:姜黃真者,是經種三年以上老姜,能生花。
花在根際,一如荷。
根節緊硬,氣味辛辣。
種姜處有之,終是難得。
性熱不冷,《本經》雲寒,誤也。
破血下氣。
西蕃亦有來者,與郁金、藥相似。
如蘇所附,即是藥而非姜黃。
蘇不能分别二物也。
又雲:,味苦,溫。
主惡氣疰忤,心痛,血氣結積。
蘇雲姜黃是,又雲郁金是胡。
夫如此,則三物無别,遞相連名,總稱為,功狀則合不殊。
今味苦,色青。
姜黃味辛,溫,無毒,色黃。
主破血下氣,溫,不寒。
郁金味苦,寒,色赤,主馬熱病。
三物不同,所用各别。
日華子雲:姜黃,熱,無毒。
治症瘕血塊癰腫,通月經,治撲損瘀血,消腫毒,止暴風痛冷氣,下食。
海南生者,即名蓬莪術。
江南生者,即為姜黃。
圖經曰:姜黃、舊不載所出州郡,今江、廣、蜀川多有之。
葉青綠,長一、二尺許,闊三、四寸,有斜紋如紅蕉葉而小。
花紅白色,至中秋漸凋。
春末方生,其花先生,次方生葉,不結實。
根盤屈,黃色,類生姜而圓,有節。
或雲真者是經種三年以上老姜,能生花,花在根際。
一如荷,根節堅硬,氣味辛辣,種姜處有之。
八月采根,片切曝幹。
蜀人以治氣脹,及産後敗血攻心,甚驗。
蠻人生啖,雲可以祛邪辟惡。
謹按郁金、姜黃、藥三物相近,蘇恭不細辨,所說乃如一物。
藏器解紛雲:味苦,色青;姜黃味辛,溫,色黃;郁金味苦,寒,色赤,主馬熱病。
三物不同,所用全别。
又劉淵林注《吳都賦》姜彙非一。
雲姜彙大如螺,氣猛近于臭,南土人搗之以為齑。
一名廉姜。
生沙石中,姜類也。
其味大辛而香,削皮以黑梅并鹽汁漬之,乃成也。
始安有之。
據此,廉姜亦是其類,而自是一物耳。
都下近年多種姜,往往有姜黃生賣,乃是老姜。
市人買生啖之。
雲治氣為最。
醫家治氣藥大方中,亦時用之。
千金翼:瘡癬初生,或始痛癢。
以姜黃敷之,妙。
經驗後方:治心痛。
姜黃一兩,桂穣三兩為末,醋湯下一錢匕。
荜茇 荜茇 味辛,大溫,無毒。
主溫中下氣,補腰腳,殺腥氣,消食,除胃冷,陰疝癖。
其根名荜茇沒,主五勞七傷,陰汗核腫。
生波斯國。
此藥叢生,莖、葉似醬,子緊細,味辛烈于醬。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治霍亂冷氣,心痛血氣。
陳藏器雲:畢勃沒,味辛,溫,無毒。
主冷氣嘔逆,心腹脹滿,食不消,寒疝核腫,婦人内冷無子,治腰腎冷,除血氣。
生波斯國,似柴胡黑硬。
荜茇根也。
圖經曰:荜茇,出波斯國,今嶺南有之,多生竹林内。
正月發苗作叢,高三、四尺,其莖如箸,葉青圓,闊二、三寸如桑,面光而濃。
三月開花白色在表。
七月結子如小指大,長二寸以來,青黑色,類椹子,九月收采,灰殺曝幹。
南人愛其辛香,或取葉生茹之。
黃牛乳煎其子治氣痢神良。
謹按唐太宗實錄雲:貞觀中,上以氣痢久未痊,服它名醫藥不應,因诏訪求其方。
有衛士進乳煎荜茇法,禦用有效。
劉禹錫亦記其事雲,後累試年長而虛冷者必效。
海藥雲:謹按《徐表南州記》,本出南海,長一指,赤褐色為上。
複有荜茇,短小黑,味不堪。
舶上者味辛,溫。
又主老冷心痛,水瀉虛痢,嘔逆醋心,産後洩痢,與阿魏和合良。
亦滋食味。
得诃子、人參、桂心、幹姜,治髒腑虛冷,腸鳴洩痢,神效。
陳藏器雲:醬,注蘇雲:荜茇叢生,子細味辛,烈于醬。
按荜茇溫中下氣,補腰腳,煞腥氣,消食,除胃冷,陰疝癬。
根名荜茇沒。
主五勞七傷,陰汗核腫。
已出《拾遺》。
生波斯國,胡人将來此,調食用之。
唐本注:今人以調食味。
雷公雲:凡使,先去挺,用頭醋浸一宿,焙幹,以刀刮去皮粟子令淨方用,免傷人肺,令人上氣。
聖惠方:治冷痰飲惡心。
用荜茇一兩,搗為末,于食前清粥飲調半錢服。
經驗後方:治偏頭疼絕妙。
荜茇為末,令患者口中含溫水,左邊疼,令左鼻吸一字。
右邊疼,令右鼻吸一字。
效。
衍義曰:荜茇,走腸胃中冷氣、嘔吐、心腹滿痛。
多服走洩真氣,令人腸虛下重。
(音矩)醬 (音矩)醬 味辛,溫,無毒。
主下氣溫中,破痰積。
生巴蜀。
唐本注雲:《蜀都賦》所謂流味于番禺者。
蔓生,葉似王瓜而濃大,味辛香,實似桑椹,皮黑肉白。
西戎亦時将來,細而辛烈。
或謂二種。
交州、愛州人雲:醬,人家多種,蔓生。
子長大,謂苗為浮留藤。
取葉合槟榔食之,辛而香也。
又有荜茇,叢生,子細,味辛,烈于醬。
此當信也。
今注渝、泸等州出焉。
(唐本先附) 圖經曰:(音矩)醬,生巴蜀,今夔川、嶺南皆有之。
昔漢武使唐蒙曉谕南越,南越食蒙以醬,蒙問所從來,答曰:西北江廣數裡,出番禺城下。
武帝感之,于是開、越也。
劉淵林注《蜀都賦》雲:醬,緣木而生。
其子如桑椹。
熟時正青,長二、三寸。
以蜜藏而食之,辛香。
溫調五髒。
今雲蔓生,葉似王瓜而濃大,實皮黑肉白,其苗為浮留藤。
取葉合槟榔食之,辛而香也。
兩說大同小異,然則淵林所雲乃蜀種。
如此今說是海南所傳耳。
今唯貴荜茇而不尚醬,故鮮有用者。
海藥雲:謹按《廣州記》雲:波斯國文,實狀若桑椹,紫褐色者為上,黑者是老不堪。
黔中亦有,形狀相似,滋味一般。
主咳逆上氣,心腹蟲痛,胃弱虛瀉,霍亂吐逆,解酒食味。
近多黑色,少見褐色者也。
雷公雲:凡使,采得後以刀刮上粗皮便搗,用生姜自然汁拌之,蒸一日了,出,日幹。
每修事五兩,用生姜汁五兩,蒸幹為度。
食療溫。
散結氣,治心腹中冷氣。
亦名土荜茇。
嶺南荜茇,尤治胃氣疾。
巴蜀有之。
齊民要術子下氣消谷。
蘿摩子 味甘、辛,溫,無毒。
主虛勞。
葉食之功同于子。
陸機雲:一名芄蘭,幽州謂之雀瓢。
唐本注雲:按雀瓢是女青别名。
葉蓋相似,以葉似女青,故兼名雀瓢。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蘿摩條中,白汁主蜘蛛、蠶咬,折取汁點瘡上,此汁爛絲煮食補益。
按陶注枸杞條雲:敷腫。
東人呼為白環,藤生籬落間,折有白汁,一名雀瓢。
此注又雲:雀瓢是女青,然女青終非白環。
二物相似,不能分别。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爾雅雲:,芄蘭。
釋曰:,一名芄蘭。
郭璞雲:芄蔓生,斷之有白汁,可啖。
如此注,則以芄一名蘭,或傳寫誤。
“芄”衍字。
外台秘要:治白癜風。
以蘿摩草白汁敷上,揩令破再敷,三度瘥。
梅師方:治丹火毒,遍身赤腫不可忍。
以蘿摩草搗絞取汁敷之,或搗敷上,随手消。
青黛 味鹹,寒,無毒。
主解諸藥毒,小兒諸熱,驚痫發熱,天行頭痛寒熱,并水研服之。
亦摩敷熱瘡惡腫,金瘡,下血,蛇、犬等毒。
從波斯國來,及太原并廬陵、南康等,染澱亦堪敷熱惡腫,蛇虺螫毒。
染甕上池沫紫碧色者用之,同青黛功。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青黛,君,味甘,平。
能解小兒疳熱消瘦,殺蟲。
陳藏器雲:青黛并雞子白、大黃,敷瘡癰、蛇虺等。
圖經文具藍實條下。
梅師方:治傷寒,發碗豆瘡未成膿方:以波斯青黛大棗許,冷水研服。
宮氣方疳痢羸瘦毛焦方歌曰:孩兒雜病變成疳,不問強羸女與男。
恰似脊旁多變動,還如瘦疾困耽耽。
又歌曰:煩熱毛焦鼻口幹,皮膚枯槁四肢攤。
腹中時時更下痢,青黃赤白一般般。
眼澀面黃鼻孔赤,谷道開張不欲看。
忽然瀉下成疳澱,又卻濃涕一團團。
唇焦嘔逆不乳哺,壯熱增寒不安。
腹中有病須醫藥,何須祈禱信神盤。
此方便是青黛散,孩兒百病服來看。
初虞世治諸蟲毒所傷。
青黛、雄黃等分,同研為末,新汲水調下二錢匕,太平廣記青黛,殺惡蟲物,化為水。
衍義曰:青黛,乃藍為之。
有一婦人患臍下腹上,下連二陰,遍滿生濕瘡,狀如馬瓜瘡。
他處并無,熱癢而痛,大小便澀,出黃汁,食亦減,身面微腫。
醫作惡瘡治,用鳗鲡魚、松脂、黃丹之類。
藥塗上,瘡愈熱,痛愈甚。
治不對,故如此。
問之,此人嗜酒,貪淡,喜魚蟹發風等物。
急令用溫水洗,拭去膏藥。
尋以馬齒苋四兩,爛研細,入青黛一兩,再研勻,塗瘡上,實時熱減,痛癢皆去。
仍服八正散,日三服,分敗客熱。
每塗藥,得一時久,藥已幹燥,又再塗新濕藥。
凡如此二日,減三分之一,五日減三分之二,自此二十日愈。
既愈而問曰:此瘡何緣至此?曰:中、下焦蓄風熱毒瓦斯,若不出,當作腸癰内痔,仍常須禁酒及發風物。
然不能禁酒,後果然患内痔。
郁金 郁金 味辛、苦,寒,無毒。
主血積下氣,生肌止血,破惡血,血淋尿血,金瘡。
唐本注雲:此藥苗似姜黃,花白質紅,末秋出莖心,無實,根黃赤。
取四畔子根,去皮火幹之。
生蜀地及西戎。
馬藥用之,破血而補,胡人謂之馬。
嶺南者有實似小豆蔻,不堪啖。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郁金,單用亦可。
治女人宿血氣心痛,冷氣結聚。
溫醋摩服之。
亦啖馬藥,用治脹痛。
圖經曰:郁金,《本經》不載所出州土,蘇恭雲:生蜀地及西戎,胡人主謂之馬,今廣南、江西州郡亦有之,然不及蜀中者佳。
四月初生,苗似姜黃,花白質紅,末秋出莖心,無實。
根黃赤,取四畔子根,去皮火幹之。
古方稀用。
今小兒方及馬醫多用之。
謹按許慎《說文解字》雲:郁,芳草也。
十葉為貫,百二十貫築以煮之為郁。
郁,今郁林郡也。
木部中品有郁金香,雲生大秦國。
二月、三月有花,狀如紅藍,其花即香也。
陳氏雲:為百草之英,既雲百草之英,乃是草類。
又與此同名,而在木部,非也。
今人不複用,亦無辨之者,故但附于此耳。
經驗方:治尿血不定。
以一兩搗為末,蔥白一握相和,以水一盞,煎至三合,去滓,溫服,日須三服。
經驗後方:治風痰。
郁金一分,藜蘆十分,各為末,和令勻,每服一字,用溫漿水一盞,先以少漿水調下,餘者水漱口
生搗莖葉汁一合,投熱酒一合服之。
治卒腎氣沖脅如刀刺痛,喘息不得。
亦甚理小腸氣。
孫真人雲:治瘴瘧,渾身熱連背項。
蕤、茴香子搗取汁服。
經驗後方:治脾胃進食。
茴香二兩,生姜四兩,同搗令勻,淨器内濕紙蓋一宿。
次以銀、石器中,文武火炒令黃焦為末,酒丸如梧子大。
每服十丸至十五丸,茶酒下。
食醫心鏡:茴香治霍亂,辟熱除口氣臭,煮作羹及生食并得。
衍義曰:香子,今人隻呼為茴香,治膀胱冷氣及痛。
亦調和胃氣。
《唐本》注:似老胡荽,此誤矣。
胡荽葉如蛇床,香徒有葉之名,但散如絲發,特異諸草。
枝上時有大青蟲,形如蠶,治小腸氣甚良。
款冬花 款冬花一 款冬花二 味辛、甘,溫,無毒。
主咳逆上氣,善喘,喉痹,諸驚痫,寒熱邪氣,消渴,喘息呼吸。
一名橐吾,一名顆東,一名虎須,一名菟奚,一名氐冬。
生常山山谷及上黨水旁。
十一月采花,陰幹。
(杏仁為之使,得紫菀良,惡皂莢、硝石、玄參,畏貝母、辛夷、麻黃、黃、黃芩、黃連、青葙。
) 陶隐居雲:第一出河北,其形如宿未舒者佳,其腹裡有絲。
次出高麗百濟,其花乃似大菊花。
次亦出蜀北部宕昌,而并不如。
其冬月在冰下生,十二月、正月旦取之。
唐本注雲:今出雍州南山溪水及華州山谷澗間。
葉似葵而大,叢生,花出根下。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雲:菟奚,顆凍。
釋曰:藥草也。
郭雲:款凍也,紫赤,華生水中。
藥性論雲:款冬花,君。
主療肺氣心促急,熱乏勞咳,連連不絕,涕唾稠粘,治肺肺癰,吐膿。
日華子雲:潤心肺,益五髒,除煩,補勞劣,消痰止嗽,肺吐血,心虛驚悸,洗肝明目及中風等疾。
十一、十二月雪中出花。
圖經曰:款冬花,出常山山谷及上黨水旁。
今關中亦有之。
根紫色,莖青紫,葉似萆。
十二月開黃花,青紫萼,去土一、二寸,初出如菊花萼,通直而肥實無子。
則陶隐居所謂出高麗百濟者,近此類也。
又有紅花者,葉如荷而鬥直,大者容一升,小者容數合,俗呼為蜂鬥葉,又名水鬥葉。
則唐注所謂大如葵而叢生者,是也。
十一月采花,陰幹。
或雲花生于冰下,正月旦采之。
郭璞注《爾雅》顆凍雲:紫赤,花生水中。
冰、水字近,疑一有誤。
而傅鹹《款冬賦序》曰:餘曾逐禽,登于北山,于時仲冬之月也,冰淩盈谷,積雪被崖,顧見款冬炜然,始敷華豔,當是生于冰下為正也。
《本經》主咳逆,古今方用之,為治嗽之最。
崔知悌療久嗽熏法;每旦取款冬花如雞子許,少蜜拌花使潤,納一升鐵铛中,又用一瓦碗鑽一孔,孔内安一小竹筒,筆管亦得,其筒稍長,作碗铛相合,及插筒處皆面之,勿令漏氣。
铛下着炭,少時,款冬煙自從筒出,則口含筒吸取煙咽之。
如胸中少悶,須舉頭,即将指頭撚筒頭,勿使漏煙氣,吸煙使盡止。
凡如是,五日一為之。
待至六日則飽食羊肉一頓,永瘥。
雷公雲:凡采得,須去向裡裹花蕊殼,并向裡實如粟零殼者。
并枝、葉用。
以甘草水浸一宿,卻取款冬花、葉相伴一夜,臨用時即幹曬,去兩件拌者葉了用。
衍義曰:款冬花,百草中,唯此罔顧冰雪最先春也。
世又謂之鑽凍。
雖在冰雪之下,至時亦生芽。
春時,人或采以代蔬,入藥須微見花者良。
如已芬芳,則都無力也。
今人又多使如箸頭者,恐未有花爾。
有人病嗽多日,或教以然款冬花三、兩枚,于無風處,以筆管吸其煙,滿口則咽之,數日效。
紅藍花 紅藍花 味辛,溫,無毒。
主産後血暈口噤,腹内惡血不盡絞痛,胎死腹中,并酒煮服。
亦主蠱毒下血。
堪作燕脂。
其苗生搗碎,敷遊腫。
其子吞數顆,主天行瘡子不出。
其燕脂,主小兒耳,滴耳中。
生梁、漢及西域。
一名黃藍。
《博物志》雲:黃藍,張骞所得。
今倉魏地亦種之。
(今附) 圖經曰:紅藍花,即紅花也。
生梁、漢及西域,今處處有之。
人家場圃所種,冬而布子于熟地,至春生苗,夏乃有花。
下作彙,多刺,花蕊出上。
圃人承露采之,采已複出,至盡而罷。
中結實,白顆如小豆大。
其花曝幹,以染真紅及作燕脂。
主産後血病為勝,其實亦同,葉頗似藍,故有藍名,又名黃藍。
《博物志》雲:張骞所得也。
張仲景治六十二種風,兼腹内血氣刺痛。
用紅花一大兩,分為四分,以酒一大升,煎強半,頓服之。
不止,再服。
又一方:用紅藍子一升搗碎,以無灰酒一大升八合,拌了曝令幹,重搗篩,蜜丸如桐子大,空腹酒下四十丸。
《正元廣利方》治女子中風,血熱煩渴者。
以紅藍子五大合,微熬搗碎,旦日取半大匙,以水一升,煎取七合,去滓,細細咽之。
又崔元亮《海上方》:治喉痹,壅塞不通者。
取紅藍花搗,絞取汁一小升服之,以瘥為度。
如冬月無濕花,可浸幹者濃絞取汁,如前服之,極驗。
但咽喉塞服之皆瘥。
亦療婦人産運絕者。
唐本注雲:治口噤不語,血結,産後諸疾,堪染紅。
外台秘要:治一切腫方:以紅花熟爛搗取汁服之,不過再三服便瘥。
服之多少,量腫大小而進之。
簡要濟衆:産後血暈,心悶氣絕。
紅花一兩,搗為末,分作兩服,酒二中盞,煎取一盞并服。
如口噤,斡開灌之。
《子母秘錄》同。
産寶:療産後中風,煩渴。
紅花子五合,微熬研碎,以一匙水一升,煎取七合,徐徐呷之。
近效方:治血暈絕不識人,煩悶者。
紅花三兩,新者佳。
無灰酒半升,童子小便半升,煮取一大盞,去滓,候冷,頓服之,新汲水煮之亦良。
牡丹 牡丹 味辛、苦,寒、微寒,無毒。
主寒熱,中風螈(音契)(音縱),痙、驚痫邪氣,除症堅,瘀血留舍腸胃,安五髒,療癰瘡,除時氣,頭痛,客熱,五勞,勞氣,頭、腰痛,風噤。
癫疾。
一名鹿韭,一名鼠姑。
生巴郡山谷及漢中。
二月、八月采根,陰幹。
(畏菟絲子。
) 陶隐居雲:今東間亦有。
色赤者為好,用之去心。
按:鼠婦亦名鼠姑,而此又同,殆非其類,恐字誤。
唐本注雲:牡丹,生漢中。
劍南所出者苗似羊桃,夏生白花,秋實圓綠,冬實赤色,淩冬不凋。
根似芍藥,肉白皮丹。
出江、劍南,土人謂之牡丹,亦名百兩金,京下謂之吳牡丹者,是真也。
今俗用者異于此,别有臊氣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牡丹,能治冷氣,散諸痛,治女子經脈不通,血瀝腰疼。
蕭炳雲:今出合州者佳。
白者補,赤者利。
出和州、宣州者并良。
日華子雲:除邪氣,悅色,通關腠血脈,排膿,通月經,消撲損瘀血,續筋骨,除風痹,落胎下胞,産後一切女人冷熱血氣。
此便是牡丹花根。
巴、蜀、渝、合州者上,海鹽者次。
服忌蒜。
圖經曰:牡丹,生巴郡山谷及漢中,今丹、延、青、越、滁、和州山中皆有之。
花有黃、紫、紅、白數色,此當是山牡丹。
其莖便枯燥,黑白色,二月于梗上生苗葉,三月開花。
其花、葉與人家所種者相似,但花隻五、六葉耳。
五月結子黑色,如雞頭子大。
根黃白色,可五、七寸長,如筆管大。
二月、八月采,銅刀劈去骨,陰幹用。
此花一名木芍藥。
近世人多貴重。
圃人欲其花詭異,皆秋冬移接,培以壤土,至春盛開,其狀百變。
故其根性殊失本真,藥中不可用此品,絕無力也。
牡丹主血,乃去瘀滞。
《正元廣利方》:療因傷損血瘀不散者,取牡丹皮八分,合虻蟲二十一枚,熬過同搗篩,每旦溫酒和散方寸匕服,血當化為水下。
雷公雲:凡使,采得後日幹,用銅刀劈破去骨了,細锉如大豆許,用清酒拌蒸,從巳至未,出,日幹用,外台秘要:治蠱毒方:取牡丹根搗為末,服一錢匕,日三服,良。
肘後方:下部生瘡已決洞者。
服牡丹方寸匕,日三服。
衍義曰:牡丹,用其根上皮。
花亦有绯者,如西洛潛溪绯是也。
今禁苑又有深碧色者。
唯山中單葉花紅者為佳,家子次之。
若移枝接者不堪用,為其花葉既多發,奪根之氣也。
何以知之?今千葉牡丹,初春留花稍多,來年花枝并葉便瘦。
多是開不成。
市人或以枝梗皮售于人,其乖殊甚。
京三棱 京三棱 A味苦,平,無毒。
主老癖症瘕結塊。
俗傳昔人患症癖死,遺言令開腹取之。
得病塊幹硬如石,紋理有五色,人謂異物,竊取削成刀柄,後因以刀刈三棱,柄消成水,乃知此可療症癖也。
黃色體重,狀若鲫魚而小。
又有黑三棱,狀似烏梅而稍大,有須相連蔓延,體輕。
為療體并同。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味甘、澀,涼。
治婦人血脈不調,心腹痛,落胎,消惡血,補勞,通月經治氣脹,消撲損瘀血,産後腹痛,血暈并宿血不下。
圖經曰:京三棱,舊不着所出地土,今河陝、江、淮、荊襄間皆有之。
春生苗,高三、四尺,似茭蒲葉皆三棱。
五、六月開花,似莎草,黃紫色。
霜降後采根,削去皮、須,黃色,微苦,以如小鲫魚狀體重者佳。
多生淺水旁,或陂澤中。
其根初生成塊,如附子大,或有扁者。
旁生一根,又成塊,亦出苗,其不出苗,隻生細根者,謂之雞爪三棱。
又不生細根者,謂之黑三棱,大小不常,其色黑,去皮即白,河中府又有石三棱,根黃白色,形如钗股,葉綠色,如蒲,苗高及尺,葉上亦有三棱,四月開花,白色,如紅蓼花。
五月采根。
亦消積氣。
下品别有草三棱條,雲生蜀地,即雞瓜三棱也。
其實一類,故附見于此。
一說,三棱生荊楚,字當作荊,以着其地。
《本經》作京,非也。
今世都不複有。
三棱所用皆淮南紅蒲根也。
泰州尤多,舉世皆用之。
雖太醫不以為謬。
蓋流習既久,用根者不識其苗,采藥者莫究其用,因緣差失,不複更辨。
今三棱,荊襄、江淮水澤之間皆有。
葉如莎草,極長,莖三棱如削,大如人指,高五、六尺,莖端開花。
大體皆如莎草而大,生水際及淺水中。
苗下即魁,其旁有根橫貫,一根則連數魁,魁上發苗。
采時斷其苗及橫根,形扁長如鲫魚者,三棱也。
根末将盡,一魁未發苗,小圓如烏梅者,黑三棱也。
又根之端鈎屈如爪者,為雞爪三棱。
皆皮黑肌白而至輕。
三者本一物,但力有剛柔,各适其用。
因其形為名,如烏頭、烏喙,雲母、雲華之類,本非兩物也。
今人乃妄以凫茨、香附子為之。
又本草謂京三棱,形如鲫魚,黑三棱如烏梅而輕。
今紅蒲根至堅,重刻削而成,莫如形體。
又葉扁莖圓,不複有三棱處,不知何緣名三棱也。
今三棱皆獨旁引二根,無直下根。
其形大體多亦如鲫魚。
陳藏器雲:《本經》無傳三棱,總有三、四種,但取根似烏梅,有須相連蔓如,作漆色,蜀人織為器。
一名者是也。
外台秘要:治症瘕及主鼓脹滿。
以三棱草切一石,水五石,煮一石汁,銅器中重釜煎如稠糖,出納密器中,旦服一匕,酒一盞服之,日二,三個,以水二碗,煎取一碗,洗奶,取汁為度,每日取一棗大,與小得,作粥與痫熱食之。
治小兒十歲以下及新生百日無問痫熱無辜、癖等,皆理之,秘可具言,大效。
姜黃 姜黃 味辛、苦,大寒,無毒。
主心腹結積,疰忤,下氣破血,除風熱,消癰腫,功力烈于郁金。
唐本注雲:葉、根都似郁金。
花春生于根,與苗并出,夏花爛無子。
根有黃、青、白三色。
其作之方法,與郁金同爾。
西戎人謂之藥。
其味辛、少苦,多與郁金同,唯花生異爾。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雲:姜黃真者,是經種三年以上老姜,能生花。
花在根際,一如荷。
根節緊硬,氣味辛辣。
種姜處有之,終是難得。
性熱不冷,《本經》雲寒,誤也。
破血下氣。
西蕃亦有來者,與郁金、藥相似。
如蘇所附,即是藥而非姜黃。
蘇不能分别二物也。
又雲:,味苦,溫。
主惡氣疰忤,心痛,血氣結積。
蘇雲姜黃是,又雲郁金是胡。
夫如此,則三物無别,遞相連名,總稱為,功狀則合不殊。
今味苦,色青。
姜黃味辛,溫,無毒,色黃。
主破血下氣,溫,不寒。
郁金味苦,寒,色赤,主馬熱病。
三物不同,所用各别。
日華子雲:姜黃,熱,無毒。
治症瘕血塊癰腫,通月經,治撲損瘀血,消腫毒,止暴風痛冷氣,下食。
海南生者,即名蓬莪術。
江南生者,即為姜黃。
圖經曰:姜黃、舊不載所出州郡,今江、廣、蜀川多有之。
葉青綠,長一、二尺許,闊三、四寸,有斜紋如紅蕉葉而小。
花紅白色,至中秋漸凋。
春末方生,其花先生,次方生葉,不結實。
根盤屈,黃色,類生姜而圓,有節。
或雲真者是經種三年以上老姜,能生花,花在根際。
一如荷,根節堅硬,氣味辛辣,種姜處有之。
八月采根,片切曝幹。
蜀人以治氣脹,及産後敗血攻心,甚驗。
蠻人生啖,雲可以祛邪辟惡。
謹按郁金、姜黃、藥三物相近,蘇恭不細辨,所說乃如一物。
藏器解紛雲:味苦,色青;姜黃味辛,溫,色黃;郁金味苦,寒,色赤,主馬熱病。
三物不同,所用全别。
又劉淵林注《吳都賦》姜彙非一。
雲姜彙大如螺,氣猛近于臭,南土人搗之以為齑。
一名廉姜。
生沙石中,姜類也。
其味大辛而香,削皮以黑梅并鹽汁漬之,乃成也。
始安有之。
據此,廉姜亦是其類,而自是一物耳。
都下近年多種姜,往往有姜黃生賣,乃是老姜。
市人買生啖之。
雲治氣為最。
醫家治氣藥大方中,亦時用之。
千金翼:瘡癬初生,或始痛癢。
以姜黃敷之,妙。
經驗後方:治心痛。
姜黃一兩,桂穣三兩為末,醋湯下一錢匕。
荜茇 荜茇 味辛,大溫,無毒。
主溫中下氣,補腰腳,殺腥氣,消食,除胃冷,陰疝癖。
其根名荜茇沒,主五勞七傷,陰汗核腫。
生波斯國。
此藥叢生,莖、葉似醬,子緊細,味辛烈于醬。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治霍亂冷氣,心痛血氣。
陳藏器雲:畢勃沒,味辛,溫,無毒。
主冷氣嘔逆,心腹脹滿,食不消,寒疝核腫,婦人内冷無子,治腰腎冷,除血氣。
生波斯國,似柴胡黑硬。
荜茇根也。
圖經曰:荜茇,出波斯國,今嶺南有之,多生竹林内。
正月發苗作叢,高三、四尺,其莖如箸,葉青圓,闊二、三寸如桑,面光而濃。
三月開花白色在表。
七月結子如小指大,長二寸以來,青黑色,類椹子,九月收采,灰殺曝幹。
南人愛其辛香,或取葉生茹之。
黃牛乳煎其子治氣痢神良。
謹按唐太宗實錄雲:貞觀中,上以氣痢久未痊,服它名醫藥不應,因诏訪求其方。
有衛士進乳煎荜茇法,禦用有效。
劉禹錫亦記其事雲,後累試年長而虛冷者必效。
海藥雲:謹按《徐表南州記》,本出南海,長一指,赤褐色為上。
複有荜茇,短小黑,味不堪。
舶上者味辛,溫。
又主老冷心痛,水瀉虛痢,嘔逆醋心,産後洩痢,與阿魏和合良。
亦滋食味。
得诃子、人參、桂心、幹姜,治髒腑虛冷,腸鳴洩痢,神效。
陳藏器雲:醬,注蘇雲:荜茇叢生,子細味辛,烈于醬。
按荜茇溫中下氣,補腰腳,煞腥氣,消食,除胃冷,陰疝癬。
根名荜茇沒。
主五勞七傷,陰汗核腫。
已出《拾遺》。
生波斯國,胡人将來此,調食用之。
唐本注:今人以調食味。
雷公雲:凡使,先去挺,用頭醋浸一宿,焙幹,以刀刮去皮粟子令淨方用,免傷人肺,令人上氣。
聖惠方:治冷痰飲惡心。
用荜茇一兩,搗為末,于食前清粥飲調半錢服。
經驗後方:治偏頭疼絕妙。
荜茇為末,令患者口中含溫水,左邊疼,令左鼻吸一字。
右邊疼,令右鼻吸一字。
效。
衍義曰:荜茇,走腸胃中冷氣、嘔吐、心腹滿痛。
多服走洩真氣,令人腸虛下重。
(音矩)醬 (音矩)醬 味辛,溫,無毒。
主下氣溫中,破痰積。
生巴蜀。
唐本注雲:《蜀都賦》所謂流味于番禺者。
蔓生,葉似王瓜而濃大,味辛香,實似桑椹,皮黑肉白。
西戎亦時将來,細而辛烈。
或謂二種。
交州、愛州人雲:醬,人家多種,蔓生。
子長大,謂苗為浮留藤。
取葉合槟榔食之,辛而香也。
又有荜茇,叢生,子細,味辛,烈于醬。
此當信也。
今注渝、泸等州出焉。
(唐本先附) 圖經曰:(音矩)醬,生巴蜀,今夔川、嶺南皆有之。
昔漢武使唐蒙曉谕南越,南越食蒙以醬,蒙問所從來,答曰:西北江廣數裡,出番禺城下。
武帝感之,于是開、越也。
劉淵林注《蜀都賦》雲:醬,緣木而生。
其子如桑椹。
熟時正青,長二、三寸。
以蜜藏而食之,辛香。
溫調五髒。
今雲蔓生,葉似王瓜而濃大,實皮黑肉白,其苗為浮留藤。
取葉合槟榔食之,辛而香也。
兩說大同小異,然則淵林所雲乃蜀種。
如此今說是海南所傳耳。
今唯貴荜茇而不尚醬,故鮮有用者。
海藥雲:謹按《廣州記》雲:波斯國文,實狀若桑椹,紫褐色者為上,黑者是老不堪。
黔中亦有,形狀相似,滋味一般。
主咳逆上氣,心腹蟲痛,胃弱虛瀉,霍亂吐逆,解酒食味。
近多黑色,少見褐色者也。
雷公雲:凡使,采得後以刀刮上粗皮便搗,用生姜自然汁拌之,蒸一日了,出,日幹。
每修事五兩,用生姜汁五兩,蒸幹為度。
食療溫。
散結氣,治心腹中冷氣。
亦名土荜茇。
嶺南荜茇,尤治胃氣疾。
巴蜀有之。
齊民要術子下氣消谷。
蘿摩子 味甘、辛,溫,無毒。
主虛勞。
葉食之功同于子。
陸機雲:一名芄蘭,幽州謂之雀瓢。
唐本注雲:按雀瓢是女青别名。
葉蓋相似,以葉似女青,故兼名雀瓢。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蘿摩條中,白汁主蜘蛛、蠶咬,折取汁點瘡上,此汁爛絲煮食補益。
按陶注枸杞條雲:敷腫。
東人呼為白環,藤生籬落間,折有白汁,一名雀瓢。
此注又雲:雀瓢是女青,然女青終非白環。
二物相似,不能分别。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爾雅雲:,芄蘭。
釋曰:,一名芄蘭。
郭璞雲:芄蔓生,斷之有白汁,可啖。
如此注,則以芄一名蘭,或傳寫誤。
“芄”衍字。
外台秘要:治白癜風。
以蘿摩草白汁敷上,揩令破再敷,三度瘥。
梅師方:治丹火毒,遍身赤腫不可忍。
以蘿摩草搗絞取汁敷之,或搗敷上,随手消。
青黛 味鹹,寒,無毒。
主解諸藥毒,小兒諸熱,驚痫發熱,天行頭痛寒熱,并水研服之。
亦摩敷熱瘡惡腫,金瘡,下血,蛇、犬等毒。
從波斯國來,及太原并廬陵、南康等,染澱亦堪敷熱惡腫,蛇虺螫毒。
染甕上池沫紫碧色者用之,同青黛功。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青黛,君,味甘,平。
能解小兒疳熱消瘦,殺蟲。
陳藏器雲:青黛并雞子白、大黃,敷瘡癰、蛇虺等。
圖經文具藍實條下。
梅師方:治傷寒,發碗豆瘡未成膿方:以波斯青黛大棗許,冷水研服。
宮氣方疳痢羸瘦毛焦方歌曰:孩兒雜病變成疳,不問強羸女與男。
恰似脊旁多變動,還如瘦疾困耽耽。
又歌曰:煩熱毛焦鼻口幹,皮膚枯槁四肢攤。
腹中時時更下痢,青黃赤白一般般。
眼澀面黃鼻孔赤,谷道開張不欲看。
忽然瀉下成疳澱,又卻濃涕一團團。
唇焦嘔逆不乳哺,壯熱增寒不安。
腹中有病須醫藥,何須祈禱信神盤。
此方便是青黛散,孩兒百病服來看。
初虞世治諸蟲毒所傷。
青黛、雄黃等分,同研為末,新汲水調下二錢匕,太平廣記青黛,殺惡蟲物,化為水。
衍義曰:青黛,乃藍為之。
有一婦人患臍下腹上,下連二陰,遍滿生濕瘡,狀如馬瓜瘡。
他處并無,熱癢而痛,大小便澀,出黃汁,食亦減,身面微腫。
醫作惡瘡治,用鳗鲡魚、松脂、黃丹之類。
藥塗上,瘡愈熱,痛愈甚。
治不對,故如此。
問之,此人嗜酒,貪淡,喜魚蟹發風等物。
急令用溫水洗,拭去膏藥。
尋以馬齒苋四兩,爛研細,入青黛一兩,再研勻,塗瘡上,實時熱減,痛癢皆去。
仍服八正散,日三服,分敗客熱。
每塗藥,得一時久,藥已幹燥,又再塗新濕藥。
凡如此二日,減三分之一,五日減三分之二,自此二十日愈。
既愈而問曰:此瘡何緣至此?曰:中、下焦蓄風熱毒瓦斯,若不出,當作腸癰内痔,仍常須禁酒及發風物。
然不能禁酒,後果然患内痔。
郁金 郁金 味辛、苦,寒,無毒。
主血積下氣,生肌止血,破惡血,血淋尿血,金瘡。
唐本注雲:此藥苗似姜黃,花白質紅,末秋出莖心,無實,根黃赤。
取四畔子根,去皮火幹之。
生蜀地及西戎。
馬藥用之,破血而補,胡人謂之馬。
嶺南者有實似小豆蔻,不堪啖。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郁金,單用亦可。
治女人宿血氣心痛,冷氣結聚。
溫醋摩服之。
亦啖馬藥,用治脹痛。
圖經曰:郁金,《本經》不載所出州土,蘇恭雲:生蜀地及西戎,胡人主謂之馬,今廣南、江西州郡亦有之,然不及蜀中者佳。
四月初生,苗似姜黃,花白質紅,末秋出莖心,無實。
根黃赤,取四畔子根,去皮火幹之。
古方稀用。
今小兒方及馬醫多用之。
謹按許慎《說文解字》雲:郁,芳草也。
十葉為貫,百二十貫築以煮之為郁。
郁,今郁林郡也。
木部中品有郁金香,雲生大秦國。
二月、三月有花,狀如紅藍,其花即香也。
陳氏雲:為百草之英,既雲百草之英,乃是草類。
又與此同名,而在木部,非也。
今人不複用,亦無辨之者,故但附于此耳。
經驗方:治尿血不定。
以一兩搗為末,蔥白一握相和,以水一盞,煎至三合,去滓,溫服,日須三服。
經驗後方:治風痰。
郁金一分,藜蘆十分,各為末,和令勻,每服一字,用溫漿水一盞,先以少漿水調下,餘者水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