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草部
關燈
小
中
大
。
《難經》雲:損其肝者緩其中。
即調血也。
沒藥、烏藥、雷丸為之使。
《本草》又雲:惡石斛、芒硝。
畏硝石、鼈甲、小薊。
反藜蘆。
《液》雲:腹中虛痛,脾經也,非芍藥不除。
補津液停濕之劑。
卷之三 草部 熟地黃 氣寒,味苦,陰中之陽。
甘,微苦,味濃氣薄,陰中陽也。
無毒。
入手足少陰《象》雲:酒灑,蒸如烏金,假酒力則微溫,大補,血衰者須用之。
善黑須發。
忌蘿蔔。
《珍》雲:若治外、治上,酒制。
《心》雲:生則性大寒而涼血,熟則性寒而消腎。
《本草》雲: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
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痹;主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下血;破惡血,溺血。
利大小腸,去胃中宿食,飽力斷絕,補五髒内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利耳目。
生者,尤良。
得清酒、麥門冬,尤良。
惡貝母。
畏蕪荑。
東垣雲:生地黃,治手足心熱,及心熱。
入手足少陰、手足厥陰,能益腎水而治血,脈洪實者,宜此;若脈虛,則宜熟地黃。
地黃假火力蒸九數,故能補腎中元氣。
仲景制八味丸,以熟地黃為諸藥之首,天一所生之源也。
湯液四物以治藏血之髒,亦以幹熟地黃為君者,癸乙同歸一治也。
蒸搗不可犯鐵,若犯鐵,令人消腎。
陳藏器雲:蒸幹即溫補,生幹即平宣。
《機要》雲:熟地黃,臍下發痛者,腎經也,非地黃不能除。
補腎益陰之劑,二宜丸加當歸為補髓。
卷之三 草部 生地黃 氣寒,味苦,陰中之陽。
甘、苦,大寒。
無毒。
入手太陽經、少陰經之劑。
《象》雲:涼血補血,補腎水真陰不足。
此藥大寒,宜斟酌用之,恐損胃氣。
《珍》雲:生血涼血。
《本草》雲:主婦人崩中血不止,及産後血上薄心悶絕,傷身胎動下血,胎不落,堕墜折,瘀血留血,衄鼻吐血,皆搗飲之。
《液》雲:手少陰,又為手太陽之劑,故錢氏瀉丙與木通同用,以導赤也。
諸經之血熱與他藥相随,亦能治之,溺血便血亦治之,入四散例。
《心》雲:苦甘,陰中微陽,酒浸上行、外行。
生血,涼血去熱。
惡貝母,畏蕪荑。
卷之三 草部 山藥 氣溫,味甘平。
無毒。
手太陰經藥。
《本草》雲:主補中益氣,除熱強陰。
主頭面遊風,風頭眼眩。
下氣,充五髒,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輕身耐老,延年不饑。
手太陰藥,潤皮毛燥,涼而能補,與二門冬、紫芝為之使,惡甘遂。
東垣雲:仲景八味丸用幹山藥,以其涼而能補也。
亦治皮膚幹燥,以此物潤之。
卷之三 草部 麻仁 味甘、平。
無毒。
入足太陰經,手陽明經。
《本草》雲:主補中益氣,中風汗出,逐水,利小便,破積血,複血脈,乳婦産後餘疾。
長發,可為沐藥。
久服肥健不老。
《液》雲:入足太陰、手陽明。
汗多、冒熱、便難,三者皆燥濕而亡津液,故曰脾約。
約者,約束之義,《内經》謂:燥者潤之,故仲景以麻仁潤足太陰之燥及通腸也。
卷之三 草部 薏苡仁 氣微寒,味甘。
無毒。
《本草》雲: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痹,下氣。
除筋骨邪氣不仁,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久服,輕身益氣。
其根能下三蟲。
仲景治風濕燥痛,日晡所劇者,與麻黃杏子薏苡仁湯。
卷之三 草部 甘草 氣平,味甘,陽也。
無毒。
入足厥陰經、太陰經、少陰經。
《象》雲:生用大瀉熱火,炙之則溫,能補上焦、中焦、下焦元氣,和諸藥,相協而不争,性緩,善解諸急,故名國老。
去皮用。
甘草梢子生用為君,去莖中痛,或加苦楝、酒煮玄胡索為主,尤妙。
《心》雲:熱藥用之緩其熱,寒藥用之緩其寒。
經曰:甘以緩之。
陽不足,補之以甘,中滿禁用。
寒熱皆用,調和藥性,使不相悖,炙之散表寒,除邪熱,去咽痛,除熱,緩正氣,緩陰血,潤肌。
《珍》雲:養血補胃,梢子去腎中之痛。
胸中積熱,非梢子不能除。
《本草》雲:主五髒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
金瘡,解毒,溫中下氣。
煩滿短氣,傷髒咳嗽。
止渴,通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
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種石,一千二百種草,故名國老。
《藥性論》雲:君。
忌豬肉。
《内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
甘以補脾,能緩之也,故湯液用此以建中。
又曰:甘者令人中滿。
又曰:中滿者勿食甘。
即知非中滿藥也。
甘入脾,歸其所喜攻也。
或問:附子理中、調胃承氣皆用甘草者,如何是調和之意?答曰: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調胃承氣用甘草,恐其速下也。
二藥用之非和也,皆緩也。
小柴胡有柴胡、黃芩之寒,人參、半夏之溫,其中用甘草者,則有調和之意。
中不滿而用甘,為之補,中滿者用甘,為之洩,此升降浮沉也。
鳳髓丹之甘,緩腎濕而生元氣,亦甘補之意也。
經雲:以甘補之,以甘瀉之,以甘緩之。
《本草》謂:安和七十二種石、一千二百種草,名為國老,雖非君而為君所宗,所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諸毒也。
于此可見調和之意。
夫五味之用,苦直行而洩,辛橫行而散,酸束而收斂,鹹止而軟堅,甘上行而發,如何《本草》言下氣?蓋甘之味,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内可外,有和有緩,有補有瀉,居中之道盡矣。
入足厥陰、太陰、少陰,能治肺痿之膿血而作吐劑,能消五發之瘡疽。
每用水三碗,慢火熬至半碗,去渣服之。
消瘡與黃同功,黃亦能消諸腫毒瘡疽。
修治之法與甘草同。
《本草》又雲:術、幹漆、苦參為之使。
惡遠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卷之三 草部 白前 氣微溫,味甘,微寒。
無毒。
《本草》雲:主胸脅逆氣,咳嗽上氣。
狀似白薇、牛膝輩。
《衍義》雲:白前保定肺氣,治嗽多用,白而長于細辛,但粗而脆,不似細辛之柔。
若以溫藥相佐使則尤佳。
仲景用。
卷之三 草部 白薇 氣大寒,味苦、鹹,平。
無毒。
《本草》雲:主暴中風身熱,肢滿,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氣,寒熱酸疼,溫瘧洗洗、發作有時。
療傷中淋露,下水氣,利陰氣,益精。
近道處處有之,狀似牛膝、白前而短小。
療驚邪風狂病。
《液》雲:局方中多有用之治婦人,以《本經》療傷中、下淋露故也。
《本草》又雲:惡黃、大黃、大戟、幹姜、幹漆、山茱萸、大棗。
卷之三 草部 前胡 氣微寒,味苦。
無毒。
《本草》雲:主痰滿,胸脅中痞,心腹結氣,風頭痛。
去痰實,下氣,治傷寒寒熱,推陳緻新,明目益精。
半夏為使。
惡皂莢,畏藜蘆。
《難經》雲:損其肝者緩其中。
即調血也。
沒藥、烏藥、雷丸為之使。
《本草》又雲:惡石斛、芒硝。
畏硝石、鼈甲、小薊。
反藜蘆。
《液》雲:腹中虛痛,脾經也,非芍藥不除。
補津液停濕之劑。
卷之三 草部 熟地黃 氣寒,味苦,陰中之陽。
甘,微苦,味濃氣薄,陰中陽也。
無毒。
入手足少陰《象》雲:酒灑,蒸如烏金,假酒力則微溫,大補,血衰者須用之。
善黑須發。
忌蘿蔔。
《珍》雲:若治外、治上,酒制。
《心》雲:生則性大寒而涼血,熟則性寒而消腎。
《本草》雲: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
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痹;主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下血;破惡血,溺血。
利大小腸,去胃中宿食,飽力斷絕,補五髒内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利耳目。
生者,尤良。
得清酒、麥門冬,尤良。
惡貝母。
畏蕪荑。
東垣雲:生地黃,治手足心熱,及心熱。
入手足少陰、手足厥陰,能益腎水而治血,脈洪實者,宜此;若脈虛,則宜熟地黃。
地黃假火力蒸九數,故能補腎中元氣。
仲景制八味丸,以熟地黃為諸藥之首,天一所生之源也。
湯液四物以治藏血之髒,亦以幹熟地黃為君者,癸乙同歸一治也。
蒸搗不可犯鐵,若犯鐵,令人消腎。
陳藏器雲:蒸幹即溫補,生幹即平宣。
《機要》雲:熟地黃,臍下發痛者,腎經也,非地黃不能除。
補腎益陰之劑,二宜丸加當歸為補髓。
卷之三 草部 生地黃 氣寒,味苦,陰中之陽。
甘、苦,大寒。
無毒。
入手太陽經、少陰經之劑。
《象》雲:涼血補血,補腎水真陰不足。
此藥大寒,宜斟酌用之,恐損胃氣。
《珍》雲:生血涼血。
《本草》雲:主婦人崩中血不止,及産後血上薄心悶絕,傷身胎動下血,胎不落,堕墜折,瘀血留血,衄鼻吐血,皆搗飲之。
《液》雲:手少陰,又為手太陽之劑,故錢氏瀉丙與木通同用,以導赤也。
諸經之血熱與他藥相随,亦能治之,溺血便血亦治之,入四散例。
《心》雲:苦甘,陰中微陽,酒浸上行、外行。
生血,涼血去熱。
惡貝母,畏蕪荑。
卷之三 草部 山藥 氣溫,味甘平。
無毒。
手太陰經藥。
《本草》雲:主補中益氣,除熱強陰。
主頭面遊風,風頭眼眩。
下氣,充五髒,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輕身耐老,延年不饑。
手太陰藥,潤皮毛燥,涼而能補,與二門冬、紫芝為之使,惡甘遂。
東垣雲:仲景八味丸用幹山藥,以其涼而能補也。
亦治皮膚幹燥,以此物潤之。
卷之三 草部 麻仁 味甘、平。
無毒。
入足太陰經,手陽明經。
《本草》雲:主補中益氣,中風汗出,逐水,利小便,破積血,複血脈,乳婦産後餘疾。
長發,可為沐藥。
久服肥健不老。
《液》雲:入足太陰、手陽明。
汗多、冒熱、便難,三者皆燥濕而亡津液,故曰脾約。
約者,約束之義,《内經》謂:燥者潤之,故仲景以麻仁潤足太陰之燥及通腸也。
卷之三 草部 薏苡仁 氣微寒,味甘。
無毒。
《本草》雲: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痹,下氣。
除筋骨邪氣不仁,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久服,輕身益氣。
其根能下三蟲。
仲景治風濕燥痛,日晡所劇者,與麻黃杏子薏苡仁湯。
卷之三 草部 甘草 氣平,味甘,陽也。
無毒。
入足厥陰經、太陰經、少陰經。
《象》雲:生用大瀉熱火,炙之則溫,能補上焦、中焦、下焦元氣,和諸藥,相協而不争,性緩,善解諸急,故名國老。
去皮用。
甘草梢子生用為君,去莖中痛,或加苦楝、酒煮玄胡索為主,尤妙。
《心》雲:熱藥用之緩其熱,寒藥用之緩其寒。
經曰:甘以緩之。
陽不足,補之以甘,中滿禁用。
寒熱皆用,調和藥性,使不相悖,炙之散表寒,除邪熱,去咽痛,除熱,緩正氣,緩陰血,潤肌。
《珍》雲:養血補胃,梢子去腎中之痛。
胸中積熱,非梢子不能除。
《本草》雲:主五髒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
金瘡,解毒,溫中下氣。
煩滿短氣,傷髒咳嗽。
止渴,通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
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種石,一千二百種草,故名國老。
《藥性論》雲:君。
忌豬肉。
《内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
甘以補脾,能緩之也,故湯液用此以建中。
又曰:甘者令人中滿。
又曰:中滿者勿食甘。
即知非中滿藥也。
甘入脾,歸其所喜攻也。
或問:附子理中、調胃承氣皆用甘草者,如何是調和之意?答曰: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調胃承氣用甘草,恐其速下也。
二藥用之非和也,皆緩也。
小柴胡有柴胡、黃芩之寒,人參、半夏之溫,其中用甘草者,則有調和之意。
中不滿而用甘,為之補,中滿者用甘,為之洩,此升降浮沉也。
鳳髓丹之甘,緩腎濕而生元氣,亦甘補之意也。
經雲:以甘補之,以甘瀉之,以甘緩之。
《本草》謂:安和七十二種石、一千二百種草,名為國老,雖非君而為君所宗,所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諸毒也。
于此可見調和之意。
夫五味之用,苦直行而洩,辛橫行而散,酸束而收斂,鹹止而軟堅,甘上行而發,如何《本草》言下氣?蓋甘之味,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内可外,有和有緩,有補有瀉,居中之道盡矣。
入足厥陰、太陰、少陰,能治肺痿之膿血而作吐劑,能消五發之瘡疽。
每用水三碗,慢火熬至半碗,去渣服之。
消瘡與黃同功,黃亦能消諸腫毒瘡疽。
修治之法與甘草同。
《本草》又雲:術、幹漆、苦參為之使。
惡遠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卷之三 草部 白前 氣微溫,味甘,微寒。
無毒。
《本草》雲:主胸脅逆氣,咳嗽上氣。
狀似白薇、牛膝輩。
《衍義》雲:白前保定肺氣,治嗽多用,白而長于細辛,但粗而脆,不似細辛之柔。
若以溫藥相佐使則尤佳。
仲景用。
卷之三 草部 白薇 氣大寒,味苦、鹹,平。
無毒。
《本草》雲:主暴中風身熱,肢滿,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氣,寒熱酸疼,溫瘧洗洗、發作有時。
療傷中淋露,下水氣,利陰氣,益精。
近道處處有之,狀似牛膝、白前而短小。
療驚邪風狂病。
《液》雲:局方中多有用之治婦人,以《本經》療傷中、下淋露故也。
《本草》又雲:惡黃、大黃、大戟、幹姜、幹漆、山茱萸、大棗。
卷之三 草部 前胡 氣微寒,味苦。
無毒。
《本草》雲:主痰滿,胸脅中痞,心腹結氣,風頭痛。
去痰實,下氣,治傷寒寒熱,推陳緻新,明目益精。
半夏為使。
惡皂莢,畏藜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