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草部
關燈
小
中
大
命門之劑。
《象》雲:治虛勞自汗,補肺氣,入皮毛,瀉肺中火。
如脈弦自汗,脾胃虛弱,瘡瘍血脈不行,内托,陰證瘡瘍必用之。
去蘆用。
《珍》雲:益胃氣,去肌熱,諸痛必用之。
《心》雲:補五髒諸虛不足,而瀉陰火、去虛熱,無汗則發之,有汗則止之。
《本草》雲: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癞疾,五痔鼠,補虛;小兒百病,婦人子髒風邪氣,逐五髒間惡血,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腹痛洩痢。
益氣,利陰氣。
有白水、赤水、木,功用皆同。
惟木莖短而理橫,折之如綿,皮黃褐色,肉中白色,謂之綿黃。
其堅脆而味苦者,乃苜蓿根也。
又雲,破症癖,腸風血崩,帶下,赤白痢,及産前、後一切病,月候不調,消渴痰嗽。
又治頭風熱毒,目赤,骨蒸。
生蜀郡山谷、白水、漢中,今河東陝西州郡多有之。
與桂同功,特味稍異,比桂但甘平,不辛熱耳。
世人以苜蓿根代之,呼為土黃,但味苦,能令人瘦,特味甘者能令人肥也。
頗能亂真,用者宜審。
治氣虛盜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藥;又治膚痛,則表藥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為中州藥也;又治傷寒、尺脈不至,又補腎髒元氣,為裡藥。
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藥。
今《本草》、《圖經》隻言河東者,沁州綿上是也,故謂之綿。
味甘如蜜,兼體骨柔軟如綿,世以為如綿,非也。
别說雲,黃本出綿上為良,故《圖經》所繪者,憲水者也,與綿上相鄰,蓋以地産為“綿”。
若以柔韌為“綿”,則僞者亦柔。
但以幹脆甘苦為别耳。
東垣雲:黃、人參、甘草三味,退熱之聖藥也。
《靈樞》曰:衛氣者,所以溫分肉而充皮膚,肥腠理而司開阖。
黃既補三焦、實衛氣,與桂同,特益氣異耳。
亦在佐使。
桂則通血也,能破血而實衛氣,通内而實外者欤。
桂以血言,一作色求,則為實氣也。
惡鼈甲。
卷之三 草部 蒼術 氣溫,味甘。
入足陽明、太陰經。
《象》雲:主治同白術,若除上濕、發汗,功最大;若補中焦、除濕,力小,如白術也。
《衍義》雲:其長如大拇指,肥實,皮色褐,氣味辛烈,須米泔浸洗,再換泔浸二日,去上粗皮。
東垣雲:入足陽明、太陰,能健胃安脾。
《本草》但言:術,不分蒼、白。
其蒼術别有雄壯之氣,以其經泔浸、火炒,故能出汗,與白術止汗特異,用者不可以此代彼。
海藏雲:蒼、白有止、發之異,其餘主治,并見《圖經》。
卷之三 草部 白術 氣溫,味甘。
苦而甘、溫,味濃氣薄,陰中陽也。
無毒。
入手太陽、少陰經,足陽明、太陰、少陰、厥陰四經。
《象》雲:除濕益燥,和中益氣,利腰臍間血,除胃中熱,去諸經之濕,理胃。
潔古雲:溫中去濕,除熱,降胃氣,蒼術亦同,但味頗濃耳。
下行則用之,甘溫補陽,健脾逐水,寒淫所勝,緩脾生津去濕,渴者用之。
《本草》:在術條下,無蒼、白之名。
近多用白術治皮間風,止汗消痞,補胃和中,利腰臍間血。
通水道,上而皮毛,中而心胃,下而腰臍。
在氣主氣,在血主血。
潔古又雲:非白術不能去濕,非枳實不能消痞。
除濕利水道,如何是益津液。
卷之三 草部 當歸 氣溫,味辛甘而大溫,氣味俱輕,陽也。
甘辛,陽中微陰。
無毒。
入手少陰經,足太陰經、厥陰經。
《象》雲:和血補血,尾破血,身和血。
先水洗去土,酒制過,或火幹、日幹入藥,血病須用。
去蘆用。
《心》雲:治血通用。
能除血刺痛,以甘故能和血,辛溫以潤内寒,當歸之苦以助心散寒。
《珍》雲:頭,止血;身,和血;梢,破血。
治上,酒浸;治外,酒洗。
糖色,嚼之大辛,可能潰堅。
與菖蒲、海藻相反。
《本草》雲: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洗洗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絕子,諸惡瘡瘍金瘡,煮汁飲之。
溫中止痛及腰痛,除客血内塞,中風,汗不出。
濕痹中惡,客氣虛冷。
補五髒,生肌肉。
氣血昏亂,服之即定。
有各歸氣血之功,故名當歸。
雷公雲:得酒浸過,良。
若要破血,即使頭節硬實處;若要止痛止血,即用尾。
若一時用,不如不使。
易老雲:用頭,則破血;用尾,則止血;若全用,則一破一止,則和血也。
入手少陰,以其心主血也;入足太陰,以其脾裹血也;入足厥陰,以其肝藏血也。
頭能破血,身能養血,尾能行血。
用者不分,不如不使。
若全用,在參、皆能補血;在牽牛、大黃皆能破血,佐使定分,用者當知。
從桂、附、茱萸則熱;從大黃、芒硝則寒。
諸經頭痛,俱在細辛條下。
惟酒蒸當歸,又治頭痛,以其諸頭痛皆屬木,故以血藥主之。
《藥性論》雲:臣。
畏生姜,惡濕面。
《經》雲:當歸主咳逆上氣。
當歸血藥,如何治胸中氣。
《藥性論》雲:補女子諸不足。
此說盡當歸之用矣。
卷之三 草部 芍藥 氣微寒,味酸而苦。
氣薄味濃,陰也,降也。
陰中之陽。
有小毒。
入手、足太陰經。
《象》雲:補中焦之藥,得炙甘草為佐,治腹中痛。
夏月腹痛少加黃芩,如惡寒腹痛,加肉桂一錢,白芍藥三錢,炙甘草一錢半,此仲景神方也。
如冬月大寒腹痛,加桂二錢半,水二盞,煎一半。
去皮用。
《心》雲:脾經之藥,收陰氣,能除腹痛,酸以收之,扶陽而收陰氣,洩邪氣,扶陰。
與生姜同用,溫經散濕通塞,利腹中痛,胃氣不通,肺燥氣熱。
酸收甘緩,下利必用之藥。
《珍》雲:白補、赤散,瀉肝、補脾胃。
酒浸,行經,止中部腹痛。
《本草》雲: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
《衍義》雲:芍藥,全用根,其品亦多。
須用花紅而單葉者,山中者佳,花葉多則根虛。
然其根多赤色,其味澀。
有色白粗肥者,亦好,餘如經。
然血虛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減芍藥以避中寒。
誠不可忽。
今見花赤者,為赤芍藥;花白者,為白芍藥。
俗雲白補而赤瀉。
東垣雲:但澀者為上。
或問:古今方論中多以澀為收,今《本經》有利小便一句者,何也?東垣雲:芍藥能停諸濕而益津液,使小便自行,本非通行之藥,所當知之。
又問:有緩中一句,何謂緩中?東垣雲:損其肝者緩其中。
又問當用何藥以治之?東垣雲:當用四物湯,以其内有芍藥故也。
赤者,利小便、下氣;白者,止痛、散氣血。
入手、足太陰經。
大抵酸澀者為上,為收斂停濕之劑,故主手、足太陰經。
收降之體,故又能至血海而入于九地之下,後至厥陰經也。
後人用赤瀉白補者,以其色在西方故補,色在南方故洩也。
《本草》雲:能利小便。
非能利之也,以其腎主大小二便,既用此以益陰滋濕,故小便得通也
《象》雲:治虛勞自汗,補肺氣,入皮毛,瀉肺中火。
如脈弦自汗,脾胃虛弱,瘡瘍血脈不行,内托,陰證瘡瘍必用之。
去蘆用。
《珍》雲:益胃氣,去肌熱,諸痛必用之。
《心》雲:補五髒諸虛不足,而瀉陰火、去虛熱,無汗則發之,有汗則止之。
《本草》雲: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癞疾,五痔鼠,補虛;小兒百病,婦人子髒風邪氣,逐五髒間惡血,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腹痛洩痢。
益氣,利陰氣。
有白水、赤水、木,功用皆同。
惟木莖短而理橫,折之如綿,皮黃褐色,肉中白色,謂之綿黃。
其堅脆而味苦者,乃苜蓿根也。
又雲,破症癖,腸風血崩,帶下,赤白痢,及産前、後一切病,月候不調,消渴痰嗽。
又治頭風熱毒,目赤,骨蒸。
生蜀郡山谷、白水、漢中,今河東陝西州郡多有之。
與桂同功,特味稍異,比桂但甘平,不辛熱耳。
世人以苜蓿根代之,呼為土黃,但味苦,能令人瘦,特味甘者能令人肥也。
頗能亂真,用者宜審。
治氣虛盜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藥;又治膚痛,則表藥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為中州藥也;又治傷寒、尺脈不至,又補腎髒元氣,為裡藥。
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藥。
今《本草》、《圖經》隻言河東者,沁州綿上是也,故謂之綿。
味甘如蜜,兼體骨柔軟如綿,世以為如綿,非也。
别說雲,黃本出綿上為良,故《圖經》所繪者,憲水者也,與綿上相鄰,蓋以地産為“綿”。
若以柔韌為“綿”,則僞者亦柔。
但以幹脆甘苦為别耳。
東垣雲:黃、人參、甘草三味,退熱之聖藥也。
《靈樞》曰:衛氣者,所以溫分肉而充皮膚,肥腠理而司開阖。
黃既補三焦、實衛氣,與桂同,特益氣異耳。
亦在佐使。
桂則通血也,能破血而實衛氣,通内而實外者欤。
桂以血言,一作色求,則為實氣也。
惡鼈甲。
卷之三 草部 蒼術 氣溫,味甘。
入足陽明、太陰經。
《象》雲:主治同白術,若除上濕、發汗,功最大;若補中焦、除濕,力小,如白術也。
《衍義》雲:其長如大拇指,肥實,皮色褐,氣味辛烈,須米泔浸洗,再換泔浸二日,去上粗皮。
東垣雲:入足陽明、太陰,能健胃安脾。
《本草》但言:術,不分蒼、白。
其蒼術别有雄壯之氣,以其經泔浸、火炒,故能出汗,與白術止汗特異,用者不可以此代彼。
海藏雲:蒼、白有止、發之異,其餘主治,并見《圖經》。
卷之三 草部 白術 氣溫,味甘。
苦而甘、溫,味濃氣薄,陰中陽也。
無毒。
入手太陽、少陰經,足陽明、太陰、少陰、厥陰四經。
《象》雲:除濕益燥,和中益氣,利腰臍間血,除胃中熱,去諸經之濕,理胃。
潔古雲:溫中去濕,除熱,降胃氣,蒼術亦同,但味頗濃耳。
下行則用之,甘溫補陽,健脾逐水,寒淫所勝,緩脾生津去濕,渴者用之。
《本草》:在術條下,無蒼、白之名。
近多用白術治皮間風,止汗消痞,補胃和中,利腰臍間血。
通水道,上而皮毛,中而心胃,下而腰臍。
在氣主氣,在血主血。
潔古又雲:非白術不能去濕,非枳實不能消痞。
除濕利水道,如何是益津液。
卷之三 草部 當歸 氣溫,味辛甘而大溫,氣味俱輕,陽也。
甘辛,陽中微陰。
無毒。
入手少陰經,足太陰經、厥陰經。
《象》雲:和血補血,尾破血,身和血。
先水洗去土,酒制過,或火幹、日幹入藥,血病須用。
去蘆用。
《心》雲:治血通用。
能除血刺痛,以甘故能和血,辛溫以潤内寒,當歸之苦以助心散寒。
《珍》雲:頭,止血;身,和血;梢,破血。
治上,酒浸;治外,酒洗。
糖色,嚼之大辛,可能潰堅。
與菖蒲、海藻相反。
《本草》雲: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洗洗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絕子,諸惡瘡瘍金瘡,煮汁飲之。
溫中止痛及腰痛,除客血内塞,中風,汗不出。
濕痹中惡,客氣虛冷。
補五髒,生肌肉。
氣血昏亂,服之即定。
有各歸氣血之功,故名當歸。
雷公雲:得酒浸過,良。
若要破血,即使頭節硬實處;若要止痛止血,即用尾。
若一時用,不如不使。
易老雲:用頭,則破血;用尾,則止血;若全用,則一破一止,則和血也。
入手少陰,以其心主血也;入足太陰,以其脾裹血也;入足厥陰,以其肝藏血也。
頭能破血,身能養血,尾能行血。
用者不分,不如不使。
若全用,在參、皆能補血;在牽牛、大黃皆能破血,佐使定分,用者當知。
從桂、附、茱萸則熱;從大黃、芒硝則寒。
諸經頭痛,俱在細辛條下。
惟酒蒸當歸,又治頭痛,以其諸頭痛皆屬木,故以血藥主之。
《藥性論》雲:臣。
畏生姜,惡濕面。
《經》雲:當歸主咳逆上氣。
當歸血藥,如何治胸中氣。
《藥性論》雲:補女子諸不足。
此說盡當歸之用矣。
卷之三 草部 芍藥 氣微寒,味酸而苦。
氣薄味濃,陰也,降也。
陰中之陽。
有小毒。
入手、足太陰經。
《象》雲:補中焦之藥,得炙甘草為佐,治腹中痛。
夏月腹痛少加黃芩,如惡寒腹痛,加肉桂一錢,白芍藥三錢,炙甘草一錢半,此仲景神方也。
如冬月大寒腹痛,加桂二錢半,水二盞,煎一半。
去皮用。
《心》雲:脾經之藥,收陰氣,能除腹痛,酸以收之,扶陽而收陰氣,洩邪氣,扶陰。
與生姜同用,溫經散濕通塞,利腹中痛,胃氣不通,肺燥氣熱。
酸收甘緩,下利必用之藥。
《珍》雲:白補、赤散,瀉肝、補脾胃。
酒浸,行經,止中部腹痛。
《本草》雲: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
《衍義》雲:芍藥,全用根,其品亦多。
須用花紅而單葉者,山中者佳,花葉多則根虛。
然其根多赤色,其味澀。
有色白粗肥者,亦好,餘如經。
然血虛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減芍藥以避中寒。
誠不可忽。
今見花赤者,為赤芍藥;花白者,為白芍藥。
俗雲白補而赤瀉。
東垣雲:但澀者為上。
或問:古今方論中多以澀為收,今《本經》有利小便一句者,何也?東垣雲:芍藥能停諸濕而益津液,使小便自行,本非通行之藥,所當知之。
又問:有緩中一句,何謂緩中?東垣雲:損其肝者緩其中。
又問當用何藥以治之?東垣雲:當用四物湯,以其内有芍藥故也。
赤者,利小便、下氣;白者,止痛、散氣血。
入手、足太陰經。
大抵酸澀者為上,為收斂停濕之劑,故主手、足太陰經。
收降之體,故又能至血海而入于九地之下,後至厥陰經也。
後人用赤瀉白補者,以其色在西方故補,色在南方故洩也。
《本草》雲:能利小便。
非能利之也,以其腎主大小二便,既用此以益陰滋濕,故小便得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