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部
關燈
小
中
大
涎。
每見下疳等瘡毒。
服此則牙根腐蝕。
或有冷涎從牙縫中出。
下疳雖愈。
毒留筋骨。
緻成敗證者多矣。
然生肌燥濕。
外治之功。
不可掩也。
) 金石部 金石類 雄黃 雄黃 禀陽精之氣以生。
驅陰破血。
具辛熱之功取效。
入胃通肝。
辟鬼除邪。
化留聚痰涎之積。
殺蟲治疥。
塗外傷蟲虺之災。
(雄黃生山之陽。
得陽精之氣于地者也。
以明如雞冠。
内無砂石者良。
其石黃薰黃等。
或産處不同。
或變化不透。
氣味惡劣。
隻可殺蟲搽疥。
與雄黃有别耳。
忌火。
入肝胃。
破瘀血。
化痰涎。
以其禀純陽之氣。
故能辟鬼邪。
殺蛇虺。
解一切毒耳。
) 金石部 金石類 石膏 石膏 退肺胃之火邪。
清暑除煩能止渴。
解陽明之郁熱。
祛溫逐疫可消斑。
性屬甘寒。
質頗重鎮。
(石膏大寒質重。
味甘之物。
直清肺胃。
相傳解肌之說。
皆因表有風寒。
裡有郁熱。
故正氣被郁。
不得透達于表。
郁熱解則表裡通矣。
大青龍之制。
亦猶是耳。
豈質重性寒味甘之品而能發汗者哉。
) 金石部 金石類 滑石 滑石 甘淡性寒。
清熱有功于肺胃。
分消質滑。
導邪直降于州都。
除濕熱之稽留。
宣表裡而無滞。
(滑石其性寒。
其體滑。
其質重。
沉降下行。
祛濕熱。
從小腸膀胱而出。
有謂其燥者。
亦濕去則燥之故。
非滑石之性燥也。
或謂其能解肌者。
亦裡通而表解之意欤。
) 金石部 金石類 赤石脂 赤石脂 固大腸。
治久痢腸紅。
療崩帶淋漓。
甘酸溫腎。
養心氣。
可和營斂血。
塗癞風蝕爛。
敷貼生肌。
(赤石脂此石其性最粘而有脂。
用以固濟爐鼎甚良。
其味甘酸。
其質重鎮。
凡用藥治病。
皆宜察形觀色。
度其性味。
審其寒溫。
自有得心應手之妙。
不必拘拘乎本草諸說。
總之其治能入心腎大腸血分。
其功不外乎固澀重鎮。
足以盡之。
) 金石部 金石類 爐甘石 得金銀圹氣以結成。
能入陽明專燥濕。
用三黃煎水而煉。
善療目疾可平肝。
止血生肌。
甘溫無毒。
(爐甘石出金銀圹中。
金銀之苗也。
舐之亦粘舌。
以其得金銀之氣。
故能平肝。
治一切目疾。
用三黃煎水用。
長于外治。
無内服方法耳。
) 金石部 金石類 鐘乳石 鐘乳石 上溫肺冷。
下壯腎陽。
質重性偏。
補火強陰通乳汁。
味甘氣熱。
除寒治嗽理虛勞。
(鐘乳石得石之津氣。
鐘聚成乳。
滴流成石。
内則中空如管。
故名。
禀陽剛之性。
凡藥性之偏者。
皆可用于暫而不可久。
況石藥之氣悍哉。
昧者服之。
頓覺陽氣倍充。
飲食倍進。
形體壯盛為慶。
而不知暗損陰精。
緻成消渴癰疽之禍矣。
凡肺虛寒嗽。
久不愈者。
用數分研細沖服神效。
又果樹上作穴。
納鐘乳末少許。
封好。
則子多而味美。
其功概可想見矣。
) 金石部 金石類 海浮石 海浮石 體質輕浮。
化痰火瘿瘤。
清金利咳。
鹹寒潤下。
治濁淋積塊。
摩翳開光。
(海浮石海邊水沫結成。
其質輕。
其體空。
其色白。
其味鹹。
化痰清肺。
是其所長。
治淋者以其鹹寒潤下。
又金為水之上源。
源清而流潔耳。
) 金石部 金石類 磁石 磁石 引金氣以下行。
氣納喘平。
導歸水部。
鎮腎虛之恐怯。
耳聰翳退。
性味鹹寒。
(磁石。
生于有鐵處。
為鐵之母。
中有鐵紋。
善吸鐵。
有子母相粘之象。
一雲年久則仍化為鐵。
想鐵之未成者。
火醋淬。
善拔疔瘡。
其功入腎。
能養腎氣。
鎮腎虛。
又能引金氣下行。
故腎虛濁泛。
而為内障耳鳴等證。
皆可治之。
) 金石部 金石類 青礞石 青礞石 其色青碧入肝。
其味鹹寒潤下。
同焰硝而煉。
化痰積之膠粘。
(青礞石此石善化老痰癖積。
沉降下行。
吐痰在水上。
以末摻之痰即随水而下。
同火硝煉者。
取其疏利之性。
則礞石之功。
更為剽悍耳。
獨入肝家。
治驚痫痰涎膠粘不化。
不外鹹能軟堅。
重以鎮邪之意。
) 金石部 金石類 花蕊石 花蕊石 酸可入肝。
消瘀化水。
溫能治外。
斂口生肌。
(花蕊石此石性能斂血。
而又能使血化為水。
一如兵家攻寇之法。
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
金瘡出血。
刮末摻之即合者。
亦此意也。
) 金石部 金石類 食
每見下疳等瘡毒。
服此則牙根腐蝕。
或有冷涎從牙縫中出。
下疳雖愈。
毒留筋骨。
緻成敗證者多矣。
然生肌燥濕。
外治之功。
不可掩也。
) 金石部 金石類 雄黃 雄黃 禀陽精之氣以生。
驅陰破血。
具辛熱之功取效。
入胃通肝。
辟鬼除邪。
化留聚痰涎之積。
殺蟲治疥。
塗外傷蟲虺之災。
(雄黃生山之陽。
得陽精之氣于地者也。
以明如雞冠。
内無砂石者良。
其石黃薰黃等。
或産處不同。
或變化不透。
氣味惡劣。
隻可殺蟲搽疥。
與雄黃有别耳。
忌火。
入肝胃。
破瘀血。
化痰涎。
以其禀純陽之氣。
故能辟鬼邪。
殺蛇虺。
解一切毒耳。
) 金石部 金石類 石膏 石膏 退肺胃之火邪。
清暑除煩能止渴。
解陽明之郁熱。
祛溫逐疫可消斑。
性屬甘寒。
質頗重鎮。
(石膏大寒質重。
味甘之物。
直清肺胃。
相傳解肌之說。
皆因表有風寒。
裡有郁熱。
故正氣被郁。
不得透達于表。
郁熱解則表裡通矣。
大青龍之制。
亦猶是耳。
豈質重性寒味甘之品而能發汗者哉。
) 金石部 金石類 滑石 滑石 甘淡性寒。
清熱有功于肺胃。
分消質滑。
導邪直降于州都。
除濕熱之稽留。
宣表裡而無滞。
(滑石其性寒。
其體滑。
其質重。
沉降下行。
祛濕熱。
從小腸膀胱而出。
有謂其燥者。
亦濕去則燥之故。
非滑石之性燥也。
或謂其能解肌者。
亦裡通而表解之意欤。
) 金石部 金石類 赤石脂 赤石脂 固大腸。
治久痢腸紅。
療崩帶淋漓。
甘酸溫腎。
養心氣。
可和營斂血。
塗癞風蝕爛。
敷貼生肌。
(赤石脂此石其性最粘而有脂。
用以固濟爐鼎甚良。
其味甘酸。
其質重鎮。
凡用藥治病。
皆宜察形觀色。
度其性味。
審其寒溫。
自有得心應手之妙。
不必拘拘乎本草諸說。
總之其治能入心腎大腸血分。
其功不外乎固澀重鎮。
足以盡之。
) 金石部 金石類 爐甘石 得金銀圹氣以結成。
能入陽明專燥濕。
用三黃煎水而煉。
善療目疾可平肝。
止血生肌。
甘溫無毒。
(爐甘石出金銀圹中。
金銀之苗也。
舐之亦粘舌。
以其得金銀之氣。
故能平肝。
治一切目疾。
用三黃煎水用。
長于外治。
無内服方法耳。
) 金石部 金石類 鐘乳石 鐘乳石 上溫肺冷。
下壯腎陽。
質重性偏。
補火強陰通乳汁。
味甘氣熱。
除寒治嗽理虛勞。
(鐘乳石得石之津氣。
鐘聚成乳。
滴流成石。
内則中空如管。
故名。
禀陽剛之性。
凡藥性之偏者。
皆可用于暫而不可久。
況石藥之氣悍哉。
昧者服之。
頓覺陽氣倍充。
飲食倍進。
形體壯盛為慶。
而不知暗損陰精。
緻成消渴癰疽之禍矣。
凡肺虛寒嗽。
久不愈者。
用數分研細沖服神效。
又果樹上作穴。
納鐘乳末少許。
封好。
則子多而味美。
其功概可想見矣。
) 金石部 金石類 海浮石 海浮石 體質輕浮。
化痰火瘿瘤。
清金利咳。
鹹寒潤下。
治濁淋積塊。
摩翳開光。
(海浮石海邊水沫結成。
其質輕。
其體空。
其色白。
其味鹹。
化痰清肺。
是其所長。
治淋者以其鹹寒潤下。
又金為水之上源。
源清而流潔耳。
) 金石部 金石類 磁石 磁石 引金氣以下行。
氣納喘平。
導歸水部。
鎮腎虛之恐怯。
耳聰翳退。
性味鹹寒。
(磁石。
生于有鐵處。
為鐵之母。
中有鐵紋。
善吸鐵。
有子母相粘之象。
一雲年久則仍化為鐵。
想鐵之未成者。
火醋淬。
善拔疔瘡。
其功入腎。
能養腎氣。
鎮腎虛。
又能引金氣下行。
故腎虛濁泛。
而為内障耳鳴等證。
皆可治之。
) 金石部 金石類 青礞石 青礞石 其色青碧入肝。
其味鹹寒潤下。
同焰硝而煉。
化痰積之膠粘。
(青礞石此石善化老痰癖積。
沉降下行。
吐痰在水上。
以末摻之痰即随水而下。
同火硝煉者。
取其疏利之性。
則礞石之功。
更為剽悍耳。
獨入肝家。
治驚痫痰涎膠粘不化。
不外鹹能軟堅。
重以鎮邪之意。
) 金石部 金石類 花蕊石 花蕊石 酸可入肝。
消瘀化水。
溫能治外。
斂口生肌。
(花蕊石此石性能斂血。
而又能使血化為水。
一如兵家攻寇之法。
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
金瘡出血。
刮末摻之即合者。
亦此意也。
) 金石部 金石類 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