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部
關燈
小
中
大
上行肺胃。
下達腎與膀胱。
通理上下一切諸氣。
氣理則寒散瘀行。
腹痛止。
瘕疝愈耳。
至其治小便頻數一證。
亦止謂寒證之一端耳。
) 木部 香木類 樟腦 樟腦 芳香燥濕。
資外治之需。
辛熱殺蟲。
為搽瘡之藥。
(樟腦出韶州。
用樟木煎成。
辛熱氣香。
能于水中發火。
通關竅。
散寒濕。
殺蟲辟惡。
卻有專長。
然究非内服之品。
隻可外治疥癬香港腳。
或洗或熏。
或摻用其殺蟲收濕耳。
) 木部 香木類 蘆荟 蘆荟 除邪退熱。
能潤下性味苦寒。
明目涼肝。
可殺蟲消除疳積。
(蘆荟出波斯等國。
狀如黑饴。
樹脂也。
苦寒潤下之品。
除熱殺蟲之外别無所長。
更衣丸用之。
取其潤也。
明目治疳者。
取其寒也。
考其氣質性味。
能入脾胃大腸肝腎諸經。
故主治亦不離此諸經耳。
) 木部 香木類 阿魏 阿魏 化積有功于脾胃。
殺蟲獨禀夫辛溫。
臭烈難聞。
外消多效。
(阿魏。
出西番諸國。
一雲是樹脂。
一雲是草根煎成。
未知孰是。
辛溫氣臭。
入脾胃。
消積殺蟲。
雖極臭而又能辟臭。
凡口氣腋氣等證。
皆可用之。
然人之血氣。
聞香則順。
聞臭則逆。
即使内外各方有效。
而良藥甚多。
亦不必喜功生事也。
) 木部 香木類 安息香 芳香開竅。
有溫宣氣血之功。
辛苦辟邪。
擅暢達心脾之力。
或安神而息魅。
或煎服而焚香。
(安息香出安南波斯等國。
亦樹脂也。
其質如桃膠。
柔韌不斷。
焚之能安息諸邪。
故名。
辛苦微溫。
芳香無毒。
入心脾二經。
開竅辟惡。
其芳香溫散之性。
能使氣血宣行。
通身通泰。
則鬼疰蠱毒。
卒中暴厥。
心腹諸痛等證。
皆可愈耳。
) 木部 寓木類 茯苓 茯苓 色本屬金。
功先入肺。
導膀胱而利水。
無非氣化之神。
清治節以行痰。
專主分消之職。
假松根之餘氣。
甘淡平和。
得坤土之精英。
堅貞博濃。
憂恚驚悸。
皆緣痰結為殃。
嘔吐怔忡。
盡是飲邪作咎。
均可審證而施治。
自能對病以求方。
抱根者為茯神。
守髒甯心。
安神獨掌。
色紅者為赤茯。
入營導赤。
利水偏長。
皮以行皮。
性仍同性。
(茯苓生大谷中。
多年大松樹。
經樵斫之後。
松根精靈之氣。
抑郁不絕。
結成此物。
其精氣足者。
離根較遠。
亦有附根而生者。
即為茯神。
其色有赤有白。
白者為佳。
味甘淡。
性平和。
上入肺脾。
下達小腸膀胱腎經。
益元氣。
通神明。
能清肺脾虛熱下行。
其淡滲燥利之性。
故能化胸中痰飲。
導下部濕邪。
至于茯神赤茯等。
其主治氣味皆同。
不過安神利水之功。
略有小異耳。
) 木部 寓木類 琥珀 琥珀 本靈氣以生成。
通心竅安神定魄。
性淡平而鐘結。
降肺金導水分消。
色赤入營。
兼可行瘀燥濕。
味甘化毒。
并能摩翳生肌。
(琥珀乃松脂入土年久而成。
其質堅。
其色赤。
平和甘淡。
入心肺小腸膀胱四經血分。
消瘀利竅。
清肺滲濕。
鎮心定魄。
是其所長。
畢竟淡滲下行之品。
凡小腸膀胱血分濕熱。
緻成淋濁癃閉等證皆可用之。
至于生肌摩翳藥中用之者。
亦取其和營化濕耳。
以其入土最久。
百毒遇土則化。
故能解毒耳。
) 木部 寓木類 桑寄生 桑寄生 壯骨強筋。
補肝腎虛羸。
苦甘平潤。
和營通絡。
治痹風痛着。
關節舒和。
且其養血疏風。
得附大桑之餘氣。
又可安胎治産。
都因寓木以生成。
(桑寄生即桑樹上所附之藤。
然種類不一。
總以桑樹上者為佳。
甘苦性平。
凡藤類像筋。
故入肝又及于腎者。
乙葵同源也。
以其得桑之餘氣。
故能治風兼治濕者。
風能勝濕也。
統治筋骨間風寒濕痹。
此物祛邪之力有餘。
補養之功不足。
所雲補虛羸。
益血脈者。
亦邪除則正受益耳。
) 木部 寓木類 豬苓 豬苓 淡滲分消。
治各種癃淋。
皆可自腸中下導。
甘平赤黑。
去諸般濕熱。
卻能從釜底抽薪。
(豬苓生楓樹下。
得楓根之餘氣結成。
狀如豬屎。
故名。
外黑内赤。
甘淡性平。
入小腸膀胱血分。
分利濕熱。
濕熱下降。
則上焦之熱渴止。
表部之溫疫解。
亦裡和表解之意也。
然畢竟淡滲燥利之品。
耗亡津液。
陰血不足者遠之。
) 木部 竹類 雷丸 雷丸 得竹之餘氣。
苦寒能清熱殺蟲。
感雷而成苓。
陰毒可入肝達胃。
(雷丸竹之苓也。
生于竹下土中。
如豬苓茯苓之類。
乃竹之餘氣。
得天地郁蒸之氣而成。
其形如丸。
苦寒有毒。
殺蟲辟邪之外。
别無所長。
其所入亦不過肝胃而已。
) 木部 竹類 竹茹 入胃清煩止嘔逆。
用治多靈。
行皮達絡埽邪氛。
甘寒有力。
(竹茹乃竹之二青。
種類頗多。
均以淡竹為佳。
味甘淡。
性寒入肺胃。
散逆氣。
清煩熱。
凡一切嘔哕癰痿噎膈等證。
屬上焦有熱者。
皆可用之。
至行皮達絡之意。
亦以類相從耳。
) 木部 竹類 竹瀝 竹瀝 能豁痰而清熱。
皮間膜外盡搜除。
治類中與偏枯。
經絡四肢都走遍。
以其甘寒滑利。
須同姜汁和沖。
(竹瀝甘寒滑利。
入胃腑。
達大腸。
功主清熱豁痰。
以其為竹中之津液也。
故凡經絡四肢及皮裡膜外痰熱壅滞者。
非此不達不行。
一切卒暴中風等證。
經絡中皆有痰涎。
均宜配入姜汁用之。
不特熱以制寒。
且姜汁亦有開痰宣散之功。
一開一降。
相輔而行也。
) 木部 竹類 天竹黃 天竹黃 甘寒能清熱豁痰。
鎮心有效。
驚痫因風淫邪擾。
肅肺多功。
(天竹黃乃大竹中脂膜結成黃片。
積久而成。
今藥店中所售者。
皆如石塊。
恐非也。
甘涼上入心肺。
清熱豁痰。
其性味功用。
雖與竹瀝相仿。
而此則不能搜經絡皮膜之痰。
亦無滑潤之性。
惟鎮心定驚為獨得。
故小兒驚痫方中多用之。
治風者亦猶竹瀝之意耳。
) 木部 竹類 淡竹葉 淡竹葉 甘淡微寒。
心肺火邪都下降。
輕浮上達。
太陽濕熱盡分消。
(淡竹葉甘淡性寒。
輕浮上達之品。
解散上焦風熱。
清心肺炎蒸。
導小腸膀胱濕熱下降。
清上導下。
可升可降。
陽中之陰也。
)
下達腎與膀胱。
通理上下一切諸氣。
氣理則寒散瘀行。
腹痛止。
瘕疝愈耳。
至其治小便頻數一證。
亦止謂寒證之一端耳。
) 木部 香木類 樟腦 樟腦 芳香燥濕。
資外治之需。
辛熱殺蟲。
為搽瘡之藥。
(樟腦出韶州。
用樟木煎成。
辛熱氣香。
能于水中發火。
通關竅。
散寒濕。
殺蟲辟惡。
卻有專長。
然究非内服之品。
隻可外治疥癬香港腳。
或洗或熏。
或摻用其殺蟲收濕耳。
) 木部 香木類 蘆荟 蘆荟 除邪退熱。
能潤下性味苦寒。
明目涼肝。
可殺蟲消除疳積。
(蘆荟出波斯等國。
狀如黑饴。
樹脂也。
苦寒潤下之品。
除熱殺蟲之外别無所長。
更衣丸用之。
取其潤也。
明目治疳者。
取其寒也。
考其氣質性味。
能入脾胃大腸肝腎諸經。
故主治亦不離此諸經耳。
) 木部 香木類 阿魏 阿魏 化積有功于脾胃。
殺蟲獨禀夫辛溫。
臭烈難聞。
外消多效。
(阿魏。
出西番諸國。
一雲是樹脂。
一雲是草根煎成。
未知孰是。
辛溫氣臭。
入脾胃。
消積殺蟲。
雖極臭而又能辟臭。
凡口氣腋氣等證。
皆可用之。
然人之血氣。
聞香則順。
聞臭則逆。
即使内外各方有效。
而良藥甚多。
亦不必喜功生事也。
) 木部 香木類 安息香 芳香開竅。
有溫宣氣血之功。
辛苦辟邪。
擅暢達心脾之力。
或安神而息魅。
或煎服而焚香。
(安息香出安南波斯等國。
亦樹脂也。
其質如桃膠。
柔韌不斷。
焚之能安息諸邪。
故名。
辛苦微溫。
芳香無毒。
入心脾二經。
開竅辟惡。
其芳香溫散之性。
能使氣血宣行。
通身通泰。
則鬼疰蠱毒。
卒中暴厥。
心腹諸痛等證。
皆可愈耳。
) 木部 寓木類 茯苓 茯苓 色本屬金。
功先入肺。
導膀胱而利水。
無非氣化之神。
清治節以行痰。
專主分消之職。
假松根之餘氣。
甘淡平和。
得坤土之精英。
堅貞博濃。
憂恚驚悸。
皆緣痰結為殃。
嘔吐怔忡。
盡是飲邪作咎。
均可審證而施治。
自能對病以求方。
抱根者為茯神。
守髒甯心。
安神獨掌。
色紅者為赤茯。
入營導赤。
利水偏長。
皮以行皮。
性仍同性。
(茯苓生大谷中。
多年大松樹。
經樵斫之後。
松根精靈之氣。
抑郁不絕。
結成此物。
其精氣足者。
離根較遠。
亦有附根而生者。
即為茯神。
其色有赤有白。
白者為佳。
味甘淡。
性平和。
上入肺脾。
下達小腸膀胱腎經。
益元氣。
通神明。
能清肺脾虛熱下行。
其淡滲燥利之性。
故能化胸中痰飲。
導下部濕邪。
至于茯神赤茯等。
其主治氣味皆同。
不過安神利水之功。
略有小異耳。
) 木部 寓木類 琥珀 琥珀 本靈氣以生成。
通心竅安神定魄。
性淡平而鐘結。
降肺金導水分消。
色赤入營。
兼可行瘀燥濕。
味甘化毒。
并能摩翳生肌。
(琥珀乃松脂入土年久而成。
其質堅。
其色赤。
平和甘淡。
入心肺小腸膀胱四經血分。
消瘀利竅。
清肺滲濕。
鎮心定魄。
是其所長。
畢竟淡滲下行之品。
凡小腸膀胱血分濕熱。
緻成淋濁癃閉等證皆可用之。
至于生肌摩翳藥中用之者。
亦取其和營化濕耳。
以其入土最久。
百毒遇土則化。
故能解毒耳。
) 木部 寓木類 桑寄生 桑寄生 壯骨強筋。
補肝腎虛羸。
苦甘平潤。
和營通絡。
治痹風痛着。
關節舒和。
且其養血疏風。
得附大桑之餘氣。
又可安胎治産。
都因寓木以生成。
(桑寄生即桑樹上所附之藤。
然種類不一。
總以桑樹上者為佳。
甘苦性平。
凡藤類像筋。
故入肝又及于腎者。
乙葵同源也。
以其得桑之餘氣。
故能治風兼治濕者。
風能勝濕也。
統治筋骨間風寒濕痹。
此物祛邪之力有餘。
補養之功不足。
所雲補虛羸。
益血脈者。
亦邪除則正受益耳。
) 木部 寓木類 豬苓 豬苓 淡滲分消。
治各種癃淋。
皆可自腸中下導。
甘平赤黑。
去諸般濕熱。
卻能從釜底抽薪。
(豬苓生楓樹下。
得楓根之餘氣結成。
狀如豬屎。
故名。
外黑内赤。
甘淡性平。
入小腸膀胱血分。
分利濕熱。
濕熱下降。
則上焦之熱渴止。
表部之溫疫解。
亦裡和表解之意也。
然畢竟淡滲燥利之品。
耗亡津液。
陰血不足者遠之。
) 木部 竹類 雷丸 雷丸 得竹之餘氣。
苦寒能清熱殺蟲。
感雷而成苓。
陰毒可入肝達胃。
(雷丸竹之苓也。
生于竹下土中。
如豬苓茯苓之類。
乃竹之餘氣。
得天地郁蒸之氣而成。
其形如丸。
苦寒有毒。
殺蟲辟邪之外。
别無所長。
其所入亦不過肝胃而已。
) 木部 竹類 竹茹 入胃清煩止嘔逆。
用治多靈。
行皮達絡埽邪氛。
甘寒有力。
(竹茹乃竹之二青。
種類頗多。
均以淡竹為佳。
味甘淡。
性寒入肺胃。
散逆氣。
清煩熱。
凡一切嘔哕癰痿噎膈等證。
屬上焦有熱者。
皆可用之。
至行皮達絡之意。
亦以類相從耳。
) 木部 竹類 竹瀝 竹瀝 能豁痰而清熱。
皮間膜外盡搜除。
治類中與偏枯。
經絡四肢都走遍。
以其甘寒滑利。
須同姜汁和沖。
(竹瀝甘寒滑利。
入胃腑。
達大腸。
功主清熱豁痰。
以其為竹中之津液也。
故凡經絡四肢及皮裡膜外痰熱壅滞者。
非此不達不行。
一切卒暴中風等證。
經絡中皆有痰涎。
均宜配入姜汁用之。
不特熱以制寒。
且姜汁亦有開痰宣散之功。
一開一降。
相輔而行也。
) 木部 竹類 天竹黃 天竹黃 甘寒能清熱豁痰。
鎮心有效。
驚痫因風淫邪擾。
肅肺多功。
(天竹黃乃大竹中脂膜結成黃片。
積久而成。
今藥店中所售者。
皆如石塊。
恐非也。
甘涼上入心肺。
清熱豁痰。
其性味功用。
雖與竹瀝相仿。
而此則不能搜經絡皮膜之痰。
亦無滑潤之性。
惟鎮心定驚為獨得。
故小兒驚痫方中多用之。
治風者亦猶竹瀝之意耳。
) 木部 竹類 淡竹葉 淡竹葉 甘淡微寒。
心肺火邪都下降。
輕浮上達。
太陽濕熱盡分消。
(淡竹葉甘淡性寒。
輕浮上達之品。
解散上焦風熱。
清心肺炎蒸。
導小腸膀胱濕熱下降。
清上導下。
可升可降。
陽中之陰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