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蟲魚鱗介部

關燈
化生類卵生類等 古名桑蠹蟲、又名桑蠍。

    宣、祛風。

     甘溫有毒。

    (時珍曰:蠍化天牛有毒、蛴螬化蟬無毒、又可見蛴螬與蠍之性味良惡也。

    )祛風治障翳瘀腫。

    小兒驚風。

    口瘡風疳。

    婦人崩中漏下赤白。

    堕胎下血。

    産後下痢。

    今人多用以發痘。

    (景嶽曰:桑蟲、亦名桑蠶、不知創自何人、用以發痘、予嘗遍考本草及痘證諸書、俱所不載、及審其質性、不過為陰寒濕毒之蟲爾、惟其有毒、所以亦能發痘、惟其寒濕、所以最能敗脾、顧發痘不從氣血、而從毒藥、此與揠苗者何異、矧其淫毒侵脾、弱稚何堪、故每見多服桑蟲者、毒發則唇膚俱裂、脾敗則洩瀉不止、人但見痘證之死、而不知其敗在蟲毒也、前之既覆、後可鑒矣、其奈蒙蒙者、率猶長夜之不醒何、予欲呼之、用斯代柝、而并咎夫作俑者之可恨、洛按、桑蟲能祛風而走竄經絡、其性大約與穿山甲相近、故均能元氣為毒所傷、今人治痘無不用之、其為害不知若幹人矣、吾鹽馮楚瞻、有錦囊秘錄、其書龐雜淺鄙、全無足取、内有雲:大桑蟲、有人參之功、噫、此黃口小兒之言也、何物匪才、敢無知妄作耶。

    桑蟲、即桑蠹蟲、别錄、日華、蜀本、藏器、時珍、俱所收載、何景嶽以為不載耶、但并未言其治痘、痘證諸書、從未有用之者。

    )蟲矢、功用略同。

    俱燒存性研末。

    酒調。

    (按牛虱啖血、例比虻蟲、尤非痘家所宜、而世習用之、傷人多矣。

    ) 蟬蛻 輕、散風熱。

     土木餘氣所化。

    吸風飲露。

    其氣清虛。

    而味甘寒。

    故除風熱。

    其體輕浮。

    故發痘疹。

    其性善蛻。

    故退目翳。

    催生下胞。

    其蛻為殼。

    故治皮膚瘡瘍瘾疹。

    (與薄荷等分、為末、酒調服。

    )其聲清亮。

    故治中風失音。

    又晝鳴夜息。

    故止小兒夜啼。

    蚱蟬、治小兒驚痫夜啼。

    殺疳去熱。

    出胎下胞。

    (時珍曰:治皮膚瘡瘍風熱、當用蟬蛻、治髒腑經絡、當用蟬身、各從其類也。

    )蟬類甚多。

    惟大而色黑者入藥。

    洗去泥土翅足。

    漿水煮。

    曬幹。

    (痘後目翳、羊肝湯、下蛻末一錢。

    ) 蝼蛄 通、行水。

     鹹寒有毒。

    通便而二陰皆利。

    逐水而十種俱平。

    貼瘰頗效。

    化骨哽殊靈。

    (隐居曰:自腰以前甚澀、能止二便、自腰以後甚利、能通二便。

    )治水甚效,但其性急,虛人戒之。

    去翅足炒。

     蟲 一名地鼈蟲。

    瀉、破血。

     鹹寒有毒。

    去血積。

    搜剔極周。

    主折傷。

    補接至妙。

    煎含而木舌冰消。

    水服而乳漿立至。

     (仲景有大黃蟲丸、以其有攻堅下血之功也。

    )虛人有瘀。

    斟酌用之。

    畏皂莢。

    菖蒲。

     虻蟲 一名蜚蟲。

    瀉、破血。

     苦寒有毒。

    攻血遍行經絡。

    堕胎隻在須臾。

    (青色入肝、專啖牛馬之血、仲景用以逐血、因其性而取用者也。

    )非氣足之人。

    實有畜血者。

    勿輕與。

    去足翅炒。

    惡麻黃。

    以上化生類。

     蜂蜜 俗名蜂糖、生岩石者、名岩蜜、亦名石蜜。

    補中、潤燥滑腸。

     采百花之精英。

    合露氣以釀成。

    生性涼。

    能清熱。

    熟性溫。

    能補中。

    甘而和。

    故能解毒。

     柔而滑。

    故能潤燥。

    甘緩可以去急。

    故止心腹肌肉瘡瘍諸痛。

    甘緩可以和中。

    故能調營衛。

    通三焦。

    安五髒。

    和百藥。

    而與甘草同功。

    止嗽治痢。

    (解毒潤腸、最治痢疾、用姜汁和服、甚佳。

    )明目悅顔。

    同薤白搗。

    塗湯火傷。

    煎煉成膠。

    通大便秘。

    (乘熱納谷道中、名蜜煎導。

    )大腸虛滑者。

    雖熟蜜亦在禁例。

    酸者食之。

    令人心煩。

    同蔥食害人。

    食蜜飲後。

    不可食。

    令人暴亡。

    白如膏者良。

    (汪穎曰:蜜以花為主、閩廣蜜熱、川蜜溫、西蜜涼、安宣州有黃連蜜、味小苦、點目熱、良、西京有梨花蜜、色白如脂。

    )用銀石器。

    每蜜一斤。

    入水四兩。

    桑火慢熬。

    掠去浮沫。

    至滴水成珠用。

    黃蠟、甘淡而澀。

    微溫。

    止痛生肌。

    療下痢。

     (蜜質柔性潤、故滑腸胃、蠟質堅性澀、故止瀉痢。

    )續絕傷。

    (蜜與蠟、皆蜂所釀成、而蜜味至甘、蠟味至淡、故今人言無味者、謂之嚼蠟。

    ) 露蜂房 宣、解毒殺蟲。

     甘平有毒。

    治驚痫螈。

    附骨癰疽。

    根在髒腑。

    (和蛇蛻亂發燒灰、酒服、按附骨疽不破、附骨成膿、故名、不知者誤作賊風治、附骨疽痛處發熱、四體乍熱乍寒、小便赤、大便秘而無汗、瀉熱發散則消、賊風痛處不熱、亦不發寒熱、覺身冷、欲得熱熨則小寬、宜風藥治之。

    )塗瘰成。

    (炙研、豬脂和塗。

    )止風蟲牙痛。

    (煎水含漱、時珍曰:陽明藥也、取其以毒攻毒、兼殺蟲之功爾。

    )敷小兒重舌。

    (燒灰、酒和、敷舌下、日數次。

    )其用以毒攻毒。

     癰疽潰後禁之。

    取露天樹上者。

    (洗瘡煎用、治癰腫、醋調塗。

    ) 蟲白蠟 生肌長肉。

     甘溫。

    生肌止血,定痛補虛,續筋接骨。

    (丹溪曰:白蠟屬金、受收斂堅強之氣、為外科要藥、與合歡皮同入長肌肉膏中用之、神效。

    )蟲食冬青樹汁。

    久而化為白脂。

    粘敷樹枝。

    至秋刮取。

    以水煮溶。

    濾置冷水中。

    則凝聚成塊。

    (人以和油澆燭、大勝蜜蠟。

    唐宋以前、澆燭入藥所用白蠟、皆蜜白蠟也、此蟲白蠟、則自元以來人知之、今則為日用物矣。

    頭上秃瘡、白蠟頻塗、勿令日曬、久則自然生發。

    ) 五倍子 一名文蛤。

    澀、斂肺。

     酸澀能斂肺。

    鹹寒能降火。

    生津化痰。

    止嗽止血。

    斂汗。

    (鄭贊寰曰:焙研極細、以自己漱口水、調敷臍上、治盜汗如神。

    )解酒。

    療消渴洩痢。

    瘡癬五痔。

    下血脫肛。

    膿水濕爛。

    子腸墜下。

    散熱毒。

    消目腫。

    (煎水洗之。

    )斂瘡口。

    (熱散瘡口自斂。

    )其色黑。

    能染須。

    (丹溪曰:倍子屬金與水、噙之、善收頑痰、解熱毒、黃昏咳嗽、乃火浮入肺、不宜用涼藥、宜五味五倍、斂而降之、婁全善醫學綱目雲:王元虛而滑精、屢與加味四物湯、吞河間秘真丸、及真珠粉丸、不止、後用五倍子一兩、茯苓二兩、丸服、遂愈、此則倍子斂澀之功、敏于龍骨蛤粉也、庵曰:凡用秘澀藥、能通而後能秘、此方用茯苓、倍于五倍、一瀉一收、是以能盡其妙也。

    )嗽由外感。

    瀉非虛脫者。

    禁用。

    生鹽膚木上。

    乃小蟲食汗。

    遺種結球于葉間。

    (故主治之證、與鹽膚子葉同功。

    )殼輕脆而中虛。

    可以染皂。

    或生或炒。

    搗末用。

    (糞後下血、五倍子末、艾湯調服一錢、婦人陰血、因交接傷動者、以末摻之。

    )百藥煎。

    功與五倍子不異。

    但經造釀。

    其體輕虛。

    其性浮收。

    且味帶餘甘。

    治上焦心肺。

    咳嗽痰飲熱渴諸病。

    含噙尤為相宜。

    用五倍子為粗末。

    每一斤以真茶一兩。

    煎濃汁。

    入酵糟四兩。

    擂爛拌和。

    器盛置糠缸中罨之。

    待發起如發面狀。

    即成矣。

    捏作餅丸。

    曬幹。

    (風熱牙痛、百煎泡湯、噙漱。

    ) 桑螵蛸 補腎。

     甘鹹平。

    入肝腎命門。

    益精氣而固腎。

    治虛損陰痿。

    夢遺白濁。

    血崩腰痛。

    傷中疝瘕。

     (肝腎不足。

    )通五淋。

    縮小便。

    (能通故能縮、腎與膀胱相表裡、腎得所養、氣化則能出、腎氣既固、則水道安常、故又能縮也、寇宗治便數、有桑螵蛸散、桑螵蛸、茯神、遠志、菖蒲、人參、當歸、龍骨、鼈甲等分為末、卧時、人參湯下二錢、能補心安神、亦治健忘。

    )炙飼小兒。

    止夜尿。

    螳螂卵也。

    須用桑樹上者。

    (一生九十九子、用一枚、即傷百命、仁人君子聞之、且當慘然、況忍食乎。

    房長寸許、有子如蛆、芒種後齊出、故月令、仲夏螳螂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