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火土部
關燈
小
中
大
氣不兩立。
一勝則一負。
何哉。
周子曰:神發知矣。
五性感物。
而萬事出。
有知之後。
五者之性。
為物所感而動。
即内經五火也。
五性厥陽之火。
與相火相煽。
則妄動矣。
火起于妄。
變化莫測。
煎熬真陰。
陰虛則病。
故曰相火。
元氣之賊。
周子又曰。
聖人定之。
以中正仁義而主靜。
朱子曰:必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
而人心每又主之以靜。
則五火之動皆中節。
相火惟有裨補造化。
以為生生不息之運用爾。
何賊之有。
以上火類。
白垩 音惡。
燥濕、溫水髒。
甘溫。
治男子水髒冷。
女子子宮冷。
卒暴咳嗽。
風赤爛眼。
反胃瀉痢。
(諸土皆能勝濕補脾、而白垩能兼入氣分。
)痱子瘙癢。
(為末敷之。
)瘡不幹。
(研、生油調搽。
)即白土。
黃土 燥濕解毒。
甘平。
治洩痢冷熱赤白。
腹内熱毒絞結痛。
下血。
又解諸藥毒。
中肉毒。
合口椒毒、野菌毒。
(劉跋錢乙傳雲:元豐中、皇子儀國公、病螈、國醫未能治、長公主舉乙入、進黃土湯而愈、神宗召見、問其故、對曰:以土勝水、水得其平、則風自退爾、夷堅志雲:吳少師得疾、數月消瘦、每日飲食入咽、如萬蟲攢攻、且癢且痛、皆以為勞瘵、迎明醫張銳診之、銳令明旦勿食、遣卒詣十裡外、取行路黃土至、以溫酒二升攪之、投藥百粒、飲之覺痛、幾不堪、及登溷、下馬蝗千餘、其半已困死、吳亦憊甚、調理三日乃安、因言夏月出師、燥渴、飲澗水一杯、似有物入咽、遂得此病、銳曰:蟲入食人髒、勢必孳生、饑則聚咂精血、飽則散處髒腑、苟知殺之、而不能掃取、終無益也、是以請公枵腹以誘之、蟲久不得土味、又喜酒、故乘饑畢集、一洗而空之、凡跌打損傷、及木石所傷、取淨土五升、蒸熱、以故布重裹、作二包、更互熨之、勿大熱、恐破肉、痛止則已、雖瘀血凝積、氣絕欲死者、亦活。
)張司空言。
三尺以上曰糞。
三尺以下曰土。
凡用、當去上惡物。
勿令入客水。
(藏器曰:土氣久觸、令人面黃、掘土犯地脈、令人上氣身腫、掘土犯神煞、令人生腫毒。
) 伏龍肝 重、調中止血、燥濕消腫。
辛溫。
調中止血。
去濕消腫。
治咳逆反胃,吐衄崩帶,尿血遺精,腸風癰腫。
(醋調塗。
)臍瘡(研敷。
)丹毒。
(臘月豬脂或雞子白調敷。
)催生下胎。
(子死腹中、水調三錢服。
)功專去濕。
無濕勿用。
多年竈心黃土。
(須用對釜臍下者。
) 東壁土 甘溫。
治霍亂煩悶。
洩痢溫瘧。
療下部瘡。
脫肛。
小兒風臍。
摩幹濕二癬。
隐居曰。
此屋之東壁上土也。
常先見日故爾。
(藏器曰:東壁先得太陽烘炙、故治瘟疫、初出、少火之氣壯、及當午、則壯火之氣衰、故不用南壁而用東壁、時珍曰:昔一女、忽嗜河中污泥、日食數碗、玉田隐者、以壁間敗土、調水飲之、遂愈、又凡脾胃濕多、吐瀉霍亂者、以東壁土、新汲水攪化、澄清服之、即止、蓋脾主土、喜燥而惡濕、故取太陰真火所照之土、引真火生發之氣、補土而勝濕、則吐瀉自止也、嶺南方、治瘴瘧、香椿散内用南壁土、近方治反胃嘔吐用西壁土者、或取太陽離火所照之氣、或取西方收斂之氣、然皆不過借氣補脾胃也。
) 墨 辛溫止血。
(震亨曰:墨屬金而有火、入藥甚健、性又能止血。
)生肌。
飛絲塵芒入目。
濃磨點之。
點鼻止衄。
豬膽汁磨。
塗諸癰腫。
(醋磨亦可。
)酒磨服。
治胞胎不下。
宗曰。
墨、松之煙也。
世有以粟草灰僞為者。
不可用。
惟松煙墨。
方可入藥。
陳久煙細者為佳。
粗者不可用。
釜臍墨 一名釜煤。
辛溫。
治中惡蠱毒。
吐血血暈。
以酒或水溫服二錢。
亦塗金瘡。
止血生肌。
消食積。
舌腫喉痹口瘡。
陽毒發狂。
(古方治傷寒、黑奴丸、用釜底墨、竈突墨、梁上塵三物、同合諸藥為丸、其功用相近爾。
) 百草霜 輕、止血消積。
辛溫止血。
(鼻衄者、水調塗之、紅見黑則止、水克火也。
)消積。
治諸血病。
傷寒陽毒發狂。
疸膈瘧痢。
咽喉口舌白秃諸瘡。
(時珍曰:皆兼取火化、從治之法。
)竈突上煙煤。
(其質輕細、故謂之霜、魇寐卒死、水化吹鼻、白秃頭瘡、和豬脂塗之、諸瘡以醋湯洗淨、入膩粉少許、生油調塗、愈。
) 梁上塵 一名烏龍尾、輕、止血消積。
辛苦微寒。
治腹痛噎膈。
中惡鼻衄。
小兒軟瘡。
消食積。
止金瘡血出。
齒龈出血。
時珍曰。
凡用倒挂塵。
燒令煙盡。
篩取末。
入藥。
堿 瀉、磨積去垢。
辛苦澀溫。
消食磨積。
去垢除痰。
治反胃噎膈。
點痣疣贅。
(與圹灰等分、用小麥稈灰汁、煎幹為末、針刺挑破、水調點之、一日三上、即去、須新合乃效。
)發面浣衣多用之。
取蓼蒿之屬。
浸曬燒灰。
以原水淋汁。
每百斤入粉面二三斤。
則凝定如石。
孩兒茶 瀉熱生津、澀、收濕。
苦澀微寒。
清上膈熱。
化痰生津。
止血收濕。
定痛生肌。
塗金瘡口瘡。
(硼砂等分。
)陰疳痔腫。
出南番。
以細茶末納竹筒。
埋土中。
日久取出。
搗汁熬成。
塊小潤澤者上。
大而枯者次之。
以上土類。
一勝則一負。
何哉。
周子曰:神發知矣。
五性感物。
而萬事出。
有知之後。
五者之性。
為物所感而動。
即内經五火也。
五性厥陽之火。
與相火相煽。
則妄動矣。
火起于妄。
變化莫測。
煎熬真陰。
陰虛則病。
故曰相火。
元氣之賊。
周子又曰。
聖人定之。
以中正仁義而主靜。
朱子曰:必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
而人心每又主之以靜。
則五火之動皆中節。
相火惟有裨補造化。
以為生生不息之運用爾。
何賊之有。
以上火類。
白垩 音惡。
燥濕、溫水髒。
甘溫。
治男子水髒冷。
女子子宮冷。
卒暴咳嗽。
風赤爛眼。
反胃瀉痢。
(諸土皆能勝濕補脾、而白垩能兼入氣分。
)痱子瘙癢。
(為末敷之。
)瘡不幹。
(研、生油調搽。
)即白土。
黃土 燥濕解毒。
甘平。
治洩痢冷熱赤白。
腹内熱毒絞結痛。
下血。
又解諸藥毒。
中肉毒。
合口椒毒、野菌毒。
(劉跋錢乙傳雲:元豐中、皇子儀國公、病螈、國醫未能治、長公主舉乙入、進黃土湯而愈、神宗召見、問其故、對曰:以土勝水、水得其平、則風自退爾、夷堅志雲:吳少師得疾、數月消瘦、每日飲食入咽、如萬蟲攢攻、且癢且痛、皆以為勞瘵、迎明醫張銳診之、銳令明旦勿食、遣卒詣十裡外、取行路黃土至、以溫酒二升攪之、投藥百粒、飲之覺痛、幾不堪、及登溷、下馬蝗千餘、其半已困死、吳亦憊甚、調理三日乃安、因言夏月出師、燥渴、飲澗水一杯、似有物入咽、遂得此病、銳曰:蟲入食人髒、勢必孳生、饑則聚咂精血、飽則散處髒腑、苟知殺之、而不能掃取、終無益也、是以請公枵腹以誘之、蟲久不得土味、又喜酒、故乘饑畢集、一洗而空之、凡跌打損傷、及木石所傷、取淨土五升、蒸熱、以故布重裹、作二包、更互熨之、勿大熱、恐破肉、痛止則已、雖瘀血凝積、氣絕欲死者、亦活。
)張司空言。
三尺以上曰糞。
三尺以下曰土。
凡用、當去上惡物。
勿令入客水。
(藏器曰:土氣久觸、令人面黃、掘土犯地脈、令人上氣身腫、掘土犯神煞、令人生腫毒。
) 伏龍肝 重、調中止血、燥濕消腫。
辛溫。
調中止血。
去濕消腫。
治咳逆反胃,吐衄崩帶,尿血遺精,腸風癰腫。
(醋調塗。
)臍瘡(研敷。
)丹毒。
(臘月豬脂或雞子白調敷。
)催生下胎。
(子死腹中、水調三錢服。
)功專去濕。
無濕勿用。
多年竈心黃土。
(須用對釜臍下者。
) 東壁土 甘溫。
治霍亂煩悶。
洩痢溫瘧。
療下部瘡。
脫肛。
小兒風臍。
摩幹濕二癬。
隐居曰。
此屋之東壁上土也。
常先見日故爾。
(藏器曰:東壁先得太陽烘炙、故治瘟疫、初出、少火之氣壯、及當午、則壯火之氣衰、故不用南壁而用東壁、時珍曰:昔一女、忽嗜河中污泥、日食數碗、玉田隐者、以壁間敗土、調水飲之、遂愈、又凡脾胃濕多、吐瀉霍亂者、以東壁土、新汲水攪化、澄清服之、即止、蓋脾主土、喜燥而惡濕、故取太陰真火所照之土、引真火生發之氣、補土而勝濕、則吐瀉自止也、嶺南方、治瘴瘧、香椿散内用南壁土、近方治反胃嘔吐用西壁土者、或取太陽離火所照之氣、或取西方收斂之氣、然皆不過借氣補脾胃也。
) 墨 辛溫止血。
(震亨曰:墨屬金而有火、入藥甚健、性又能止血。
)生肌。
飛絲塵芒入目。
濃磨點之。
點鼻止衄。
豬膽汁磨。
塗諸癰腫。
(醋磨亦可。
)酒磨服。
治胞胎不下。
宗曰。
墨、松之煙也。
世有以粟草灰僞為者。
不可用。
惟松煙墨。
方可入藥。
陳久煙細者為佳。
粗者不可用。
釜臍墨 一名釜煤。
辛溫。
治中惡蠱毒。
吐血血暈。
以酒或水溫服二錢。
亦塗金瘡。
止血生肌。
消食積。
舌腫喉痹口瘡。
陽毒發狂。
(古方治傷寒、黑奴丸、用釜底墨、竈突墨、梁上塵三物、同合諸藥為丸、其功用相近爾。
) 百草霜 輕、止血消積。
辛溫止血。
(鼻衄者、水調塗之、紅見黑則止、水克火也。
)消積。
治諸血病。
傷寒陽毒發狂。
疸膈瘧痢。
咽喉口舌白秃諸瘡。
(時珍曰:皆兼取火化、從治之法。
)竈突上煙煤。
(其質輕細、故謂之霜、魇寐卒死、水化吹鼻、白秃頭瘡、和豬脂塗之、諸瘡以醋湯洗淨、入膩粉少許、生油調塗、愈。
) 梁上塵 一名烏龍尾、輕、止血消積。
辛苦微寒。
治腹痛噎膈。
中惡鼻衄。
小兒軟瘡。
消食積。
止金瘡血出。
齒龈出血。
時珍曰。
凡用倒挂塵。
燒令煙盡。
篩取末。
入藥。
堿 瀉、磨積去垢。
辛苦澀溫。
消食磨積。
去垢除痰。
治反胃噎膈。
點痣疣贅。
(與圹灰等分、用小麥稈灰汁、煎幹為末、針刺挑破、水調點之、一日三上、即去、須新合乃效。
)發面浣衣多用之。
取蓼蒿之屬。
浸曬燒灰。
以原水淋汁。
每百斤入粉面二三斤。
則凝定如石。
孩兒茶 瀉熱生津、澀、收濕。
苦澀微寒。
清上膈熱。
化痰生津。
止血收濕。
定痛生肌。
塗金瘡口瘡。
(硼砂等分。
)陰疳痔腫。
出南番。
以細茶末納竹筒。
埋土中。
日久取出。
搗汁熬成。
塊小潤澤者上。
大而枯者次之。
以上土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