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金石部
關燈
小
中
大
燥、劫痰。
辛苦而酸。
大熱大毒。
砒霜尤烈。
(生者名砒黃、煉者名砒霜。
)颛能燥痰。
可作吐藥。
療痰在胸膈。
除哮截瘧。
(今方伎家、每用幾厘、常見捷效、而害人者亦不少。
)外用蝕敗肉。
殺蟲枯痔。
出信州。
(故又名信石、而又隐信字為人言。
)衡州次之。
錫之苗也。
(故錫亦有毒。
)畏羊血、冷水、綠豆。
青礞石 重、瀉、墜痰。
甘鹹有毒。
體重沉墜。
色青入肝。
制以硝石。
能平肝下氣。
為治頑痰癖結之神藥。
(痰着青礞、即化為水、王隐君養生主論、有礞石滾痰丸、礞石焰硝各二兩、研、水飛淨一兩、大黃蒸八兩、黃芩酒洗八兩、沉香五錢為末、水丸、量虛實服、時珍曰:風木太過、來制脾土、氣不運化、積滞生痰、壅塞上中二焦、變生諸病、礞石重墜、硝性疏快、使痰積通利、諸證自除。
)氣弱血虛者大忌。
堅細青黑、中有白星點。
硝石礞石等分。
打碎拌勻。
入砂鍋。
至硝盡。
石色如金為度。
如無金星者。
不入藥。
研末水飛。
去硝毒。
花蕊石 一名花乳石。
澀、止金瘡血、化瘀。
酸澀氣平。
颛入肝經血分。
能化瘀血為水。
止金瘡出血。
(刮末敷之、即合、仍不作膿、局方治損傷諸血、胎産惡血血暈、有花乳石散。
)下死胎胞衣。
(惡血化、則胞胎無阻。
)大損陰血。
出陝華代地。
體堅色黃。
研水飛。
石燕 通、利竅、行濕熱。
甘涼利竅。
行濕熱。
治諸般淋瀝。
月水湛濁。
赤白帶下。
腸風痔。
眼目障翳。
出零陵。
(宋人修本草、以食鐘乳禽石燕、混收入此石燕下、故世俗誤傳此石能助陽、不知其正相反也。
)或煮汁,或磨汁,或為末水飛。
(襁褓吐乳、久患咳嗽、蜜調末、塗唇上、日三五次。
) 石蟹 重、瀉、明目。
鹹寒。
治青盲目翳。
天行熱疾。
解一切金石藥毒。
醋磨敷癰腫。
出南海。
體質石也。
而與蟹相似。
細研水飛。
(聖濟總錄方、治喉痹腫痛、石蟹磨水飲、并塗喉外。
)以上石類。
食鹽 瀉熱潤燥、補心、通二便、宜湧吐、為諸藥引經。
鹹。
甘辛寒。
鹹潤下。
故通大小便。
鹹走血而寒勝熱。
故治目赤癰腫。
血熱。
鹹補心。
故治心虛。
(以水制火、取既濟之義、故補心、藥用鹽炒、一人病笑不休、用鹽炒赤、煎沸飲之而瘳、經曰:神有餘則笑不休、神、心火也、用鹽水、制火也、一婦病此半年、張子和亦用此法而愈。
)鹹入腎(故補腎藥用鹽湯下。
)而主骨。
故堅筋骨。
治骨病齒痛。
(擦牙甚佳、清火固齒、齒縫出血、夜以鹽濃敷龈上、瀝涎盡乃卧、或問鹹能軟堅、何以堅筋骨、不知骨消筋緩、因于濕熱、瀉熱即安矣。
)鹹潤燥而辛洩肺。
(煎鹽用皂角收、故味微辛、今南方多石灰收。
)故治痰飲喘逆。
鹹軟堅。
故治結核積聚。
又能湧吐醒酒。
(水勝火。
)解毒。
(火熱即毒也、能散火涼血。
)殺蟲。
(浙西将軍中蚯蚓毒、每夕蚓鳴于體、一僧教以鹽湯洗身、數日而愈。
)定痛止癢。
(體如蟲行、風熱也、鹽湯浴三四次、佳、亦治一切風氣、凡湯火傷、急以鹽末摻之、護肉不壞、再用藥敷。
)洗目去風。
凡痰嗽哮證。
(鹽能傷肺。
)血病消渴(走血滲或引痰生。
或凝血脈。
或助水邪。
或損顔色。
或傷筋力。
故西北人不耐鹹。
少病多壽。
東南人嗜鹹。
少壽多病。
(嘉言曰:經謂味過于鹹、大骨氣勞、以食鹽過多、峻補其腎、腰骨高碩之所、其氣忽積、喜于作勞、氣既勃勃内動、則精關勃勃欲開、雖不見可欲、而不覺關開莫制矣、嘗見高僧高道、栖真習定、忽焉氣動精傾、乃知味過于鹹、大骨氣勞之說、不盡關于情欲也、經謂強力入房、腎氣乃傷、高骨乃壞、此固嗜欲無節者之本病、奈何清修卓練之士、每于菜蔬間多食鹹、藏濃味以虧道體、無有以内經之理一陳其前者、及病已成而食淡齋、長年累月自苦、亦足補偏救弊、然不如當日味勿過鹹之超矣。
鹽品頗多、江淮南北、鹽生于海、山西解州、鹽生于池、四川雲南、鹽生于井、戎鹽生于土、光明鹽或生于階成山崖、或産于五原鹽池、狀若水晶、不假煎煉、故一名水晶鹽、石鹽生于石、木鹽生于樹、蓬鹽生于草、造化之妙、誠難窮也。
) 戎鹽 一名青鹽。
補腎、瀉血熱。
甘鹹而寒。
入肝腎。
助水髒。
平血熱。
治目痛赤澀。
(散肝經風熱。
)吐血溺血,齒舌出血,堅骨固齒。
(擦牙良。
)明目烏須。
功同食鹽而更勝之。
出西羌。
不假煎煉。
方棱明瑩色青者良。
(風眼爛弦、戎鹽化水點之。
) 凝水石 瀉熱。
辛鹹大寒。
治時氣熱盛。
口渴水腫。
鹽精滲入土中。
年久結成。
清瑩有棱。
入水即化。
亦名寒水石。
(古方所用寒水石、是凝水石、唐宋諸方用寒水石、即石膏。
) 元精石 瀉熱救陰。
太陰之精。
鹹寒而降。
治上盛下虛。
救陰助陽。
(同硫黃、硝石用。
)有扶危拯逆之功。
(正陽丹、用治傷寒壯熱、來複丹、用治伏暑熱瀉。
)出解池。
通泰積鹽處。
鹹鹵所結。
青白瑩徹。
片皆六棱者良。
(今世用者、多是绛石。
) 樸硝 即皮硝。
大瀉、潤燥、軟堅。
芒硝、辛能潤燥。
鹹能軟堅。
苦能下洩。
大寒能除熱。
樸硝、酷澀性急。
芒硝、經煉稍緩。
能蕩滌三焦腸胃實熱。
推陳緻新。
(與大黃同、蓋邪氣不除、正氣不能複也。
)治陽強之病。
傷寒。
(經曰:人之傷于寒也、必病熱、蓋寒郁而為熱也。
)疫痢。
積聚結癖。
留血停痰。
黃疸淋閉。
瘰瘡腫。
目赤障翳。
通經堕胎。
(經疏雲:硝者消也、五金八石、皆能消之、況髒腑之積聚乎、其直往無前之性、所謂無堅不破、無熱不蕩者也、病非邪實深固、閉結不通、不可輕投、恐誤伐下焦真陰故也、無己曰:熱淫于内、治以鹹寒、氣堅者以鹹軟之、熱盛者以寒消之、故仲景大陷胸湯、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
辛苦而酸。
大熱大毒。
砒霜尤烈。
(生者名砒黃、煉者名砒霜。
)颛能燥痰。
可作吐藥。
療痰在胸膈。
除哮截瘧。
(今方伎家、每用幾厘、常見捷效、而害人者亦不少。
)外用蝕敗肉。
殺蟲枯痔。
出信州。
(故又名信石、而又隐信字為人言。
)衡州次之。
錫之苗也。
(故錫亦有毒。
)畏羊血、冷水、綠豆。
青礞石 重、瀉、墜痰。
甘鹹有毒。
體重沉墜。
色青入肝。
制以硝石。
能平肝下氣。
為治頑痰癖結之神藥。
(痰着青礞、即化為水、王隐君養生主論、有礞石滾痰丸、礞石焰硝各二兩、研、水飛淨一兩、大黃蒸八兩、黃芩酒洗八兩、沉香五錢為末、水丸、量虛實服、時珍曰:風木太過、來制脾土、氣不運化、積滞生痰、壅塞上中二焦、變生諸病、礞石重墜、硝性疏快、使痰積通利、諸證自除。
)氣弱血虛者大忌。
堅細青黑、中有白星點。
硝石礞石等分。
打碎拌勻。
入砂鍋。
至硝盡。
石色如金為度。
如無金星者。
不入藥。
研末水飛。
去硝毒。
花蕊石 一名花乳石。
澀、止金瘡血、化瘀。
酸澀氣平。
颛入肝經血分。
能化瘀血為水。
止金瘡出血。
(刮末敷之、即合、仍不作膿、局方治損傷諸血、胎産惡血血暈、有花乳石散。
)下死胎胞衣。
(惡血化、則胞胎無阻。
)大損陰血。
出陝華代地。
體堅色黃。
研水飛。
石燕 通、利竅、行濕熱。
甘涼利竅。
行濕熱。
治諸般淋瀝。
月水湛濁。
赤白帶下。
腸風痔。
眼目障翳。
出零陵。
(宋人修本草、以食鐘乳禽石燕、混收入此石燕下、故世俗誤傳此石能助陽、不知其正相反也。
)或煮汁,或磨汁,或為末水飛。
(襁褓吐乳、久患咳嗽、蜜調末、塗唇上、日三五次。
) 石蟹 重、瀉、明目。
鹹寒。
治青盲目翳。
天行熱疾。
解一切金石藥毒。
醋磨敷癰腫。
出南海。
體質石也。
而與蟹相似。
細研水飛。
(聖濟總錄方、治喉痹腫痛、石蟹磨水飲、并塗喉外。
)以上石類。
食鹽 瀉熱潤燥、補心、通二便、宜湧吐、為諸藥引經。
鹹。
甘辛寒。
鹹潤下。
故通大小便。
鹹走血而寒勝熱。
故治目赤癰腫。
血熱。
鹹補心。
故治心虛。
(以水制火、取既濟之義、故補心、藥用鹽炒、一人病笑不休、用鹽炒赤、煎沸飲之而瘳、經曰:神有餘則笑不休、神、心火也、用鹽水、制火也、一婦病此半年、張子和亦用此法而愈。
)鹹入腎(故補腎藥用鹽湯下。
)而主骨。
故堅筋骨。
治骨病齒痛。
(擦牙甚佳、清火固齒、齒縫出血、夜以鹽濃敷龈上、瀝涎盡乃卧、或問鹹能軟堅、何以堅筋骨、不知骨消筋緩、因于濕熱、瀉熱即安矣。
)鹹潤燥而辛洩肺。
(煎鹽用皂角收、故味微辛、今南方多石灰收。
)故治痰飲喘逆。
鹹軟堅。
故治結核積聚。
又能湧吐醒酒。
(水勝火。
)解毒。
(火熱即毒也、能散火涼血。
)殺蟲。
(浙西将軍中蚯蚓毒、每夕蚓鳴于體、一僧教以鹽湯洗身、數日而愈。
)定痛止癢。
(體如蟲行、風熱也、鹽湯浴三四次、佳、亦治一切風氣、凡湯火傷、急以鹽末摻之、護肉不壞、再用藥敷。
)洗目去風。
凡痰嗽哮證。
(鹽能傷肺。
)血病消渴(走血滲或引痰生。
或凝血脈。
或助水邪。
或損顔色。
或傷筋力。
故西北人不耐鹹。
少病多壽。
東南人嗜鹹。
少壽多病。
(嘉言曰:經謂味過于鹹、大骨氣勞、以食鹽過多、峻補其腎、腰骨高碩之所、其氣忽積、喜于作勞、氣既勃勃内動、則精關勃勃欲開、雖不見可欲、而不覺關開莫制矣、嘗見高僧高道、栖真習定、忽焉氣動精傾、乃知味過于鹹、大骨氣勞之說、不盡關于情欲也、經謂強力入房、腎氣乃傷、高骨乃壞、此固嗜欲無節者之本病、奈何清修卓練之士、每于菜蔬間多食鹹、藏濃味以虧道體、無有以内經之理一陳其前者、及病已成而食淡齋、長年累月自苦、亦足補偏救弊、然不如當日味勿過鹹之超矣。
鹽品頗多、江淮南北、鹽生于海、山西解州、鹽生于池、四川雲南、鹽生于井、戎鹽生于土、光明鹽或生于階成山崖、或産于五原鹽池、狀若水晶、不假煎煉、故一名水晶鹽、石鹽生于石、木鹽生于樹、蓬鹽生于草、造化之妙、誠難窮也。
) 戎鹽 一名青鹽。
補腎、瀉血熱。
甘鹹而寒。
入肝腎。
助水髒。
平血熱。
治目痛赤澀。
(散肝經風熱。
)吐血溺血,齒舌出血,堅骨固齒。
(擦牙良。
)明目烏須。
功同食鹽而更勝之。
出西羌。
不假煎煉。
方棱明瑩色青者良。
(風眼爛弦、戎鹽化水點之。
) 凝水石 瀉熱。
辛鹹大寒。
治時氣熱盛。
口渴水腫。
鹽精滲入土中。
年久結成。
清瑩有棱。
入水即化。
亦名寒水石。
(古方所用寒水石、是凝水石、唐宋諸方用寒水石、即石膏。
) 元精石 瀉熱救陰。
太陰之精。
鹹寒而降。
治上盛下虛。
救陰助陽。
(同硫黃、硝石用。
)有扶危拯逆之功。
(正陽丹、用治傷寒壯熱、來複丹、用治伏暑熱瀉。
)出解池。
通泰積鹽處。
鹹鹵所結。
青白瑩徹。
片皆六棱者良。
(今世用者、多是绛石。
) 樸硝 即皮硝。
大瀉、潤燥、軟堅。
芒硝、辛能潤燥。
鹹能軟堅。
苦能下洩。
大寒能除熱。
樸硝、酷澀性急。
芒硝、經煉稍緩。
能蕩滌三焦腸胃實熱。
推陳緻新。
(與大黃同、蓋邪氣不除、正氣不能複也。
)治陽強之病。
傷寒。
(經曰:人之傷于寒也、必病熱、蓋寒郁而為熱也。
)疫痢。
積聚結癖。
留血停痰。
黃疸淋閉。
瘰瘡腫。
目赤障翳。
通經堕胎。
(經疏雲:硝者消也、五金八石、皆能消之、況髒腑之積聚乎、其直往無前之性、所謂無堅不破、無熱不蕩者也、病非邪實深固、閉結不通、不可輕投、恐誤伐下焦真陰故也、無己曰:熱淫于内、治以鹹寒、氣堅者以鹹軟之、熱盛者以寒消之、故仲景大陷胸湯、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