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菜部

關燈
寒。

    溫中開胃。

    利氣豁痰。

    (丹溪曰:痰在脅下、及皮裡膜外、非此不能達行、韓三子養親湯、白芥子主痰、下氣寬中、蘇子主氣、定喘止嗽、萊菔子主食、開痞降氣、各微炒研、看所主為君、治老人痰嗽喘滿、懶食而氣實者。

    )消腫止痛。

     (痰行則腫消、氣行則痛止、為末、醋調敷、消癰腫。

    )治咳嗽反胃。

    痹木腳氣。

    筋骨諸痛。

     (痰氣阻滞。

    )陰虛火亢。

    氣虛久嗽者。

    勿服。

    北産者良。

    煎湯不可太熟。

    熟則力減。

    莖葉、動風動氣。

    有瘡瘍痔疾便血者。

    俱忌。

    芥菜子、豁痰利氣。

    主治略同。

    芥菜辛熱而散。

    能通肺開胃。

    利氣豁痰。

    久食則積溫成熱。

    辛散太甚。

    耗人真元。

    昏目發瘡。

     蔓菁子 即蕪菁、一名諸葛菜。

    瀉熱、利水明目。

     苦辛平。

    瀉熱解毒。

    利水明目。

    (古方治目、用之最多、治黃膽搗服。

    )腹脹。

    (搗研、濾汁飲、或吐或利、腹中自寬、得汗愈。

    )症瘕積聚。

    小兒血痢。

    (蜜和汁服。

    )一切瘡疽。

    (搗敷皆乳癰、冬采根用。

    )敷蜘蛛咬毒。

    (藏器曰:蔓菁園中無蜘蛛。

    時珍曰:蔓菁子可升可降、能汗能吐、能下能利、利小便、明目解毒、其功甚偉、世罕知用、何哉。

    )實熱相宜。

    虛寒勿使。

    根、解酒毒。

    (末服。

    )塗諸熱毒。

    (和芸苔根搗汁、雞子清調、或不用芸苔、單鹽搗亦可。

    )搗敷陰囊腫大如鬥。

    葉、利五髒。

    消食下氣。

    治嗽。

    (飛絲入眼、用葉揉爛、帕包、滴汁三兩點、自出也。

    ) 萊菔子 宣、破氣除痰消食。

     辛溫。

    長于利氣。

    生用能吐風痰。

    散風寒。

    發瘡疹。

    炒熟能定咳嗽痰喘。

    (丹溪曰:治痰有沖牆倒壁之功。

    )調下痢後重。

    止内痛。

    消食除膨。

    虛弱者服之。

    氣喘難布息。

    俗名蘿蔔子。

    (年久頭風、生姜等分搗汁、入麝少許、搐鼻。

    ) 萊菔 宣、破氣化痰、消食。

     辛甘平。

    生食升氣。

    熟食降氣。

    寬中消食。

    化痰散瘀。

    治吐衄咳嗽吞酸。

    利二便。

    解酒毒。

     制面毒、豆腐積。

    (腐漿見萊菔則難收。

    )生搗塗跌打湯火傷。

    治噤口痢。

    耗氣滲血。

    白人須發。

    (服首烏地黃者、尤忌之、生姜能制其毒。

    )萊菔菜、辛苦溫。

    功用略同。

    亦甚消伐。

     生姜 宣、散寒發表、開痰止嘔。

     辛溫。

    行陽分而祛寒發表。

    宣肺氣而解郁調中。

    暢胃口而開痰下食。

    治傷寒頭痛。

    傷風鼻塞。

    (辛通入肺。

    )咳逆嘔哕。

    (有聲有物為嘔、有聲無物為哕、有物無聲為吐、其證或因寒、因熱、因食、因痰、氣逆上沖而然、生姜能散逆氣、嘔家聖藥。

    )胸壅痰膈。

    寒痛濕瀉。

     消水氣。

    行血痹。

     去穢惡。

    殺半夏、南星、菌蕈、野禽毒。

    (野禽多食半夏、故有毒、生姜能解之。

    )辟霧露山岚瘴氣。

    (早行、含之。

    )葉、食成症。

    搗汁飲。

    即消。

     姜汁 潤、開痰。

     辛溫而潤。

    治噎膈反胃。

    (同韭汁、梨汁、竹瀝、童便、人乳、蜂蜜、驢尿、地栗汁、蔗漿、藕汁等、出入酌用。

    )救暴卒。

    (凡中風、中氣、中暑、中惡、暴卒等證、姜汁和童便飲、效、姜汁開痰、童便降火也。

    )療狐臭。

    (頻塗。

    )搽凍耳。

    (熬膏塗。

    )貼風濕痹痛。

    (和黃明膠熬。

    ) 姜皮 和脾行水。

     辛涼。

    和脾行水。

    治浮腫脹滿。

    (以皮行皮、五皮散用之。

    古方以姜茶治痢、熱痢留皮、冷痢去皮、大妙。

    ) 煨姜 和中止嘔。

     用生姜懼其散。

    用幹姜懼其燥。

    唯此略不燥散。

    凡和中止嘔。

    及與大棗并用。

    取其行脾胃之津液而和營衛。

    最為平妥。

    老姜洗淨。

    用濕粗草紙包。

    炭火内煨。

    令草紙純焦。

    并姜外皮微焦。

    中心深黃色則透矣。

    切片。

     幹姜 燥、溫經逐寒、宣、發表通脈。

     辛熱。

    逐寒邪而發表溫經。

    燥脾濕而定嘔消痰。

    同五味。

    利肺氣而治寒嗽。

    開五髒六腑。

     通四肢關節。

    宣諸絡脈。

    治冷痹寒痞。

    反胃下利。

    腹痛症瘕積脹。

    開胃扶脾。

    消食去滞。

    母姜曬幹為幹姜。

    白淨結實者良。

    (如懼其散、炒黃用、或炒微焦、市醫将幹姜泡淡用之、殊屬可笑。

    ) 黑姜 燥、回陽。

     辛苦大熱。

    除胃冷而守中。

    (辛則散、炮則稍苦、故止而不移、非若附子走而不守。

    )去髒腑沉寒锢冷。

    能去惡生新。

    使陽生陰長。

    故吐衄下血。

    (炮黑、止吐衄諸血、紅見黑則止也。

    )有陰無陽者宜之。

    亦能引血藥入氣分而生血。

    故血虛發熱。

    産後大熱者宜之。

    (此非有餘之熱、乃陰虛而陽無所附也、忌用表藥寒藥、炮姜能入肝、引衆藥生血、故與補陰藥同用、而熱自退、乃熱因熱用、從治之法、故亦治目睛久赤。

    )引以黑附。

    能入腎而祛寒濕。

    能回脈絕無陽。

    通心助陽。

    而補心氣。

    (苦入心。

    )幹姜炮黑為黑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