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總義

關燈
藥有五味張元素曰。

    凡藥酸入肝。

    苦入心。

    甘入脾。

    辛入肺。

    鹹入腎。

    (此明五味之義。

    )辛主散。

     酸主收。

    甘主緩。

    苦主堅。

    鹹主軟。

    (統論五味之用。

    )辛能散結潤燥。

    緻津液通氣。

    酸能收緩斂散。

    甘能緩急調中。

    苦能燥濕堅軟。

    鹹能軟堅。

    淡能利竅。

    (複明五味之用。

    ) 藥有陰陽陰陽之氣平則無病不平則病生陰陽應象論曰。

    陰味出下竅。

    陽氣出上竅。

    清陽發腠理。

    (清之清者。

    )濁陰走五髒。

    (濁之清者。

    )清陽實四肢。

    (清之濁者。

    )濁陰歸六腑。

    (濁之濁者。

    )味濃者為陰。

    薄者為陰中之陽。

    氣濃者為陽。

    薄者為陽中之陰。

    味濃則洩。

    (降瀉。

    )薄則疏通。

    (滲利。

    )氣薄則發洩。

     (發散。

    )濃則發熱。

    (溫燥。

    )辛甘發散為陽。

    酸苦湧洩為陰。

    鹹味通洩為陰。

    淡味滲洩為陽。

    六者或收或散。

    或緩或急。

    或潤或燥。

    或軟或堅。

    以所利而行之。

    調其氣。

    使之平也。

    (此明陰陽之義。

    宗曰。

    生物者氣也。

    成之者味也。

    寒氣堅。

    故其味可用以軟。

    熱氣軟。

    故其味可用以堅。

    風氣散。

    故其味可用以收。

    燥氣收。

    故其味可用以散。

    土者沖氣之所生。

    沖氣則無所不和。

    故其味可用以緩。

    氣堅則壯。

    故苦可以養氣。

    脈軟則和。

    故鹹可以養脈。

    骨收則強。

    故收可以養骨。

    筋散則不攣。

    故辛可以養筋。

    肉緩則不壅。

    故甘可以養肉。

    堅之而後可以軟。

    收之而後可以散。

    故緩則用甘。

    不欲則弗用。

    用之太過。

    亦病矣!古之養生治疾者。

    必先通乎此。

    否則能愈人之疾者。

    鮮矣!) 藥有氣味升降浮沉李杲曰。

    味薄者升而生。

    (象春。

    如甘平辛平辛微溫微苦平之藥是也。

    )氣薄者降而收。

     (象秋。

    如甘寒甘涼甘淡寒涼酸溫酸平鹹平之藥是也。

    )氣濃者。

    浮而長。

    (象夏。

    如甘熱辛熱之藥是也。

    )味濃者。

    沉而長。

    (象冬。

    如苦寒鹹寒之藥是也。

    )氣味平者。

    化而成。

    (象土。

    如甘平甘溫甘涼甘辛平甘微苦平之藥是也。

    ) 汪昂曰。

    氣濃味薄者。

    浮而升。

    味濃氣薄者。

    沉而降。

    氣味俱濃者。

    能浮能沉。

    氣味俱薄者。

    可升可降。

     李時珍曰。

    酸鹹無升。

    辛甘無降。

    寒無浮。

    熱無沉。

    其性然也。

    而升者引之以鹹寒。

    則沉而直達下焦。

    沉者引之以酒。

    則浮而上至巅頂。

    一物之中。

    有根升梢降。

    生升熟降者。

    是升降在物。

    亦在人也。

    (此統明升降浮沉之義。

    ) 藥有根梢上中下元素曰。

    凡藥根之在土中者。

    中半以上。

    氣脈之上行也。

    以生苗者為根。

    中半以下。

    氣脈之下行也。

    以入土者為梢。

    病在中焦與上焦者。

    用根。

    在下焦者。

    用梢。

    根升梢降。

    人之身半以上。

    天之陽也。

    用頭。

    中焦用身。

    身半已下。

    地之陰也。

    用梢。

    乃述類象形者。

     汪昂曰。

    凡藥之為枝者。

    達四肢。

    為皮者。

    達皮膚。

    為心為幹者。

    内行髒腑。

    質之輕者。

     上入心肺。

    重者。

    下入肝腎。

    中空者。

    發表。

    内實者。

    攻裡。

    枯燥者。

    入氣分。

    潤澤者。

    入血分。

    此上下内外各以其類相從也。

     藥有五傷五傷篇曰。

    酸傷筋。

    辛勝酸。

    苦傷氣。

    鹹勝苦。

    甘傷肉。

    酸勝甘。

    辛傷皮毛。

    苦勝辛。

     鹹傷血。

    甘勝鹹。

    (此五行相克之義。

    ) 藥有五走五走篇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