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主治上
關燈
小
中
大
之父。
故曰天非此火不能生物。
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此火一息。
猶萬物無父。
故其肉衰而瘦。
血衰而枯。
骨衰而齒落。
筋衰而肢倦。
氣衰而言微矣!此火衰之說也。
(火衰氣寒。
)是以補火之味。
則有宜于附子肉桂鹿茸硫黃陽起石仙茅胡巴淫羊藿蛇床子遠志蛤蚧雄蠶蛾川椒益智補骨脂丁香之類。
但須相其形症以施。
不可一概妄投。
若使火炎而燥。
(火燥氣熱。
)審其火自下起。
則當以清為要。
如丹皮黃柏知母玄參茶茗胡連青蒿草之屬是也。
火挾上見。
則當兼心與肺同瀉。
如麥冬黃連栀子知母黃芩之類是也。
火因水涸。
則當滋水制火。
如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枸杞之類是也。
(書曰。
壯水之主。
以鎮陽光。
)至于火浮而散。
此非腎火内熾。
乃是陰盛于下。
逼火上浮。
(火淫不歸。
)宜用沉香補骨脂黑鉛硫黃靈砂等藥以為之降。
牛膝五味子以為之引。
(經曰。
以酸收之。
)火空而發。
則火不在于補。
不在于清。
惟在塞中以緩其勢。
則火自熄。
如甘草麥門冬人參五味子合歡皮之類是也。
火伏不發。
則火已有告盡之勢。
其症必見惡寒厥逆。
舌卷囊縮。
唇甲皆青。
在火因于寒郁不出。
則當用以麻細升葛解表之劑以為之發。
因于熱郁不出。
則當用以三黃石膏知母清裡之劑以為之發。
(經曰。
以苦發之。
)若使泥以厥逆而猶用以附桂峻補。
是與操刀殺人無異。
其為敗也必矣。
治之者可不審其所因。
以定其治乎!〔補腎火〕附子肉桂鹿茸沉香陽起石仙茅胡巴淫羊藿蛇床子硫黃遠志石鐘乳蛤蚧蝦雄蠶蛾阿芙蓉川椒胡椒益智補骨脂丁香〔補脾火〕白術白蔻縮砂密肉豆蔻使君子蓮子〔補胃火〕大棗韭菜肉豆蔻草豆蔻草果白豆蔻縮砂密丁香檀香益智山奈良姜炮姜使君子神曲川椒胡椒大蒜荜茇〔補肺火〕人參黃饴糖〔補大腸火〕韭菜〔補心火〕龍眼肉桂心菖蒲遠志薰香安息香胡荽雄黃〔補小腸火〕小茴橘核〔補肝火〕杜仲山茱萸雞肉續斷〔瀉腎火〕玄參黃柏茶茗丹皮胡黃連青蒿草〔瀉脾火〕大黃白芍〔瀉胃火〕茶茗茅根石膏〔瀉肺火〕黃芩栝蒌花粉竹茹天冬桑白皮羚羊角地骨皮枇杷葉沙參麥冬生地栀子〔瀉心火〕燈草竹葉熊膽羚羊角山豆根童便麥冬萱草生地栀子犀角木通黃連〔瀉肝火〕鈎藤熊膽女貞子羚羊角青黛龍膽草人中白黃芩大青青蒿草〔瀉膽火〕龍膽草青黛大青〔瀉膀胱火〕人中白童便〔瀉三焦火〕青蒿草栀子〔散火〕柴胡升麻葛根薄荷香附羌活白芷水萍〔緩火〕甘草麥冬葳蕤合歡皮〔滋火〕地黃山茱萸枸杞〔引火〕肉桂附子五味子〔斂火〕白芍烏梅 髒腑病症主藥 (手少陽經) 書曰。
上焦如霧。
中焦如漚。
下焦如渎。
又曰。
三焦為相火之用。
分布命門。
主氣升降出入。
遊行上下。
總領五髒六腑。
營衛經絡。
内外上下左右之氣。
号中清之府。
上主納。
中主化。
下主出。
觀此氣雖分三。
而實連為一氣。
通領上下。
不可令有濃薄偏倚輕重之分矣!玩書所論三焦瀉熱。
大約汗則宜于麻黃柴胡葛根荊芥升麻薄荷羌活防風。
吐則宜于瓜蒂萊菔子藜蘆食鹽栀豉。
下則宜于大黃芒硝。
此瀉熱之味也。
所論瀉火。
大約上則宜于連翹栀子黃芩黃連生地知母。
中則宜于龍膽青黛白芍石斛石膏。
下則宜于黃柏知母丹皮青蒿草。
此瀉火之味也。
至于所論補虛。
大約上則宜于參耆桂心當歸龍眼。
中則宜于白術炙草淮山首烏山茱萸。
下則宜于附桂硫黃沉香補骨脂地黃枸杞菟絲子。
此補虛之味也。
蓋此統領一身。
名為決導之官。
其氣不可偏勝。
偏則其病立見。
三焦之藥。
不可混用。
用則其害立生。
明其三焦之義。
以平三焦之氣。
則氣上下适均。
無輕無重。
随遇而安。
因地自得。
又安有偏倚不平之憾者乎?(汪昂曰。
十二經中。
惟手厥陰心包手少陽三焦經無所主。
其經通于足厥陰少陽。
厥陰主血。
諸藥入肝經血分者。
并入心包。
少陽主氣。
諸藥入膽經氣分者。
并入三焦命門。
相火散行于膽三焦心包絡。
故入命門者并入三焦。
) 〔用汗解熱〕麻黃柴胡葛根荊芥升麻薄荷羌活防風〔用吐解熱〕瓜蒂萊菔子藜蘆食鹽栀子豆豉〔用下解熱〕大黃芒硝〔瀉上火〕連翹栀子黃芩黃連生地知母〔瀉中火〕龍膽草青黛白芍石斛石膏〔瀉下火〕黃柏知母丹皮青蒿草〔補上虛〕人參黃桂心當歸龍眼肉〔補中虛〕白術炙草淮山首烏山茱萸阿膠〔補下虛〕附子肉桂硫黃沉香補骨地黃枸杞菟絲子 髒腑病症主藥 (足少陽甲木) 膽為中正之官。
居于表裡之界。
凡邪由于太陽陽明入于是經。
自非麻桂升葛并硝樸大黃之所可施。
惟取柴胡辛苦微寒。
以引邪氣左轉上行。
黃芩氣味苦寒。
以清裡邪未深。
所以寒熱往來。
口苦耳聾。
頭痛脅痛等症。
靡不用以柴胡為主。
且肝開竅于目。
肝與膽為表裡。
其色青。
凡風熱邪傳于膽。
未有不累于目。
而緻目赤障翳。
其藥必雜木賊同入。
以其能散肝經風熱也。
又用空青綠青銅青熊膽青魚膽膽礬同入。
以其能瀉膽經熱邪也。
若使有熱而更見有痰氣。
症見身熱咳嗽。
則又當用前胡而不可以柴胡治矣?蓋柴胡性主上升。
前胡性主下降。
凡水虧血涸火起。
柴胡切忌。
(有用柴胡熱愈盛者。
義實基此。
凡水虧血燥切忌。
)至于膽經有火。
其瀉亦不越乎膽草大青青黛。
以其氣味形色。
皆與膽類。
故即以此治膽可耳。
若其膽氣過寒。
症見不眠。
則又當用棗仁半夏以溫。
膽氣過怯。
則又當用龍骨等藥以鎮。
凡此皆當審視明确。
則用自不緻有所誤。
〔散膽熱〕柴胡〔散膽風熱〕木賊〔瀉膽熱〕空青綠青銅青熊膽青魚膽膽礬前胡〔瀉膽熱痰〕前胡〔瀉膽火〕龍膽草青黛大青〔溫膽〕棗仁半夏〔鎮膽〕龍骨 髒腑病症主藥 (足陽明戊土) 胃為水谷之海。
凡水谷入胃。
必賴脾為健運。
蓋脾得升則健。
健則水谷入胃而下降矣!胃以得降為和。
和則脾益上升而健運矣。
但世僅知脾胃同為屬土。
皆宜升提補益。
讵知太陰濕土。
得陽則運。
陽明陽土。
得陰始安。
故脾主于剛燥能運。
而胃主于柔潤能和也。
是以胃氣不協。
治多宜于陳倉米人乳大棗以為之溫。
使之胃氣沖和。
嘗以氣不過勝為貴。
若使胃氣過潤。
則胃多寒不溫。
而血亦寒而滞。
治當用以韭菜爐甘石等藥以為之理。
(爐甘石必兼目疾方用。
)胃濕不爽。
當以白豆蔻草蔻草果肉蔻砂仁丁香檀香益智山柰良姜炮姜使君神曲川椒胡椒大蒜荜茇等藥以為之疏。
胃有風濕不除。
(胃挾風濕。
)當以防風秦艽白芷以為之祛。
胃有風痰内結。
(胃挾風痰。
)當以白附等藥以為之散。
胃有暑濕不清。
(胃挾暑濕。
)當以香薷以為之解。
胃有寒痰濕滞不消。
(胃挾寒痰濕滞。
)當以半夏肉蔻草蔻白蔻砂仁丁香草果檀香益智山柰良姜炮姜使君神曲川椒胡椒
故曰天非此火不能生物。
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此火一息。
猶萬物無父。
故其肉衰而瘦。
血衰而枯。
骨衰而齒落。
筋衰而肢倦。
氣衰而言微矣!此火衰之說也。
(火衰氣寒。
)是以補火之味。
則有宜于附子肉桂鹿茸硫黃陽起石仙茅胡巴淫羊藿蛇床子遠志蛤蚧雄蠶蛾川椒益智補骨脂丁香之類。
但須相其形症以施。
不可一概妄投。
若使火炎而燥。
(火燥氣熱。
)審其火自下起。
則當以清為要。
如丹皮黃柏知母玄參茶茗胡連青蒿草之屬是也。
火挾上見。
則當兼心與肺同瀉。
如麥冬黃連栀子知母黃芩之類是也。
火因水涸。
則當滋水制火。
如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枸杞之類是也。
(書曰。
壯水之主。
以鎮陽光。
)至于火浮而散。
此非腎火内熾。
乃是陰盛于下。
逼火上浮。
(火淫不歸。
)宜用沉香補骨脂黑鉛硫黃靈砂等藥以為之降。
牛膝五味子以為之引。
(經曰。
以酸收之。
)火空而發。
則火不在于補。
不在于清。
惟在塞中以緩其勢。
則火自熄。
如甘草麥門冬人參五味子合歡皮之類是也。
火伏不發。
則火已有告盡之勢。
其症必見惡寒厥逆。
舌卷囊縮。
唇甲皆青。
在火因于寒郁不出。
則當用以麻細升葛解表之劑以為之發。
因于熱郁不出。
則當用以三黃石膏知母清裡之劑以為之發。
(經曰。
以苦發之。
)若使泥以厥逆而猶用以附桂峻補。
是與操刀殺人無異。
其為敗也必矣。
治之者可不審其所因。
以定其治乎!〔補腎火〕附子肉桂鹿茸沉香陽起石仙茅胡巴淫羊藿蛇床子硫黃遠志石鐘乳蛤蚧蝦雄蠶蛾阿芙蓉川椒胡椒益智補骨脂丁香〔補脾火〕白術白蔻縮砂密肉豆蔻使君子蓮子〔補胃火〕大棗韭菜肉豆蔻草豆蔻草果白豆蔻縮砂密丁香檀香益智山奈良姜炮姜使君子神曲川椒胡椒大蒜荜茇〔補肺火〕人參黃饴糖〔補大腸火〕韭菜〔補心火〕龍眼肉桂心菖蒲遠志薰香安息香胡荽雄黃〔補小腸火〕小茴橘核〔補肝火〕杜仲山茱萸雞肉續斷〔瀉腎火〕玄參黃柏茶茗丹皮胡黃連青蒿草〔瀉脾火〕大黃白芍〔瀉胃火〕茶茗茅根石膏〔瀉肺火〕黃芩栝蒌花粉竹茹天冬桑白皮羚羊角地骨皮枇杷葉沙參麥冬生地栀子〔瀉心火〕燈草竹葉熊膽羚羊角山豆根童便麥冬萱草生地栀子犀角木通黃連〔瀉肝火〕鈎藤熊膽女貞子羚羊角青黛龍膽草人中白黃芩大青青蒿草〔瀉膽火〕龍膽草青黛大青〔瀉膀胱火〕人中白童便〔瀉三焦火〕青蒿草栀子〔散火〕柴胡升麻葛根薄荷香附羌活白芷水萍〔緩火〕甘草麥冬葳蕤合歡皮〔滋火〕地黃山茱萸枸杞〔引火〕肉桂附子五味子〔斂火〕白芍烏梅 髒腑病症主藥 (手少陽經) 書曰。
上焦如霧。
中焦如漚。
下焦如渎。
又曰。
三焦為相火之用。
分布命門。
主氣升降出入。
遊行上下。
總領五髒六腑。
營衛經絡。
内外上下左右之氣。
号中清之府。
上主納。
中主化。
下主出。
觀此氣雖分三。
而實連為一氣。
通領上下。
不可令有濃薄偏倚輕重之分矣!玩書所論三焦瀉熱。
大約汗則宜于麻黃柴胡葛根荊芥升麻薄荷羌活防風。
吐則宜于瓜蒂萊菔子藜蘆食鹽栀豉。
下則宜于大黃芒硝。
此瀉熱之味也。
所論瀉火。
大約上則宜于連翹栀子黃芩黃連生地知母。
中則宜于龍膽青黛白芍石斛石膏。
下則宜于黃柏知母丹皮青蒿草。
此瀉火之味也。
至于所論補虛。
大約上則宜于參耆桂心當歸龍眼。
中則宜于白術炙草淮山首烏山茱萸。
下則宜于附桂硫黃沉香補骨脂地黃枸杞菟絲子。
此補虛之味也。
蓋此統領一身。
名為決導之官。
其氣不可偏勝。
偏則其病立見。
三焦之藥。
不可混用。
用則其害立生。
明其三焦之義。
以平三焦之氣。
則氣上下适均。
無輕無重。
随遇而安。
因地自得。
又安有偏倚不平之憾者乎?(汪昂曰。
十二經中。
惟手厥陰心包手少陽三焦經無所主。
其經通于足厥陰少陽。
厥陰主血。
諸藥入肝經血分者。
并入心包。
少陽主氣。
諸藥入膽經氣分者。
并入三焦命門。
相火散行于膽三焦心包絡。
故入命門者并入三焦。
) 〔用汗解熱〕麻黃柴胡葛根荊芥升麻薄荷羌活防風〔用吐解熱〕瓜蒂萊菔子藜蘆食鹽栀子豆豉〔用下解熱〕大黃芒硝〔瀉上火〕連翹栀子黃芩黃連生地知母〔瀉中火〕龍膽草青黛白芍石斛石膏〔瀉下火〕黃柏知母丹皮青蒿草〔補上虛〕人參黃桂心當歸龍眼肉〔補中虛〕白術炙草淮山首烏山茱萸阿膠〔補下虛〕附子肉桂硫黃沉香補骨地黃枸杞菟絲子 髒腑病症主藥 (足少陽甲木) 膽為中正之官。
居于表裡之界。
凡邪由于太陽陽明入于是經。
自非麻桂升葛并硝樸大黃之所可施。
惟取柴胡辛苦微寒。
以引邪氣左轉上行。
黃芩氣味苦寒。
以清裡邪未深。
所以寒熱往來。
口苦耳聾。
頭痛脅痛等症。
靡不用以柴胡為主。
且肝開竅于目。
肝與膽為表裡。
其色青。
凡風熱邪傳于膽。
未有不累于目。
而緻目赤障翳。
其藥必雜木賊同入。
以其能散肝經風熱也。
又用空青綠青銅青熊膽青魚膽膽礬同入。
以其能瀉膽經熱邪也。
若使有熱而更見有痰氣。
症見身熱咳嗽。
則又當用前胡而不可以柴胡治矣?蓋柴胡性主上升。
前胡性主下降。
凡水虧血涸火起。
柴胡切忌。
(有用柴胡熱愈盛者。
義實基此。
凡水虧血燥切忌。
)至于膽經有火。
其瀉亦不越乎膽草大青青黛。
以其氣味形色。
皆與膽類。
故即以此治膽可耳。
若其膽氣過寒。
症見不眠。
則又當用棗仁半夏以溫。
膽氣過怯。
則又當用龍骨等藥以鎮。
凡此皆當審視明确。
則用自不緻有所誤。
〔散膽熱〕柴胡〔散膽風熱〕木賊〔瀉膽熱〕空青綠青銅青熊膽青魚膽膽礬前胡〔瀉膽熱痰〕前胡〔瀉膽火〕龍膽草青黛大青〔溫膽〕棗仁半夏〔鎮膽〕龍骨 髒腑病症主藥 (足陽明戊土) 胃為水谷之海。
凡水谷入胃。
必賴脾為健運。
蓋脾得升則健。
健則水谷入胃而下降矣!胃以得降為和。
和則脾益上升而健運矣。
但世僅知脾胃同為屬土。
皆宜升提補益。
讵知太陰濕土。
得陽則運。
陽明陽土。
得陰始安。
故脾主于剛燥能運。
而胃主于柔潤能和也。
是以胃氣不協。
治多宜于陳倉米人乳大棗以為之溫。
使之胃氣沖和。
嘗以氣不過勝為貴。
若使胃氣過潤。
則胃多寒不溫。
而血亦寒而滞。
治當用以韭菜爐甘石等藥以為之理。
(爐甘石必兼目疾方用。
)胃濕不爽。
當以白豆蔻草蔻草果肉蔻砂仁丁香檀香益智山柰良姜炮姜使君神曲川椒胡椒大蒜荜茇等藥以為之疏。
胃有風濕不除。
(胃挾風濕。
)當以防風秦艽白芷以為之祛。
胃有風痰内結。
(胃挾風痰。
)當以白附等藥以為之散。
胃有暑濕不清。
(胃挾暑濕。
)當以香薷以為之解。
胃有寒痰濕滞不消。
(胃挾寒痰濕滞。
)當以半夏肉蔻草蔻白蔻砂仁丁香草果檀香益智山柰良姜炮姜使君神曲川椒胡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