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上 經帶門
關燈
小
中
大
婦人諸病,本與男子無異。
而其有異者,則唯經帶胎産之屬,不得不另詳方論。
此外雜證,藥, 溫經湯 (金匮)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
兼治崩中去血,或月水來過多,及至期不來。
(金匮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
暮即發熱,少腹裡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幹燥。
何也?曰:此病屬帶下。
何以故?曾經半産,瘀血在少腹不去。
何以知之?其唇口幹燥人起屬也無發因而少腹裡急,下多亡陰者有之,腹滿脾虛者有之。
用手煩熱,陰虛者有之。
若唇口乃營氣所主,下利之病,不應見此。
然而有是證,又合之少腹裡急,手掌煩熱,明是血瘀而火郁。
所以心得之而掌熱,脾得之而唇口幹燥。
故曰其證唇口燥。
故知之。
藥用溫經湯者,因半産之虛,而積冷氣結,血乃瘀而不去,故以歸芍芎調血,吳茱桂枝,以溫其血分之氣,而行其瘀。
肺為氣主,麥冬阿膠,以補其本。
土以統血,參甘以補其虛,丹皮以去标熱。
然下利已久,脾氣有傷,故以姜半正脾氣。
名曰溫經湯,治其本也。
唯溫經,故凡血分虛寒而不調者,皆主之。
)吳茱萸(三兩)當歸芎芍藥人參桂枝阿膠丹皮生姜甘草(二兩)麥冬( 膠艾湯 (金匮)治婦人陷經。
漏下黑不解,或損傷沖任,月水過多,淋瀝不斷。
方見卷十下胎産門婦人之經,雖從下出。
實由心胃之氣主之,故升降有期。
今曰漏下,是無期也。
所漏者黑,物通紫為 柏子仁丸 (良方)治經行複止,血少神衰。
(女子善懷,每多憂思。
憂多則傷心,心傷則不生血而血少。
血少則肝無所藏,而沖任之脈枯,故經閉不行也。
經曰:月事不來者,胞脈也。
胞脈者屬心,而絡于胞中。
今氣上逼肺,心氣不得下降,故月事不來。
)柏子仁(去油)牛膝(酒浸)卷柏(五錢)澤蘭續斷(二兩)熟地黃(一兩)蜜丸,米飲通經閉。
升陽舉經湯 (東垣)治崩漏。
身熱,自汗,短氣,倦怠懶食。
(此由勞傷所緻。
)補中益氣湯(見氣門)加白芍黑山栀姜棗煎。
補中湯以益氣升陽,退熱收汗。
加芍藥以劍陰,黑栀以清熱。
又東垣蘭室秘藏升陽舉經湯。
黃當歸白術(各三錢)羌活防風本(各二錢)獨活附子(去皮尖研)紅花右尺脈按之空虛,是火亦亡。
見熱證于口血,切補命門之下脫 固經丸 (良方)治經行不止,及崩中漏下,紫黑成塊。
(沖任為經脈之海,若無損傷,則陰陽和平,氣血調适矣。
若勞動過度,損傷髒腑,沖任之氣虛,不能約制經血,故經多暴下。
或由陰虛陽搏,為熱所乘,攻傷沖任,血得熱則妄行也。
脈數疾,小為順,大者為逆。
紫黑成塊者,熱甚而反兼水化,非寒也。
玉機微義曰:血得寒則凝,既行而紫黑,故知非寒也。
龜闆(炙四兩)芍藥(酒炒)黃柏(酒炒三兩)黃芩(二兩)香附(童便浸炒)樗皮(兩半)經多不止者,陰氣不足以制胞絡之火,故越其常度也。
崩中漏下者,虛而挾熱也。
紫黑成塊以制 通瘀煎 治婦人氣滞血積,經脈不利。
痛極拒按,及産後瘀血實痛,并男婦血逆血結等證。
(三五錢)山楂香附紅花(新者炒黃二錢)木香(七分)烏藥(一二錢)青皮澤瀉(一錢五分)水煎。
加酒一二小盅。
兼寒滞者,加肉桂一錢,或吳茱萸五分。
火盛内熱血燥不行者,加炒栀子一二錢。
微熱血虛者,加芍藥二錢。
血虛澀滞,加牛膝。
血瘀不行者,加桃仁二十粒。
(去皮尖。
)或加蘇木延胡之類。
瘀極而大便結燥者,加大黃一二三錢,或樸硝蓬術亦可。
連附四物湯 (丹溪)治經水過期,紫黑成塊。
(紫,血熱也。
黑,熱甚也。
過期而成塊,氣或風冷乘之也。
若淡白者,虛也,或挾痰停水以混之也。
如煙塵豆汁屋漏水,混濁模濕痰也。
)四物湯(見血門。
)加香附黃連。
(四物以益陰養血,加黃連以清血熱,香附以行氣郁。
)四物加芩術湯。
(亦名溫六合丸。
)治經水過多。
(黃芩抑陽。
白術補脾。
脾能統血。
)四物加芩連湯。
治經水适斷,五心煩熱,經來色黑,或如豆汁。
(如豆汁者,熱兼濕也。
芩六 調經飲 治經脈阻滞,氣逆不調,多痛而實者。
當歸(三五錢)牛膝山楂(二錢)香附青皮茯苓(一錢五分)如因不忌生冷,而寒滞藥一錢。
或 正氣天香散 (绀珠)治一切諸氣。
氣上湊心,心胸攻築,脅肋刺痛,月水不調。
(婦人多憂故氣病為多。
氣為血帥,氣滞則血亦不能行,故月候不調。
)香附(八錢)烏藥(二錢)陳皮蘇葉(一錢)幹姜(五分)每五六錢煎。
烏藥陳皮,專入氣分而理氣。
香附紫蘇,能入血分而行氣。
引以幹姜,使入氣分,兼入血分 毓麟珠 治婦人血氣俱虛
而其有異者,則唯經帶胎産之屬,不得不另詳方論。
此外雜證,藥, 溫經湯 (金匮)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
兼治崩中去血,或月水來過多,及至期不來。
(金匮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
暮即發熱,少腹裡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幹燥。
何也?曰:此病屬帶下。
何以故?曾經半産,瘀血在少腹不去。
何以知之?其唇口幹燥人起屬也無發因而少腹裡急,下多亡陰者有之,腹滿脾虛者有之。
用手煩熱,陰虛者有之。
若唇口乃營氣所主,下利之病,不應見此。
然而有是證,又合之少腹裡急,手掌煩熱,明是血瘀而火郁。
所以心得之而掌熱,脾得之而唇口幹燥。
故曰其證唇口燥。
故知之。
藥用溫經湯者,因半産之虛,而積冷氣結,血乃瘀而不去,故以歸芍芎調血,吳茱桂枝,以溫其血分之氣,而行其瘀。
肺為氣主,麥冬阿膠,以補其本。
土以統血,參甘以補其虛,丹皮以去标熱。
然下利已久,脾氣有傷,故以姜半正脾氣。
名曰溫經湯,治其本也。
唯溫經,故凡血分虛寒而不調者,皆主之。
)吳茱萸(三兩)當歸芎芍藥人參桂枝阿膠丹皮生姜甘草(二兩)麥冬( 膠艾湯 (金匮)治婦人陷經。
漏下黑不解,或損傷沖任,月水過多,淋瀝不斷。
方見卷十下胎産門婦人之經,雖從下出。
實由心胃之氣主之,故升降有期。
今曰漏下,是無期也。
所漏者黑,物通紫為 柏子仁丸 (良方)治經行複止,血少神衰。
(女子善懷,每多憂思。
憂多則傷心,心傷則不生血而血少。
血少則肝無所藏,而沖任之脈枯,故經閉不行也。
經曰:月事不來者,胞脈也。
胞脈者屬心,而絡于胞中。
今氣上逼肺,心氣不得下降,故月事不來。
)柏子仁(去油)牛膝(酒浸)卷柏(五錢)澤蘭續斷(二兩)熟地黃(一兩)蜜丸,米飲通經閉。
升陽舉經湯 (東垣)治崩漏。
身熱,自汗,短氣,倦怠懶食。
(此由勞傷所緻。
)補中益氣湯(見氣門)加白芍黑山栀姜棗煎。
補中湯以益氣升陽,退熱收汗。
加芍藥以劍陰,黑栀以清熱。
又東垣蘭室秘藏升陽舉經湯。
黃當歸白術(各三錢)羌活防風本(各二錢)獨活附子(去皮尖研)紅花右尺脈按之空虛,是火亦亡。
見熱證于口血,切補命門之下脫 固經丸 (良方)治經行不止,及崩中漏下,紫黑成塊。
(沖任為經脈之海,若無損傷,則陰陽和平,氣血調适矣。
若勞動過度,損傷髒腑,沖任之氣虛,不能約制經血,故經多暴下。
或由陰虛陽搏,為熱所乘,攻傷沖任,血得熱則妄行也。
脈數疾,小為順,大者為逆。
紫黑成塊者,熱甚而反兼水化,非寒也。
玉機微義曰:血得寒則凝,既行而紫黑,故知非寒也。
龜闆(炙四兩)芍藥(酒炒)黃柏(酒炒三兩)黃芩(二兩)香附(童便浸炒)樗皮(兩半)經多不止者,陰氣不足以制胞絡之火,故越其常度也。
崩中漏下者,虛而挾熱也。
紫黑成塊以制 通瘀煎 治婦人氣滞血積,經脈不利。
痛極拒按,及産後瘀血實痛,并男婦血逆血結等證。
(三五錢)山楂香附紅花(新者炒黃二錢)木香(七分)烏藥(一二錢)青皮澤瀉(一錢五分)水煎。
加酒一二小盅。
兼寒滞者,加肉桂一錢,或吳茱萸五分。
火盛内熱血燥不行者,加炒栀子一二錢。
微熱血虛者,加芍藥二錢。
血虛澀滞,加牛膝。
血瘀不行者,加桃仁二十粒。
(去皮尖。
)或加蘇木延胡之類。
瘀極而大便結燥者,加大黃一二三錢,或樸硝蓬術亦可。
連附四物湯 (丹溪)治經水過期,紫黑成塊。
(紫,血熱也。
黑,熱甚也。
過期而成塊,氣或風冷乘之也。
若淡白者,虛也,或挾痰停水以混之也。
如煙塵豆汁屋漏水,混濁模濕痰也。
)四物湯(見血門。
)加香附黃連。
(四物以益陰養血,加黃連以清血熱,香附以行氣郁。
)四物加芩術湯。
(亦名溫六合丸。
)治經水過多。
(黃芩抑陽。
白術補脾。
脾能統血。
)四物加芩連湯。
治經水适斷,五心煩熱,經來色黑,或如豆汁。
(如豆汁者,熱兼濕也。
芩六 調經飲 治經脈阻滞,氣逆不調,多痛而實者。
當歸(三五錢)牛膝山楂(二錢)香附青皮茯苓(一錢五分)如因不忌生冷,而寒滞藥一錢。
或 正氣天香散 (绀珠)治一切諸氣。
氣上湊心,心胸攻築,脅肋刺痛,月水不調。
(婦人多憂故氣病為多。
氣為血帥,氣滞則血亦不能行,故月候不調。
)香附(八錢)烏藥(二錢)陳皮蘇葉(一錢)幹姜(五分)每五六錢煎。
烏藥陳皮,專入氣分而理氣。
香附紫蘇,能入血分而行氣。
引以幹姜,使入氣分,兼入血分 毓麟珠 治婦人血氣俱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