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上 補養門

關燈
氣血 益氣聰明湯 (東垣)治内障目昏,耳鳴耳聾。

    (五髒皆禀氣于脾胃,以達于九竅。

    煩勞傷中沖和之氣,不能上升,故目昏而耳聾也。

    李東垣曰:醫不理脾胃,及養血安神,治标不是不明理也。

    )黃人參(五錢)葛根蔓荊子(三錢)白芍藥黃柏(二錢。

    倍之,如有熱煩亂,春月四錢。

    臨卧服十二經脈清陽之氣,皆上于頭面而走空竅。

    因飲食勞役,脾胃受傷,心火太盛,則百脈沸騰入陽陰和 秦艽鼈甲散 (謙甫)治風勞骨蒸,午後壯熱,咳嗽肌瘦,頰赤盜汗,脈來細數。

    (風陽邪也表則表熱,在裡則裡熱,附骨則骨蒸,午後甚者,陰虛也。

    風火相搏則咳嗽,蒸久血枯瘦,虛火上炎則頰赤,睡而汗出曰盜汗,陰虛也。

    脈細為虛,脈數為熱。

    )鼈甲(炙)柴胡地骨皮(一兩)秦艽知母當歸(五錢)烏梅(一個)青篙(五葉)汗風生熱而熱生風,非柴胡秦艽不能驅之使出。

    鼈陰類,用甲者,骨以及骨之義。

    烏梅酸澀,氣。

     血, 黃鼈甲散 (謙甫)治男女虛勞客熱,五心煩熱,四肢怠惰,咳嗽咽幹,自汗食少,或日哺(五心,心窩手心足心也。

    脾主四肢,五心煩熱,是心火陷于脾土之中,宜升發火郁怠惰,脾虛也。

    咳嗽,肺火也。

    咽幹,腎水不足相火上炎也。

    自汗,陽虛也。

    食少,也。

    日西潮熱,肺虛也。

    )黃(蜜炙)鼈甲(炙)天冬(五錢)柴胡秦艽地骨皮茯苓(三錢)桑白皮紫菀半)每一兩,加姜鼈甲天冬芍地知母,滋腎水而瀉肺肝之火以養陰。

    (地黃知母滋腎水,天冬瀉肺火,鼈甲芍半辛之 秦艽扶羸湯 (直指)治肺痿骨蒸,或寒或熱,成勞咳嗽,聲嗄不出,體虛自汗,四肢倦怠。

     痿,有火熱傷肺而得之者,有肺氣虛寒而得之者。

    骨蒸,骨裡蒸蒸然熱,陰虛也。

    咳嗽火乘肺也。

    或寒或熱,陰陽不和也。

    聲嗄,火郁在肺也。

    自汗倦怠,心脾虛而衛氣不充柴胡(二錢)秦艽人參當歸鼈甲(炙)地骨皮(錢半)甘草(炙)紫菀半夏(一錢)柴胡秦艽,散表邪兼清裡熱。

    (柴胡解肌熱,秦艽退骨蒸。

    )鼈甲地骨,滋血而退骨蒸。

     (地發聲 百合固金湯 (趙蕺庵)治肺傷咽痛,喘咳痰血。

    (肺金受傷,則腎水之源絕。

    腎脈挾咽,虛炎,故咽痛。

    火上熏肺,故喘咳。

    痰因火生,血因火逼。

    )熟地(三錢)生地(二錢)麥冬(錢半)百合芍藥(炒)生甘草當歸貝母(一錢)元金不生水,火炎水幹,故以二地助腎滋水退熱為君。

    百合保肺安神,麥冬清熱潤燥,元參利成上此方血,山楂成矣 補肺湯 治肺虛咳嗽。

    桑皮(蜜炙)熟地(二錢)人參黃(蜜炙)五味紫菀(一錢)肺虛而用參者,脾為肺母,氣為水母也。

    (虛則補其母。

    )用熟地者,腎為肺子,子虛必盜其痰潤肺者,指曰此行腎因肺受心火之邪,欲下遁水中,而腎水幹枯有火,無可容之地,由是複上而為病矣。

    ) 補肺阿膠散 (錢乙)治肺虛有火,嗽無津液而氣哽者。

    (火盛則津枯,津枯則氣哽。

    )阿膠(蛤粉炒兩半)兜鈴(焙)甘草(炙)牛蒡子(炒香一兩)杏仁(去皮尖七錢)糯米(馬兜鈴清熱降火,(兜鈴象肺,故入肺。

    )牛蒡子利隔滑,痰(潤肺解熱。

    故治火嗽。

    )杏退而補肺 紫菀湯 (海藏)治肺傷氣極,勞熱久嗽,吐痰吐血,(氣極,六極之一也。

    肺主氣,元氣虛,則陰火盛,壯火食氣,故成氣極。

    火炎肺系,故久嗽不已,甚則逼血上行也。

    )及肺痿變癰。

     紫菀(洗淨炒)阿膠(蛤粉炒成珠)知母貝母(一錢)桔梗人參茯苓甘草(五分)勞而久嗽,肺虛可知。

    即有熱證,皆虛火也。

    海藏以保肺為君,故用紫菀阿膠。

    (二藥潤肺者,參補 王母桃 (景嶽)培補脾腎,功力最勝。

     白術(味甘者佳。

    苦者勿用,米泔浸一宿,切片炒,)大懷熟(蒸搗二味等分)何首烏(九四丸。

    饑時 玉屏風散 治自汗不止,氣虛表弱,易感風寒。

    (陽也者,衛外而為固也。

    陽虛則不能衛外液不固而易洩,且畏風也。

    此與傷風自汗不同,彼責之邪實,此責之表虛,故補瀉各黃(炙)防風(一兩)白術(炒二兩)為末。

    每服三錢。

     黃補氣,專固肌表,故以為君。

    白術益脾,脾主肌肉,故以為臣。

    防風去風,為風藥卒徒益大用之風之功前藥等分煎,名黃湯。

    潔古用代桂枝湯,治春夏發熱有汗,脈微弱,惡風寒者。

    惡風甚,惡 妙香散 (王荊公)治夢遺失精,驚悸郁結。

    (腎主藏精,心主藏神。

    邪火妄行,心腎不交。

     上實下虛,則夢中遺失。

    心虛神擾,故多驚悸。

    憂思氣滞,則成郁結。

    )山藥(姜汁炒二兩)人參黃遠志(炒)茯苓茯神(一兩)桔梗(三錢)木香(二錢心,君火也。

    君火一動,相火随之。

    相火寄于肝膽,腎之陰虛,則精不固。

    肝之陽強,則氣參黃水,而脾用以劑,曰: 參茯白術散 治脾胃虛弱,飲食不消,或吐或瀉。

    (土為萬物之母,脾土受傷,則失其健運飲食不消。

    兼寒則嘔吐,兼濕則濡洩也。

    飲食既少,衆髒無以禀氣,則虛羸日甚,矣。

    )人參白術(土炒)茯苓甘草(炙)山藥扁豆薏仁蓮肉(去心)陳皮砂仁桔梗治脾胃者,補其虛,除其濕,行其滞,調其氣而已。

    參術苓草,山藥薏仁,扁豆蓮肉,皆補草,通天 休瘧飲 此止瘧最妙之方也。

    若汗散既多,元氣不複,或以衰老,或以弱質,而瘧有不能止俱宜用,此化暴善後之第一方也。

     人參白術(炒)當歸(各三四錢)何首烏(制五錢)炙甘草(八分)用陰陽水各一盞,煎者或加制附子加黃芩。

    如腎盡,而留連難各一盞煎服,去白術甘草,加生姜陳皮,名何人飲,治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