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上 補養門
關燈
小
中
大
關弦數。
此郁怒傷肝脾,血虛氣滞為患。
(高鼓峰曰:六味丸,薛氏一變而為滋腎生肝飲,用六味減半分兩。
而加柴胡五味白術當歸甘草,合生金以制木也。
以制為生,天地自然之序也。
)去山萸,而加柴胡歸尾生地五味,辰砂為衣,名滋陰腎氣丸。
治目神水寬大漸散,或如霧露中行,漸觀空中有黑花,視物二體,久則光不收,及内障。
神水淡白色。
(高鼓峰曰:又一變而為滋陰腎氣丸,獨去山茱萸,而加柴胡歸尾生地五味,仍合逍遙都氣,腎肝同治。
用歸尾生地者,行瘀滞也,柴胡疏木氣也,去芍藥,恐妨于行之疏之也。
名滋陰者,厥陰也。
皆用五味者,雖合都氣,然實防木之反克,瀉丁之義也。
去山茱萸,不欲強木也。
)去澤瀉,而用參歸術陳皮甘草五味麥冬,名人參補氣湯。
治腎水不足,虛火上炎,咳嗽膿血,發熱作渴,小便不調等證。
(高鼓峰曰:又一變而為人參補氣湯,其義愈變化無窮,真有遊龍戲海之妙。
夫白術之與六味,其功相反,焉得合之。
曰:從合生脈來,則有自然相通之義。
借茯苓以合五味異功之妙,用歸以合養血之奇,其不用澤瀉者,蓋為發熱作渴,小便不調,則無再竭之理。
理無再竭,盒飯急生,生脈之所由來,既當生脈,異功之可以轉入也。
且水生高原,氣化能出,肺氣将敗,故作渴不調。
此所以急去澤瀉,而生金滋水。
複崇土以生金,其苦心可不知哉。
)加生地柴胡五味,複等其分,名加味地黃丸,又名抑陰地黃丸。
治肝腎陰虛,耳内癢痛出水,或眼昏痰喘,或熱渴便澀等證。
(高鼓峰曰:又一變而為加味地黃丸,真愈出而愈奇矣。
柴胡從逍遙來,生地從固本來,五味仍合都氣。
其曰耳内癢痛出水,或眼昏痰喘,或熱渴便澀,而總為肝腎陰虛,則知陰虛半由火郁而緻也,故用柴胡以疏之。
郁火非生地不能涼,故用生地。
用五味,仍瀉丁以補金,補金以生水也。
曰抑陰,為郁火太盛,非疏之不可,疏之所以抑之。
生地涼血,便有瀉義,瀉之所以抑之也。
)加五味生地當歸,名抑陰腎氣丸。
治諸髒虧損,胸膈痞悶,發熱,潮熱,晡熱,或寒熱往來,五心煩熱。
或口幹作渴,月經不調,或筋骨酸倦,飲食少思。
或頭目不清,痰氣上壅,咳嗽晡甚。
或小便赤數,兩足熱痛,或腰膝痿軟,肢體作痛等證。
去澤瀉,加川楝子當歸使君子川芎,以赤茯苓換白茯苓,名九味地黃丸,治腎疳。
加柴胡芍藥,名疏肝益腎湯。
治胃脘痛而大便燥結者,此肝血虛也,逍遙散所不俞者,此方妙。
加當歸芍藥柴胡棗仁山栀,名滋水清肝飲。
治胃脘燥痛,氣逆左肋上,嘔吐酸水,忽熱忽止等證。
左歸丸 (景嶽)治真陰腎水不足,不能滋養營衛,漸至衰弱。
或虛熱往來,自汗盜汗。
或神不守舍,血不歸原。
或遺淋不禁,或口燥舌幹,或腰酸腿軟。
或昏暈眼花,耳聾。
凡精髓内虧,津液枯竭等證,俱宜速壯水之主,以培左腎之元陰,而精血自充矣,此方主之。
大懷熟(八兩)山藥萸肉枸杞菟絲子(制)鹿角膠(敲碎炒珠四兩)牛膝(酒洗蒸熟清湯,或淡鹽膠枸杞加女貞兩。
如大便燥仲三兩,鹽水兩,龜膠不必用皆見之不明爾。
左歸飲 (景嶽)治腎水幹枯,虛水上蒸脾胃,陰土受虧,以緻飲食不進,大便燥結。
甚至三陽癃閉,将成噎膈。
治之于早,無不愈也。
嘗以此方加歸芍,治傷寒舌黑唇焦,大渴引飲。
此必服攻伐寒涼之藥過多也,此方救之。
治瘧疾而兼燥證,熱重寒輕者,此方更宜。
熟地(三四錢或加至一二兩)山藥甘枸杞(二錢)茯苓(錢半)炙甘草(一錢)萸肉(一二錢畏酸者少用之)如肺熱而煩者,加麥冬二錢。
血滞者,加丹皮二錢。
心熱而躁者,加元參二錢。
血熱妄動者,加生地三四錢。
陰虛不甯者,加女貞子二錢。
上實下虛者,加牛膝者,加地骨皮二錢。
此壯水之劑,乃一陰煎四陰煎之主方也。
(按六味乃虛中挾濕熱而滞者宜之。
若純虛者,無取澤瀉之洩,丹皮之涼也,宜以此甘純之劑平補之。
) 一陰煎 (景嶽)此治水虧火勝之劑,故曰一陰。
凡腎水真陰虛損,而脈證多陽,虛火發熱,及陰虛動血等證。
或瘧疾傷寒,屢散之後,取汗既多,脈虛氣弱,而煩渴不止,潮熱不退者,此以汗多傷陰,水虧而然也,皆宜用此,加減主之。
熟地(三五錢)生地白芍藥麥冬丹參(二錢)杜仲(錢半)甘草(一錢)如火盛躁煩仁當歸各一二錢。
以澀之, 二陰煎 (景嶽)此治心經有熱,水不制火之病,故曰二陰。
凡驚狂失志,多言多笑,或瘍疹,煩熱,失血等證,此方主之。
生地(三四錢)麥冬(二三錢)棗仁(二錢)元參茯神木通(錢半)黃連(一二錢)生或天花粉一錢五分。
三陰煎 此治肝脾虛損,精血不足,及營虛失血等證,故曰三陰。
凡中風血不養筋,及瘧疾邪散,而寒熱猶不能止,是皆少陽厥陰,陰虛血少之病。
微有火者,宜一陰煎,無火者,此方主之。
當歸(二三錢)熟地(三五錢)芍藥(酒炒)棗仁(二錢)人參(随宜)炙甘草(一錢)如嘔惡者,加煨姜三五片。
汗多煩躁,加五味子十四粒。
汗多氣虛者,加黃一二錢。
小腹隐痛,加枸杞一二錢。
如有脹悶,加陳皮一二錢。
如腰膝筋骨無力,加杜仲牛膝。
四陰煎 此保肺清金之劑,故曰四陰。
治陰虛勞損,相火熾盛,津枯煩渴,咳嗽吐衄,多熱生地(三四錢)麥冬芍藥百合(二錢)生甘草(一錢)沙參(二錢)茯苓(錢半)如夜花粉亦可。
如金水不能相滋而幹燥者,加熟地三五錢。
如多汗不眠,神魂不甯。
加棗仁二錢。
如多汗兼渴,用之。
如血少經遲,枯澀不至者,加牛膝二錢。
如血熱吐衄,加茜
此郁怒傷肝脾,血虛氣滞為患。
(高鼓峰曰:六味丸,薛氏一變而為滋腎生肝飲,用六味減半分兩。
而加柴胡五味白術當歸甘草,合生金以制木也。
以制為生,天地自然之序也。
)去山萸,而加柴胡歸尾生地五味,辰砂為衣,名滋陰腎氣丸。
治目神水寬大漸散,或如霧露中行,漸觀空中有黑花,視物二體,久則光不收,及内障。
神水淡白色。
(高鼓峰曰:又一變而為滋陰腎氣丸,獨去山茱萸,而加柴胡歸尾生地五味,仍合逍遙都氣,腎肝同治。
用歸尾生地者,行瘀滞也,柴胡疏木氣也,去芍藥,恐妨于行之疏之也。
名滋陰者,厥陰也。
皆用五味者,雖合都氣,然實防木之反克,瀉丁之義也。
去山茱萸,不欲強木也。
)去澤瀉,而用參歸術陳皮甘草五味麥冬,名人參補氣湯。
治腎水不足,虛火上炎,咳嗽膿血,發熱作渴,小便不調等證。
(高鼓峰曰:又一變而為人參補氣湯,其義愈變化無窮,真有遊龍戲海之妙。
夫白術之與六味,其功相反,焉得合之。
曰:從合生脈來,則有自然相通之義。
借茯苓以合五味異功之妙,用歸以合養血之奇,其不用澤瀉者,蓋為發熱作渴,小便不調,則無再竭之理。
理無再竭,盒飯急生,生脈之所由來,既當生脈,異功之可以轉入也。
且水生高原,氣化能出,肺氣将敗,故作渴不調。
此所以急去澤瀉,而生金滋水。
複崇土以生金,其苦心可不知哉。
)加生地柴胡五味,複等其分,名加味地黃丸,又名抑陰地黃丸。
治肝腎陰虛,耳内癢痛出水,或眼昏痰喘,或熱渴便澀等證。
(高鼓峰曰:又一變而為加味地黃丸,真愈出而愈奇矣。
柴胡從逍遙來,生地從固本來,五味仍合都氣。
其曰耳内癢痛出水,或眼昏痰喘,或熱渴便澀,而總為肝腎陰虛,則知陰虛半由火郁而緻也,故用柴胡以疏之。
郁火非生地不能涼,故用生地。
用五味,仍瀉丁以補金,補金以生水也。
曰抑陰,為郁火太盛,非疏之不可,疏之所以抑之。
生地涼血,便有瀉義,瀉之所以抑之也。
)加五味生地當歸,名抑陰腎氣丸。
治諸髒虧損,胸膈痞悶,發熱,潮熱,晡熱,或寒熱往來,五心煩熱。
或口幹作渴,月經不調,或筋骨酸倦,飲食少思。
或頭目不清,痰氣上壅,咳嗽晡甚。
或小便赤數,兩足熱痛,或腰膝痿軟,肢體作痛等證。
去澤瀉,加川楝子當歸使君子川芎,以赤茯苓換白茯苓,名九味地黃丸,治腎疳。
加柴胡芍藥,名疏肝益腎湯。
治胃脘痛而大便燥結者,此肝血虛也,逍遙散所不俞者,此方妙。
加當歸芍藥柴胡棗仁山栀,名滋水清肝飲。
治胃脘燥痛,氣逆左肋上,嘔吐酸水,忽熱忽止等證。
左歸丸 (景嶽)治真陰腎水不足,不能滋養營衛,漸至衰弱。
或虛熱往來,自汗盜汗。
或神不守舍,血不歸原。
或遺淋不禁,或口燥舌幹,或腰酸腿軟。
或昏暈眼花,耳聾。
凡精髓内虧,津液枯竭等證,俱宜速壯水之主,以培左腎之元陰,而精血自充矣,此方主之。
大懷熟(八兩)山藥萸肉枸杞菟絲子(制)鹿角膠(敲碎炒珠四兩)牛膝(酒洗蒸熟清湯,或淡鹽膠枸杞加女貞兩。
如大便燥仲三兩,鹽水兩,龜膠不必用皆見之不明爾。
左歸飲 (景嶽)治腎水幹枯,虛水上蒸脾胃,陰土受虧,以緻飲食不進,大便燥結。
甚至三陽癃閉,将成噎膈。
治之于早,無不愈也。
嘗以此方加歸芍,治傷寒舌黑唇焦,大渴引飲。
此必服攻伐寒涼之藥過多也,此方救之。
治瘧疾而兼燥證,熱重寒輕者,此方更宜。
熟地(三四錢或加至一二兩)山藥甘枸杞(二錢)茯苓(錢半)炙甘草(一錢)萸肉(一二錢畏酸者少用之)如肺熱而煩者,加麥冬二錢。
血滞者,加丹皮二錢。
心熱而躁者,加元參二錢。
血熱妄動者,加生地三四錢。
陰虛不甯者,加女貞子二錢。
上實下虛者,加牛膝者,加地骨皮二錢。
此壯水之劑,乃一陰煎四陰煎之主方也。
(按六味乃虛中挾濕熱而滞者宜之。
若純虛者,無取澤瀉之洩,丹皮之涼也,宜以此甘純之劑平補之。
) 一陰煎 (景嶽)此治水虧火勝之劑,故曰一陰。
凡腎水真陰虛損,而脈證多陽,虛火發熱,及陰虛動血等證。
或瘧疾傷寒,屢散之後,取汗既多,脈虛氣弱,而煩渴不止,潮熱不退者,此以汗多傷陰,水虧而然也,皆宜用此,加減主之。
熟地(三五錢)生地白芍藥麥冬丹參(二錢)杜仲(錢半)甘草(一錢)如火盛躁煩仁當歸各一二錢。
以澀之, 二陰煎 (景嶽)此治心經有熱,水不制火之病,故曰二陰。
凡驚狂失志,多言多笑,或瘍疹,煩熱,失血等證,此方主之。
生地(三四錢)麥冬(二三錢)棗仁(二錢)元參茯神木通(錢半)黃連(一二錢)生或天花粉一錢五分。
三陰煎 此治肝脾虛損,精血不足,及營虛失血等證,故曰三陰。
凡中風血不養筋,及瘧疾邪散,而寒熱猶不能止,是皆少陽厥陰,陰虛血少之病。
微有火者,宜一陰煎,無火者,此方主之。
當歸(二三錢)熟地(三五錢)芍藥(酒炒)棗仁(二錢)人參(随宜)炙甘草(一錢)如嘔惡者,加煨姜三五片。
汗多煩躁,加五味子十四粒。
汗多氣虛者,加黃一二錢。
小腹隐痛,加枸杞一二錢。
如有脹悶,加陳皮一二錢。
如腰膝筋骨無力,加杜仲牛膝。
四陰煎 此保肺清金之劑,故曰四陰。
治陰虛勞損,相火熾盛,津枯煩渴,咳嗽吐衄,多熱生地(三四錢)麥冬芍藥百合(二錢)生甘草(一錢)沙參(二錢)茯苓(錢半)如夜花粉亦可。
如金水不能相滋而幹燥者,加熟地三五錢。
如多汗不眠,神魂不甯。
加棗仁二錢。
如多汗兼渴,用之。
如血少經遲,枯澀不至者,加牛膝二錢。
如血熱吐衄,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