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

關燈
點。

     [第三十一門]清韻湯 滁州沈司理傳。

     縮砂仁(三兩)石菖蒲(一兩)甘草(半兩,炙)上為細末,入鹽少許,沸湯點服。

     枨湯枨子(十個)幹山藥(一兩)甘草(二兩)鹽(四兩,炒用)鹽白梅(四兩,捶破去仁,不去核)上先用枨子,山藥,甘草,白梅一處研細,捏作餅子,焙幹,再碾為細末,入檀香半兩尤佳。

    一方入生姜二兩。

     [第三十一門]橄榄湯 百藥煎(三兩,細切作片子)檀香(锉焙)白芷(各半兩)甘草(炙,一兩半)上為細末,沸湯點。

     [第三十一門]八神湯 神曲(炒)麥(炒)甘草(炙,各三兩)丁香(一分)胡椒(一分)鹽(三兩)生姜(四兩上件除丁香、胡椒二味外,餘藥共一處,浸一宿,次日焙幹,連丁香、胡椒同碾為末,沸湯點。

     橘香湯,治一切氣滞,心腹刺痛,寒氣痞結,善解宿醒。

    川姜(七錢半,炮,刮淨秤,锉如面者良)陳皮(一兩,湯浸洗,去白,焙幹秤)縮砂仁(七錢半,面裹煨)胡椒(七錢半,揀淨)甘草(一兩半,炙,刮去焦者秤)桔梗(一兩半,去須)鹽(二兩,炒幹,須是無泥者,如味淡,更以意加之)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沸湯點。

     [第三十一門]幹木瓜湯 紫蘇(五兩,切)生姜(三斤,切)鹽(三斤)木瓜(十斤,去穣,切作片子)上件将鹽入在三味内,一處拌和勻,淹兩日,曬幹,為細末,入在瓶子内收之,吃時湯末一斤,甘草三兩,炙為末,入在湯内如常點。

     [第三十一門]桂漿法 夏日飲之,解渴消痰,氣味香美,格韻絕高,桂末二兩,桂須四兩,去粗皮,無二兩,白沙蜜一升,以水二鬥先煎取一鬥,待冷入新瓷瓶中,後下二味攪二、三百轉令先以油單一重覆上,加紙七重,以繩底,蠟紙蜜封泥七日,出井熟矣! [第三十一門]濕烏梅荔枝湯 烏梅(三十個,大而有肉者,先以湯浸三、五次,去酸水,取肉爛碾,與糖同熬)桂末(半兩,入湯内)球糖(一斤,臨時添減,與梅同熬得所即止)生姜(半斤,取汁,加減多少用上件熬成膏,看可便住火,用湯或水調點止渴,甚妙,密封瓶器。

     [第三十一門]暗香湯 清神爽氣。

     香附子(一兩,揀大而無皮者,炒)縮砂仁(一兩半,炒)木香(一分)檀香(一錢)甘草上件六味同為細末,入鹽點服,不拘時。

     [第三十一門]桂香湯 圓通能首座。

     桂花(三升,淨揀去青柄子,細研,以瓷以磁器盛貯,覆合略蒸,花須就樹摘,墜地者不可)幹上為細末,同?量入炒鹽盛貯,莫令漏氣,如常法點。

     [第三十一門]洞庭湯 趙師濃。

     細皮黃橘子一斤,于淨盆内,以一小貼子就盆内薄切,去核留汁,生姜去皮,半斤,甘草四兩,搗碎,鹽三兩,一處拌,罨一、兩宿,取出焙,再以橘汁浸,滲盡為度,焙幹為細末,如常法點。

    若更添神曲炒,麥炒,各四兩,以拌橘汁,即不須再浸,尤妙。

    風流醞藉非其他洞庭湯可比,以其不去橘肉故也。

     [第三十一門]煎甘草膏子法 鳳栖長老子照方。

     好粉甘草一斤,慢火上炙黃,細锉碾為粗末,以百沸湯五、六碗泡,着竹杖兒攪成濃汁,生油少許,乘熱擦了,入甘草汁,煎數十沸,以鹽一斤,将汁就化開,紗片濾去鹽滓,再熬成膏子,如米飲相似,投以幹瓶器内,臨時修合,每用膏子一升入煎項藥。

    大率一斤甘草,熬成膏子可分作五料,不必限以五升也。

     [第三十一門]檀香湯膏子 一升檀香細末,三錢胸麝,各一百文,研細,入生姜自然汁三兩點,同碾,投點時用少許湯化開飲。

     [第三十一門]丁香湯 入丁香細末三錢,餘根據前法。

     [第三十一門]辰砂湯 入辰砂細末二,三錢,看顔色如何,腦麝并根據前法。

     [第三十一門]胡椒湯 入胡椒細末一兩,腦麝并根據前法。

     [第三十一門]縮砂湯 入縮砂細末二兩半,丁香,幹姜細末各少許,不用腦麝。

     [第三十一門]茴香湯 入炒黃茴香細末一兩,檀香,白姜細末各少許,不用腦麝,以上更看滋味如何,随減。

     是齋百一選方跋 餘受箕裘之業,得以廁教谕諸賢之末,榮亦甚矣,思所以報國家渥恩之萬一者,才弱力乏不所緻王實了謄質,以授剞劂,苟有據此書以愈起廢,奏回天之功者,乃餘之志足以KT滿矣。

    如着書之始末 寬政十一年,歲在屠維協洽臯月端陽前一日,東都醫官千田恭子敬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