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

關燈
次入甘草,鹽,一處研如泥,拍作薄餅子,一日焙幹,碾羅為細末,經宿即色不白。

     [第三十一門]韻姜湯 彥僧錄韻姜湯。

     生姜(一斤)甘草(五兩)鹽(六兩)縮砂仁(二兩)上先以甘草炙過,同姜、鹽為碎塊子,同淹一宿,焙幹,乘熱罨縮砂一宿,為細末,湯點如常服。

     [第三十一門]紫姜湯 生姜(一斤,片切,慢火炒令熟)舶上丁香皮(二兩)甘草(二兩,锉鹽三兩,炒)丁香上件攪,焙幹為度,搗羅為末。

     [第三十一門]鳳池湯 又名造化湯,臘中合伏中方可成,伏中合臘中方可成,故名造化湯。

     肥烏梅(去仁,留核)甘草鹽每合時三味各以一斤為準,炒鹽尤好,等分不焙,先以烏梅,甘草杵為粗末,次以鹽一處拌勻,入罐子實按收起,須臘月或伏内合,半年後方取出,焙幹,為細末,如常點,夏月最宜飲水。

     [第三十一門]溫中湯 燕賢仲侍郎方。

     縮砂仁(二兩)甘草(三兩,炙)鹽(三兩,炒)丁香(一分)生姜(去皮,半斤)上将姜搗碎,與縮砂,甘草,鹽一處拌勻,淹一宿,焙幹,次入丁香,同為細末,湯點下,一方隻用甘草一兩。

     [第三十一門]四須生姜湯 胡運使秉彜方。

     神曲(四兩)生姜(半斤,肥嫩者,淨洗,細擦,與神曲同和作餅,焙幹)草豆蔻(一兩半,炮熟,去皮稱)大麥(一兩,微炒)甘草(一兩半,炙)上搗羅為細末,如常入鹽少許,沸湯點下。

     [第三十一門]禦愛靈黍湯 大小麥(各二升)甘草(四兩,炙)縮砂仁(一兩半)生姜(一斤,帶皮薄切)鹽(六兩,上将大小麥炒熟,入諸藥,焙幹為細末,以瓷器内盛,食前後皆可服,暖脾克化宿飲甚佳。

    大小麥恐有粗皮難服,先别多碾取淨末用,加肉豆蔻八枚尤佳。

     [第三十一門]生姜湯 生姜(一斤,不去皮,薄切)甘草(四兩,炒)鹽(六兩)麥(炒)神曲(炒,各二兩)上同淹一宿,略炒或焙幹為末,沸湯點服。

     [第三十一門]煮香湯 木香丁香檀香沉香人參(各二兩)甘草(一兩)槟榔(半兩)白茯苓(去皮,二兩)上八味細锉,以好水二升同煎煮,令水盡為度,或于銀器内貯,重湯幹窨尤妙,先擇軟爛者,切焙令半幹,入體燥者一處焙幹,搗羅為末,不入鹽,加茶點。

    一方入藿香半兩。

     [第三十一門]幹豉湯 又名元夜湯。

     好鹽豉(一斤,焙幹,别搗羅為細末)莳蘿茴香馬芹子(各半兩)椒(半兩,去目,炒幹)幹茵陳(一兩)鹽(五兩,炒幹)幹姜(半兩,炮)甘草(半兩,炒)上同作細末,與豉末再入臼杵勻,以馬尾羅隔令極勻,每點入KT頭燥子任意,不用亦可,隻如湯點服。

     [第三十一門]龍砂湯 縮砂仁(七兩,去白膜)丁香(一兩二錢)甘草(二兩,锉鹽三兩半)上先以文武火炒鹽幹,次下甘草粗末候黃下細末,次下縮砂,微炒香熟,急傾入瓷罐内,罐子中先入丁香,然後以濃紙急閉令密,不得透氣,候冷取出,為細末點之。

     桂花湯,療一切冷氣不散,心腹疼痛,嘔逆惡心,胸膈不利,脅肋滿,飲食無味。

     桂心(生)甘草(锉)幹姜(生,各九兩)鹽(一十四兩)縮砂仁(三兩半,生)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白湯點,并吃三服,立有神效。

    川芎湯。

    川芎(一兩)甘草菖蒲縮砂仁(上等分,于铫子内紙襯炒微黃,同為細末,入鹽點服。

    ) [第三十一門]小煮香湯 香附子(四兩,不去皮,隻洗淨,略于砂盆内擦去毛,川水三升煮)草果仁(一兩,取仁)縮砂仁甘草(各一兩)丁香(一分)檀香(半兩)上件一處,先煮香附子,次用餘藥同煮幹,切香附子碎,焙幹為細末,入鹽點服。

     [第三十一門]醍醐湯 成都保福院僧寶月方。

     神曲官桂幹姜(煨,各二兩)鹽(十兩,炒過)甘草(七兩,淨者)烏梅(八兩,淨洗上先将内五味焙幹,搗羅為細末,後入炒鹽滾,合作一處,用新淨瓷罐收,白湯點下。

     [第三十一門]雞舌香湯 張仲寶宿直方。

     良姜幹姜(以上二味細锉,以麻油搽過,慢火炒令,紫色為度,各一兩)茴香(半兩)甘上為細末,點服,每料加胡椒半兩,尤佳! [第三十一門]韻梅湯 半黃梅(一百個,捶去核與仁)青椒(四兩,揀淨秤)姜(一斤,去皮研)甘草(四兩,炙,為末上于淨盆中一處拌勻,安烈日中曬半月,以色變稍紫為度,更約度稀稠得所為佳,如遇陰雨,展日候熟,安淨器中,每用少許,沸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