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五

關燈
)烏梅(七個)鹽(七錢匕)上水一碗半,煎至一碗,熱洗。

    二方相須用之,無不即效。

     [第二十三門]治陰瘡 坯子胭脂真綠豆粉上同研勻,敷之。

     [第二十三門]治奔豚氣 褚日新傳,謝景愚家方。

     诃黎勒槟榔(雞心者,各五個)上各将兩個半炮過帶性,餘兩個半隻生用,并切作咀,分四服,用水二大盞,入新紫蘇三十葉,若陳者添十葉,煎至八發,通口遇發時半饑半飽服,急時不拘時。

     [第二十三門]茴香金鈴丸 治奔豚氣,馬夢山府判方。

     金鈴子(每個锉作四片,用僵蠶半兩去絲嘴同炒,令香熟,去僵蠶不用)茴香(微炒)馬蔺花吳茱萸(湯洗七次,炒令香熟)石茱萸(酒浸,炒令香熟)山茱萸青皮陳皮(以上上件為細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酒、鹽湯食前服。

     [第二十三門]治奔豚氣 葉道人二方。

     木饅頭(幹者,四兩,細锉,先以皮入铫子炒,次下子,并炒黃色)茴香(二兩,炒)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酒調下。

     [第二十三門]治奔豚氣 以酒醋各三分盞,煎吳茱萸十餘粒,候三、兩沸,用調平胃散三錢,空心服。

    此藥親曾服,果有功效,但不能去根。

     [第二十三門]養氣湯 散寒氣,亦治奔豚。

     茴香(炒)丁香(各半兩)良姜(三兩,麻油炒)甘草(三錢,炙)白豆蔻仁(四錢)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沸湯調下,食前服。

     [第二十三門]去鈴丸 一名資政丸,王吉老傳。

     杜茴香一斤,以老生姜二斤,取自然汁浸茴香一夜,約姜汁盡入茴香内,以好青鹽二兩同炒赤,取出,焙燥,碾羅為末,無灰酒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食前服三十丸或五有效。

    尋常治疝氣藥,多是疏導,久而未有不為害者,此藥用姜汁專一發散,而無疏導之害,此 [第二十三門]三增茴香丸 治腎與膀胱俱虛,為邪氣搏結,遂成寒疝,伏留不散,臍腹撮痛,陰核偏大,重墜滋長,有妨行步,瘙癢不止,時行黃水,浸成瘡瘍,或長性肉,累治不痊,結,陰陽不通,外腎腫脹,冷硬如石,漸漸醜大,皆由頓服熱藥内攻,或因兜取此藥溫導陽氣,漸退寒邪,補虛消疝,暖過三料,必有神功。

    唐仲舉傳第一料:茴香(舶上者用海鹽半兩,同炒焦黃,和鹽稱)川楝子(炮,去核)沙參(洗锉木香洗,各一兩)上為細末,以水煮米粉,稠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酒或鹽湯下,空心食前,日進三服。

    小病此一料可安,才盡便可服第二料。

     第二料加下項藥:荜茇(一兩)槟榔(半兩)上入前件藥,共六味,重五兩半,細末,根據前法糊丸、湯使、丸數服之,若病大未愈,便服第三料。

     第三料又加下項藥:白茯苓(四兩,緊小實者,去黑皮)黑附子(半兩,炮,去皮臍秤,或加作一兩)上通前件藥,共八味,重十兩,并根據前法糊丸、湯使、丸數服之,加至三十丸,新久大病,不過此三料可愈。

    小腸氣發頻及三十年者,寒疝漸至栲栳大者,皆可消散,神效。

     [第二十三門]透經散 治下部諸疾,夏宮醫二方。

     川楝子(二兩,锉,炒,入巴豆二十粒、吳茱萸一兩,同炒焦赤色,去巴豆茱萸)茴香(微炒)沉香胡椒全蠍(微炒,各半兩)縮砂(二兩,連皮炒燥,去皮用)木香(一兩,不見火)玄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前酒調服。

     [第二十三門]消堅丸 牡丹皮桂心(各二兩)川烏(炮,去皮尖)桃仁(各一兩,麸炒黃,去皮尖,别研)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下。

     [第二十三門]川楝子丸 凡一切下部之疾,悉皆治之,腫痛縮小雖多年,服此永去根本。

     川楝子(一斤淨肉,四兩用麸一合、斑蝥四十九個同炒,麸黃色為度,去麸、斑蝥不用;四兩同炒,麸黃色為度,去麸、巴戟不用;四兩用鹽一兩、茴香一兩同炒,黃色為度,去鹽、茴香不用)木香破故紙(炒香為度,各一兩)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鹽湯下,甚者日進三、兩服,空心食前服。

     [第二十三門]金鎖丹 治小便白濁金鎖丹,華宮使方續添真山茱萸(紅肥者,不以多少)上以大蘿蔔切下青蒂,剜作甕兒,以茱萸實盛,卻用蒂蓋竹丁劄定,于飯内蒸,蘿蔔軟爛為度,取出不用蘿蔔,以茱萸曬幹,為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粒,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