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醒 全文
關燈
小
中
大
與種。
然聽其自出。
則更難矣。
宜贈以稀痘藥。
數服後。
令其再詣師驗看。
若轉為紅色。
則又宜亟為之種矣。
此外如病後。
或現有病。
或未及周歲。
皆當緩種。
必俟其氣血和平。
始與之種。
除此以往。
無不可種之兒也。
稀痘藥方附後。
消毒救苦湯 羌活防風連翹生地酒黃柏升麻麻黃根(各五分)川芎本柴胡葛根生黃芩酒黃芩蒼術(各二分)細辛生甘草白術陳皮紅花蘇木(各一分)當歸身黃連(各三分)吳茱萸(半分) 共為粗末。
周歲之兒。
每用三錢。
兩三歲者用五錢。
于四立前一日。
東流水煎。
調制朱砂服。
制朱砂法用當歸川芎升麻甘草(各六兩) 東流水六大碗。
新砂鍋。
桑柴文火煎減半。
傾出。
濾去渣。
用好朱砂四兩。
絹包線紮。
懸胎離砂鍋底寸許。
挂定。
将前所濾之湯。
陸續入于鍋内。
桑柴火緩煮。
俟湯将幹。
取起研極細末。
一歲一分。
下苗後。
必以七日。
五髒傳遍而後發熱為則。
然亦有六日而即熱者。
亦有九日十一日而始熱者。
此其常也。
若發熱于五日以前。
此際苗氣尚未傳遍。
熱何由作。
必因将護不慎。
緻犯外感内傷。
或已染時行之氣。
而欲出天花也。
與種痘無涉。
種師宜豫申明其說焉。
若逾十一日不熱。
宜更為補種。
【附方】 柴葛桂枝湯主表散痘熱。
柴胡幹葛桂枝防風白芍甘草人參 水一盞。
加生姜三片。
煎七分溫服。
表虛加黃。
溫中益氣湯氣血雙補。
疏通隧道。
并達四肢。
人參白術(炒各五分)生黃(八分)歸身白茯苓(各六分)甘草(炙)川芎(各四分)白芷防風(各四分)木香官桂(去粗皮各二分)山楂肉(六分) 生姜一片。
棗一枚去核。
水一大鐘。
煎四分溫服。
參内托散痘虛發癢。
或不化膿。
或為倒靥。
人參黃(蜜炙)當歸川芎濃樸(姜制)防風桔梗(炒)白芷紫草官桂(去粗)皮木香甘草(各等分) 糯米一撮。
水煎。
色淡白者。
去防風紫草白芷。
宜多加糯米。
一方有芍藥。
十宣散調氣補血。
内托瘡毒。
五日後必用之方也。
亦治癰疽。
人參黃當歸(各二錢)川芎防風桔梗白芷炙草濃樸(各一錢)桂心(三分) 上為細末。
每服一錢。
或二錢。
木香湯調下。
實表解毒湯 人參黃當歸生地甘草白芍柴胡升麻片芩(酒炒)元參地骨皮 上入薄荷葉少許。
淡竹葉十片。
水煎。
保元湯治痘瘡氣虛陷者。
人參(二三錢)甘草(炙一錢)肉桂(五七分)黃(二三錢灌膿時酒炒回漿水一鐘半。
加糯米一撮。
煎服。
此藥煎熟。
加人乳好酒各半盞。
和服更妙。
酌宜用之。
頭額不起。
加川芎(三五分)。
面上。
加升麻(三四分)。
胸腹。
加桔梗(三四分)。
腰膝。
加牛膝(四分)。
四肢不起。
加桂枝(二三分)。
嘔惡。
加丁香(三四分)。
元氣虛寒。
加大附子(制七八分。
或一錢)。
養衛化毒湯 人參黃(炙)桂枝甘草當歸 上水煎服。
人參敗毒散治時疫疹。
人參茯苓枳殼甘草川芎羌活獨活前胡柴胡桔梗(各等分) 水一鐘半。
姜三片。
煎服。
升麻葛根湯解發痘毒。
升麻葛根白芍甘草各等分 水一鐘。
煎七分溫服。
搜毒煎解痘疹熱毒熾盛。
紫黑幹枯。
煩熱便結。
純陽等症。
紫草地骨皮牛蒡子(研)黃芩木通連翹蟬蛻芍藥(各等分) 水一鐘半。
煎服。
表熱者加柴胡。
四味消毒飲治痘瘡熱盛。
毒瓦斯壅遏。
無問前後皆可服。
人參甘草(炙)黃連牛蒡子(各等分) 上為粗末。
每服一錢。
加姜一片。
水一盞。
煎四分去滓。
溫服不拘時。
鼠粘子湯治痘稠身熱毒盛。
服此以防青幹黑陷。
并治疹稠密。
牛蒡子(炒研)歸身黃甘草(炙)柴胡黃芩(酒炒)連翹地骨皮 水煎服。
熱退則止。
芎歸湯養營起痘。
當歸川芎(減半) 上為細末。
每服一錢。
紅花湯調服。
六物煎治痘疹血氣不充。
随症加減用之。
神效不可盡述。
甘草(炙)當歸熟地(或用生地)川芎(三四分不宜多)白芍(俱随宜加減)人參(或有或無随虛實用之氣不虛者不必用) 水煎服。
如發熱不解。
或痘未出之先。
宜加柴胡以疏表。
或加防風佐之。
如見點後。
痘不起發。
或起而不灌。
或灌而漿薄。
均宜單用此湯。
或加糯米人乳好酒肉桂。
以助營氣。
如氣虛癢不起。
加川山甲炒用。
如紅紫血熱不起。
宜加紫草。
或犀角。
如脾氣稍滞。
宜加陳皮山楂。
如胃氣虛寒多嘔者。
加幹姜炒用。
或加丁香。
如腹痛兼滞者。
加木香陳皮。
表虛氣陷不起。
或多汗者。
加黃。
氣血俱虛。
未起未灌而先癢者。
加肉桂白芷。
如元氣大虛。
寒戰切牙。
洩瀉。
宜去芍藥。
加黃。
大附子幹姜肉桂。
羌活散郁湯治實熱壅盛郁遏。
不得達表。
氣粗喘滿。
腹脹煩躁狂言谵語。
睡卧不甯。
大小便秘。
毛豎面浮。
眼張若怒。
并有神效。
并為風寒外搏。
出不快者同治。
防風羌活白芷荊芥桔梗地骨皮川芎連翹甘草紫草大腹皮鼠粘子 上為粗末。
水一鐘。
燈心十四根。
煎六分溫服。
涼血養營煎治痘瘡血虛血熱。
地紅熱渴。
或色燥不起。
及便結溺赤。
凡陽盛陰虛等症。
悉宜用此。
生地當歸白芍生甘草地骨皮紫草黃芩紅花 水一鐘半。
煎服。
量兒大小加減用之。
渴加天花粉。
肌熱無汗。
加柴胡。
熱毒盛者。
加牛蒡子木通連翹之屬。
血熱毒不透者。
加犀角。
犀角散治痘瘡癰毒時毒。
熱盛煩躁多渴。
小便赤澀。
或赤。
犀角(鎊)甘草(炙各五分)防風黃芩(各一錢) 上為粗末。
每服二錢。
水一小盞。
煎五分。
溫服無時。
紫草快湯治痘疹血氣不足。
或血熱不能起發灌膿。
色不紅活。
紫草人參白術(炒)當歸川芎白芍茯苓甘草木通(等分) 上加糯米。
每服三五錢。
水煎。
參姜飲治脾肺胃氣虛寒。
嘔吐咳嗽氣短。
小兒吐乳等症。
人參(三五錢或倍之)甘草(炙三五分)幹姜(炮五分或一二錢或用煨生姜三五 水一鐘半。
煎七八分。
徐徐服之。
當歸丸治便堅三五日不通。
裡氣實而禀賦強者。
當歸(五錢)紫草(三錢)黃連(一錢五分炒)甘草(炙一錢)大黃(二錢 上以當歸紫草熬成膏。
下三味研為細末。
以膏和為丸。
如胡椒大。
三歲以下兒服十丸。
七八歲兒。
二十丸。
食前清米飲下。
漸加之以和為度。
退火丹治痘中狂妄神方。
滑石朱砂(飛各一錢)冰片(三厘) 共為細末。
冷水調一分服。
得睡少時。
神安氣甯。
痘轉紅活矣。
九味異功煎治痘瘡寒戰切牙。
倒陷嘔吐。
洩瀉腹痛。
虛寒等症。
用代陣氏十二味異功散等方。
人參(二三錢)黃(炙一二錢)附子(制一二錢)熟地(二三錢)甘草(炙七分或一錢)當歸(二三錢)肉桂(一錢)幹姜(炮一二錢)丁香(三五分或一錢) 上量兒大小加減用。
水一鐘半。
煎七分。
徐徐與服。
洩瀉腹痛。
可再加肉豆蔻(面炒一錢)或白術(一二錢)。
十二味異功散治元氣虛寒。
痘瘡色白。
寒戰切牙。
洩瀉喘嗽等症。
人參丁香木香肉豆蔻陳皮濃樸(各二錢五分)白術(炒)茯苓官桂(去粗皮各二錢)當歸(三錢五分)半夏(制)附子(制各一錢五分) 上為粗末。
每服二三錢。
姜棗水煎。
去渣服。
木香散治痘瘡虛寒多滞者。
木香丁香大腹皮人參桂心甘草(炙)半夏(制)诃黎勒赤茯苓青皮前胡(各等分) 上為粗末。
每服二三錢。
姜水煎。
去渣服。
薛立齋先生曰。
前方治痘瘡已出未愈之間。
其瘡不光澤。
不起發。
不紅活。
五七日内。
洩瀉作渴。
或肚腹作脹。
氣促作喘。
或身雖熱而腹脹。
足指冷。
或驚悸。
或汗出。
或寒戰切牙。
或欲靥不靥。
瘡不結痂。
或靥後腹脹。
洩瀉作渴。
此皆脾胃虛寒。
津液衰少。
急用此藥治之。
若誤認為實熱。
用寒涼之劑。
及飲蜜水生冷瓜果之類。
必不救。
張景嶽先生雲。
以上二方。
溫性有餘。
補性不足。
用治寒症則可用治虛症則不及也。
黃建中湯治諸虛羸瘠百病。
甘草(炙)桂枝生姜(等分)白芍(倍用)大棗膠饴(即麥芽糖)黃(炙) 上水煎減半去渣。
入膠饴。
更上微火消解。
溫服。
元參地黃湯治痘疹衄血。
元參生地黃丹皮栀子仁甘草升麻(各五分)白芍(一錢)蒲黃(炒五分) 水一鐘。
煎七分溫服。
本方宜減去升麻。
惡其上升也。
加陳墨汁和服。
黑色象水。
能制火也。
大厘清飲治積熱閉結。
小水不利。
或溺血蓄血。
腹痛淋閉等症。
茯苓澤瀉木通豬苓栀子枳殼車前子 水一鐘半。
煎八分。
食遠溫服。
如内熱甚者。
加黃芩黃柏龍膽草之屬。
如大便堅硬脹滿者。
加大黃。
調元湯 人參黃(炙)甘草(炙) 上水煎服。
按此即保元湯無肉桂者。
名為調元湯。
即東垣先生之黃湯也。
東垣用為小兒治驚之劑。
魏桂嚴用以治痘多效。
因美之。
名調元湯也。
蓋小兒元氣未充。
最易傷殘。
用此保全。
誠幼科王道之妙方。
但能因此擴充。
則凡氣分血分。
虛寒虛陷等症。
皆可随症增減。
無不可奏神效也。
葛根解毒湯治痘毒止渴良方。
葛根升麻(減半)生地麥冬天花粉(等分)甘草(減半) 上取糯米泔水一盞。
煎七分。
入茅根自然汁一杯服之。
黃芩湯治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發汗。
黃芩甘草(炙)白芍大棗 上水煎溫服。
若嘔者加半夏生姜。
按此方系治洩瀉。
第此症不多。
不可以此方誤治虛寒洩瀉也。
宜詳前熱論。
甘桔湯治一切風熱上壅。
咽喉腫痛。
甘草(二錢)桔梗(一錢) 水煎。
食後服。
喉中有痘。
初見點時痛甚者。
加牛蒡子。
人參麥門冬散治痘瘡微渴。
麥門冬(一錢)人參甘草(炙)白術(炒)陳皮濃樸(姜制各五分) 水煎溫服。
量兒增減。
薛氏曰。
此方治痘瘡熱毒。
氣虛宜用之。
若因氣虛作渴。
宜人參白術散。
雙解散治痘疹表裡俱實者。
防風川芎當歸連翹白芍薄荷大黃(各五分)石膏桔梗黃芩(各八分)荊芥穗白術(炒)桂枝(各二分)滑石(二錢四分)甘草(二錢) 水二鐘。
加生姜三片。
煎一鐘。
溫服無時。
六氣煎(方見辨驚風之誤論) 十全大補湯(方見辨驚風之誤論) 柴歸飲(方見辨驚風之誤論) 四物湯(方見虛論) 六味地黃湯(即地黃丸作煎劑方見熱論) 六君子湯(方見寒論) 五君子湯(方見寒論) 理中湯(方見寒論) 五味異功散(方見熱論) 四君子湯(方見熱論) 人參理中湯(即理中湯人參分量加重用方見寒論) 四順清涼飲(方見裡論) 柴胡飲子(方見實論) 辰砂六一散(方見辨驚風之誤論) 導赤散(方見實論) 胃關煎(方見寒論) 犀角地黃湯(方見辨驚風之誤論) 治疹論第十二 疹。
天行時毒之氣也。
亦禀受胎毒之氣也。
出于痘前者。
名奶疹子。
出于痘後者。
名正疹子。
要亦生人必不能免之數也。
初發熱時。
咳嗽噴嚏。
鼻流清涕。
面浮腮赤。
兩目胞腫。
眼淚汪汪。
有如醉狀。
或嘔惡。
或洩利。
或手掏眉目鼻面。
是即出疹之候也。
然必發熱五七日。
或多至十一二日。
始見疹子者。
宜徐徐升托表邪。
俾疹毒出盡。
則兒無事矣。
切忌妄汗妄下。
若妄汗。
則增其熱。
為鼻衄。
為咳血。
為口瘡咽痛。
為目赤痛。
為煩躁。
為大小便不通。
妄下。
則虛其裡。
為滑洩。
為下痢赤白。
為隐伏。
為喘逆。
多至不救。
慎之慎之。
主治之法。
輕者。
宜升麻葛根湯。
透邪煎。
柴歸飲之類主之。
重者。
宜金沸草散主之。
兼洩利者。
合升麻葛根湯。
去葛根。
加白芷主之。
若發熱至六七日。
明是疹子。
卻不見出。
此皮膚堅濃。
腠理閉密。
又或為風寒外襲。
或會有吐利。
乃伏也。
宜急用麻黃湯。
調柽葉散發之。
外用胡荽酒。
麻蘸戛之。
如一向未更衣者。
此毒甚于裡也。
以七物升麻丸解之。
若咳嗽不止。
上氣喘急。
面浮目胞腫者。
宜甘桔湯。
消毒散。
瀉白散。
三方合用。
若更兼熱盛煩渴。
加石膏知母黃芩天花粉之類主之。
若自汗出。
或鼻衄者。
不須止之。
但不可太過。
如汗太多。
人參白虎湯。
或黃連湯之類主之。
若衄太多。
元參地黃湯。
或茅花湯之類主之。
若吐甚者。
黃芩湯。
加茅根蘆根枇杷葉主之。
若利甚者。
黃芩湯吞香連丸主之。
若咽候腫痛者。
甘桔湯。
加元參牛蒡連翹。
或射幹鼠粘子湯之類主之。
既見疹後。
色貴通紅。
必以三日周身普遍而漸沒者為輕。
若色淡白者。
此心血不足也。
養血化湯主之。
若色太殷紅。
或微紫者。
此血分有熱也。
大青湯主之。
疹收之後。
清涕複來。
始為正候。
若疹既收後。
身有微熱。
不須施治。
若身熱太甚。
或日久不減者。
柴胡麥門冬散主之。
若發枯毛豎。
肉消骨立。
漸見羸瘦者。
柴胡四物湯主之。
若疹後發熱不除。
忽作搐者。
導赤散加人參麥門冬。
兼安神丸主之。
若疹後咳嗽者。
瀉白散。
合消毒散主之。
若咳甚氣喘。
甚至飲食湯水俱嗆出者。
門冬清肺湯。
加枇杷葉。
見血。
加茅根汁。
阿膠珠主之。
若疹後下痢赤白。
裡急後重。
日夜無度者。
黃芩湯。
兼香連丸主之。
虛者。
加人參。
滑者。
加椿根白皮。
俱于丸藥内加之。
大抵疹屬陽邪。
用藥最宜養陰。
然亦有屬虛寒者。
但當合色脈形證以治之。
始無贻誤。
若果熱甚氣粗。
渴而飲冷。
便秘溺澀。
脈象洪數有力。
悉宜按上法治之。
若神氣怠惰。
渴而飲湯。
二便調和。
脈象虛數。
即宜用歸芍養陰。
略加表托之品矧瀉痢氣喘。
尤多虛症乎。
斷不可泥為疹毒。
而不敢用補劑也。
慎之慎之。
【附方】 透邪煎凡麻疹初熱未出之時。
惟恐誤藥。
故雲未出之先。
不宜用藥。
然解利得宜。
則毒必易散。
而勢自輕減。
欲求妥當。
當先用此方為主。
當歸(二三錢)白芍(酒炒一二錢)防風(七八分)荊芥(一錢)甘草(炙七分)升麻(三分) 水一鐘半。
煎服。
如熱甚脈洪滑者。
加柴胡一錢。
此外凡有雜症。
俱可随宜加減。
加味金沸草散 旋複花(去梗)麻黃(去節水煮去沫曬幹)前胡(去蘆各七錢)荊芥穗(一兩)半夏(湯泡七次蘆汁拌炒)赤芍(各五錢)鼠粘子(炒)浮萍(各七錢) 上為末。
每服三錢。
生姜二片。
薄荷葉三五片。
煎。
麻黃湯 麻黃(去根節水煮去沫曬幹)升麻牛蒡子(炒)蟬蛻(洗淨去翅足)甘草(各一錢) 上加臘茶葉一錢。
為細末。
每服二三錢。
水一盞。
煎七分。
去渣服。
煩渴加石膏末四錢 柽葉散 柽。
亦名西河柳。
亦名垂絲柳。
青茂時。
采葉曬幹。
為末。
每服一二錢。
茅根煎湯調下。
胡荽酒辟穢氣。
使痘疹出快。
胡荽(一把)好酒(二盞) 上煎一兩沸。
令乳母每含一兩口。
噴兒遍身。
或噴頭面。
房中須燒胡荽香。
以辟除穢氣。
能使痘疹出快。
煎過胡荽懸房門上。
更妙。
按此酒惟未出之前。
及初報之時宜用之。
若起脹之後。
則宜避酒氣。
亦忌發散。
皆不可用也。
七物升麻丸 升麻犀角黃芩樸硝栀子仁大黃各二兩淡豉(二升微炒) 上共為末。
蜜丸如黍米大。
凡覺四肢大熱。
大便秘者。
少服十餘粒。
取微利為止。
消毒散治痘瘡六七日間。
身壯熱。
不大便。
其脈緊盛者。
用此藥微利之。
荊芥穗甘草(炙各一兩)牛蒡子(四兩并炒) 上共為粗散。
每用二三錢。
水一盞。
煎七分服。
人參白虎湯 人參甘草(各一錢)知母(三錢)石膏(五錢)粳米(一合) 上量兒大小。
水煎。
待米熟。
去渣溫服。
黃連湯 黃連麥冬(去心)當歸黃柏黃芩生地黃 上分量随宜。
水煎去渣。
調敗蒲扇灰服之。
茅花湯 茅花真郁金生地黃栀子仁黃芩 上水煎。
調百草霜服。
香連丸治熱瀉痢疾。
赤白膿血。
濕熱侵脾。
裡急後重。
黃連(淨十兩切如豆大)吳茱萸(淨五兩) 上二味。
用熱水拌和一處。
入瓷罐内。
置熱湯中。
頓一日。
取起同炒。
至黃連紫黃色為度。
去茱萸不用。
每制淨黃連一兩。
加木香二錢五分。
共為細末。
醋糊丸。
桐子大。
每服一二十粒。
量大小增減。
空心米飲下。
射幹鼠粘子湯治痘疹後癰疽瘡毒。
鼠粘子(二錢)升麻甘草射幹(各五分) 上锉散。
水一盞。
煎六分。
量大小服。
忌魚腥蔥蒜。
養血化湯 當歸生地黃紅花蟬蛻人參(各等分) 上锉細。
水一盞。
生姜一片。
煎六分去渣。
溫服無時。
大青湯 大青元參生地黃石膏知母木通甘草地骨皮荊芥穗(各等分) 上锉細。
水一盞。
淡竹葉十二片。
煎七分去渣。
量大小溫服。
柴胡麥門冬散 柴胡(五分)龍膽草(三分)麥門冬(八分)甘草(二分)人參元參(各五分) 上锉細。
水煎服 柴胡四物湯 柴胡人參當歸身黃芩川芎生地黃白芍地骨皮知母麥門冬淡竹葉上锉細。
水一盞。
煎七分去渣。
量大小溫服。
安神丸 黃連當歸身麥門冬白茯神甘草(各五錢)朱砂(一兩)龍腦(二分半) 上為極細末。
湯浸蒸餅。
和豬心血搗勻。
丸和黍米大。
每服十丸。
燈心湯下。
門冬清肺湯 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知母貝母桔梗款冬花甘草牛蒡子杏仁(去皮尖研)馬兜鈴桑白皮地骨皮(各等分)。
上锉細。
水一盞。
煎七分去渣。
量大小食後溫服。
升麻葛根湯(方見痘論) 柴歸飲(方見辨驚風之誤論) 甘桔湯(方見痘論) 瀉白散(方見熱論) 元參地黃湯(方見痘論) 黃芩湯(方見痘論) 導赤散(方見實論) (完)
然聽其自出。
則更難矣。
宜贈以稀痘藥。
數服後。
令其再詣師驗看。
若轉為紅色。
則又宜亟為之種矣。
此外如病後。
或現有病。
或未及周歲。
皆當緩種。
必俟其氣血和平。
始與之種。
除此以往。
無不可種之兒也。
稀痘藥方附後。
消毒救苦湯 羌活防風連翹生地酒黃柏升麻麻黃根(各五分)川芎本柴胡葛根生黃芩酒黃芩蒼術(各二分)細辛生甘草白術陳皮紅花蘇木(各一分)當歸身黃連(各三分)吳茱萸(半分) 共為粗末。
周歲之兒。
每用三錢。
兩三歲者用五錢。
于四立前一日。
東流水煎。
調制朱砂服。
制朱砂法用當歸川芎升麻甘草(各六兩) 東流水六大碗。
新砂鍋。
桑柴文火煎減半。
傾出。
濾去渣。
用好朱砂四兩。
絹包線紮。
懸胎離砂鍋底寸許。
挂定。
将前所濾之湯。
陸續入于鍋内。
桑柴火緩煮。
俟湯将幹。
取起研極細末。
一歲一分。
下苗後。
必以七日。
五髒傳遍而後發熱為則。
然亦有六日而即熱者。
亦有九日十一日而始熱者。
此其常也。
若發熱于五日以前。
此際苗氣尚未傳遍。
熱何由作。
必因将護不慎。
緻犯外感内傷。
或已染時行之氣。
而欲出天花也。
與種痘無涉。
種師宜豫申明其說焉。
若逾十一日不熱。
宜更為補種。
【附方】 柴葛桂枝湯主表散痘熱。
柴胡幹葛桂枝防風白芍甘草人參 水一盞。
加生姜三片。
煎七分溫服。
表虛加黃。
溫中益氣湯氣血雙補。
疏通隧道。
并達四肢。
人參白術(炒各五分)生黃(八分)歸身白茯苓(各六分)甘草(炙)川芎(各四分)白芷防風(各四分)木香官桂(去粗皮各二分)山楂肉(六分) 生姜一片。
棗一枚去核。
水一大鐘。
煎四分溫服。
參内托散痘虛發癢。
或不化膿。
或為倒靥。
人參黃(蜜炙)當歸川芎濃樸(姜制)防風桔梗(炒)白芷紫草官桂(去粗)皮木香甘草(各等分) 糯米一撮。
水煎。
色淡白者。
去防風紫草白芷。
宜多加糯米。
一方有芍藥。
十宣散調氣補血。
内托瘡毒。
五日後必用之方也。
亦治癰疽。
人參黃當歸(各二錢)川芎防風桔梗白芷炙草濃樸(各一錢)桂心(三分) 上為細末。
每服一錢。
或二錢。
木香湯調下。
實表解毒湯 人參黃當歸生地甘草白芍柴胡升麻片芩(酒炒)元參地骨皮 上入薄荷葉少許。
淡竹葉十片。
水煎。
保元湯治痘瘡氣虛陷者。
人參(二三錢)甘草(炙一錢)肉桂(五七分)黃(二三錢灌膿時酒炒回漿水一鐘半。
加糯米一撮。
煎服。
此藥煎熟。
加人乳好酒各半盞。
和服更妙。
酌宜用之。
頭額不起。
加川芎(三五分)。
面上。
加升麻(三四分)。
胸腹。
加桔梗(三四分)。
腰膝。
加牛膝(四分)。
四肢不起。
加桂枝(二三分)。
嘔惡。
加丁香(三四分)。
元氣虛寒。
加大附子(制七八分。
或一錢)。
養衛化毒湯 人參黃(炙)桂枝甘草當歸 上水煎服。
人參敗毒散治時疫疹。
人參茯苓枳殼甘草川芎羌活獨活前胡柴胡桔梗(各等分) 水一鐘半。
姜三片。
煎服。
升麻葛根湯解發痘毒。
升麻葛根白芍甘草各等分 水一鐘。
煎七分溫服。
搜毒煎解痘疹熱毒熾盛。
紫黑幹枯。
煩熱便結。
純陽等症。
紫草地骨皮牛蒡子(研)黃芩木通連翹蟬蛻芍藥(各等分) 水一鐘半。
煎服。
表熱者加柴胡。
四味消毒飲治痘瘡熱盛。
毒瓦斯壅遏。
無問前後皆可服。
人參甘草(炙)黃連牛蒡子(各等分) 上為粗末。
每服一錢。
加姜一片。
水一盞。
煎四分去滓。
溫服不拘時。
鼠粘子湯治痘稠身熱毒盛。
服此以防青幹黑陷。
并治疹稠密。
牛蒡子(炒研)歸身黃甘草(炙)柴胡黃芩(酒炒)連翹地骨皮 水煎服。
熱退則止。
芎歸湯養營起痘。
當歸川芎(減半) 上為細末。
每服一錢。
紅花湯調服。
六物煎治痘疹血氣不充。
随症加減用之。
神效不可盡述。
甘草(炙)當歸熟地(或用生地)川芎(三四分不宜多)白芍(俱随宜加減)人參(或有或無随虛實用之氣不虛者不必用) 水煎服。
如發熱不解。
或痘未出之先。
宜加柴胡以疏表。
或加防風佐之。
如見點後。
痘不起發。
或起而不灌。
或灌而漿薄。
均宜單用此湯。
或加糯米人乳好酒肉桂。
以助營氣。
如氣虛癢不起。
加川山甲炒用。
如紅紫血熱不起。
宜加紫草。
或犀角。
如脾氣稍滞。
宜加陳皮山楂。
如胃氣虛寒多嘔者。
加幹姜炒用。
或加丁香。
如腹痛兼滞者。
加木香陳皮。
表虛氣陷不起。
或多汗者。
加黃。
氣血俱虛。
未起未灌而先癢者。
加肉桂白芷。
如元氣大虛。
寒戰切牙。
洩瀉。
宜去芍藥。
加黃。
大附子幹姜肉桂。
羌活散郁湯治實熱壅盛郁遏。
不得達表。
氣粗喘滿。
腹脹煩躁狂言谵語。
睡卧不甯。
大小便秘。
毛豎面浮。
眼張若怒。
并有神效。
并為風寒外搏。
出不快者同治。
防風羌活白芷荊芥桔梗地骨皮川芎連翹甘草紫草大腹皮鼠粘子 上為粗末。
水一鐘。
燈心十四根。
煎六分溫服。
涼血養營煎治痘瘡血虛血熱。
地紅熱渴。
或色燥不起。
及便結溺赤。
凡陽盛陰虛等症。
悉宜用此。
生地當歸白芍生甘草地骨皮紫草黃芩紅花 水一鐘半。
煎服。
量兒大小加減用之。
渴加天花粉。
肌熱無汗。
加柴胡。
熱毒盛者。
加牛蒡子木通連翹之屬。
血熱毒不透者。
加犀角。
犀角散治痘瘡癰毒時毒。
熱盛煩躁多渴。
小便赤澀。
或赤。
犀角(鎊)甘草(炙各五分)防風黃芩(各一錢) 上為粗末。
每服二錢。
水一小盞。
煎五分。
溫服無時。
紫草快湯治痘疹血氣不足。
或血熱不能起發灌膿。
色不紅活。
紫草人參白術(炒)當歸川芎白芍茯苓甘草木通(等分) 上加糯米。
每服三五錢。
水煎。
參姜飲治脾肺胃氣虛寒。
嘔吐咳嗽氣短。
小兒吐乳等症。
人參(三五錢或倍之)甘草(炙三五分)幹姜(炮五分或一二錢或用煨生姜三五 水一鐘半。
煎七八分。
徐徐服之。
當歸丸治便堅三五日不通。
裡氣實而禀賦強者。
當歸(五錢)紫草(三錢)黃連(一錢五分炒)甘草(炙一錢)大黃(二錢 上以當歸紫草熬成膏。
下三味研為細末。
以膏和為丸。
如胡椒大。
三歲以下兒服十丸。
七八歲兒。
二十丸。
食前清米飲下。
漸加之以和為度。
退火丹治痘中狂妄神方。
滑石朱砂(飛各一錢)冰片(三厘) 共為細末。
冷水調一分服。
得睡少時。
神安氣甯。
痘轉紅活矣。
九味異功煎治痘瘡寒戰切牙。
倒陷嘔吐。
洩瀉腹痛。
虛寒等症。
用代陣氏十二味異功散等方。
人參(二三錢)黃(炙一二錢)附子(制一二錢)熟地(二三錢)甘草(炙七分或一錢)當歸(二三錢)肉桂(一錢)幹姜(炮一二錢)丁香(三五分或一錢) 上量兒大小加減用。
水一鐘半。
煎七分。
徐徐與服。
洩瀉腹痛。
可再加肉豆蔻(面炒一錢)或白術(一二錢)。
十二味異功散治元氣虛寒。
痘瘡色白。
寒戰切牙。
洩瀉喘嗽等症。
人參丁香木香肉豆蔻陳皮濃樸(各二錢五分)白術(炒)茯苓官桂(去粗皮各二錢)當歸(三錢五分)半夏(制)附子(制各一錢五分) 上為粗末。
每服二三錢。
姜棗水煎。
去渣服。
木香散治痘瘡虛寒多滞者。
木香丁香大腹皮人參桂心甘草(炙)半夏(制)诃黎勒赤茯苓青皮前胡(各等分) 上為粗末。
每服二三錢。
姜水煎。
去渣服。
薛立齋先生曰。
前方治痘瘡已出未愈之間。
其瘡不光澤。
不起發。
不紅活。
五七日内。
洩瀉作渴。
或肚腹作脹。
氣促作喘。
或身雖熱而腹脹。
足指冷。
或驚悸。
或汗出。
或寒戰切牙。
或欲靥不靥。
瘡不結痂。
或靥後腹脹。
洩瀉作渴。
此皆脾胃虛寒。
津液衰少。
急用此藥治之。
若誤認為實熱。
用寒涼之劑。
及飲蜜水生冷瓜果之類。
必不救。
張景嶽先生雲。
以上二方。
溫性有餘。
補性不足。
用治寒症則可用治虛症則不及也。
黃建中湯治諸虛羸瘠百病。
甘草(炙)桂枝生姜(等分)白芍(倍用)大棗膠饴(即麥芽糖)黃(炙) 上水煎減半去渣。
入膠饴。
更上微火消解。
溫服。
元參地黃湯治痘疹衄血。
元參生地黃丹皮栀子仁甘草升麻(各五分)白芍(一錢)蒲黃(炒五分) 水一鐘。
煎七分溫服。
本方宜減去升麻。
惡其上升也。
加陳墨汁和服。
黑色象水。
能制火也。
大厘清飲治積熱閉結。
小水不利。
或溺血蓄血。
腹痛淋閉等症。
茯苓澤瀉木通豬苓栀子枳殼車前子 水一鐘半。
煎八分。
食遠溫服。
如内熱甚者。
加黃芩黃柏龍膽草之屬。
如大便堅硬脹滿者。
加大黃。
調元湯 人參黃(炙)甘草(炙) 上水煎服。
按此即保元湯無肉桂者。
名為調元湯。
即東垣先生之黃湯也。
東垣用為小兒治驚之劑。
魏桂嚴用以治痘多效。
因美之。
名調元湯也。
蓋小兒元氣未充。
最易傷殘。
用此保全。
誠幼科王道之妙方。
但能因此擴充。
則凡氣分血分。
虛寒虛陷等症。
皆可随症增減。
無不可奏神效也。
葛根解毒湯治痘毒止渴良方。
葛根升麻(減半)生地麥冬天花粉(等分)甘草(減半) 上取糯米泔水一盞。
煎七分。
入茅根自然汁一杯服之。
黃芩湯治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發汗。
黃芩甘草(炙)白芍大棗 上水煎溫服。
若嘔者加半夏生姜。
按此方系治洩瀉。
第此症不多。
不可以此方誤治虛寒洩瀉也。
宜詳前熱論。
甘桔湯治一切風熱上壅。
咽喉腫痛。
甘草(二錢)桔梗(一錢) 水煎。
食後服。
喉中有痘。
初見點時痛甚者。
加牛蒡子。
人參麥門冬散治痘瘡微渴。
麥門冬(一錢)人參甘草(炙)白術(炒)陳皮濃樸(姜制各五分) 水煎溫服。
量兒增減。
薛氏曰。
此方治痘瘡熱毒。
氣虛宜用之。
若因氣虛作渴。
宜人參白術散。
雙解散治痘疹表裡俱實者。
防風川芎當歸連翹白芍薄荷大黃(各五分)石膏桔梗黃芩(各八分)荊芥穗白術(炒)桂枝(各二分)滑石(二錢四分)甘草(二錢) 水二鐘。
加生姜三片。
煎一鐘。
溫服無時。
六氣煎(方見辨驚風之誤論) 十全大補湯(方見辨驚風之誤論) 柴歸飲(方見辨驚風之誤論) 四物湯(方見虛論) 六味地黃湯(即地黃丸作煎劑方見熱論) 六君子湯(方見寒論) 五君子湯(方見寒論) 理中湯(方見寒論) 五味異功散(方見熱論) 四君子湯(方見熱論) 人參理中湯(即理中湯人參分量加重用方見寒論) 四順清涼飲(方見裡論) 柴胡飲子(方見實論) 辰砂六一散(方見辨驚風之誤論) 導赤散(方見實論) 胃關煎(方見寒論) 犀角地黃湯(方見辨驚風之誤論) 治疹論第十二 疹。
天行時毒之氣也。
亦禀受胎毒之氣也。
出于痘前者。
名奶疹子。
出于痘後者。
名正疹子。
要亦生人必不能免之數也。
初發熱時。
咳嗽噴嚏。
鼻流清涕。
面浮腮赤。
兩目胞腫。
眼淚汪汪。
有如醉狀。
或嘔惡。
或洩利。
或手掏眉目鼻面。
是即出疹之候也。
然必發熱五七日。
或多至十一二日。
始見疹子者。
宜徐徐升托表邪。
俾疹毒出盡。
則兒無事矣。
切忌妄汗妄下。
若妄汗。
則增其熱。
為鼻衄。
為咳血。
為口瘡咽痛。
為目赤痛。
為煩躁。
為大小便不通。
妄下。
則虛其裡。
為滑洩。
為下痢赤白。
為隐伏。
為喘逆。
多至不救。
慎之慎之。
主治之法。
輕者。
宜升麻葛根湯。
透邪煎。
柴歸飲之類主之。
重者。
宜金沸草散主之。
兼洩利者。
合升麻葛根湯。
去葛根。
加白芷主之。
若發熱至六七日。
明是疹子。
卻不見出。
此皮膚堅濃。
腠理閉密。
又或為風寒外襲。
或會有吐利。
乃伏也。
宜急用麻黃湯。
調柽葉散發之。
外用胡荽酒。
麻蘸戛之。
如一向未更衣者。
此毒甚于裡也。
以七物升麻丸解之。
若咳嗽不止。
上氣喘急。
面浮目胞腫者。
宜甘桔湯。
消毒散。
瀉白散。
三方合用。
若更兼熱盛煩渴。
加石膏知母黃芩天花粉之類主之。
若自汗出。
或鼻衄者。
不須止之。
但不可太過。
如汗太多。
人參白虎湯。
或黃連湯之類主之。
若衄太多。
元參地黃湯。
或茅花湯之類主之。
若吐甚者。
黃芩湯。
加茅根蘆根枇杷葉主之。
若利甚者。
黃芩湯吞香連丸主之。
若咽候腫痛者。
甘桔湯。
加元參牛蒡連翹。
或射幹鼠粘子湯之類主之。
既見疹後。
色貴通紅。
必以三日周身普遍而漸沒者為輕。
若色淡白者。
此心血不足也。
養血化湯主之。
若色太殷紅。
或微紫者。
此血分有熱也。
大青湯主之。
疹收之後。
清涕複來。
始為正候。
若疹既收後。
身有微熱。
不須施治。
若身熱太甚。
或日久不減者。
柴胡麥門冬散主之。
若發枯毛豎。
肉消骨立。
漸見羸瘦者。
柴胡四物湯主之。
若疹後發熱不除。
忽作搐者。
導赤散加人參麥門冬。
兼安神丸主之。
若疹後咳嗽者。
瀉白散。
合消毒散主之。
若咳甚氣喘。
甚至飲食湯水俱嗆出者。
門冬清肺湯。
加枇杷葉。
見血。
加茅根汁。
阿膠珠主之。
若疹後下痢赤白。
裡急後重。
日夜無度者。
黃芩湯。
兼香連丸主之。
虛者。
加人參。
滑者。
加椿根白皮。
俱于丸藥内加之。
大抵疹屬陽邪。
用藥最宜養陰。
然亦有屬虛寒者。
但當合色脈形證以治之。
始無贻誤。
若果熱甚氣粗。
渴而飲冷。
便秘溺澀。
脈象洪數有力。
悉宜按上法治之。
若神氣怠惰。
渴而飲湯。
二便調和。
脈象虛數。
即宜用歸芍養陰。
略加表托之品矧瀉痢氣喘。
尤多虛症乎。
斷不可泥為疹毒。
而不敢用補劑也。
慎之慎之。
【附方】 透邪煎凡麻疹初熱未出之時。
惟恐誤藥。
故雲未出之先。
不宜用藥。
然解利得宜。
則毒必易散。
而勢自輕減。
欲求妥當。
當先用此方為主。
當歸(二三錢)白芍(酒炒一二錢)防風(七八分)荊芥(一錢)甘草(炙七分)升麻(三分) 水一鐘半。
煎服。
如熱甚脈洪滑者。
加柴胡一錢。
此外凡有雜症。
俱可随宜加減。
加味金沸草散 旋複花(去梗)麻黃(去節水煮去沫曬幹)前胡(去蘆各七錢)荊芥穗(一兩)半夏(湯泡七次蘆汁拌炒)赤芍(各五錢)鼠粘子(炒)浮萍(各七錢) 上為末。
每服三錢。
生姜二片。
薄荷葉三五片。
煎。
麻黃湯 麻黃(去根節水煮去沫曬幹)升麻牛蒡子(炒)蟬蛻(洗淨去翅足)甘草(各一錢) 上加臘茶葉一錢。
為細末。
每服二三錢。
水一盞。
煎七分。
去渣服。
煩渴加石膏末四錢 柽葉散 柽。
亦名西河柳。
亦名垂絲柳。
青茂時。
采葉曬幹。
為末。
每服一二錢。
茅根煎湯調下。
胡荽酒辟穢氣。
使痘疹出快。
胡荽(一把)好酒(二盞) 上煎一兩沸。
令乳母每含一兩口。
噴兒遍身。
或噴頭面。
房中須燒胡荽香。
以辟除穢氣。
能使痘疹出快。
煎過胡荽懸房門上。
更妙。
按此酒惟未出之前。
及初報之時宜用之。
若起脹之後。
則宜避酒氣。
亦忌發散。
皆不可用也。
七物升麻丸 升麻犀角黃芩樸硝栀子仁大黃各二兩淡豉(二升微炒) 上共為末。
蜜丸如黍米大。
凡覺四肢大熱。
大便秘者。
少服十餘粒。
取微利為止。
消毒散治痘瘡六七日間。
身壯熱。
不大便。
其脈緊盛者。
用此藥微利之。
荊芥穗甘草(炙各一兩)牛蒡子(四兩并炒) 上共為粗散。
每用二三錢。
水一盞。
煎七分服。
人參白虎湯 人參甘草(各一錢)知母(三錢)石膏(五錢)粳米(一合) 上量兒大小。
水煎。
待米熟。
去渣溫服。
黃連湯 黃連麥冬(去心)當歸黃柏黃芩生地黃 上分量随宜。
水煎去渣。
調敗蒲扇灰服之。
茅花湯 茅花真郁金生地黃栀子仁黃芩 上水煎。
調百草霜服。
香連丸治熱瀉痢疾。
赤白膿血。
濕熱侵脾。
裡急後重。
黃連(淨十兩切如豆大)吳茱萸(淨五兩) 上二味。
用熱水拌和一處。
入瓷罐内。
置熱湯中。
頓一日。
取起同炒。
至黃連紫黃色為度。
去茱萸不用。
每制淨黃連一兩。
加木香二錢五分。
共為細末。
醋糊丸。
桐子大。
每服一二十粒。
量大小增減。
空心米飲下。
射幹鼠粘子湯治痘疹後癰疽瘡毒。
鼠粘子(二錢)升麻甘草射幹(各五分) 上锉散。
水一盞。
煎六分。
量大小服。
忌魚腥蔥蒜。
養血化湯 當歸生地黃紅花蟬蛻人參(各等分) 上锉細。
水一盞。
生姜一片。
煎六分去渣。
溫服無時。
大青湯 大青元參生地黃石膏知母木通甘草地骨皮荊芥穗(各等分) 上锉細。
水一盞。
淡竹葉十二片。
煎七分去渣。
量大小溫服。
柴胡麥門冬散 柴胡(五分)龍膽草(三分)麥門冬(八分)甘草(二分)人參元參(各五分) 上锉細。
水煎服 柴胡四物湯 柴胡人參當歸身黃芩川芎生地黃白芍地骨皮知母麥門冬淡竹葉上锉細。
水一盞。
煎七分去渣。
量大小溫服。
安神丸 黃連當歸身麥門冬白茯神甘草(各五錢)朱砂(一兩)龍腦(二分半) 上為極細末。
湯浸蒸餅。
和豬心血搗勻。
丸和黍米大。
每服十丸。
燈心湯下。
門冬清肺湯 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知母貝母桔梗款冬花甘草牛蒡子杏仁(去皮尖研)馬兜鈴桑白皮地骨皮(各等分)。
上锉細。
水一盞。
煎七分去渣。
量大小食後溫服。
升麻葛根湯(方見痘論) 柴歸飲(方見辨驚風之誤論) 甘桔湯(方見痘論) 瀉白散(方見熱論) 元參地黃湯(方見痘論) 黃芩湯(方見痘論) 導赤散(方見實論)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