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以潤燥。
緻津液。
用自此後醫術漸通。
家道頗昌。
暑瘧者。
柴胡白虎湯。
即小柴胡合白虎湯。
暑咳者。
甘桔湯合黃連阿膠丸。
經雲。
夏傷于暑。
秋發瘧。
予謂瘧之為病。
不唯中暑有之。
凡風寒暑濕飲食勞倦。
皆病也。
大抵民病瘧痢者多。
蓋四時之氣。
太陰濕土之令。
手太陰肺經。
受風寒暑濕之氣。
病瘧多。
足太陰脾經。
受飲食水谷之邪。
則病痢多。
二經俱受邪則瘧又病痢也。
病瘧者。
平瘧養脾丸主之。
病痢者。
和中丸主之。
此家傳不易之秘法也。
寶之重之。
勿輕示人也。
難雲。
形寒飲冷則傷肺。
肺主皮毛。
秋冬病宜攻者多。
因傷寒得之。
鼻塞聲重。
宜發散。
麻黃湯主之。
麻黃(連根水泡去沫)杏仁(去皮尖炒)生甘草(各等分)上用水煎服。
熱甚者加生石膏末。
臘茶葉。
名五虎湯神效。
濕傷腎。
利而下重。
秋月病痢者。
皆腎病也。
宜地黃丸去丹皮。
加黃柏酒炒。
破故紙炒。
小茴香炒。
各二兩。
幹姜炒黑五錢。
研末丸服。
經雲。
冬傷于寒。
春必病溫。
溫熱之病也。
況冬月暄熱令行。
則陽氣暴洩。
不能閉藏 寒所折。
至春則發為熱病也。
小兒得之。
則發瘡疹病者。
亦溫熱之類也。
如有此氣。
宜預服代天宣化解毒丸。
甚有良驗。
附:湯方 一、天保采薇湯 羌活前胡半夏陳皮柴胡赤芍白茯苓川芎枳殼濃樸桔梗蒼術升 麻葛根藿香獨活甘草 二、犀角解毒湯(治胎熱丹毒) 犀角赤芍生地黃白芷甘草連翹荊芥防風牡丹皮木通 三、導赤散(治夜啼) 木通生地甘草竹葉黃芩 四、大連翹飲(治胎熱等症) 連翹赤芍歸尾木通甘草防風荊芥 五、理中湯(治胎寒等症) 幹姜白術甘草人參(若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湯) 六、鈎藤膏(治内釣吐痛) 乳香沒藥木香僵蠶(共為丸鈎藤湯下) 七、地黃茵陳湯(治疸黃) 生地歸尾豬苓天花粉赤芍赤苓茵陳澤瀉甘草 八、芍藥湯(治夜啼洩瀉) 白芍澤瀉甘草大茴薄荷木香茱萸生姜 九、六君子湯(治脾胃虛寒等症) 陳皮半夏人參白術甘草白茯生姜大棗引。
十、固真湯(治慢驚四肢冷不省人事) 附子甘草人參山藥黃肉桂白術白茯姜棗引。
十一、保元湯(治汗多變慢驚) 黃人參甘草生姜(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服。
十二、姜半散(治吐不止将成慢驚) 半夏生姜肉桂 十三、調脾湯(治脾疳) 陳皮白術丁香人參诃子青皮甘草 十四、六味地黃丸(治骨疳) 牡丹皮熟地黃白茯苓山萸肉(酒蒸去核)白澤瀉懷山藥上為細末。
煉蜜丸如桐子大。
空心滾水送下。
十五、蘆荟丸(治丁奚哺露) 蘆荟人參白術白茯山藥木香陳皮青皮麥芽神曲當歸(各三錢)槟榔(兩個)麝香(少許)上為細末。
豬膽打面糊為丸。
如麻子大。
清水湯送下。
十六、小異功散(治先瀉後吐脾胃虛冷) 人參白術橘皮白茯姜棗為引。
煎服。
十七、黃連芍藥湯(治先吐後瀉) 黃連芍藥豬苓澤瀉白茯白術甘草 十八、五苓散(治吐瀉) 豬苓白術白茯澤瀉肉桂 十九、消導二陳湯(導痰消食健脾) 陳皮半夏白茯白術蒼術神曲香附砂仁甘草 二十、六和湯(治暑瀉) 陳皮半夏白茯甘草黃連濃樸藿香香茹加扁豆木瓜 二十一、胃苓湯(治長夏暑) 澤瀉陳皮白茯豬苓濃樸白術蒼術甘草 二十二、助胃膏(治胃氣虛寒嘔吐) 人參白術白茯甘草山藥木香丁香藿香砂仁 二十三、诃附丸(治飧洩) 诃子肉竈心土黑附子為末。
米糊丸如粟米大。
用米湯下。
二十四、十六味肥兒丸(治脾胃虛弱) 人參白術白茯山藥薏仁米芡實蓮肉甘草陳皮山楂麥芽砂仁黃連澤瀉芍藥連翹上為末。
蜜丸如彈子大。
米湯下。
二十五、承氣湯(治裡急後重腹痛痢疾) 樸硝大黃枳實濃樸 二十六、木香槟榔丸(治食積) 黑醜槟榔木香神曲大黃上為末。
生姜汁糊丸。
如粟大。
米湯下。
二十七、補中益氣湯 黃人參甘草陳皮白術升麻柴胡當歸 二十八、四順清涼飲(治中焦熱) 白芍當歸生地甘草柴胡 二十九、人參敗毒散(治積毒嘔惡) 柴胡前胡川芎羌活獨活白茯苓枳殼桔梗甘草人參生姜引。
三十、四君子湯(治脾胃不調等證) 人參白術白茯甘草姜棗引。
三十一、姜茶飲(治赤白痢) 陳茶生姜黃蠟鹽車前葉 三十二、四獸飲(治虛瘧) 白術人參白茯草果半夏甘草陳皮烏梅姜棗引。
三十三、人參養胃湯(治瘧寒多熱少) 陳皮半夏茯苓人參蒼術濃樸草果藿香姜引。
三十四、清瘧飲 柴胡枳殼青皮半夏白術黃芩濃樸豬苓白茯苓澤瀉陳皮甘草貝母知母前胡 三十五、随用截方(加常山草果槟榔姜引系加在前方煎服) 三十六、參蘇飲 人參蘇梗桔梗前胡半夏幹葛陳皮枳殼杏仁木香甘草茯苓用姜 三十七、五子五皮飲(治腫脹) 蘇子山楂子萊菔子葶苈子香附子桑皮橘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 三十八、瀉黃散(治濕熱腫脹) 赤茯黃連黃柏黃芩山栀澤瀉茵陳 三十九、瀉白散(治肺熱) 甘草桔梗陳皮桑皮地骨皮 四十、四物湯(調益榮衛) 川芎當歸熟地白芍 四十一、麥門冬飲(治吐血久不止) 麥冬黃當歸人參生地五味子 四十二、清胃湯(治糞後見血) 山栀子生地牡丹皮黃連當歸 四十三、茵陳湯(治黃膽) 茵陳栀子黃柏 四十四、祛風散(治天柱骨倒) 防風甘草羌活細辛黃芩白芷薄荷當歸川芎 四十五、滋陰降火湯(治陰虛痰結) 當歸地黃白芍黃連白茯苓知母天花粉蓮子黑玄參甘草麥冬(燈心四十六、五淋散(治血淋) 赤苓赤芍山栀仁條黃芩當歸甘草燈心一團引。
四十七、清脾飲(治熱瘧或熱多寒少) 青皮半夏黃芩甘草白術白茯苓柴胡陳皮草果濃樸姜棗引。
四十八、人參安神湯(治心血不足驚悸不眠) 麥冬人參當歸黃連棗仁生地茯神 四十九、安神湯(治心血不足驚悸) 人參半夏棗仁茯神當歸橘紅赤芍五味子甘草姜引。
五十、甯心丸 麥冬(五錢去心)寒水石(一兩)白茯苓甘草牙硝山藥(各五錢)朱砂(一兩)龍腦汁化下。
五十一、肝疳丸 五靈脂夜明砂龍膽草天麻幹蟾頭全蠍(二個)蟬蛻川芎蘆荟黃連青黛防風上為細末。
豬膽汁浸為丸。
麻子大。
每十丸。
薄荷湯下。
五十二、化丸(治肝疳) 蕪荑青黛蘆荟川芎白芷胡連川連蝦蟆灰各等分為末。
豬膽汁浸糊為丸。
麻子大。
每服二個。
臨卧杏仁湯送下。
五十三、褐丸子(治疳脹) 蘿蔔子(一兩)青皮陳皮槟榔赤茯苓黑牽牛莪術五靈脂(各五錢)木香(減半)上為末。
面糊如綠豆大。
每五十丸。
桑皮紫蘇煎湯。
或蘿蔔湯下。
五十四、加味二陳湯(治夾暑傷寒吐瀉) 陳皮半夏白茯苓甘草濃樸香茹黃連山楂麥芽神曲木通澤瀉 五十五、香茹飲(治暑熱) 香茹濃樸扁豆黃連 五十六、清心蓮子飲(治溺血) 麥冬地骨皮黃芩甘草白茯苓黃柴胡人參石蓮肉 五十七、瀉青湯(治囟填) 羌活川芎栀仁龍膽草當歸防風(各等分)大黃(減半)竹葉引。
五十八、清金飲(治傷風嗽吐) 前胡杏仁桔梗桑皮半夏甘草旋複花薄荷陳皮水煎。
五十九、小續命湯(治剛柔痙病) 麻黃人參黃芩川芎芍藥甘草杏仁防風防己肉桂附子(水煎) 六十、芎蘇飲 川芎蘇葉陳皮半夏前胡桔梗枳殼幹葛白茯苓甘草 六十一、瀉肝湯 車前木通生地歸尾山栀黃芩龍膽草甘草(各等分) 六十二、松蕊丹(治龜背) 松花枳殼防風獨活(各一兩)麻黃前胡大黃桂心(各五錢)為末。
蜜丸。
黍米大。
每服三十丸。
粥飲下。
六十三、寬氣化痰丸(治龜胸) 大黃(三分)杏仁百合木通桑皮甜葶苈天門冬石膏(各五錢)為末。
煉蜜丸。
綠豆大。
食後臨卧。
白熱水化下。
六十四、柴胡栀子飲 柴胡山栀白茯苓川芎白芍當歸丹皮牛蒡甘草等分水煎。
子母并服。
六十五、固腸飲(治久痢不止) 木香黃連當歸白芍人參白術白茯苓甘草诃子肉水煎。
六十六、屈膝散(治鶴膝) 防風薏苡仁牛膝苦參(女便浸曬)何首烏(男便浸曬各一兩)僵蠶天花粉荊芥穗 錢。
粘米綠豆各一撮。
水四碗。
煎至二碗。
分作二次。
溫服。
六十七、豬乳膏(治胎風胎驚) 牛黃朱砂(各少許)取豬乳調。
抹兒口中。
六十八 黃升麻人參白術陳皮神曲澤瀉黃柏當歸青皮幹葛五味甘草 水煎服。
六十九、八珍湯 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川芎當歸熟地白芍姜棗引。
七十、藿香正氣散(治傷脾胃外感寒邪) 藿香紫蘇大腹皮陳皮桔梗甘草茯苓半夏神曲濃樸白芷姜棗引。
七十一、疏風順氣湯(治風寒發喘) 紫蘇幹葛桑皮前胡麻黃杏仁甘草水煎服。
七十二、清肺湯 白術茯苓陳皮薄荷南星桑皮細辛甘草桔梗 七十三、備急方(治夜啼内吊) 煎蔥湯淋洗其腹。
又用艾絨烘熱。
包圍其腹。
十數次其痛漸止。
七十四、蓮花飲 甘草知母蓮花須川蓮仁栝蒌根五味人參幹葛白茯苓生地竹葉 七十五、參竹湯 麥冬人參竹葉甘草半夏小麥粳米陳皮生姜
緻津液。
用自此後醫術漸通。
家道頗昌。
暑瘧者。
柴胡白虎湯。
即小柴胡合白虎湯。
暑咳者。
甘桔湯合黃連阿膠丸。
經雲。
夏傷于暑。
秋發瘧。
予謂瘧之為病。
不唯中暑有之。
凡風寒暑濕飲食勞倦。
皆病也。
大抵民病瘧痢者多。
蓋四時之氣。
太陰濕土之令。
手太陰肺經。
受風寒暑濕之氣。
病瘧多。
足太陰脾經。
受飲食水谷之邪。
則病痢多。
二經俱受邪則瘧又病痢也。
病瘧者。
平瘧養脾丸主之。
病痢者。
和中丸主之。
此家傳不易之秘法也。
寶之重之。
勿輕示人也。
難雲。
形寒飲冷則傷肺。
肺主皮毛。
秋冬病宜攻者多。
因傷寒得之。
鼻塞聲重。
宜發散。
麻黃湯主之。
麻黃(連根水泡去沫)杏仁(去皮尖炒)生甘草(各等分)上用水煎服。
熱甚者加生石膏末。
臘茶葉。
名五虎湯神效。
濕傷腎。
利而下重。
秋月病痢者。
皆腎病也。
宜地黃丸去丹皮。
加黃柏酒炒。
破故紙炒。
小茴香炒。
各二兩。
幹姜炒黑五錢。
研末丸服。
經雲。
冬傷于寒。
春必病溫。
溫熱之病也。
況冬月暄熱令行。
則陽氣暴洩。
不能閉藏 寒所折。
至春則發為熱病也。
小兒得之。
則發瘡疹病者。
亦溫熱之類也。
如有此氣。
宜預服代天宣化解毒丸。
甚有良驗。
附:湯方 一、天保采薇湯 羌活前胡半夏陳皮柴胡赤芍白茯苓川芎枳殼濃樸桔梗蒼術升 麻葛根藿香獨活甘草 二、犀角解毒湯(治胎熱丹毒) 犀角赤芍生地黃白芷甘草連翹荊芥防風牡丹皮木通 三、導赤散(治夜啼) 木通生地甘草竹葉黃芩 四、大連翹飲(治胎熱等症) 連翹赤芍歸尾木通甘草防風荊芥 五、理中湯(治胎寒等症) 幹姜白術甘草人參(若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湯) 六、鈎藤膏(治内釣吐痛) 乳香沒藥木香僵蠶(共為丸鈎藤湯下) 七、地黃茵陳湯(治疸黃) 生地歸尾豬苓天花粉赤芍赤苓茵陳澤瀉甘草 八、芍藥湯(治夜啼洩瀉) 白芍澤瀉甘草大茴薄荷木香茱萸生姜 九、六君子湯(治脾胃虛寒等症) 陳皮半夏人參白術甘草白茯生姜大棗引。
十、固真湯(治慢驚四肢冷不省人事) 附子甘草人參山藥黃肉桂白術白茯姜棗引。
十一、保元湯(治汗多變慢驚) 黃人參甘草生姜(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服。
十二、姜半散(治吐不止将成慢驚) 半夏生姜肉桂 十三、調脾湯(治脾疳) 陳皮白術丁香人參诃子青皮甘草 十四、六味地黃丸(治骨疳) 牡丹皮熟地黃白茯苓山萸肉(酒蒸去核)白澤瀉懷山藥上為細末。
煉蜜丸如桐子大。
空心滾水送下。
十五、蘆荟丸(治丁奚哺露) 蘆荟人參白術白茯山藥木香陳皮青皮麥芽神曲當歸(各三錢)槟榔(兩個)麝香(少許)上為細末。
豬膽打面糊為丸。
如麻子大。
清水湯送下。
十六、小異功散(治先瀉後吐脾胃虛冷) 人參白術橘皮白茯姜棗為引。
煎服。
十七、黃連芍藥湯(治先吐後瀉) 黃連芍藥豬苓澤瀉白茯白術甘草 十八、五苓散(治吐瀉) 豬苓白術白茯澤瀉肉桂 十九、消導二陳湯(導痰消食健脾) 陳皮半夏白茯白術蒼術神曲香附砂仁甘草 二十、六和湯(治暑瀉) 陳皮半夏白茯甘草黃連濃樸藿香香茹加扁豆木瓜 二十一、胃苓湯(治長夏暑) 澤瀉陳皮白茯豬苓濃樸白術蒼術甘草 二十二、助胃膏(治胃氣虛寒嘔吐) 人參白術白茯甘草山藥木香丁香藿香砂仁 二十三、诃附丸(治飧洩) 诃子肉竈心土黑附子為末。
米糊丸如粟米大。
用米湯下。
二十四、十六味肥兒丸(治脾胃虛弱) 人參白術白茯山藥薏仁米芡實蓮肉甘草陳皮山楂麥芽砂仁黃連澤瀉芍藥連翹上為末。
蜜丸如彈子大。
米湯下。
二十五、承氣湯(治裡急後重腹痛痢疾) 樸硝大黃枳實濃樸 二十六、木香槟榔丸(治食積) 黑醜槟榔木香神曲大黃上為末。
生姜汁糊丸。
如粟大。
米湯下。
二十七、補中益氣湯 黃人參甘草陳皮白術升麻柴胡當歸 二十八、四順清涼飲(治中焦熱) 白芍當歸生地甘草柴胡 二十九、人參敗毒散(治積毒嘔惡) 柴胡前胡川芎羌活獨活白茯苓枳殼桔梗甘草人參生姜引。
三十、四君子湯(治脾胃不調等證) 人參白術白茯甘草姜棗引。
三十一、姜茶飲(治赤白痢) 陳茶生姜黃蠟鹽車前葉 三十二、四獸飲(治虛瘧) 白術人參白茯草果半夏甘草陳皮烏梅姜棗引。
三十三、人參養胃湯(治瘧寒多熱少) 陳皮半夏茯苓人參蒼術濃樸草果藿香姜引。
三十四、清瘧飲 柴胡枳殼青皮半夏白術黃芩濃樸豬苓白茯苓澤瀉陳皮甘草貝母知母前胡 三十五、随用截方(加常山草果槟榔姜引系加在前方煎服) 三十六、參蘇飲 人參蘇梗桔梗前胡半夏幹葛陳皮枳殼杏仁木香甘草茯苓用姜 三十七、五子五皮飲(治腫脹) 蘇子山楂子萊菔子葶苈子香附子桑皮橘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 三十八、瀉黃散(治濕熱腫脹) 赤茯黃連黃柏黃芩山栀澤瀉茵陳 三十九、瀉白散(治肺熱) 甘草桔梗陳皮桑皮地骨皮 四十、四物湯(調益榮衛) 川芎當歸熟地白芍 四十一、麥門冬飲(治吐血久不止) 麥冬黃當歸人參生地五味子 四十二、清胃湯(治糞後見血) 山栀子生地牡丹皮黃連當歸 四十三、茵陳湯(治黃膽) 茵陳栀子黃柏 四十四、祛風散(治天柱骨倒) 防風甘草羌活細辛黃芩白芷薄荷當歸川芎 四十五、滋陰降火湯(治陰虛痰結) 當歸地黃白芍黃連白茯苓知母天花粉蓮子黑玄參甘草麥冬(燈心四十六、五淋散(治血淋) 赤苓赤芍山栀仁條黃芩當歸甘草燈心一團引。
四十七、清脾飲(治熱瘧或熱多寒少) 青皮半夏黃芩甘草白術白茯苓柴胡陳皮草果濃樸姜棗引。
四十八、人參安神湯(治心血不足驚悸不眠) 麥冬人參當歸黃連棗仁生地茯神 四十九、安神湯(治心血不足驚悸) 人參半夏棗仁茯神當歸橘紅赤芍五味子甘草姜引。
五十、甯心丸 麥冬(五錢去心)寒水石(一兩)白茯苓甘草牙硝山藥(各五錢)朱砂(一兩)龍腦汁化下。
五十一、肝疳丸 五靈脂夜明砂龍膽草天麻幹蟾頭全蠍(二個)蟬蛻川芎蘆荟黃連青黛防風上為細末。
豬膽汁浸為丸。
麻子大。
每十丸。
薄荷湯下。
五十二、化丸(治肝疳) 蕪荑青黛蘆荟川芎白芷胡連川連蝦蟆灰各等分為末。
豬膽汁浸糊為丸。
麻子大。
每服二個。
臨卧杏仁湯送下。
五十三、褐丸子(治疳脹) 蘿蔔子(一兩)青皮陳皮槟榔赤茯苓黑牽牛莪術五靈脂(各五錢)木香(減半)上為末。
面糊如綠豆大。
每五十丸。
桑皮紫蘇煎湯。
或蘿蔔湯下。
五十四、加味二陳湯(治夾暑傷寒吐瀉) 陳皮半夏白茯苓甘草濃樸香茹黃連山楂麥芽神曲木通澤瀉 五十五、香茹飲(治暑熱) 香茹濃樸扁豆黃連 五十六、清心蓮子飲(治溺血) 麥冬地骨皮黃芩甘草白茯苓黃柴胡人參石蓮肉 五十七、瀉青湯(治囟填) 羌活川芎栀仁龍膽草當歸防風(各等分)大黃(減半)竹葉引。
五十八、清金飲(治傷風嗽吐) 前胡杏仁桔梗桑皮半夏甘草旋複花薄荷陳皮水煎。
五十九、小續命湯(治剛柔痙病) 麻黃人參黃芩川芎芍藥甘草杏仁防風防己肉桂附子(水煎) 六十、芎蘇飲 川芎蘇葉陳皮半夏前胡桔梗枳殼幹葛白茯苓甘草 六十一、瀉肝湯 車前木通生地歸尾山栀黃芩龍膽草甘草(各等分) 六十二、松蕊丹(治龜背) 松花枳殼防風獨活(各一兩)麻黃前胡大黃桂心(各五錢)為末。
蜜丸。
黍米大。
每服三十丸。
粥飲下。
六十三、寬氣化痰丸(治龜胸) 大黃(三分)杏仁百合木通桑皮甜葶苈天門冬石膏(各五錢)為末。
煉蜜丸。
綠豆大。
食後臨卧。
白熱水化下。
六十四、柴胡栀子飲 柴胡山栀白茯苓川芎白芍當歸丹皮牛蒡甘草等分水煎。
子母并服。
六十五、固腸飲(治久痢不止) 木香黃連當歸白芍人參白術白茯苓甘草诃子肉水煎。
六十六、屈膝散(治鶴膝) 防風薏苡仁牛膝苦參(女便浸曬)何首烏(男便浸曬各一兩)僵蠶天花粉荊芥穗 錢。
粘米綠豆各一撮。
水四碗。
煎至二碗。
分作二次。
溫服。
六十七、豬乳膏(治胎風胎驚) 牛黃朱砂(各少許)取豬乳調。
抹兒口中。
六十八 黃升麻人參白術陳皮神曲澤瀉黃柏當歸青皮幹葛五味甘草 水煎服。
六十九、八珍湯 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川芎當歸熟地白芍姜棗引。
七十、藿香正氣散(治傷脾胃外感寒邪) 藿香紫蘇大腹皮陳皮桔梗甘草茯苓半夏神曲濃樸白芷姜棗引。
七十一、疏風順氣湯(治風寒發喘) 紫蘇幹葛桑皮前胡麻黃杏仁甘草水煎服。
七十二、清肺湯 白術茯苓陳皮薄荷南星桑皮細辛甘草桔梗 七十三、備急方(治夜啼内吊) 煎蔥湯淋洗其腹。
又用艾絨烘熱。
包圍其腹。
十數次其痛漸止。
七十四、蓮花飲 甘草知母蓮花須川蓮仁栝蒌根五味人參幹葛白茯苓生地竹葉 七十五、參竹湯 麥冬人參竹葉甘草半夏小麥粳米陳皮生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