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關燈


    棗肉丸是也。

     加減大安丸 治傷乳喘嗽。

    此保和丸加減法也。

     陳皮(去白)半夏白茯苓白術枳實(炒)桔梗(各等分)蘇子(炒)甘草(炙)萊菔子(炒各減半)上為末。

    姜汁煮神曲糊丸。

    麻子大。

    淡姜湯下。

     桔梗湯 治肺癰。

     桔梗生貝母當歸栝蒌仁枳殼(炒)薏苡仁(炒)桑白皮防己(各二分)黃(分半)甘草節(生用)杏仁(去皮尖)百合(各一分)上锉。

    生姜水煎。

     神應散 治一切虛嗽。

     粟殼(去筋蒂酒炒)杏仁(去皮尖炒)白膠香人參阿膠麻黃(去根節)烏梅(去核各一女子四歲。

    嗽久不止。

    胸高起狀如龜殼。

    嗽則其骨扇動。

    母之父知醫。

    治之不效。

    問予何 不止。

    發搐而死。

     腎髒主病 腎主虛無實。

    地黃丸主之。

     唯瘡疹腎實則黑陷。

    此非錢氏之語。

    乃記者之誤焉而不詳者也。

    以啟後人之疑。

    有瀉腎。

    如百祥丸之類。

    有補腎瀉腎之論。

    令兒夭折。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也。

    蓋人之一身。

    肺主皮毛。

    心主血脈。

    脾主肌肉。

    肝主筋。

    腎主骨髓。

    五髒之有腎。

    猶四時之有冬也。

    瘡疹之毒。

     乃自骨髓出現于筋肉血脈皮膚之外。

    如品物之翕聚于冬者。

    發散而為春之生。

    夏之長。

    秋之收也。

    變黑歸腎則不能發散于外。

    而反陷于内。

    此腎中真氣之虛。

    邪氣之實。

    所以立百祥丸牛李膏以瀉腎中之邪氣。

    非瀉腎之真氣也。

    況腎中之水。

    潤澤光壯。

    由津液之充滿也。

    瘡疹黑陷者。

    正腎主虛。

    水不勝火。

    津 良法。

    詳見痘疹心要。

     腎髒兼證 諸虛不足。

    胎禀怯弱者。

    皆腎之本髒病也。

     五髒病後成腎虛者。

    各用地黃丸加減随證。

    惟瘡疹歸腎有補有瀉。

    變黑倒陷者。

    宜百祥丸牛李膏瀉之。

    洩瀉灰白癢塌者。

    宜陳氏異功散補之。

    (詳見痘疹心要。

    ) 兼見肝證。

    驚風及手足癰者。

    宜地黃丸加牛膝當歸續斷各二兩肉桂一兩為末蜜丸服。

     兼見心證。

    驚風及失音不語者。

    宜地黃丸加石菖蒲柏子仁遠志各二兩為末蜜丸服。

     兼見脾證。

    吐瀉及變痢疾者。

    宜地黃丸加黃連黃柏各酒炒二兩幹姜炒車前子肉豆蔻面煨各一兩為末蜜丸服。

     兼見肺證。

    咳嗽痰中有血。

    宜地黃丸。

    加天門冬麥門冬焙知母黃柏蜜水炒阿膠炒各二兩蜜丸服。

     陳氏異功散 木香人參當歸陳皮肉豆蔻(煨)丁香濃樸(各錢半)肉桂茯苓白術(各二錢)半夏附子(炮各一錢)上锉。

    姜二片。

    棗二枚。

    煎服。

     腎所生病 錢氏曰。

    腎主虛。

    即胎禀不足之病也。

     按經雲。

    腎主骨。

    骨會大杼。

    大杼以上喉骨也。

    項者頭之莖。

    莖弱則頭傾矣。

    大杼以下也。

    脊者身之柱。

    脊弱則身曲矣。

    脊之下尻骨也。

    尻骨不成。

    則兒坐遲矣。

    尻骨之下。

    則胯骨也。

    胯骨弱。

    則不能立矣。

    胯之下膝骨也。

    膝骨弱。

    則不能行矣。

    齒者骨之餘。

    骨氣不足。

    則齒生遲矣。

    發者血之餘。

    腎之主血。

    血不足則發不生矣。

    皆胎禀不足之病也。

    謂之五軟。

    此兒難養。

    并宜六味丸加當歸杜仲牛膝川續斷主之。

     腎肝在下。

    母子也。

    腎主骨。

    肝主筋。

    骨屬于筋。

    筋束乎骨。

    二者相為根據附也。

    肝虛筋弱者。

    亦宜地黃丸主之。

    乃虛則補其母也。

     腎主骨髓。

    脊者髓之路。

    腦者髓之海也。

    肝之脈與腎脈内行于脊骨之中。

    上會于腦。

    故頭破解顱脊疳之病。

    乃肝腎之風熱。

    子傳于母之病也。

     解顱者有二。

    或生下之後。

    頭縫四破。

    頭皮光急。

    日漸長大。

    眼楞緊小。

    此髓熱也。

     又有生下五六個月後。

    囟門已合而複開者。

    此等小兒。

    大數難養。

    腎肝風熱之病。

    宜加味瀉青丸主之。

    所謂實則瀉其子也。

    蘆荟瀉青丸加黃柏黃芩黃連等分碾末蜜丸服。

     肝疳者。

    小兒生後。

    生瘡成餅。

    狀如複盤。

    此風熱也。

    宜加味瀉青丸加蔓荊子白蒺藜炒脊疳者小兒疳瘦。

    脊如鋸齒。

    肋骨高起。

    拍之有聲。

    宜集聖丸加龍膽草栀子仁黃柏同為丸服。

     齒根黑爛。

    臭息出血者。

    名走馬疳。

    橡鬥散主之。

     栎橡子殼。

    不拘多少。

    入鹽填滿。

    二鬥相合。

    放火中燒過。

    研末搽牙。

     予有一族孫無父。

    周歲生走馬疳。

    予用尿桶底白刮下。

    瓦上焙幹。

    五分。

    五倍子内分。

    鼠婦焙幹三分。

    枯白礬一錢。

    共研末。

    先用臘茶葉浸。

    米泔水洗淨。

    以藥付之神效。

    名曰不二散。

     兒有大病。

    暴喑失聲者。

    此腎怯也。

    宜地黃丸加石菖蒲主之。

     痘後小兒。

    有平時大便常難者。

    後重者。

    此腎虛血不足病也。

    難經雲。

    利如下重是也。

     不可聽信庸醫。

    妄用下劑。

    宜地黃丸加當歸二兩火麻仁二兩主之。

     五髒虛實補瀉之法 按五髒虛實補瀉之法。

    引經解之。

    經雲。

    邪氣盛則實。

    真氣奪則虛。

    所謂實則瀉之者。

     邪氣也。

    虛則補之者。

    補其真氣也。

    如真氣實則為無病兒矣。

    豈有瀉之者乎。

    雲肝常有餘。

     脾常不足者。

    此卻是本髒之氣也。

    蓋肝乃少陽之氣。

    兒之初生。

    如木方萌。

    乃少陽生長之氣。

    以漸而壯。

    故有餘也。

    腸胃脆薄。

    谷氣未充。

    此脾所以不足也。

     小兒五色修明。

    聲音清響。

    此心肺之氣足也。

    乳食能進。

    大小便調。

    此腸胃之氣足也。

    手足和暖。

    筋骨剛健。

    此皆腎肝之氣足也。

    是謂無病易養。

    不宜妄投藥餌。

    誅罰無過也。

     如面色白。

    聲音微小。

    此心肺不足也。

    乳食減少。

    吐痢頻并。

    此腸胃不足也。

    顱解項手足痿弱。

    此肝腎不足也。

    是兒多病難養。

    此以形體之虛實。

    辨五髒之強弱也。

    有病者。

    各宜随五髒之虛實。

    按方治之。

     小兒熱證有七面腮紅大便秘小便黃渴不止上氣急脈弦急足胫熱(以上不宜服熱藥) 小兒冷證有七面白糞青色腹虛脹眼珠青嘔奶乳脈微沉足胫冷(以上不宜服寒藥) 此熱證者。

    邪氣實也。

    宜用寒涼瀉之。

    如服熱藥謂之實實。

    寒證者。

    真氣虛也。

    宜用溫熱補之。

    如服寒藥。

    謂之虛虛。

    經雲。

    毋實實。

    毋虛虛。

    毋夭人長命。

    此之謂也。

     因五邪之氣所生病 經雲。

    春傷于風。

    夏生飧洩。

    飧洩者。

    謂飧食不化也。

     發揮雲。

    難經有五瀉之辨。

    脈訣雲。

    濕多成五瀉。

    又有胃風湯證。

    雖大小不同。

    間亦有之。

    不可不知也。

     如傷風吐瀉者。

    風屬木。

    脾胃屬土。

    土虛故木乘之。

    水谷不化。

    謂之完谷也。

    此從胃中不化。

    若自小腸來。

    則半腐化。

    出來成糟粕矣。

    自大腸來水谷已别。

    谷多水少矣。

    故傷風飧瀉。

    有惡風表證者。

    宜發散之。

    桂枝湯加羌活黃芩防風。

    或瀉青丸去大黃。

    加炙甘草。

    或加減敗毒散。

    無表證者神術散。

    風瘧柴苓湯。

     加減敗毒散去獨活枳殼加當歸。

    (各等分。

    姜棗引。

    )神術散治春傷于風。

    夏生飧洩。

     蒼術(一錢半)本川芎(各六分)羌活(四分)甘草(炙六分)細辛(二分)上為末。

    分二服。

    姜水煎。

     如下鮮血者。

    此風熱也。

    胃風湯主之。

     傷風咳嗽。

    此風入肺也。

    宜發散。

    人參荊芥散主之。

    (見驚風條内。

    ) 夏月傷暑作吐瀉者。

    宜加味五苓散主之。

     豬苓澤瀉白術白茯苓桂枝藿香葉砂仁(各等分)為末。

    白湯化下。

     夏月洩瀉。

    小兒極多。

    治有三法。

    清暑一也。

    利小便二也。

    溫中三也。

    以涼藥止之。

    治壞病也。

     發揮雲。

    初瀉有發熱口渴者。

    此宜以清暑氣為先。

    不可便用理中湯丸。

    恐内有熱。

    幹姜犯時禁。

    加減香薷飲主之。

     香薷黃連炙甘草(各等分)上煎湯熱服。

     或理中湯冷服之。

    或六一散。

    生姜湯調服。

     如初水瀉無熱無渴者。

    不可服玉露散太多。

    恐犯胃氣也。

    宜理中湯加藿香煎成湯。

    澄冷服。

    或理中丸用冷水化開服之。

     玉露散 寒水石(三兩)滑石(三兩)甘草(末一兩)共研勻。

    冷水調服。

     如上法不止者。

    宜利小便。

    有熱有渴者。

    六一散同服。

    無熱無渴者。

    入理中丸化開服之。

    此吾家傳治夏月瀉洩之良方也。

    從吾法者有發有降。

    違吾教者得少失多。

    詳見前。

     予甘外家初生男未周歲。

    六月病瀉。

    外家兄甘大用吾所傳者。

    治之不效。

    反加大熱大渴。

    予。

    曰所服者理中丸。

    吾蓋料其不知用熱遠熱之戒。

    犯時禁也。

    乃制玉露散以解時令之熱。

    冷水調服。

    一劑而安。

    玉露散自此收入小兒方也。

     本縣一屠家徐姓者。

    有兒十二歲。

    六月病瀉。

    請大用。

    用因前失。

    以玉露散服之。

    不知即止恐犯胃氣之戒。

    又失之。

    此兒初服藥後瀉渴俱止。

    再服之瀉益甚。

    又服之大熱大渴。

    面赤如火。

    張口喘呼。

    用見事急。

    自邀我同看。

    予問所服者何藥也。

    雲前所制玉露散也。

    又問服幾次。

    其父母應雲。

    初服一次效。

    後連服三日。

    越服越不好。

    望相公救之。

    予教用理中湯加熟附子一片服之。

    又教雲。

    服藥後若安靜即止。

    藥後若煩躁。

    再與一劑。

    用受教往治。

    果加煩躁。

    連進二服而安。

    用獲濃謝。

    特至吾家。

    拜曰。

    以報日前之教。

    因問予。

    二子病證相同。

    治法各别何也。

    予曰。

    夏至後瀉者。

    七分熱。

    三分寒。

    治此瀉者。

    當七分寒藥。

    三分熱藥。

    前證因汝多服理中湯。

    犯用熱遠熱之戒。

    故用玉露散。

    以解火令之熱。

    後證因汝過服玉露散。

    傷其中氣。

    故用理中湯加附子以救裡也。

    用曰。

    何以安靜者不治。

    煩躁者反可治也。

    曰。

    夏至後垢卦用事。

    伏陰在内。

    六月建未。

    其位在坤。

    坤為腹而生土。

    土愛暖而惡寒。

    玉露性寒。

    傷其脾土。

    陰盛于内。

    陽脫于外。

    故用理中附子之辛熱。

    所以收斂欲脫之陽。

    勝其方長之陰。

    服藥安靜者。

    脾氣敗絕。

    投藥不知。

    故不可治。

    如煩躁者。

    寒熱相搏。

    脾有生意。

    故再投藥。

    使勝其寒也。

    用曰。

    如此神妙。

    予初何以知之。

    下次治此熱瀉。

    當如之何。

    予。

    看其病證何如。

    瀉多熱渴少者。

    急以溫中為主。

    先進理中湯。

    後以玉露散微解之。

    不渴者不可用也。

    先大熱大渴瀉少者。

    此裡熱甚也。

    急解其暑毒。

    以玉露散解之。

    熱渴略止後。

    用理中湯補其中氣。

    洩止不可再服也。

    如渴不止。

    隻用白術散治之。

    理中玉露皆不可服也。

    切記吾言。

    再勿誤也。

    白術散治瀉渴不止要藥也。

    如服白術散渴瀉不止者。

    此水壅以犯腎。

    腎得水而反燥。

    故轉渴瀉。

    宜白術散去幹葛加炒幹姜等分服之。

    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