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瘧
瘧疾不問新舊。
并宜服平瘧養脾丸。
此家傳秘方。
治有三方初截中和末補 初治法初起有外因者。
不問風寒暑濕之邪。
并宜香蘇散加紫蘇香附陳皮甘草。
外加常榔烏梅。
于發日五更時服。
得吐為善。
蓋吐中即有發散之義。
不複作矣。
有内因飲食不化。
積而成痰。
痰變為瘧。
宜平胃散加常山烏梅槟榔。
臨發日五更服。
或吐或下。
痰積悉除。
不複作矣。
有不内外因者。
客忤中惡。
夢寐颠倒成瘧者。
此邪瘧也。
宜四聖丸加家傳斬鬼丹主之。
人身榮衛之氣。
晝則行陽二十五度。
夜則行陰二十五度。
故瘧之晝發者。
邪在陽分易治。
宜用前法截之。
夜發者不可截也。
宜桂枝湯加當歸生地黃桃仁發出血中之邪自已。
不已者必須提至陽分。
然後截也。
升提宜柴胡四物湯加升麻葛根。
截宜柴胡湯加常山槟榔烏梅主之中治法邪氣漸強。
正氣漸衰。
宜以養正去邪和解為主。
柴苓湯主之。
此和解之聖方也。
服三劑後。
加常山烏梅以去其邪。
二補一攻。
常與調理。
以瘥為度。
如有熱多寒少。
宜用柴胡白虎湯。
寒多熱少者。
柴胡桂枝湯主之。
二劑之後。
間截藥一熱多者。
用常山知母草果槟榔各一錢。
寒多者。
用常山錢半。
丁香五分。
烏梅一個為劑。
各用酒一盞浸一夕。
發日五更服。
如神。
末治法瘧久不退。
謂之瘧。
(老瘧也。
)邪氣未盡。
正氣已衰。
專以養正為主。
使正。
邪氣自盡也。
十全大補湯加陳皮半夏柴胡主之。
食少者。
去地黃加神曲。
有瘧母者。
本方加青皮神曲九肋鼈甲醋服。
小兒瘧久不退。
腹中或左或右有塊者。
此名瘧母。
即癖也。
瘧後有此。
經年不愈。
常為潮熱。
其狀似瘧。
面黃腹大。
乃其候也。
宜消去之。
祖方。
用月蟾丸。
今予立消癖丸。
小兒久瘧成疳勞者。
集聖丸主之。
瘧後浮腫者。
胃苓丸主之。
瘧後與洩痢并作者。
宜柴苓加槟榔烏梅主之。
蓋小柴胡湯治瘧。
五苓散治瀉痢。
槟榔烏梅痢瘧必用之藥也。
平瘧養脾丸。
此吾家傳治瘧之神方也。
人參白術白茯苓甘草(炙)當歸川芎陳皮半夏曲蒼術(米泔浸炒)濃樸汁炒)柴胡黃芩豬苓澤瀉草果常山青皮辣桂九肋鼈甲(酥炙各等分)上一十九味。
共研末。
于五月五日。
及三元八節天月德。
要安普護福生除開破日修合。
酒煮曲糊丸。
麻子大。
陳米湯下。
消癖丸 專治瘧母食症痰癖。
五飲成癖并治。
三棱(即魚形者)莪術(各醋浸炒)陳皮枳殼(麸炒)濃樸(姜汁炒)山茱萸使君夜明砂黃連(炒)木香幹姜(炒各二兩)海藻(洗淨半兩)神曲麥半夏曲(二錢)幹蟾(炙)九肋鼈甲(醋炒各三錢)上為末。
酒煮面糊丸。
麻子大。
米飲下。
家傳斬鬼丹 截瘧神效。
黃丹(研)獨頭大蒜(研爛如泥)上于五月五日午時。
至誠修合。
用蒜泥和丹同杵。
衆手為丸。
随人大小。
發日五更取長流水面東下。
四聖丸 治瘧有效。
穿山甲(去筋膜兩半灰炒拌)雞骨常山烏梅(去核焙)槟榔(各一兩)上為末。
糯米糊丸。
随人大小。
黃丹為衣。
每服二十五丸至三十丸。
臨發日五更面東溫酒送下。
柴胡桂枝湯 治瘧疾寒多熱少者。
用小柴胡湯柴胡(二錢五分)黃芩半夏(各一錢)人參(錢半)甘草(五分)合桂枝湯。
桂枝芍藥。
加栝蒌根牡蛎幹姜(炮)姜棗同煎。
柴胡白虎湯 治熱多寒少者。
用小柴胡湯合白虎湯。
石膏(五錢)知母(二錢)甘草(一錢)入粳米生姜同煎。
一兒歲半病瘧。
二日一發。
久不愈。
其兒黃瘦面浮腹脹。
予用平瘧養脾丸治之。
愈。
一兒病瘧。
醫以柴苓湯投之。
調理二三日。
不效。
予用平瘧養脾丸治之。
效。
一兒病瘧。
醫用截藥。
内有砒丹。
三截之。
遂成疳瘧。
其父懊恨前藥之誤也。
予用平瘧養脾丸治瘧。
集聖丸治疳。
調理一月而愈。
一女先驚後瘧。
瘧久成疳。
予用集聖丸調理。
一月而安。
一兒先瘧後驚。
予用調元湯。
琥珀抱龍丸治之。
安。
一兒病瘧。
一日一發。
予用家傳斬鬼丹截之。
止三日。
後又發。
再截之。
凡三截俱三四發。
其父怪問之。
時六七月棗熟。
予疑其必啖生棗。
故止而複發也。
問之果然。
乃禁之。
先用胃苓丸。
調理三日。
更以斬鬼丹截之。
遂愈。
汪南汀季子七歲。
病瘧三年。
諸醫治之無效。
乃請予治之。
予視其外候。
面色黃白。
山青。
腹大而堅。
曰。
此久瘧成癖。
癖在潮熱。
當與補脾消癖。
瘧熱自除。
恨無九肋鼈甲耳。
南汀求得之。
因制一方。
用人參白術陳皮青皮三棱莪術木香砂仁當歸川芎黃連柴胡鼈甲為末。
神曲糊丸。
炒米煎水。
日三服。
調理五十餘日安。
陸陳巷李宅一女七歲。
戊戌秋先患外感。
後變瘧。
因用截藥。
變作痢。
至冬痢雖止。
瘧。
請予往。
視其外侯。
大骨高起。
大肉陷下。
發稀目陷。
面黃鼻燥。
不思飲食。
唯啖蓮肉。
乃内傷脾虛疳痨證也。
時有江西醫人萬鼎在彼。
謂不可治。
予曰無慮。
吾能治之。
至春必愈。
用集聖丸一料。
次年二月果安。
一兒病瘧。
間日一發。
予根據祖訓。
當用胃苓丸補之。
發日以斬鬼丹截之。
調理半月已漸。
适有麻城丁醫至。
見兒未大好。
謂其父曰。
我秘方隻一劑而愈。
其父惑之。
不知其所用者何方也。
初進一劑。
瘧即大作矣。
更甚于前。
予笑其醫雲。
隻用秘方。
令吾前功盡廢。
又勞調理也。
其父悔。
且怨醫。
辭去之。
予調理一月愈。
一兒久瘧成癖。
因癖生熱。
或三五日一發。
發則十餘日不止。
常在申酉時。
但不寒顫。
惡寒即發熱。
熱亦不甚。
發過不渴。
不頭痛。
予用消癖丸平瘧養脾丸相間服之。
半年而愈。
一兒瘧後腹脹。
用加減塌氣丸服之愈。
疳 疳證。
此小兒科之極病也。
雖有五髒之不同。
其實皆脾胃之病也。
幼科書論諸疳。
太多。
法無經驗。
無可取者。
唯錢氏分肥瘦冷熱四者。
庶為近理。
而以初病者為肥熱疳。
久病者為瘦冷疳。
似有虛實之分。
不知疳為虛證。
曾有實者乎。
至于治瘦冷疳。
方上有續随子。
未免虛實之失。
故予嘗曰。
錢氏方論。
非先生之親筆。
乃門人附會之說也。
今乃推先生之意以補之。
曰兒太飽則傷胃。
太饑則傷脾。
肥熱疳。
其食多太飽之病乎。
瘦冷疳。
其食少太饑之病乎。
如審其食少者肥兒丸。
食多者集聖丸主之。
小兒乳少者。
父母常以他物飼之。
兒之性隻求一飽。
或食太多。
或食太少。
所以脾胃受傷。
生此疳病也。
蕲水陸陳巷李廣之妻。
程希南之女也。
新寡。
止有一女。
初病瘧又病痢。
瘦。
發熱少食啖蓮肉五六枚。
請予往治之。
予與集聖丸。
時有江西一醫萬鼎在彼。
曰難治。
鼎嘗問予運氣之說。
予詳教之。
彼本不知。
唯唯耳。
予謂鼎曰。
明年二三月。
來看此女之長大也。
次年三月半。
其母在程氏宅。
請予謝之。
命其女拜。
雲。
小女服後。
一日改變一日。
非昔日比也。
庠生王閑一子周歲。
因食豬肉受傷。
肢體瘦削。
使人求藥。
予問其詳。
乃食積疳。
似有餘。
取脾積丸五粒與之。
教以豬肉湯吞下。
果下一塊如小指頭大。
涎沫夾裹。
其子頓安。
集聖丸 治疳通用。
丹溪心法。
黃連幹蟾三錢。
餘味皆二錢。
黃連幹蟾(炙存性)青皮陳皮莪術使君子砂仁(各一錢八分)蘆荟夜明砂五靈脂(各二錢三分)歸身(疳痨加)川芎(各三錢)木香(一錢八分)又集聖丸方。
使君子幹蟾黃連前胡莪荟木香青皮靈脂夜明砂縮砂二錢)當歸(錢半)川芎(一錢二分)增膽汁粟米糊丸。
米飲吞。
脾弱加肥兒丸并為末。
粟米粉作糊丸。
入豬膽汁。
丸如粟米大。
米飲下。
王三峰長子患疳瘦。
請予治之。
見之曰。
此乳少病也。
父曰。
乳極多。
予即辭退。
歸謂胡三溪雲。
王子病疳。
乃乳少也。
彼雲乳多。
不聽吾言。
今成疳矣。
時胡會川在座。
聞言而退。
後三溪雲。
病者會川之婿。
聞兄之言。
不悅而歸。
予曰。
非也。
必往邀三峰兄同來也。
少頃果同至。
三峰自訴雲。
我南監坐監時。
一子病疳死。
今此子病。
我心甚慮。
今特來登問。
此兒讨個乳母養。
有乳無乳。
實不知也。
今夜歸家看子細。
明日來報。
果無乳也。
日則嚼飯喂。
夜則一壺冷米湯灌之。
柰何。
予曰。
不易乳母。
治之無功。
易之則兒戀其乳母之愛。
母根據其兒衣食之計。
請權擇乳母佐之。
晝則抱之。
夜則乳之。
自然日久情熟。
事兩全矣。
乃作肥兒丸一料服之。
兩月而安。
肥兒丸 人參白術白茯苓炙甘草陳皮青皮山藥蓮肉當歸川芎使君子為末。
神曲糊丸。
米飲下。
胡鳳崖子病疳。
但多食則腹痛。
請予治之。
予曰。
人以谷為本。
谷入作痛。
豈新谷作痛必有舊谷為積。
未能消去。
故與新谷相持也。
豈有絕谷食之理。
乃作養脾消積丸服之。
安。
養脾消積丸 錢氏異功散 (即四君子湯加陳皮)加木香青皮砂仁使君子枳實(炒)黃連(炒)上共為末。
神曲糊丸。
米飲下。
疸 疸有二證有因天地濕熱之氣而發之者。
有因水谷之濕熱而發之者。
小兒之病。
多因濕熱食積。
與大人不同。
宜茵陳胃苓丸主之。
胃苓丸(末一兩)茵陳(末五錢)碾勻。
神曲糊丸。
燈心煎湯下。
一兒十四歲病疸。
面目俱黃。
用: 黃連黃柏栀子仁茵陳豬苓澤瀉枳實濃樸(各二錢)大黃(一錢)上為末。
神曲糊丸。
陳米湯下。
初服二日。
吐宿冷黃水二三碗。
又二日利三行。
五日退。
調理脾胃 人以脾胃為本。
所當調理。
小兒脾常不足。
尤不可不調理也。
調理之法。
不專在醫。
唯調乳母。
節飲食。
慎醫藥。
使脾胃無傷。
則根本常固矣。
脾喜溫而惡寒。
胃喜清而惡熱。
故用藥者。
偏寒則傷脾。
偏熱則傷胃也。
制方之法。
宜相濟。
四氣俱備可也。
故積溫則成熱。
積涼則成寒。
偏熱偏寒。
食也。
食多則飽。
飽傷胃。
食少則饑。
饑傷脾。
故調脾胃。
宜節飲食。
适寒溫也。
今之調脾胃者。
不知中和之道。
偏之為害。
喜補而惡攻。
害于攻者大。
害于補者豈小小哉。
兒有少食而易飽者。
此胃之不受脾之
并宜服平瘧養脾丸。
此家傳秘方。
治有三方初截中和末補 初治法初起有外因者。
不問風寒暑濕之邪。
并宜香蘇散加紫蘇香附陳皮甘草。
外加常榔烏梅。
于發日五更時服。
得吐為善。
蓋吐中即有發散之義。
不複作矣。
有内因飲食不化。
積而成痰。
痰變為瘧。
宜平胃散加常山烏梅槟榔。
臨發日五更服。
或吐或下。
痰積悉除。
不複作矣。
有不内外因者。
客忤中惡。
夢寐颠倒成瘧者。
此邪瘧也。
宜四聖丸加家傳斬鬼丹主之。
人身榮衛之氣。
晝則行陽二十五度。
夜則行陰二十五度。
故瘧之晝發者。
邪在陽分易治。
宜用前法截之。
夜發者不可截也。
宜桂枝湯加當歸生地黃桃仁發出血中之邪自已。
不已者必須提至陽分。
然後截也。
升提宜柴胡四物湯加升麻葛根。
截宜柴胡湯加常山槟榔烏梅主之中治法邪氣漸強。
正氣漸衰。
宜以養正去邪和解為主。
柴苓湯主之。
此和解之聖方也。
服三劑後。
加常山烏梅以去其邪。
二補一攻。
常與調理。
以瘥為度。
如有熱多寒少。
宜用柴胡白虎湯。
寒多熱少者。
柴胡桂枝湯主之。
二劑之後。
間截藥一熱多者。
用常山知母草果槟榔各一錢。
寒多者。
用常山錢半。
丁香五分。
烏梅一個為劑。
各用酒一盞浸一夕。
發日五更服。
如神。
末治法瘧久不退。
謂之瘧。
(老瘧也。
)邪氣未盡。
正氣已衰。
專以養正為主。
使正。
邪氣自盡也。
十全大補湯加陳皮半夏柴胡主之。
食少者。
去地黃加神曲。
有瘧母者。
本方加青皮神曲九肋鼈甲醋服。
小兒瘧久不退。
腹中或左或右有塊者。
此名瘧母。
即癖也。
瘧後有此。
經年不愈。
常為潮熱。
其狀似瘧。
面黃腹大。
乃其候也。
宜消去之。
祖方。
用月蟾丸。
今予立消癖丸。
小兒久瘧成疳勞者。
集聖丸主之。
瘧後浮腫者。
胃苓丸主之。
瘧後與洩痢并作者。
宜柴苓加槟榔烏梅主之。
蓋小柴胡湯治瘧。
五苓散治瀉痢。
槟榔烏梅痢瘧必用之藥也。
平瘧養脾丸。
此吾家傳治瘧之神方也。
人參白術白茯苓甘草(炙)當歸川芎陳皮半夏曲蒼術(米泔浸炒)濃樸汁炒)柴胡黃芩豬苓澤瀉草果常山青皮辣桂九肋鼈甲(酥炙各等分)上一十九味。
共研末。
于五月五日。
及三元八節天月德。
要安普護福生除開破日修合。
酒煮曲糊丸。
麻子大。
陳米湯下。
消癖丸 專治瘧母食症痰癖。
五飲成癖并治。
三棱(即魚形者)莪術(各醋浸炒)陳皮枳殼(麸炒)濃樸(姜汁炒)山茱萸使君夜明砂黃連(炒)木香幹姜(炒各二兩)海藻(洗淨半兩)神曲麥半夏曲(二錢)幹蟾(炙)九肋鼈甲(醋炒各三錢)上為末。
酒煮面糊丸。
麻子大。
米飲下。
家傳斬鬼丹 截瘧神效。
黃丹(研)獨頭大蒜(研爛如泥)上于五月五日午時。
至誠修合。
用蒜泥和丹同杵。
衆手為丸。
随人大小。
發日五更取長流水面東下。
四聖丸 治瘧有效。
穿山甲(去筋膜兩半灰炒拌)雞骨常山烏梅(去核焙)槟榔(各一兩)上為末。
糯米糊丸。
随人大小。
黃丹為衣。
每服二十五丸至三十丸。
臨發日五更面東溫酒送下。
柴胡桂枝湯 治瘧疾寒多熱少者。
用小柴胡湯柴胡(二錢五分)黃芩半夏(各一錢)人參(錢半)甘草(五分)合桂枝湯。
桂枝芍藥。
加栝蒌根牡蛎幹姜(炮)姜棗同煎。
柴胡白虎湯 治熱多寒少者。
用小柴胡湯合白虎湯。
石膏(五錢)知母(二錢)甘草(一錢)入粳米生姜同煎。
一兒歲半病瘧。
二日一發。
久不愈。
其兒黃瘦面浮腹脹。
予用平瘧養脾丸治之。
愈。
一兒病瘧。
醫以柴苓湯投之。
調理二三日。
不效。
予用平瘧養脾丸治之。
效。
一兒病瘧。
醫用截藥。
内有砒丹。
三截之。
遂成疳瘧。
其父懊恨前藥之誤也。
予用平瘧養脾丸治瘧。
集聖丸治疳。
調理一月而愈。
一女先驚後瘧。
瘧久成疳。
予用集聖丸調理。
一月而安。
一兒先瘧後驚。
予用調元湯。
琥珀抱龍丸治之。
安。
一兒病瘧。
一日一發。
予用家傳斬鬼丹截之。
止三日。
後又發。
再截之。
凡三截俱三四發。
其父怪問之。
時六七月棗熟。
予疑其必啖生棗。
故止而複發也。
問之果然。
乃禁之。
先用胃苓丸。
調理三日。
更以斬鬼丹截之。
遂愈。
汪南汀季子七歲。
病瘧三年。
諸醫治之無效。
乃請予治之。
予視其外候。
面色黃白。
山青。
腹大而堅。
曰。
此久瘧成癖。
癖在潮熱。
當與補脾消癖。
瘧熱自除。
恨無九肋鼈甲耳。
南汀求得之。
因制一方。
用人參白術陳皮青皮三棱莪術木香砂仁當歸川芎黃連柴胡鼈甲為末。
神曲糊丸。
炒米煎水。
日三服。
調理五十餘日安。
陸陳巷李宅一女七歲。
戊戌秋先患外感。
後變瘧。
因用截藥。
變作痢。
至冬痢雖止。
瘧。
請予往。
視其外侯。
大骨高起。
大肉陷下。
發稀目陷。
面黃鼻燥。
不思飲食。
唯啖蓮肉。
乃内傷脾虛疳痨證也。
時有江西醫人萬鼎在彼。
謂不可治。
予曰無慮。
吾能治之。
至春必愈。
用集聖丸一料。
次年二月果安。
一兒病瘧。
間日一發。
予根據祖訓。
當用胃苓丸補之。
發日以斬鬼丹截之。
調理半月已漸。
适有麻城丁醫至。
見兒未大好。
謂其父曰。
我秘方隻一劑而愈。
其父惑之。
不知其所用者何方也。
初進一劑。
瘧即大作矣。
更甚于前。
予笑其醫雲。
隻用秘方。
令吾前功盡廢。
又勞調理也。
其父悔。
且怨醫。
辭去之。
予調理一月愈。
一兒久瘧成癖。
因癖生熱。
或三五日一發。
發則十餘日不止。
常在申酉時。
但不寒顫。
惡寒即發熱。
熱亦不甚。
發過不渴。
不頭痛。
予用消癖丸平瘧養脾丸相間服之。
半年而愈。
一兒瘧後腹脹。
用加減塌氣丸服之愈。
疳 疳證。
此小兒科之極病也。
雖有五髒之不同。
其實皆脾胃之病也。
幼科書論諸疳。
太多。
法無經驗。
無可取者。
唯錢氏分肥瘦冷熱四者。
庶為近理。
而以初病者為肥熱疳。
久病者為瘦冷疳。
似有虛實之分。
不知疳為虛證。
曾有實者乎。
至于治瘦冷疳。
方上有續随子。
未免虛實之失。
故予嘗曰。
錢氏方論。
非先生之親筆。
乃門人附會之說也。
今乃推先生之意以補之。
曰兒太飽則傷胃。
太饑則傷脾。
肥熱疳。
其食多太飽之病乎。
瘦冷疳。
其食少太饑之病乎。
如審其食少者肥兒丸。
食多者集聖丸主之。
小兒乳少者。
父母常以他物飼之。
兒之性隻求一飽。
或食太多。
或食太少。
所以脾胃受傷。
生此疳病也。
蕲水陸陳巷李廣之妻。
程希南之女也。
新寡。
止有一女。
初病瘧又病痢。
瘦。
發熱少食啖蓮肉五六枚。
請予往治之。
予與集聖丸。
時有江西一醫萬鼎在彼。
曰難治。
鼎嘗問予運氣之說。
予詳教之。
彼本不知。
唯唯耳。
予謂鼎曰。
明年二三月。
來看此女之長大也。
次年三月半。
其母在程氏宅。
請予謝之。
命其女拜。
雲。
小女服後。
一日改變一日。
非昔日比也。
庠生王閑一子周歲。
因食豬肉受傷。
肢體瘦削。
使人求藥。
予問其詳。
乃食積疳。
似有餘。
取脾積丸五粒與之。
教以豬肉湯吞下。
果下一塊如小指頭大。
涎沫夾裹。
其子頓安。
集聖丸 治疳通用。
丹溪心法。
黃連幹蟾三錢。
餘味皆二錢。
黃連幹蟾(炙存性)青皮陳皮莪術使君子砂仁(各一錢八分)蘆荟夜明砂五靈脂(各二錢三分)歸身(疳痨加)川芎(各三錢)木香(一錢八分)又集聖丸方。
使君子幹蟾黃連前胡莪荟木香青皮靈脂夜明砂縮砂二錢)當歸(錢半)川芎(一錢二分)增膽汁粟米糊丸。
米飲吞。
脾弱加肥兒丸并為末。
粟米粉作糊丸。
入豬膽汁。
丸如粟米大。
米飲下。
王三峰長子患疳瘦。
請予治之。
見之曰。
此乳少病也。
父曰。
乳極多。
予即辭退。
歸謂胡三溪雲。
王子病疳。
乃乳少也。
彼雲乳多。
不聽吾言。
今成疳矣。
時胡會川在座。
聞言而退。
後三溪雲。
病者會川之婿。
聞兄之言。
不悅而歸。
予曰。
非也。
必往邀三峰兄同來也。
少頃果同至。
三峰自訴雲。
我南監坐監時。
一子病疳死。
今此子病。
我心甚慮。
今特來登問。
此兒讨個乳母養。
有乳無乳。
實不知也。
今夜歸家看子細。
明日來報。
果無乳也。
日則嚼飯喂。
夜則一壺冷米湯灌之。
柰何。
予曰。
不易乳母。
治之無功。
易之則兒戀其乳母之愛。
母根據其兒衣食之計。
請權擇乳母佐之。
晝則抱之。
夜則乳之。
自然日久情熟。
事兩全矣。
乃作肥兒丸一料服之。
兩月而安。
肥兒丸 人參白術白茯苓炙甘草陳皮青皮山藥蓮肉當歸川芎使君子為末。
神曲糊丸。
米飲下。
胡鳳崖子病疳。
但多食則腹痛。
請予治之。
予曰。
人以谷為本。
谷入作痛。
豈新谷作痛必有舊谷為積。
未能消去。
故與新谷相持也。
豈有絕谷食之理。
乃作養脾消積丸服之。
安。
養脾消積丸 錢氏異功散 (即四君子湯加陳皮)加木香青皮砂仁使君子枳實(炒)黃連(炒)上共為末。
神曲糊丸。
米飲下。
疸 疸有二證有因天地濕熱之氣而發之者。
有因水谷之濕熱而發之者。
小兒之病。
多因濕熱食積。
與大人不同。
宜茵陳胃苓丸主之。
胃苓丸(末一兩)茵陳(末五錢)碾勻。
神曲糊丸。
燈心煎湯下。
一兒十四歲病疸。
面目俱黃。
用: 黃連黃柏栀子仁茵陳豬苓澤瀉枳實濃樸(各二錢)大黃(一錢)上為末。
神曲糊丸。
陳米湯下。
初服二日。
吐宿冷黃水二三碗。
又二日利三行。
五日退。
調理脾胃 人以脾胃為本。
所當調理。
小兒脾常不足。
尤不可不調理也。
調理之法。
不專在醫。
唯調乳母。
節飲食。
慎醫藥。
使脾胃無傷。
則根本常固矣。
脾喜溫而惡寒。
胃喜清而惡熱。
故用藥者。
偏寒則傷脾。
偏熱則傷胃也。
制方之法。
宜相濟。
四氣俱備可也。
故積溫則成熱。
積涼則成寒。
偏熱偏寒。
食也。
食多則飽。
飽傷胃。
食少則饑。
饑傷脾。
故調脾胃。
宜節飲食。
适寒溫也。
今之調脾胃者。
不知中和之道。
偏之為害。
喜補而惡攻。
害于攻者大。
害于補者豈小小哉。
兒有少食而易飽者。
此胃之不受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