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門語要
關燈
小
中
大
探性命之原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太極者性也,兩儀者命也。
名雖有二,實則性為之主,流行于陰陽之間者也。
然性本無迹,而命微有迹;性無生滅,而命有生滅;性無始終,而命有始終;性無動靜,而命有動靜。
未有命時而性之理長懸天壤,既有命後而性之理已具人身。
大哉性乎,蔑以加矣。
而要非命則性無由見,是性也命也可合而不可分者也。
夫人自父母媾精之始,一點靈光藏于胞胎之内,先天元性化為離之陰汞,先天元命化為坎之陽鉛,是謂元氣。
自此一水一火一升一降,神炁交而心腎具,溫養久而胎嬰成。
由是脫離母腹,獨辟乾坤。
雖有形質之拘,不如先天一炁,然而不識不知、無作無為,其去天地也不遠,所以形體日長,智慧日開,有不知其然而然者。
迨至二八期完,一斤數足,不知返還之術,緻令習俗之移,往往欲心生而貪戀夫聲色,侈心起而馳騁夫榮華。
志一至焉,氣則随之,氣一動焉,而神則因之。
于是内萦外擾,神馳氣散,而性命不保矣。
學者欲還先天性命,非複後天神氣不可,欲固後天神氣,非複先天性命不能。
試觀古今來成真證聖、跨鶴登仙者,無非修性以立命而已,斷未有修性不煉命,煉命不修性,各執一偏而能有成者。
蓋性為命根,命為性蒂,二者雖有先後之不同,而其功斷不容以偏廢也,胡為末學缁流,每每偏于性、偏于命,竟至終身無成而尚不知悔耶。
夫性為一身之主宰,命是一身之運用。
若不保精裕氣,徒事妙覺圓明,則身命不存,性将焉寄;若不滌慮尋真,徒事燒丹采藥,則心性未見,命亦空存。
況天之生人也,必先有理而後有炁,若無理不猶樹木之無根,其能向榮也哉;而人之修道也,必修命以至于了性,若無命不猶燈火之無油,其能輝煌也哉。
總之道原一緻,功必兼修,庶幾不堕于一邊,而有獨陽不長孤陰不生之诮也。
論精氣神之實 《心印經》雲:上藥三品,神與炁精。
是知人身之大藥,即人身之大丹也。
學者于此而次第煉之,庶不堕于一邊矣。
夫論人之生也,先從虛無中一點元神而堕于胞胎之中,是謂神生炁,炁生精,于是十月懷胎,三年乳哺,合五千四八之數,而始成四大一身,此順而生人之道也。
若返老還童、成真證聖,其必煉精化炁,煉炁化神,于以還虛合道,此逆而成仙之功也。
要之煉精者非徒煉交感之精,煉炁者非徒煉呼吸之炁,煉神者非徒煉思慮之神。
必于色身中尋出先天真精于何而生,先天真炁自何而動,先天真神自何而存,以之煉丹不難矣,否亦幻丹而已,焉能長存不壞哉。
雖然,煉精者必先煉元精,而後天交感之精亦不可損;煉炁者必煉元炁,而後天呼吸之氣亦不可傷;煉神者必煉元神,而後天思慮之神亦不可滅。
蓋先天者道之體也,後天者道之用也。
人未生時則用在體中,人既生後則體藏用内。
若不由用而複體,又将何以為憑藉處。
況夫淫欲無度者,則身命難保矣;私欲不除者,則天理無存矣;趨蹶不常者,則神炁多憊矣。
欲完先天精炁神,非保後天之精炁神不得。
其實精炁神三者,雖有先後之名,實無先後之别,不過有欲無欲之分而已。
學者苟能打破塵緣,看空孽網,不但身外之物視為非我固有,即身内之身亦等作幻化之軀,不甚經意,由此而煉精必成元精,由此而煉炁必成元炁,由此而煉神必成元神,以先天之大藥,成先天之大丹,不誠易易事哉。
(得其心而身可忘,得其神而心可忘。
) 然而下手興功,必先垂簾塞兌,默默觀照臍下丹田一寸三分之間。
繼而精生藥産,始用河車搬運,将丹田所積之精,運而至于周身。
灌溉久之,精盡成炁,充周一身,此煉精化炁之功也。
至于精盡化炁,由是而過關服食,溫養大藥,此煉炁化神之事也。
自此已後,則為面壁之功,還虛之道。
始由下田而煉,繼則中田而修,終由上田而養,所謂三田返複真生涯者是。
此修養之路,學道人不可不照其理,以為修養之基也。
見性量之大 凡人欲見真性,必先于靜定中尋出端倪。
實實知得吾心之内有一真湛寂光明不昧者,然後靜而存之,動而察之,于以施之萬事萬物無一時或違乎至善,久之深造有得,自然昭昭靈靈,無時無處而不在焉。
性者何,即太虛中虛無湛寂之妙。
張子雲太和所謂道者是。
其體則有仁義禮智之性,其用則有恻隐羞惡辭讓是非之情。
其存之于内則為寂然不動之中,其發之于外則為感而遂通之和。
無有偏倚,無有乖戾,而所存所發,俱見性量之宏。
微而德慧智術發謀出慮之初,顯而視聽言動衣服飲食之末,其接人也,則有親親仁民之度,其處物也,則有鳥獸草木鹹若之懷。
總之無内無外,無動無靜,能知其性之真,自無一時一物之有礙。
蓋性中原來包天地亘古今統人物而無有或外者,特為人私欲間之,一身之内且為胡越,何況國家天下民物焉有不隔絕者乎。
是以君子之學,于事之未至也廓然而大公,及事之已來也随機而順應,前無所迎,後無所逆,因物付物,随緣就緣。
物有變而己無變,事有窮而己無窮,有如明鏡當空,美者自美,惡者自惡,而己毫無容心于其際,是以心普萬物而無心,情順萬物而無情,有語大天下莫能載,語小天下莫能破之量焉。
非然者拘于一偏之學,或務于靜以為修,或逐于動以為行,如此縱有所見,亦是旋得旋失,又安能合内外平物我等動靜人己而一之者哉。
此聖賢存心養性之功,學者于無動無靜時,尋得出有動有靜之根本,于以拳拳服膺,極之造次颠沛而不違,斯心與理融,理與心浃,打成一片,了無内外人己之分。
雖然,其詣豈易言哉。
蓋嘗曠觀古今,閱曆人情,無一不外重而内輕。
朝朝為己營私,隻貪聲色貨利,以求一身一家之安,無有知性之最重,天下無有加乎其上者。
即或知之,亦皆摹仿依稀,或靜處有而動處無,或一念起而一念滅,無有的的确确尋出一點真際,如孟子所謂居廣居而行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極之富貴貧賤威武有不淫不移不屈之概,如此拓開心胸,獨高眼界,一任天下是非善惡賢愚,總無有入而亂我之真,此其人果安在耶。
惟望後學者,第一先尋得者個物事,無實亦無虛,無聲亦無臭,靜而存之,動而察之,随事随物而虛以待之,順以應之,未事而不先,已事而不後,佛氏所謂過去心未來心現在心,三心永滅,人我相衆生相壽者相,四相皆空,如此存其虛明廣大之體,涵養深純,于以措諸天下後世而胥宜矣。
總之性無涯際,無可捉摸,若要知性之真,其靜也隻是一個空洞無邊、惺惺不昧之象,其動也即孟子所謂今人乍見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是。
但人莫不有性,性亦莫不有發之時,往往一發之後不複見矣。
良以如心而出,無所計較,是為真性,一到轉念之間,則種種利害好惡之心生,遂為汩沒而不見。
所以孔子雲:再思可矣。
末學者流于靜中之養,亦嘗洞見本原,渾淪無際,每于持身接物之時,不免打成兩橛,不能合動靜而一緻,良由未明性中之度量,實有包羅宇宙而無有出吾性分之外者,若不于此而悟徹了明,鮮有能至于道也。
此千聖的的心傳,為學人第一要着,務要由一念之仁,充而至于塞天塞地,由一事之善,積而至于亘古亘今,覺天下萬古,無一事一物不在懷抱之中,如此實實見得,又何事修丹煉汞為哉! 言立命之要 吾道言性命雙修,雖分性命為二,其實則一而已。
性是命之根,命是性之蒂,無命則性無依,無性則命無主,二者是二而一也。
人能明得性命之源,則一切情僞之私、知覺之運,皆是命中之障,于以修其後天炁息之命,而還乎先天元炁之命,庶不堕于實有,亦不堕于虛無,而于真仙之道得矣。
否則徒養後天血氣之命,而不知先天虛無之命,縱得長生不老,亦不過守屍之鬼,其究也,必至生生世世流浪于愛河欲海而無有窮期。
易曰:天地絪缊,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
人受天地之元(此字原版模糊,未知是否)炁以成性,受父母之精炁以立命,由是一開一阖一屈一伸,十月胎圓,生身下地,獨辟乾坤之界,則有陰陽之分,其實與天地父母仍然一般無二。
若一息未至,則必死矣。
夫天地之氣,必絪缊于其中,而後生人生物于無窮,若但雲升上降下而已,則是天地之氣雖交而仍分而為二也。
人身之炁,亦必絪缊于其中,而後生男育女于不息,若隻雲呼出吸入而已,則是人身之炁雖交而仍不能合而為一也,此亦何由成萬古不壞之身哉。
學者必由呼吸之息,以複夫太和之元炁,其道維何,無搖爾精,無勞爾形,無俾爾思慮營營,乃可長生。
又曰:心不動,名曰煉精,煉精則虎嘯風生;身不動,名曰煉炁,煉炁則龍吟雲起;念不動,名曰煉神,煉神則元精溶溶、元氣浩浩、元神躍躍矣。
若猶未也,必先寡欲以養精,寡言以養炁,少思以養神,迨至還精補腦,則精自不洩矣;心息相依,忘言守中,則炁自不散矣;形神俱妙,與道合真,則神自不擾矣。
若非由後天之精炁神以默會乎先天之元炁,未有不堕于一偏之學者。
古雲:後天呼吸起微風,引起真人造化功。
旨哉言乎。
又雲:萬籁風初起,千山月乍圓;急須行政令,便可運周天。
學人必守中之候以調養乎丹田,久之精生藥産,神完炁足,由此而行八百抽添之數,三百六十之爻,進陽火,退陰符,于中用卯酉沐浴之法,則丹鉛現象,有六種效驗,然後行五龍捧聖、七日過關之功,庶可還玉液之丹而成不死之身矣。
再用煉虛一着,必至如如不動,惺惺長明,渾無半點作為之迹,而究無一物一事之不能作為,到此境也,方算得大丈夫功成道立之候。
古雲:這回大死今方活。
又雲:若要人不死,除非死過人。
由此思之,無非凡心死而道心生,凡機息而真機見也。
吾觀世之學道者,多有煉色身不煉法身,縱得長生,亦是偶然之事;又有煉法身而不講色身,讵知父母未生以前,此氣在于空中,杳無形
太極者性也,兩儀者命也。
名雖有二,實則性為之主,流行于陰陽之間者也。
然性本無迹,而命微有迹;性無生滅,而命有生滅;性無始終,而命有始終;性無動靜,而命有動靜。
未有命時而性之理長懸天壤,既有命後而性之理已具人身。
大哉性乎,蔑以加矣。
而要非命則性無由見,是性也命也可合而不可分者也。
夫人自父母媾精之始,一點靈光藏于胞胎之内,先天元性化為離之陰汞,先天元命化為坎之陽鉛,是謂元氣。
自此一水一火一升一降,神炁交而心腎具,溫養久而胎嬰成。
由是脫離母腹,獨辟乾坤。
雖有形質之拘,不如先天一炁,然而不識不知、無作無為,其去天地也不遠,所以形體日長,智慧日開,有不知其然而然者。
迨至二八期完,一斤數足,不知返還之術,緻令習俗之移,往往欲心生而貪戀夫聲色,侈心起而馳騁夫榮華。
志一至焉,氣則随之,氣一動焉,而神則因之。
于是内萦外擾,神馳氣散,而性命不保矣。
學者欲還先天性命,非複後天神氣不可,欲固後天神氣,非複先天性命不能。
試觀古今來成真證聖、跨鶴登仙者,無非修性以立命而已,斷未有修性不煉命,煉命不修性,各執一偏而能有成者。
蓋性為命根,命為性蒂,二者雖有先後之不同,而其功斷不容以偏廢也,胡為末學缁流,每每偏于性、偏于命,竟至終身無成而尚不知悔耶。
夫性為一身之主宰,命是一身之運用。
若不保精裕氣,徒事妙覺圓明,則身命不存,性将焉寄;若不滌慮尋真,徒事燒丹采藥,則心性未見,命亦空存。
況天之生人也,必先有理而後有炁,若無理不猶樹木之無根,其能向榮也哉;而人之修道也,必修命以至于了性,若無命不猶燈火之無油,其能輝煌也哉。
總之道原一緻,功必兼修,庶幾不堕于一邊,而有獨陽不長孤陰不生之诮也。
論精氣神之實 《心印經》雲:上藥三品,神與炁精。
是知人身之大藥,即人身之大丹也。
學者于此而次第煉之,庶不堕于一邊矣。
夫論人之生也,先從虛無中一點元神而堕于胞胎之中,是謂神生炁,炁生精,于是十月懷胎,三年乳哺,合五千四八之數,而始成四大一身,此順而生人之道也。
若返老還童、成真證聖,其必煉精化炁,煉炁化神,于以還虛合道,此逆而成仙之功也。
要之煉精者非徒煉交感之精,煉炁者非徒煉呼吸之炁,煉神者非徒煉思慮之神。
必于色身中尋出先天真精于何而生,先天真炁自何而動,先天真神自何而存,以之煉丹不難矣,否亦幻丹而已,焉能長存不壞哉。
雖然,煉精者必先煉元精,而後天交感之精亦不可損;煉炁者必煉元炁,而後天呼吸之氣亦不可傷;煉神者必煉元神,而後天思慮之神亦不可滅。
蓋先天者道之體也,後天者道之用也。
人未生時則用在體中,人既生後則體藏用内。
若不由用而複體,又将何以為憑藉處。
況夫淫欲無度者,則身命難保矣;私欲不除者,則天理無存矣;趨蹶不常者,則神炁多憊矣。
欲完先天精炁神,非保後天之精炁神不得。
其實精炁神三者,雖有先後之名,實無先後之别,不過有欲無欲之分而已。
學者苟能打破塵緣,看空孽網,不但身外之物視為非我固有,即身内之身亦等作幻化之軀,不甚經意,由此而煉精必成元精,由此而煉炁必成元炁,由此而煉神必成元神,以先天之大藥,成先天之大丹,不誠易易事哉。
(得其心而身可忘,得其神而心可忘。
) 然而下手興功,必先垂簾塞兌,默默觀照臍下丹田一寸三分之間。
繼而精生藥産,始用河車搬運,将丹田所積之精,運而至于周身。
灌溉久之,精盡成炁,充周一身,此煉精化炁之功也。
至于精盡化炁,由是而過關服食,溫養大藥,此煉炁化神之事也。
自此已後,則為面壁之功,還虛之道。
始由下田而煉,繼則中田而修,終由上田而養,所謂三田返複真生涯者是。
此修養之路,學道人不可不照其理,以為修養之基也。
見性量之大 凡人欲見真性,必先于靜定中尋出端倪。
實實知得吾心之内有一真湛寂光明不昧者,然後靜而存之,動而察之,于以施之萬事萬物無一時或違乎至善,久之深造有得,自然昭昭靈靈,無時無處而不在焉。
性者何,即太虛中虛無湛寂之妙。
張子雲太和所謂道者是。
其體則有仁義禮智之性,其用則有恻隐羞惡辭讓是非之情。
其存之于内則為寂然不動之中,其發之于外則為感而遂通之和。
無有偏倚,無有乖戾,而所存所發,俱見性量之宏。
微而德慧智術發謀出慮之初,顯而視聽言動衣服飲食之末,其接人也,則有親親仁民之度,其處物也,則有鳥獸草木鹹若之懷。
總之無内無外,無動無靜,能知其性之真,自無一時一物之有礙。
蓋性中原來包天地亘古今統人物而無有或外者,特為人私欲間之,一身之内且為胡越,何況國家天下民物焉有不隔絕者乎。
是以君子之學,于事之未至也廓然而大公,及事之已來也随機而順應,前無所迎,後無所逆,因物付物,随緣就緣。
物有變而己無變,事有窮而己無窮,有如明鏡當空,美者自美,惡者自惡,而己毫無容心于其際,是以心普萬物而無心,情順萬物而無情,有語大天下莫能載,語小天下莫能破之量焉。
非然者拘于一偏之學,或務于靜以為修,或逐于動以為行,如此縱有所見,亦是旋得旋失,又安能合内外平物我等動靜人己而一之者哉。
此聖賢存心養性之功,學者于無動無靜時,尋得出有動有靜之根本,于以拳拳服膺,極之造次颠沛而不違,斯心與理融,理與心浃,打成一片,了無内外人己之分。
雖然,其詣豈易言哉。
蓋嘗曠觀古今,閱曆人情,無一不外重而内輕。
朝朝為己營私,隻貪聲色貨利,以求一身一家之安,無有知性之最重,天下無有加乎其上者。
即或知之,亦皆摹仿依稀,或靜處有而動處無,或一念起而一念滅,無有的的确确尋出一點真際,如孟子所謂居廣居而行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極之富貴貧賤威武有不淫不移不屈之概,如此拓開心胸,獨高眼界,一任天下是非善惡賢愚,總無有入而亂我之真,此其人果安在耶。
惟望後學者,第一先尋得者個物事,無實亦無虛,無聲亦無臭,靜而存之,動而察之,随事随物而虛以待之,順以應之,未事而不先,已事而不後,佛氏所謂過去心未來心現在心,三心永滅,人我相衆生相壽者相,四相皆空,如此存其虛明廣大之體,涵養深純,于以措諸天下後世而胥宜矣。
總之性無涯際,無可捉摸,若要知性之真,其靜也隻是一個空洞無邊、惺惺不昧之象,其動也即孟子所謂今人乍見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是。
但人莫不有性,性亦莫不有發之時,往往一發之後不複見矣。
良以如心而出,無所計較,是為真性,一到轉念之間,則種種利害好惡之心生,遂為汩沒而不見。
所以孔子雲:再思可矣。
末學者流于靜中之養,亦嘗洞見本原,渾淪無際,每于持身接物之時,不免打成兩橛,不能合動靜而一緻,良由未明性中之度量,實有包羅宇宙而無有出吾性分之外者,若不于此而悟徹了明,鮮有能至于道也。
此千聖的的心傳,為學人第一要着,務要由一念之仁,充而至于塞天塞地,由一事之善,積而至于亘古亘今,覺天下萬古,無一事一物不在懷抱之中,如此實實見得,又何事修丹煉汞為哉! 言立命之要 吾道言性命雙修,雖分性命為二,其實則一而已。
性是命之根,命是性之蒂,無命則性無依,無性則命無主,二者是二而一也。
人能明得性命之源,則一切情僞之私、知覺之運,皆是命中之障,于以修其後天炁息之命,而還乎先天元炁之命,庶不堕于實有,亦不堕于虛無,而于真仙之道得矣。
否則徒養後天血氣之命,而不知先天虛無之命,縱得長生不老,亦不過守屍之鬼,其究也,必至生生世世流浪于愛河欲海而無有窮期。
易曰:天地絪缊,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
人受天地之元(此字原版模糊,未知是否)炁以成性,受父母之精炁以立命,由是一開一阖一屈一伸,十月胎圓,生身下地,獨辟乾坤之界,則有陰陽之分,其實與天地父母仍然一般無二。
若一息未至,則必死矣。
夫天地之氣,必絪缊于其中,而後生人生物于無窮,若但雲升上降下而已,則是天地之氣雖交而仍分而為二也。
人身之炁,亦必絪缊于其中,而後生男育女于不息,若隻雲呼出吸入而已,則是人身之炁雖交而仍不能合而為一也,此亦何由成萬古不壞之身哉。
學者必由呼吸之息,以複夫太和之元炁,其道維何,無搖爾精,無勞爾形,無俾爾思慮營營,乃可長生。
又曰:心不動,名曰煉精,煉精則虎嘯風生;身不動,名曰煉炁,煉炁則龍吟雲起;念不動,名曰煉神,煉神則元精溶溶、元氣浩浩、元神躍躍矣。
若猶未也,必先寡欲以養精,寡言以養炁,少思以養神,迨至還精補腦,則精自不洩矣;心息相依,忘言守中,則炁自不散矣;形神俱妙,與道合真,則神自不擾矣。
若非由後天之精炁神以默會乎先天之元炁,未有不堕于一偏之學者。
古雲:後天呼吸起微風,引起真人造化功。
旨哉言乎。
又雲:萬籁風初起,千山月乍圓;急須行政令,便可運周天。
學人必守中之候以調養乎丹田,久之精生藥産,神完炁足,由此而行八百抽添之數,三百六十之爻,進陽火,退陰符,于中用卯酉沐浴之法,則丹鉛現象,有六種效驗,然後行五龍捧聖、七日過關之功,庶可還玉液之丹而成不死之身矣。
再用煉虛一着,必至如如不動,惺惺長明,渾無半點作為之迹,而究無一物一事之不能作為,到此境也,方算得大丈夫功成道立之候。
古雲:這回大死今方活。
又雲:若要人不死,除非死過人。
由此思之,無非凡心死而道心生,凡機息而真機見也。
吾觀世之學道者,多有煉色身不煉法身,縱得長生,亦是偶然之事;又有煉法身而不講色身,讵知父母未生以前,此氣在于空中,杳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