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集卷之六

關燈
,散其無體,故流浪生死,常沉苦海也。

    苟有收拾身心,屏除念慮,内境勿令出,外境勿令入,内外清靜,名為照了。

    至於内忘其心,外忘其形,一真洞然,如太虛廓然,無礙造化,又何有焉。

     儒書雲:不忮不求,無咎無譽。

    是謂不忮不求,則不受造也;無咎無譽,則不受化也。

    《易·系》雲:遠取諸物,近取諸身。

    予謂遠取諸物,則知萬緣虛假;近取諸身,則知五蘊皆空。

    外屏萬緣,内消五蘊,故能順天施運,懼樂於天。

    知物之始終,知幽明之故,知死生之說,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也。

    樂天故不憂,盡性故不疑。

    非緻知者,孰能及此。

    緻知者誠明靜定,故知生滅不停者,幻形也;差别不平者,妄心也;遷變不定者,時世也;敗壞不久者,事務也。

    觀練純熟,是名聖功,一以貫之,故無造化。

    若不緻知,則不能格物,不能格物,則随物變遷,性命安在?苟有變動不居,周流六虛,故天地合乎我,萬物備於我。

    至於複見天心,萬有歸一無,則造化息矣。

    譬如乾坤不變動;日月不運行,六子何有?六子 不交重,陰陽不升降,萬物何有?乾坤之體,純一不雜,倒正不變,故無造化。

    造無造之造,大造也。

    化無化之化,大化也。

    作是見者,故知世間萬物皆是假合,陰陽運用無非幻妄,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觀之,三教惟心也,造化由心也,出造化亦由心也。

     學佛之要,在乎見性。

    若欲見性,必先以決定之志,奪習俗之氣,以嚴持之力,保洞然之明,然後照破種種空妄,心不着物,念不随情。

    念是煩惱根,心是法塵種。

    念起則一切煩惱起,念息則一切煩惱息;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念起即止,皆由自心。

    至於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是見性也。

    今之學者不能見性者,為事理二障所礙也。

    非大觀則不能解理障,非大止則不能除事障。

    大觀謂智斷也,大止謂力制也。

    智斷純孰,則理理皆空;力制純孰,則事事皆空。

    了三空之大空,知一真之至真,此大觀之至也。

    即時身心世事、念慮情識,一齊都止,此大止之至也。

    非上上智,其孰能與於此。

    學道在乎存性。

    若欲存性,必先以慧劍斬群魔,火符消六欲。

    次以定力忘情絕慮,釋累清心,至於心清累釋、慮絕情忘,是謂存性。

    真性既存,則無造化。

    今之學者,為情識之所奪也。

    欲去情識,先除生滅心。

    心無生滅,身無生滅,定矣。

    去生滅心,必自無念之積習純熟,足可緻無夢;無念之靜定純熟,足可緻無生。

    無夢乃見在之大事也,無念乃末後之大事也。

    無生則不造,無夢财不化,不造不化,即不生不滅也。

    非高上之士,其孰能與於此。

     儒學之要,在乎盡性。

    若欲盡性,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有定則能忘物我。

    艮卦辭雲: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

    艮其背,忘其心也。

    不獲其身,忘我也。

    行其庭不見其人,忘物也。

    三者既忘,何咎之有?此知止之至也。

    知止故能忘物我而全天理,是謂盡性也。

    今人不能盡性者,為身心之累也。

    既有累便有室礙,必以剛斷果決。

    剛斷故能忘物,果決故能忘我,物我兩忘,盡性至命定矣。

    非神德聖功,其孰能與於此。

    予見世人多以此身為有我,其不思之甚也。

    且如此身因造而有,未造之前有象乎?有名乎?有我乎?既化之後有象乎?有名乎?有我乎?前後兩既俱無,安得中間偏執有我耶。

    殊不知身心世事本來虛妄,三世推求了不可得。

    過去杳然何在,隻今念念變遷,未來決定如是。

    曆劫以來大夢幻中,堅執妄緣,結成輸回種子,是以出生入死,無有了期。

    若複有人於此夢幻境中,證明了知而善消遣,豈非至人乎。

    予一日舉此公案,令門人參。

    二三子稍合符節,故作此書以贈之,以心傳心。

    若能直下承當,潛通默會,即時知止,不謀其前,不慮其後,不戀隻今,三者混成,得大自在。

    徜徉乎大寂滅之海,逍逼乎無何有之鄉,遊泳乎自得之場。

    至此方知,造化於此何預焉。

    雖然,更有向上事在。

    且道喚甚麼做向上事?咦,掀翻無字腳,粉碎太虛空,方為了事漢。

    秘之秘之。

     絕學無憂篇并叙 所為絕學者,非不學也。

    若以不學為絕學,則罔無所知,隻同常流也。

    此所謂絕學者,博學而至於絕學也。

    蓋由世人多學為奇特,轉學轉不會也。

    聖人雲: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又雲:多則惑,少則得。

    正謂此也。

    前儒雲:有為終日息,無為便不息。

    即此意也。

    故作是篇以證之,使學徒不為聲聞緣覺、學解見知所累也。

     日用總玄玄,時人識未全。

    當推心上好,放下口頭禅。

     法法非空法,傳傳是妄傳。

    不曾修福始,焉能有禍先。

     不益便無損,不變豈能遷。

    不垢亦不淨,無缺亦無圓。

     莫着嗔和喜,何愁迍與邅。

    不作善因果,那得惡因緣。

     不聞興廢事,名利不相牽。

    精粗無憂惡,妍醜不憎憐。

     不償歡喜債,都無恩怨纏。

    打開人我網,跳出是非圈。

     清虛不好古,恬澹倦希賢。

    休思今世後,放下未生前。

     從他佛是佛,任伊仙是仙。

    既無塵俗累,何憂業火煎。

     有無俱不立,虛實任相連。

    都緣無取舍,自然無過愆。

     來去渾忘卻,死生何預焉。

    居止無餘欠,随處任方圓。

     饑來一椀飯,渴則半瓯泉。

    興來自消遣,困來且打眠。

     達者明此義,休尋天外天。

    見前赤灑灑,末後亮娟娟。

     中和集卷之六竟 #1密:原本作『令』,於義難解。

    據朱孝臧《疆村業書》所用元刊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