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道程寶則 原文

關燈
第一寶則 曰:“自然善圓者,我之妙明圓覺之心之性也。

    夫此一心,儒家體之曰中,佛家體之曰空,我道體之曰虛,李伯陽、陳翠虛體以煉身而成道者。

    其大無外,其小無内,包三界而有餘,納芥子而不窄,盼則立現,金石至堅,猶不膜隔,矧此血肉之團,本無關隔者,人患不修省耳。

    故其法惟有圓覺。

    圓覺之功,始自洗髓,髓洗則心明,心明覺自圓也。

    髓也者,天心之心,誰是也其位在腦。

    洗之者水也,水位在腎。

    《參同契》曰:真人潛深淵。

    《易》曰:潛龍勿用。

    《修仙辨惑論》曰:念中無念。

    是皆涵誰洗髓之訣。

    若夫七情六欲,三屍九蟲,緣妄成妄,生自妄因。

    人自後天感氣而化,無所為根,無所為本,絕無技倆,一無神通。

    其所謂技倆神通者,一疑惑,一讒聳,竊權縱肆焉而已,一經夫妙明圓覺之誰,一如明耀,其權頓失,避匿無蹤。

    故法惟并此幻質,而一返置于無何有之鄉,照之顧之,虛之寂之,烹之煉之,厥質斯真。

    次亦惟有按兵不動,修我文德,飲之食之,教之誨之,權不下移,令自誰出,是即凝神聚氣,念不妄動,一守沖和,無微不燭,久而久之,群陰鹹化,國泰民安而身治矣。

    是于修身家必以心性圓明為第一寶則雲。

    ” 第二寶則 持戒圓淨,泥丸氏曰:持戒圓淨,則習業消而四大淨矣。

    太虛翁曰:要知生死輪回,緣于習業,習業不淨,欲修至道,譬如蒸砂作飯,萬無成理。

    非惟染淫染瞋染貪染妄,凡夫有礙于身心性命之理者,鹹當戒而勿之染也,斯得謂之持戒圓淨矣。

     第三寶則 曰:“精進無間,泥丸氏曰:精進無間,則性田耕熟,而無滲漏之虞矣。

    太虛翁曰:要知三田久蕪,荊棘初除,稍一怠忽,自必間斷,而萌芽滋長,殆有不可問也矣。

    蓋人一身内魔伏于内,外魔誘于外,内外伺隙,其理必然。

    而大凡人情或生怠于乍得乍失之後,而每忽于已得未行之際,一不自省,為害非細。

    況從善如登,而積習隐鑄于情關欲壑之奧。

    我師所言滲漏,其包甚廣,非僅指夫精漏也。

    眼不謹則神從眼漏,耳不謹則神從耳漏,口不謹則神從口漏,鼻不謹則神從鼻漏。

    若夫心之飛,精之搖,意之亂,神之昏,氣之濁,志之迷,是漏也,而鄰于滲矣。

    滲也者,有漏于不覺不知之境,而失于防不及防,如漏水田然。

    其為害也,似緩而速,似微而巨,智者戒之,昧者忽焉。

    我按是則,蓋即《修仙惑論》中‘斷續不專’之對照也。

    是說雖似貼性分上說,而實是修命家日乘之津粱。

    故我師以是則為修真第三寶程。

     第四寶則 曰:“庸其蹊徑,泥丸氏曰:庸其蹊徑。

    則内魔不生,外魔束手,而丹道坦矣。

    太虛翁曰:要知斯道也,何道也返本還源之大道也。

    其道雖大,至中至庸,一無作為,一無奇異,斯為天仙之道,人人具有,個個圓成,至堅至虛,至靈至混,視之不見,聽之不聞,體萬物而不遺,納微塵而勿窄者也,學者如是精體而修之,則功日進而無好勝神飛之患,自無見見聞聞之險。

    故我師曰丹道坦矣,噫非無見見聞聞也。

    ……故此則為修真家第四寶則乎。

     第五寶則,專氣緻柔 泥丸氏曰:專氣緻柔,則後先不雜,而丹道淳矣。

    太虛翁曰:要知天仙之氣,氣而非氣,至虛至清,至純至靈,故但上升而無住日。

    專氣者,氣不專則神不凝而火不旺,火不旺則精氣不化,後天者依然粗濁,不入丹品,時至取之,則後先混納,斯有坐靜氣沖之弊。

    ”“我見世之學者,每以火旺為慮,我常大聲而疾呼之,醒之者甚少,不亦哀哉。

    無他昧夫不識定靜之功,錯使後天凡火,每于交媾之際,周身通暢,略似夫婦行房,而錯會竟同凡媾。

    轉瞬間竟緻有周身麻顫身震氣喘之狀,十倍受用于凡媾,以為得功得計,豈知勾動相火,從而煽熾我身真精真氣化為交感呼吸之物。

    其則斯法而行者,無不面如童子,又肥又潤。

    豈知一朝命盡,不有丹火内焰五髒焦裂而死,即染三消之症,或有精洩數斛而卒者,餘年未多而曆曆見有二十三人矣。

    其中有斷欲者,有不斷欲者,有多蓄姬妾者,有借用陽鼎者,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