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傳心錄 四
關燈
小
中
大
四種遺精心腎不能既濟
遺精有四:有用心過度,心不攝腎失精者;有色欲太過,滑洩不禁者;有思欲不随,精氣失位而出者;有久無欲事,精氣滿洩者,皆因心腎不接,水火不能既濟,以緻有此。
夢中交合而洩精者,謂之夢遺,此神志不清也,二陳湯加人參、枳實、遠志、茯神、酸棗仁、辰砂、砂仁。
或随溲溺而出者,謂之精滑,此房事過多也,八珍湯加知母、黃柏、五味子、山茱萸、牡蛎、龍骨。
一少年久無色飲,精出牽絲粘膩,雖不便溺,亦常有之。
予曰:此名精滑,乃淫火動而精離。
治宜清心滋腎健脾固脫,九龍丹治之而愈。
九龍丹 九龍丹九味,金櫻(子)(山茱)萸枸杞,蓮須芡(實)茯苓,五蓮(子)(當)歸熟地。
白鹿丸 白鹿治遺精,(鹿)角霜牡蛎均,生龍骨減半,酒糊作丸吞。
二陳湯見7頁 八珍湯見6頁 按:久無欲事精滿而洩者,不當以病論。
五般黃疸濕熱熏蒸而成 疸症有五,曰黃疸、黃汗、谷疸、酒疸、女勞疸。
《金匮要略》論之詳矣。
丹溪曰:"疸不必分其五,同是濕熱,如盦曲相似①"利水為先,解毒次之。
茵陳去疸湯主之。
凡疸病腹滿臍突、手足心黃、寸口無脈,皆不治也。
茵陳去疸湯 茵陳去疸湯,(黃)芩(黃)連栀子蒼(術),豬苓青(皮)澤瀉,龍膽(草)水煎嘗。
-------------------------------------------- ①盦:an1(音安)。
複蓋也。
盦曲相似:是說黃疸發病的原因,和造曲時濕熱熏蒸日久發酵變色的道理一樣。
眩暈者無痰不作 《靈樞經》①曰:"腦為髓之海。
……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
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胫□(病去丙換(上尤下夂))眩冒,目無所視,懈怠安卧。
"丹溪曰;"無痰則不作眩,痰因火動。
"予考眩暈者,皆由房勞過度,精去髓空,凡經勞動則火氣上炎,故頭旋目暗而暈倒矣。
治當大補其腎,六味地黃丸加鹿茸、牛膝。
《内經》曰:滋苗必固其根,此治本之法也。
若夫胸中有痰;以緻頭目眩暈,治以二陳湯為主。
挾風加菊花、天麻、川芎、羌活;挾寒加附子、幹姜;挾暑加香薷、扁豆、黃連;挾濕加蒼術、白術、幹姜。
人有吐血太過,與夫崩産脫血而暈者,宜獨參湯補之,乃血脫益氣之法也。
六味地黃丸 六味地黃丸,丹皮山藥煎,山萸(茯)苓澤瀉,熟地蜜為丸。
二陳湯見7頁 ------------------------------------------- ①《靈樞經》: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醫書。
與《素問》合稱《内經》。
消渴者無火不生 消渴有三:上消者屬肺,多飲而少食,大小便如常;中消者屬胃,善饑多飲食,而小便黃赤;下消者屬腎,小便濁淋如膏,煩渴引飲,耳輪焦黑,小便頻數。
能食者,必發癰疽背瘡;不能食者,必傳中滿腹脹。
大抵三消,皆因火熱之氣煎熬髒腑,消爍血液也。
治以四物湯為主。
上消加人參、五味、麥冬、花粉,煎成後兌入藕汁、人乳、生地汁,飲酒之人加生葛根汁。
中消加石膏,以降胃火。
下消加黃柏、知母、五味子,以滋腎水。
四物湯見6頁 不寐者痰火旺而血少 不寐有三:有痰在心經,神不歸舍,而不寐者,用溫膽湯加酸棗仁、竹瀝、姜汁。
有病後虛弱而不寐者,六君湯加黃芪、酸棗仁。
有血少而不寐者,歸脾湯。
又:不寐者,膽虛寒也,炒棗仁研末竹葉湯下。
多睡者,膽實熱也,生酸棗仁研末姜茶湯下。
溫膽湯見7頁 六君湯見6頁 歸脾湯見35頁 多睡者脾胃倦而神昏 脾胃倦,則怠惰嗜卧。
神思短,則懶怯多眠。
六君湯主之。
大便秘乃血液燥結 大便秘結者,乃津液少之故也。
治當養血潤腸。
宜四物湯加麻仁、杏仁之類。
切不可妄用芒硝、大黃、巴豆、牽牛峻下之劑,戕①損真陰,敗傷胃氣,反緻大害。
若夫胃氣先實,邪蓄腸内,則非下不可,而硝黃等藥又當必用也。
潤燥湯
夢中交合而洩精者,謂之夢遺,此神志不清也,二陳湯加人參、枳實、遠志、茯神、酸棗仁、辰砂、砂仁。
或随溲溺而出者,謂之精滑,此房事過多也,八珍湯加知母、黃柏、五味子、山茱萸、牡蛎、龍骨。
一少年久無色飲,精出牽絲粘膩,雖不便溺,亦常有之。
予曰:此名精滑,乃淫火動而精離。
治宜清心滋腎健脾固脫,九龍丹治之而愈。
九龍丹 九龍丹九味,金櫻(子)(山茱)萸枸杞,蓮須芡(實)茯苓,五蓮(子)(當)歸熟地。
白鹿丸 白鹿治遺精,(鹿)角霜牡蛎均,生龍骨減半,酒糊作丸吞。
二陳湯見7頁 八珍湯見6頁 按:久無欲事精滿而洩者,不當以病論。
五般黃疸濕熱熏蒸而成 疸症有五,曰黃疸、黃汗、谷疸、酒疸、女勞疸。
《金匮要略》論之詳矣。
丹溪曰:"疸不必分其五,同是濕熱,如盦曲相似①"利水為先,解毒次之。
茵陳去疸湯主之。
凡疸病腹滿臍突、手足心黃、寸口無脈,皆不治也。
茵陳去疸湯 茵陳去疸湯,(黃)芩(黃)連栀子蒼(術),豬苓青(皮)澤瀉,龍膽(草)水煎嘗。
-------------------------------------------- ①盦:an1(音安)。
複蓋也。
盦曲相似:是說黃疸發病的原因,和造曲時濕熱熏蒸日久發酵變色的道理一樣。
眩暈者無痰不作 《靈樞經》①曰:"腦為髓之海。
……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
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胫□(病去丙換(上尤下夂))眩冒,目無所視,懈怠安卧。
"丹溪曰;"無痰則不作眩,痰因火動。
"予考眩暈者,皆由房勞過度,精去髓空,凡經勞動則火氣上炎,故頭旋目暗而暈倒矣。
治當大補其腎,六味地黃丸加鹿茸、牛膝。
《内經》曰:滋苗必固其根,此治本之法也。
若夫胸中有痰;以緻頭目眩暈,治以二陳湯為主。
挾風加菊花、天麻、川芎、羌活;挾寒加附子、幹姜;挾暑加香薷、扁豆、黃連;挾濕加蒼術、白術、幹姜。
人有吐血太過,與夫崩産脫血而暈者,宜獨參湯補之,乃血脫益氣之法也。
六味地黃丸 六味地黃丸,丹皮山藥煎,山萸(茯)苓澤瀉,熟地蜜為丸。
二陳湯見7頁 ------------------------------------------- ①《靈樞經》: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醫書。
與《素問》合稱《内經》。
消渴者無火不生 消渴有三:上消者屬肺,多飲而少食,大小便如常;中消者屬胃,善饑多飲食,而小便黃赤;下消者屬腎,小便濁淋如膏,煩渴引飲,耳輪焦黑,小便頻數。
能食者,必發癰疽背瘡;不能食者,必傳中滿腹脹。
大抵三消,皆因火熱之氣煎熬髒腑,消爍血液也。
治以四物湯為主。
上消加人參、五味、麥冬、花粉,煎成後兌入藕汁、人乳、生地汁,飲酒之人加生葛根汁。
中消加石膏,以降胃火。
下消加黃柏、知母、五味子,以滋腎水。
四物湯見6頁 不寐者痰火旺而血少 不寐有三:有痰在心經,神不歸舍,而不寐者,用溫膽湯加酸棗仁、竹瀝、姜汁。
有病後虛弱而不寐者,六君湯加黃芪、酸棗仁。
有血少而不寐者,歸脾湯。
又:不寐者,膽虛寒也,炒棗仁研末竹葉湯下。
多睡者,膽實熱也,生酸棗仁研末姜茶湯下。
溫膽湯見7頁 六君湯見6頁 歸脾湯見35頁 多睡者脾胃倦而神昏 脾胃倦,則怠惰嗜卧。
神思短,則懶怯多眠。
六君湯主之。
大便秘乃血液燥結 大便秘結者,乃津液少之故也。
治當養血潤腸。
宜四物湯加麻仁、杏仁之類。
切不可妄用芒硝、大黃、巴豆、牽牛峻下之劑,戕①損真陰,敗傷胃氣,反緻大害。
若夫胃氣先實,邪蓄腸内,則非下不可,而硝黃等藥又當必用也。
潤燥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