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傳心錄 三
關燈
小
中
大
胃苓湯
寒瀉腹中痛,大小便利清,胃苓湯一盞,姜棗水煎成。
(即平胃散合五苓散) 薷苓湯 暑瀉熱如湯,心煩渴不安,薷苓湯八味,燈心用一團、(即黃連香薷飲合四苓散) 柴苓湯 身熱口中渴,更兼瀉下頻,柴苓湯一劑,施治捷如神。
(即小柴胡湯合五苓散) 參苓白術散 (人)參(茯)苓白術散,蓮肉扁(豆)薏仁,砂仁甘(草)桔(梗)(山)藥,久瀉胃中虛。
按:洩瀉日久,元陽虧損。
健脾止瀉不效者,當以補骨脂、吳茱萸、芡實、附子、幹姜、肉桂、益智仁之類。
補命門之火.若久洩腸滑、氣虛下陷、脫肛或肛門不閉,宜人參、黃芪、白術、诃子、白芍、赤石脂、石榴皮、粉草、米殼等藥,補益收脫。
藿亂脾寒傷食所緻 卒然心腹疼痛,上吐下瀉,謂之濕霍亂;腹絞痛,欲吐不吐,欲瀉不瀉者,謂之幹霍亂。
此症有寒熱二種:屬寒者,吐利腥穢,上下所出水液澄徹清冷,脈沉而遲,四肢厥冷,腹痛,不喜飲水,此陰邪勝也。
屬熱者,吐利、煩熱、有汗、口渴欲飲涼水,脈沉而數,四肢溫暖,此陽邪勝也。
總用藿香正氣散加減治之。
幹霍亂,先用鹽湯探吐,吐後亦以藿香正氣散調理。
如探吐不能出者,死在須臾也。
藿香正氣散 正氣(半)(夏)曲(紫)蘇藿(香),(茯)苓陳(皮)(白)術(白)芷(厚)樸,桔(梗)甘(草)腹(皮)(生)姜(大)棗,吐瀉陰陽搏。
有熱者加姜炒黃連。
有寒者加幹姜。
腹痛加官桂,痛甚加吳茱萸去藿香。
小便不利加車前子。
轉筋加木瓜。
發熱口渴加麥冬、淡竹葉。
若頻欲登圊①不通利者加枳殼。
中暑者加香薷、扁豆。
心下痞加枳實、青皮。
肉食不化加山查。
米谷不化加神曲、麥芽。
----------------------------------------- ①圊:qing1(音青)。
廁所。
燒鹽湯 鹽一撮,放刀上用火燒紅,熱童便和服,或以新汲水和服,少頃即吐。
按:霍亂初起,用藿香正氣散兼刺委中、尺澤放血,可以收效。
如果吐瀉太甚,失水過多,眼胞塌陷、汗出不止、肢冷脈微欲絕,則應急服王清任之急救回陽湯。
萬不可因其口渴,誤認為熱,坐誤機宜。
急救回陽湯 黨參(八錢)附子(八錢)幹姜(四錢)白術(四錢)甘草(三錢)桃仁(二錢)紅花(二線)水煎服。
痞滿脾倦積濕而成 痞滿者,非痞塊之痞,乃胸中痞悶而不舒暢也。
因脾倦不能運化水谷,以緻積濕成痰,留于中脘,而感痞悶也。
治宜健脾順氣,氣順則痰利,脾健則食化痞消而通泰矣。
方用二陳湯加枳實、白術、香附、砂仁、白豆蔻、藿香、厚樸之類。
瘦人多郁熱,加黃連去半夏。
血虛加川芎、當歸去半夏。
食積加神曲、麥芽、山查去白術、半夏。
肥人多濕多痰加蒼術。
氣虛加人參去半夏。
痰隔加瓜蒌、貝母、桔梗、竹瀝、姜汁去白術、半夏。
脾濕中滿加蒼術、芍藥去半夏。
二陳湯見7頁 呃逆者胃氣之不順 呃逆①者,俗謂之發呃也。
聲短者,出于中焦,水谷之病也;聲長者,出于下焦,虛邪相搏也。
脈浮緩者吉,弦急者兇。
傷寒失下,便閉而呃者用承氣湯。
吐洩後胃寒而呃者用丁香柿蒂湯。
吐利後胃熱而呃者用橘皮竹茹湯。
氣逆而呃者用木香調氣散。
病後發呃者難治。
承氣湯見15頁 丁香柿蒂湯 丁香柿蒂湯,人參生姜煎,傷寒吐洩後,胃冷服之安。
橘皮竹茹湯 橘皮竹茹湯,人參甘草煎,生姜并大棗,胃熱服之安。
木香調氣散 木香調氣散,丁香白蔻仁,藿(香)檀(香)砂(仁)甘草,鹽湯送下吞。
----------------------------------------- ①呃:e(音遏)。
呃逆:俗稱打嗝。
咳嗽者肺氣之不清 潔古曰;"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
嗽是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為痰也。
咳嗽謂有痰而有聲,蓋因傷于肺氣動于脾濕"。
丹溪謂咳嗽之因有風寒、有痰飲、有火郁、有勞嗽、有肺脹。
戴元禮注 曰:鼻塞聲重惡寒者,風寒也。
嗽動便有痰聲,痰出嗽止者,痰飲也。
有聲痰少面赤者,火郁也。
盜汗出痰多作寒熱者,勞嗽也。
動則喘滿,氣急息重者,肺脹也。
咳嗽之脈:浮緊虛寒,沉數實熱,洪滑多痰,弦澀少血,浮大者吉,沉小者危。
風寒嗽用蘇沉九寶飲。
痰飲嗽用導痰湯,甚者用小胃丹。
火郁嗽用參蘇飲去人參加枯芩。
勞嗽用知母茯苓湯,或用清離滋坎湯。
久嗽不止用款冬花、紫菀、五味子、烏梅肉,等分為丸,噙化。
肺脹嗽用清肺飲。
蘇沉九寶飲 (紫)蘇沉九寶飲,麻(黃)(肉)桂薄荷陳(皮),杏仁甘(草)大腹皮,寒嗽效如神。
導痰湯見7頁 小胃丹 小胃丹用醋芫花,大戟甘遂(川)軍(黃)柏加,白術煎膏和成丸,臨卧空腹熱湯下。
參蘇飲見18頁 知母茯苓湯 知母茯苓湯,當歸(白)芍地黃,天冬甘(草)白術,勞嗽是良方。
清肺飲 清肺飲栀(子)(黃)芩,桑(皮)(當)歸茯(苓)(麥天)二門(冬),桔(梗)陳(皮)甘(草)杏(仁)(五)味(子),(生)姜(大)棗水煎吞。
清離滋坎湯 勞嗽丹(皮)(白)術澤(瀉),(白)芍萸(肉)(山)藥(甘)草(茯)苓,(天麥)二冬(當)歸(熟生)二地,知(母)(黃)柏坎離清。
按:小胃丹皆猛烈之藥,必體壯痰飲過盛之症方可用。
嗳氣皆由于痰火 嗳氣者,胃中有痰有火,用南星、半夏、石膏、香附、炒山栀,或丸或煎皆可。
胃寒嗳氣,用二陳湯加幹姜、益智、木香。
婦人嗳氣,連十餘聲不盡,嗳出則心寬,不嗳則緊悶,用越鞠丸效。
咽酸盡為乎食停 咽酸者,酸水刺心也。
吐酸苦,吐酸水也。
俱是脾虛不能運化飲食,郁積已久,濕中生熱,濕熱相蒸,遂作酸也。
平胃散加神曲、麥芽、山查炭、草果、吳茱萸、黃連、枳實。
或用六郁湯、越鞠丸尤
(即平胃散合五苓散) 薷苓湯 暑瀉熱如湯,心煩渴不安,薷苓湯八味,燈心用一團、(即黃連香薷飲合四苓散) 柴苓湯 身熱口中渴,更兼瀉下頻,柴苓湯一劑,施治捷如神。
(即小柴胡湯合五苓散) 參苓白術散 (人)參(茯)苓白術散,蓮肉扁(豆)薏仁,砂仁甘(草)桔(梗)(山)藥,久瀉胃中虛。
按:洩瀉日久,元陽虧損。
健脾止瀉不效者,當以補骨脂、吳茱萸、芡實、附子、幹姜、肉桂、益智仁之類。
補命門之火.若久洩腸滑、氣虛下陷、脫肛或肛門不閉,宜人參、黃芪、白術、诃子、白芍、赤石脂、石榴皮、粉草、米殼等藥,補益收脫。
藿亂脾寒傷食所緻 卒然心腹疼痛,上吐下瀉,謂之濕霍亂;腹絞痛,欲吐不吐,欲瀉不瀉者,謂之幹霍亂。
此症有寒熱二種:屬寒者,吐利腥穢,上下所出水液澄徹清冷,脈沉而遲,四肢厥冷,腹痛,不喜飲水,此陰邪勝也。
屬熱者,吐利、煩熱、有汗、口渴欲飲涼水,脈沉而數,四肢溫暖,此陽邪勝也。
總用藿香正氣散加減治之。
幹霍亂,先用鹽湯探吐,吐後亦以藿香正氣散調理。
如探吐不能出者,死在須臾也。
藿香正氣散 正氣(半)(夏)曲(紫)蘇藿(香),(茯)苓陳(皮)(白)術(白)芷(厚)樸,桔(梗)甘(草)腹(皮)(生)姜(大)棗,吐瀉陰陽搏。
有熱者加姜炒黃連。
有寒者加幹姜。
腹痛加官桂,痛甚加吳茱萸去藿香。
小便不利加車前子。
轉筋加木瓜。
發熱口渴加麥冬、淡竹葉。
若頻欲登圊①不通利者加枳殼。
中暑者加香薷、扁豆。
心下痞加枳實、青皮。
肉食不化加山查。
米谷不化加神曲、麥芽。
----------------------------------------- ①圊:qing1(音青)。
廁所。
燒鹽湯 鹽一撮,放刀上用火燒紅,熱童便和服,或以新汲水和服,少頃即吐。
按:霍亂初起,用藿香正氣散兼刺委中、尺澤放血,可以收效。
如果吐瀉太甚,失水過多,眼胞塌陷、汗出不止、肢冷脈微欲絕,則應急服王清任之急救回陽湯。
萬不可因其口渴,誤認為熱,坐誤機宜。
急救回陽湯 黨參(八錢)附子(八錢)幹姜(四錢)白術(四錢)甘草(三錢)桃仁(二錢)紅花(二線)水煎服。
痞滿脾倦積濕而成 痞滿者,非痞塊之痞,乃胸中痞悶而不舒暢也。
因脾倦不能運化水谷,以緻積濕成痰,留于中脘,而感痞悶也。
治宜健脾順氣,氣順則痰利,脾健則食化痞消而通泰矣。
方用二陳湯加枳實、白術、香附、砂仁、白豆蔻、藿香、厚樸之類。
瘦人多郁熱,加黃連去半夏。
血虛加川芎、當歸去半夏。
食積加神曲、麥芽、山查去白術、半夏。
肥人多濕多痰加蒼術。
氣虛加人參去半夏。
痰隔加瓜蒌、貝母、桔梗、竹瀝、姜汁去白術、半夏。
脾濕中滿加蒼術、芍藥去半夏。
二陳湯見7頁 呃逆者胃氣之不順 呃逆①者,俗謂之發呃也。
聲短者,出于中焦,水谷之病也;聲長者,出于下焦,虛邪相搏也。
脈浮緩者吉,弦急者兇。
傷寒失下,便閉而呃者用承氣湯。
吐洩後胃寒而呃者用丁香柿蒂湯。
吐利後胃熱而呃者用橘皮竹茹湯。
氣逆而呃者用木香調氣散。
病後發呃者難治。
承氣湯見15頁 丁香柿蒂湯 丁香柿蒂湯,人參生姜煎,傷寒吐洩後,胃冷服之安。
橘皮竹茹湯 橘皮竹茹湯,人參甘草煎,生姜并大棗,胃熱服之安。
木香調氣散 木香調氣散,丁香白蔻仁,藿(香)檀(香)砂(仁)甘草,鹽湯送下吞。
----------------------------------------- ①呃:e(音遏)。
呃逆:俗稱打嗝。
咳嗽者肺氣之不清 潔古曰;"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
嗽是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為痰也。
咳嗽謂有痰而有聲,蓋因傷于肺氣動于脾濕"。
丹溪謂咳嗽之因有風寒、有痰飲、有火郁、有勞嗽、有肺脹。
戴元禮注 曰:鼻塞聲重惡寒者,風寒也。
嗽動便有痰聲,痰出嗽止者,痰飲也。
有聲痰少面赤者,火郁也。
盜汗出痰多作寒熱者,勞嗽也。
動則喘滿,氣急息重者,肺脹也。
咳嗽之脈:浮緊虛寒,沉數實熱,洪滑多痰,弦澀少血,浮大者吉,沉小者危。
風寒嗽用蘇沉九寶飲。
痰飲嗽用導痰湯,甚者用小胃丹。
火郁嗽用參蘇飲去人參加枯芩。
勞嗽用知母茯苓湯,或用清離滋坎湯。
久嗽不止用款冬花、紫菀、五味子、烏梅肉,等分為丸,噙化。
肺脹嗽用清肺飲。
蘇沉九寶飲 (紫)蘇沉九寶飲,麻(黃)(肉)桂薄荷陳(皮),杏仁甘(草)大腹皮,寒嗽效如神。
導痰湯見7頁 小胃丹 小胃丹用醋芫花,大戟甘遂(川)軍(黃)柏加,白術煎膏和成丸,臨卧空腹熱湯下。
參蘇飲見18頁 知母茯苓湯 知母茯苓湯,當歸(白)芍地黃,天冬甘(草)白術,勞嗽是良方。
清肺飲 清肺飲栀(子)(黃)芩,桑(皮)(當)歸茯(苓)(麥天)二門(冬),桔(梗)陳(皮)甘(草)杏(仁)(五)味(子),(生)姜(大)棗水煎吞。
清離滋坎湯 勞嗽丹(皮)(白)術澤(瀉),(白)芍萸(肉)(山)藥(甘)草(茯)苓,(天麥)二冬(當)歸(熟生)二地,知(母)(黃)柏坎離清。
按:小胃丹皆猛烈之藥,必體壯痰飲過盛之症方可用。
嗳氣皆由于痰火 嗳氣者,胃中有痰有火,用南星、半夏、石膏、香附、炒山栀,或丸或煎皆可。
胃寒嗳氣,用二陳湯加幹姜、益智、木香。
婦人嗳氣,連十餘聲不盡,嗳出則心寬,不嗳則緊悶,用越鞠丸效。
咽酸盡為乎食停 咽酸者,酸水刺心也。
吐酸苦,吐酸水也。
俱是脾虛不能運化飲食,郁積已久,濕中生熱,濕熱相蒸,遂作酸也。
平胃散加神曲、麥芽、山查炭、草果、吳茱萸、黃連、枳實。
或用六郁湯、越鞠丸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