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傳心錄 一
關燈
小
中
大
不瀉幹霍亂.本方加入香(附)砂(仁)拌,木香枳(殼)(肉)桂藿(香)(幹)姜(紫)蘇,腹中硬痛槟(榔)(山)查驗。
胃寒嘔吐入丁香,肉桂幹姜用最良,虛汗唇青四肢冷,去除加附(子)及茴香。
----------------------------------------- ①五苓散:茯苓、豬苓、白術、澤瀉、桂,與平胃散配合,名胃苓湯。
①異功散:人參、茯苓、白術、陳皮、甘草,主要作用在溫中和氣;與平胃散、香附、砂仁配合,成為溫中、補脾、燥濕、化食的方劑。
②平胃散去蒼術,加白術、半夏、茯苓、大腹皮、紫蘇、藿香、白芷、生姜、大棗,名藿香正氣散。
治霍亂吐瀉。
病因賦 夫百病之生也,各有其因,因有所感,則顯其症。
症者病之标;因者病之本。
故《内經》有曰:"知标本者,萬舉萬當。
未知标本,是謂妄行"。
蓋百病皆生于六氣,諸症莫逃乎四因。
傷寒症傳變六經,必須熟認。
瘟疫病感冒四氣,務要先明。
内傷脾胃者,辨有餘與不足。
外感熱病者,知夏熱與春溫。
卒中風因有四端,治分三中。
破傷風原有三種,治别三經。
中暑有動靜之異。
受濕有内外之分。
火有七說,痰有十因,氣有九論,郁有六名。
瘧犯暑風,更兼痰食。
痢因濕熱,及受積停。
嘔吐者,胃氣逆而不下。
洩瀉者,脾氣傷而不平。
霍亂,脾寒傷食所緻。
痞滿,脾倦積濕而成。
呃逆者,胃氣之不順。
咳嗽者,肺氣之不清。
嗳氣皆由于痰火。
咽酸盡為乎食停。
中滿臌脹者,脾虛不運。
噎膈翻胃者,氣食相凝。
喘急有虛有實。
痙症有陰有陽。
五積六聚,總是氣凝其痰血。
五勞六極,皆是火爍乎天真。
吐血出于胃腑。
衄血本乎肺經。
痰涎血,屬于脾髒。
咯唾血,屬于腎經。
牙宣者,陽明之熱極。
舌衄者,少陰之火生。
腹中窄狹,而痰火各别。
胸中煩熱,而虛實可分。
驚悸,痰迷恐懼所緻。
健忘,血少憂郁而成。
癫狂者,分心肝之熱極。
痫症者,尋痰火之重輕。
便濁有赤白之異。
汗出有自盜之名。
九種心疼,痛在胃脘。
七般疝氣,病在厥陰。
脅痛有兩邊之别。
頭風有左右之分。
腰痛腎虛而或閃挫。
腹痛寒氣而或食停。
痿症不足與濕熱。
痹症寒濕與風乘。
四種遺精,心腎不能既濟。
五般黃疸,濕熱熏蒸而成。
眩暈者無痰不作。
消渴者無火不生。
不寐者,痰火旺而血少。
多睡者,脾胃倦而神昏。
大便秘乃血液燥結。
小便閉乃氣滞不行。
痔疾、腸風濕熱所緻。
發斑、瘾疹風熱所成。
耳聾者腎虛之故。
目疾者肝火之因。
齒疼乃胃熱蟲蛀、喉痹乃火動痰生。
鼻塞者肺氣之不利。
口瘡者脾火之遊行。
女人經水不調皆是氣逆。
婦人心煩潮熱多是郁生。
帶下沙淋由于濕熱。
崩漏下血為損任沖。
胎孕不安治有二理。
産後發熱原有七團。
茲有七十四種之病,略舉其概而賦雲。
欲知其備,後論詳明。
看方猶看律,用藥如用兵,機無輕發,學貴專精。
百病皆生于六氣 六氣者,風、熱、濕、火、燥、寒也。
《原病式》①雲;"諸暴強直②、支痛③,緛戾④、裡急、筋縮,皆屬于風。
足厥陰風木乃肝膽之氣也。
----------------------------------------- ①《原病式》:即《素間玄機原病式》。
是劉河間根據《素問》及王大仆注摘輯。
②暴:突然。
強直:肌肉僵硬,屈轉不便。
③支痛:筋肉拘攣,不柔作痛,須忍痛支持。
④緛:ruan3(音軟)。
當縮字講。
戾:是乖戾。
緛戾:是說筋縮裡急、乖戾失常。
諸病喘、嘔、吐酸、暴注、下迫①、轉筋、小便混濁、腹脹大鼓之如鼓、癰疽瘍疹、瘤氣②結核、吐下霍亂、瞀郁、腫脹、鼻窒③鼽衄④、血溢、血洩⑤、淋秘⑥、身熱惡寒、戰栗、驚惑、悲笑谵妄、 衄蔑血污⑦,皆屬于熱。
少陰君火乃真心小腸之氣也。
諸痙強直、積飲、痞隔中滿、霍亂吐下,體重胕腫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屬于濕。
足太陰濕土乃脾胃之氣也。
諸熱瞀瘛⑧、暴瘖⑨、冒眛⑩、躁擾⑾、狂越⑿、罵詈驚駭、胕腫疼酸、氣逆沖上、禁栗⒀如喪神守、 ----------------------------------------- ①暴注:突然暴瀉。
下迫:腹痛下墜、窘迫急痛。
②瘤氣:也叫赤瘤丹。
③窒:zhi4(音至)。
鼻窒:鼻塞不通。
④鼽:qiu1(音裘)。
鼻流清涕。
衄:在這是鼻孔流血。
⑤血溢:血從上竅而出。
血洩:血從大小便而出。
⑥淋:小便淋澀。
秘:大便秘結。
⑦蔑:mie4(音滅)。
污:wu1(音烏)。
衄蔑血污:是衄出黑血。
⑧瞀瘛:miaoqi4(音冒氣)。
神昏抽搐。
⑨瘖:yin1(音音)。
暴瘖:驟然聲啞說不出話來。
⑩冒眛:昏愦的意思。
⑾躁擾:煩熱躁動,擾亂不甯。
⑿狂越:精神錯亂,言行失常。
⒀禁栗:口噤戰栗。
嚏、嘔、瘡瘍、喉痹、耳鳴及聾、嘔湧①溢食不下、目眛不明、暴注、瞤瘛②、暴病暴死,皆屬于火。
手少陽相火之熱乃心包絡三焦之氣也。
諸澀枯涸、幹勁皴揭③,皆屬于燥。
手陽明燥金乃肺與大腸之氣也。
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徹清冷、□(病去丙換征)瘕、□(病去丙換頹)疝、堅痞、腹滿急痛、下利清白、食已不饑、吐利腥穢、屈伸不便厥逆禁固④;皆屬于寒。
足太陽寒水乃腎與膀胱之氣也。
" 風有風寒、風熱。
風寒者,發散祛風,則風自解。
風熱者,疏散熱郁,則風自平。
熱有虛熱、實熱、熱郁。
虛熱者補之,實熱者洩之,郁熱者散之。
濕有寒濕、風濕、濕熱、濕氣。
寒濕者熱藥燥之,風濕者風藥勝之,濕熱者寒藥清利之,濕氣者氣藥通暢之。
寒有内寒、外寒、虛寒。
内寒者溫中為急,外寒者發表為先,虛寒者壯陽兼固本。
燥有熱燥、寒燥、風燥。
熱燥者清熱,寒燥者溫經,風燥者祛風,亦必以養血潤燥之藥為君。
----------------------------------------- ①湧:東西向上升。
②瞤(音閏)。
瞤瘛:肌肉跳動抽搐。
③皴:cun(音村)。
皴揭:皮膚啟裂。
④厥逆禁固:四肢逆冷,屈伸不便。
胃寒嘔吐入丁香,肉桂幹姜用最良,虛汗唇青四肢冷,去除加附(子)及茴香。
----------------------------------------- ①五苓散:茯苓、豬苓、白術、澤瀉、桂,與平胃散配合,名胃苓湯。
①異功散:人參、茯苓、白術、陳皮、甘草,主要作用在溫中和氣;與平胃散、香附、砂仁配合,成為溫中、補脾、燥濕、化食的方劑。
②平胃散去蒼術,加白術、半夏、茯苓、大腹皮、紫蘇、藿香、白芷、生姜、大棗,名藿香正氣散。
治霍亂吐瀉。
病因賦 夫百病之生也,各有其因,因有所感,則顯其症。
症者病之标;因者病之本。
故《内經》有曰:"知标本者,萬舉萬當。
未知标本,是謂妄行"。
蓋百病皆生于六氣,諸症莫逃乎四因。
傷寒症傳變六經,必須熟認。
瘟疫病感冒四氣,務要先明。
内傷脾胃者,辨有餘與不足。
外感熱病者,知夏熱與春溫。
卒中風因有四端,治分三中。
破傷風原有三種,治别三經。
中暑有動靜之異。
受濕有内外之分。
火有七說,痰有十因,氣有九論,郁有六名。
瘧犯暑風,更兼痰食。
痢因濕熱,及受積停。
嘔吐者,胃氣逆而不下。
洩瀉者,脾氣傷而不平。
霍亂,脾寒傷食所緻。
痞滿,脾倦積濕而成。
呃逆者,胃氣之不順。
咳嗽者,肺氣之不清。
嗳氣皆由于痰火。
咽酸盡為乎食停。
中滿臌脹者,脾虛不運。
噎膈翻胃者,氣食相凝。
喘急有虛有實。
痙症有陰有陽。
五積六聚,總是氣凝其痰血。
五勞六極,皆是火爍乎天真。
吐血出于胃腑。
衄血本乎肺經。
痰涎血,屬于脾髒。
咯唾血,屬于腎經。
牙宣者,陽明之熱極。
舌衄者,少陰之火生。
腹中窄狹,而痰火各别。
胸中煩熱,而虛實可分。
驚悸,痰迷恐懼所緻。
健忘,血少憂郁而成。
癫狂者,分心肝之熱極。
痫症者,尋痰火之重輕。
便濁有赤白之異。
汗出有自盜之名。
九種心疼,痛在胃脘。
七般疝氣,病在厥陰。
脅痛有兩邊之别。
頭風有左右之分。
腰痛腎虛而或閃挫。
腹痛寒氣而或食停。
痿症不足與濕熱。
痹症寒濕與風乘。
四種遺精,心腎不能既濟。
五般黃疸,濕熱熏蒸而成。
眩暈者無痰不作。
消渴者無火不生。
不寐者,痰火旺而血少。
多睡者,脾胃倦而神昏。
大便秘乃血液燥結。
小便閉乃氣滞不行。
痔疾、腸風濕熱所緻。
發斑、瘾疹風熱所成。
耳聾者腎虛之故。
目疾者肝火之因。
齒疼乃胃熱蟲蛀、喉痹乃火動痰生。
鼻塞者肺氣之不利。
口瘡者脾火之遊行。
女人經水不調皆是氣逆。
婦人心煩潮熱多是郁生。
帶下沙淋由于濕熱。
崩漏下血為損任沖。
胎孕不安治有二理。
産後發熱原有七團。
茲有七十四種之病,略舉其概而賦雲。
欲知其備,後論詳明。
看方猶看律,用藥如用兵,機無輕發,學貴專精。
百病皆生于六氣 六氣者,風、熱、濕、火、燥、寒也。
《原病式》①雲;"諸暴強直②、支痛③,緛戾④、裡急、筋縮,皆屬于風。
足厥陰風木乃肝膽之氣也。
----------------------------------------- ①《原病式》:即《素間玄機原病式》。
是劉河間根據《素問》及王大仆注摘輯。
②暴:突然。
強直:肌肉僵硬,屈轉不便。
③支痛:筋肉拘攣,不柔作痛,須忍痛支持。
④緛:ruan3(音軟)。
當縮字講。
戾:是乖戾。
緛戾:是說筋縮裡急、乖戾失常。
諸病喘、嘔、吐酸、暴注、下迫①、轉筋、小便混濁、腹脹大鼓之如鼓、癰疽瘍疹、瘤氣②結核、吐下霍亂、瞀郁、腫脹、鼻窒③鼽衄④、血溢、血洩⑤、淋秘⑥、身熱惡寒、戰栗、驚惑、悲笑谵妄、 衄蔑血污⑦,皆屬于熱。
少陰君火乃真心小腸之氣也。
諸痙強直、積飲、痞隔中滿、霍亂吐下,體重胕腫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屬于濕。
足太陰濕土乃脾胃之氣也。
諸熱瞀瘛⑧、暴瘖⑨、冒眛⑩、躁擾⑾、狂越⑿、罵詈驚駭、胕腫疼酸、氣逆沖上、禁栗⒀如喪神守、 ----------------------------------------- ①暴注:突然暴瀉。
下迫:腹痛下墜、窘迫急痛。
②瘤氣:也叫赤瘤丹。
③窒:zhi4(音至)。
鼻窒:鼻塞不通。
④鼽:qiu1(音裘)。
鼻流清涕。
衄:在這是鼻孔流血。
⑤血溢:血從上竅而出。
血洩:血從大小便而出。
⑥淋:小便淋澀。
秘:大便秘結。
⑦蔑:mie4(音滅)。
污:wu1(音烏)。
衄蔑血污:是衄出黑血。
⑧瞀瘛:miaoqi4(音冒氣)。
神昏抽搐。
⑨瘖:yin1(音音)。
暴瘖:驟然聲啞說不出話來。
⑩冒眛:昏愦的意思。
⑾躁擾:煩熱躁動,擾亂不甯。
⑿狂越:精神錯亂,言行失常。
⒀禁栗:口噤戰栗。
嚏、嘔、瘡瘍、喉痹、耳鳴及聾、嘔湧①溢食不下、目眛不明、暴注、瞤瘛②、暴病暴死,皆屬于火。
手少陽相火之熱乃心包絡三焦之氣也。
諸澀枯涸、幹勁皴揭③,皆屬于燥。
手陽明燥金乃肺與大腸之氣也。
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徹清冷、□(病去丙換征)瘕、□(病去丙換頹)疝、堅痞、腹滿急痛、下利清白、食已不饑、吐利腥穢、屈伸不便厥逆禁固④;皆屬于寒。
足太陽寒水乃腎與膀胱之氣也。
" 風有風寒、風熱。
風寒者,發散祛風,則風自解。
風熱者,疏散熱郁,則風自平。
熱有虛熱、實熱、熱郁。
虛熱者補之,實熱者洩之,郁熱者散之。
濕有寒濕、風濕、濕熱、濕氣。
寒濕者熱藥燥之,風濕者風藥勝之,濕熱者寒藥清利之,濕氣者氣藥通暢之。
寒有内寒、外寒、虛寒。
内寒者溫中為急,外寒者發表為先,虛寒者壯陽兼固本。
燥有熱燥、寒燥、風燥。
熱燥者清熱,寒燥者溫經,風燥者祛風,亦必以養血潤燥之藥為君。
----------------------------------------- ①湧:東西向上升。
②瞤(音閏)。
瞤瘛:肌肉跳動抽搐。
③皴:cun(音村)。
皴揭:皮膚啟裂。
④厥逆禁固:四肢逆冷,屈伸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