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傳心錄 一

關燈
用寒。

    問其為病寒,則便于用熱。

    嘗有居奧室之中、帷幔之内,甚則複以帛蒙首,不言所病,令人診候,若細問因由,便謂醫業不精。

    既不能望形色、聞聲音,又不能問病情,隻憑切脈,以決百病之死生,苟非通明之士,何能若是。

    故醫者必須徐徐問其所苦何物,所思何物,所欲何物,所疑何物,年之少長,形之肥瘦,飲食起居若何,二便通塞若何,所發之始與今之方病。

    病經幾日,曾服過何藥。

    婦人室女須問經事若何。

    産後須問惡露有無多少。

    小兒但見憎寒壯熱,須問曾經發斑疹否。

    凡諸病痛,須問曾跌撲損傷否。

    此為大法,務要一一詳審,以彼所說,校吾所診,或同或異,以折衷之,則萬全之功,庶可收矣。

     引經藥 手足太陽經,藁本羌活行。

    少陽厥陰地,總用柴胡去。

    手足陽明經,白芷升(麻)葛根。

    肺(白)芷升(麻)蔥(白)用。

    脾升(麻)白芍應。

    心經黃連使。

    腎獨加桂靈。

    分經用此藥,愈病即通神。

     用藥傳心賦 用藥之妙,如将用兵。

    兵不在多,獨選其能,藥不貴繁,惟取其效,要知黃連清心經之客火。

    黃柏降相火之遊行。

    黃芩瀉肺火而最妙。

    栀子清胃熱而如神(炒黑止血)。

    芒硝通大便之結燥。

    大黃乃蕩滌之将軍①。

    犀角解乎心熱。

    牛黃定其膽驚。

    連翹瀉六經之火。

    菊花明兩目之昏。

    滑石利小便之結滞②。

    石膏瀉胃火之炎蒸。

    山豆根解熱毒而治喉痹。

    桑白皮瀉肺邪而利水停。

    龍膽治肝家之熱。

    瞿麥利膀胱之淋。

    鼈甲治瘧而治癖。

    龜闆補陰而補心。

    茵陳治黃疽而利水。

    香薷治霍亂以清襟。

    柴胡退往來之寒熱。

    前胡治咳嗽之痰升。

    元參治結毒癰疽,清利咽膈。

    沙參補陰虛嗽,保定肺經。

    竹葉、竹茹治虛煩而有效。

    茅根、藕節止吐衄而多靈。

    苦參治發狂癰腫。

    地榆止血痢血崩。

    車前子利水以止瀉。

    瓜蒌仁降痰以清襟。

    秦艽去骨蒸之勞熱。

    丹皮破積血以行經。

    熟地補血而療損。

    生地涼血以滋陰。

    白芍藥治腹疼--補而收--而煩熱上除。

    赤芍藥通血瘀--散而瀉--而小腹可利。

    麥冬生脈以清心,上而止嗽。

    天冬消痰而潤肺,下走腎經。

    地骨皮治夜熱之勞蒸。

    知母退腎經之火沸。

    葛根止渴而解肌。

    澤瀉補陰而滲利。

    茲乃藥性之寒,投劑須當酌意。

     又聞熱藥可以溫經:麻黃表寒邪之汗。

    官桂治冷氣之侵。

    木香調氣治腹痛。

    沉香降氣治腰疼。

    丁香止嘔,暖胃家之冷。

    藿香止吐,壯胃脘以溫。

    吳茱萸走小腹療寒疼。

    山茱萸壯腰腎以澀精。

    豆蔻、砂仁理胸中之氣食。

    腹皮、厚樸治腹内之脹膨。

    白豆蔻開胃口而去滞。

    元胡索治氣血而亦調經。

    附子回陽,救陰寒之藥。

    幹姜治冷,轉髒腑以溫。

    草果消溶宿食。

    槟榔去積推陳。

    苁蓉壯陽而固本。

    鹿茸益腎而生精。

    鎖陽子最止精漏。

    菟絲子偏固天真。

    沒藥、乳香散血凝之痛。

    二醜、巴豆(二位相反)攻便閉之屯。

    紫蘇散風寒,子能降氣。

    川椒退蛔厥,核治喘升。

    五靈脂治心腹之血痛;大茴香治小腸之氣痛。

    此熱藥之主治,分佐使與君臣。

     論及溫藥,各稱其能。

    甘草為和中之國老。

    人參乃補氣之元神。

    葶苈降肺喘而利水,苦甜有别③。

    茯苓補脾虛而利滲,赤白須分④。

    黃芪補衛而止汗。

    山藥益腎而開心。

    莪術、三棱消積堅之痞塊。

    麥芽、神曲消飲食而寬膨。

    順氣化痰陳皮可用。

    寬中快膈枳殼當行。

    白術健脾而去濕。

    當歸補血以調經。

    半夏治痰燥胃。

    枳實去積推陳。

    川芎治頭疼之要藥。

    桃仁破瘀血之佳珍。

    艾葉安胎而治崩漏。

    香附順氣而亦調經。

    杏仁止風寒之嗽。

    五味斂肺氣之升。

    防風乃諸風之必用。

    荊芥清頭目而療崩。

    山楂消肉食之積。

    細辛止少陰頭疼。

    紫薇花通經而堕胎。

    酸棗仁斂汗而安神。

    藁本止頭疼于巅頂之上。

    桔梗載藥物有舟楫之能。

    杜仲壯腰膝而補腎。

    紅花蘇血暈而通經。

    茲溫藥之性氣,學者必由是而遵循。

     既已明于三者⑤,豈不悉舉其平。

    常山使之截瘧。

    阿魏用之消□(病去丙換征)。

    防己、木瓜除下焦之濕腫。

    菖蒲、遠志通心腹之神明。

    壯腰膝莫如虎骨。

    定驚悸當用獲神。

    阿膠止嗽而止血。

    牡蛎澀汗而澀精。

    羌活散風,除骨節之疼。

    冬花止咳,降肺火之升。

    獨活、寄生理腳膝之風濕。

    薄荷、白芷散頭額之風疼。

    木賊、蒺藜退眼睛之浮翳。

    元明、海粉降痰火之升騰。

    青皮伐木。

    紫菀克金。

    五加皮消腫而活血。

    天花粉止渴而生津。

    牛蒡子清咽喉之不利。

    薏苡仁理腳氣之難行。

    琥珀安神而利水。

    朱砂鎮心而定驚。

    貝母開心胸之郁,而治結痰。

    百合理虛勞之嗽,更醫蠱毒。

    升麻提氣而散風。

    牛膝下行而壯骨。

    利水須用豬苓。

    燥濕必當蒼術。

    枸杞子明目以生精。

    鹿角膠補虛而大益。

    天麻治諸風之掉眩。

    木通治小便之秘澀。

    天南星最治風痰。

    萊菔子偏醫面食。

    此乃藥性之提綱,用作傳心之秘術。

     ----------------------------------------- ①言大黃滌除腸道積滞,好象猛将一樣。

     ②結滞:指濕熱蓄于下焦以緻小便不利。

     ③葶苈性寒,有苦、甜兩種。

    苦的下洩性急,甜的下洩之性緩。

     ④茯苓甘平淡,氣味俱薄,白的偏于補;赤的偏于利。

     ⑤三者:指寒、熱、溫三性。

     治病主藥訣 頭疼必須用川芎,不愈各加引經藥:太陽羌活少柴胡,陽明白芷還須着,太陰蒼術少細辛,厥陰吳茱用無錯。

    巅頂之痛人不同,藁本須用去川芎。

    肢節之疼用羌活,去風去濕亦其功。

    小腹痛用青皮治。

    心(下)痞黃連枳實從。

    腹痛須用白芍藥,因寒加桂熱黃柏。

    腹中窄狹蒼術宜。

    脹膨厚樸姜制法。

    腹中實熱何所施,大黃芒硝功有力。

    虛熱虛汗用黃芪。

    肌膚浮熱黃芩宜。

    脅下疼痛往來熱,日晡⑴潮熱柴胡宜。

    脾胃受濕身無力,怠惰嗜卧用白術。

    下焦濕腫兼火邪,知母防(己)龍(膽草)并酒(黃)柏。

    上焦濕熱用黃芩。

    中焦濕熱黃連釋。

    渴用幹葛天花粉。

    半夏燥脾斯時禁②。

    嗽用五味喘阿膠。

    枳實黃連治宿食。

    胸中煩熱栀子仁。

    水瀉芍藥(茯)苓白術。

    調氣必當用木香,若然氣盛又非良。

    補氣必須用人參,肺經有熱不相應。

    痰涎為病須半夏,熱加黃芩風南星,胸中寒痰多痞塞,白術陳皮兩件增。

    胃脘痛用草豆蔻,若然挾熱(黃)芩(黃)連湊。

    眼痛黃連當歸根。

    驚悸恍惚用茯神。

    小便黃時用黃柏,澀者澤瀉加之靈。

    氣刺痛時須枳殼。

    血痛當歸上下分。

    痢疾當歸白芍藥。

    瘧疾柴胡為之君。

    血痛桃仁與蘇木。

    氣滞青皮與枳殼。

    枳殼青皮若用多,反瀉元氣宜改作。

    凡用純寒純熱藥,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