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禦注道德真經卷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生之柔弱,和氣全也。
死之堅強,和氣散也。
欲明守柔弱者,全生保年。
為強粱者,亡身失性。
是以兵強則不勝, 見哀者勝,故知恃強者必敗。
木強則共。
木本強大,故處於下。
枝條柔弱,共生於上。
蓋取其柔弱者在上,強梁者在下,故下文雲。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 天道玄遠,非喻不明,故舉張弓以彰其用耳。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
張弓如此,乃能命中,是猶天道虧盈益謙,欲令人君法天字人,故示抑高舉下之道。
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天道平於,裒多益寡,人則違天,翻損不足。
孰能以有餘奉天下,唯有道者。
誰能以己之有餘,奉與天下之不足者乎?獨有道者能耳。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 聖人法天,稱物均施,施平於物,而不恃其功。
功成不處。
推功於物,不處其成。
其不欲見賢。
聖人所以推功不處者,蓋不欲令物見其賢能。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
以堅攻堅,叉兩堅俱損,柔制強者,則強損而柔全。
故用攻堅強者,無以易於水者矣。
故柔勝剛,弱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柔弱之道,勝於剛強,天下之人,無不知者,知有此道,不能行也。
是以聖人言: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
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
引萬方之罪,是受國之垢濁。
稱孤寡不谷,是受國之不祥。
其德如此,則社稷有奉,故天下之人歸往矣。
正言若反。
受國之垢,為社稷主,受國之不祥,為天下王,是必正言初若反俗,故雲正言若反。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 與身為怨對之大者,情欲也。
和謂調和也。
言人君欲以言教調和百姓,使無情欲,故曰和大怨。
必有餘怨。
立教化人,不能無迹,斯迹之弊,還與為怨,故曰必有餘怨。
安可以為善? 既有餘怨,則不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左契者,心也。
心為陽藏,與前境契合,故謂之左契耳。
聖人知立教則必有迹,有迹即是餘怨,故執持此心,使令清靜,下人化之,則無情欲,不煩誅責,自契無為。
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司,主也。
徹,通也。
言有德之君主司心契,則人自化。
無德之主,則将立法以通于人,為法之弊,故未為善。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司契則清靜,立法則凋殘,皇天無親,唯德是輔,故人君者,常思淳化于無為,不可立法而生事。
小國寡民章第八十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什,仵也。
伯,長也。
此章明人君含其淳和,無所求及,适有人村器堪為什仵伯長者,亦無所用之矣。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少思寡欲,不輕用其生,敦本無求,不遠遷徙。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民複結繩而用之矣。
舟輿所以利遷徙,甲兵所以徇攻戰,兩者無欲,故無所乘陳。
返樸還淳,複歸于三皇結繩之用矣。
甘其食, 不食滋味,故所食常甘。
美其服, 不事文繡,故所服皆美。
安其居, 不飾棟宇,故所居則安矣。
樂其俗。
不澆淳樸,故其俗可樂也。
鄰國相望,雞犬之音相聞。
言其近也。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彼此俱足,無求之至。
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信言不美, 信言者,聖教也。
信,實也,言不韻于俗,故不美。
美言不信, 美言者,代教也。
甘美之言,動合于俗,故不信。
善者不辯, 善者在行,無辯說。
辯者不善。
空滞辯說,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知者了悟也。
博者多聞也。
聖人不積。
積者執言滞教,有所積聚也。
聖人了言忘言,悟教遺教,一無執滞,故雲不積。
既以與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此明法性無盡。
言聖人雖不積滞言教,然以法味誘導凡愚,盡以與人,于聖人清靜之性,曾無減耗,唯益明了,故雲愈有愈多。
有,明自性,多,明外益。
天之道,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為而不争。
舉天道利物不害者,将明聖人之道施為弘益,常以與人,故不争也。
唐玄宗禦注道德真經卷之四竟
生之柔弱,和氣全也。
死之堅強,和氣散也。
欲明守柔弱者,全生保年。
為強粱者,亡身失性。
是以兵強則不勝, 見哀者勝,故知恃強者必敗。
木強則共。
木本強大,故處於下。
枝條柔弱,共生於上。
蓋取其柔弱者在上,強梁者在下,故下文雲。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 天道玄遠,非喻不明,故舉張弓以彰其用耳。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
張弓如此,乃能命中,是猶天道虧盈益謙,欲令人君法天字人,故示抑高舉下之道。
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天道平於,裒多益寡,人則違天,翻損不足。
孰能以有餘奉天下,唯有道者。
誰能以己之有餘,奉與天下之不足者乎?獨有道者能耳。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 聖人法天,稱物均施,施平於物,而不恃其功。
功成不處。
推功於物,不處其成。
其不欲見賢。
聖人所以推功不處者,蓋不欲令物見其賢能。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
以堅攻堅,叉兩堅俱損,柔制強者,則強損而柔全。
故用攻堅強者,無以易於水者矣。
故柔勝剛,弱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柔弱之道,勝於剛強,天下之人,無不知者,知有此道,不能行也。
是以聖人言: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
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
引萬方之罪,是受國之垢濁。
稱孤寡不谷,是受國之不祥。
其德如此,則社稷有奉,故天下之人歸往矣。
正言若反。
受國之垢,為社稷主,受國之不祥,為天下王,是必正言初若反俗,故雲正言若反。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 與身為怨對之大者,情欲也。
和謂調和也。
言人君欲以言教調和百姓,使無情欲,故曰和大怨。
必有餘怨。
立教化人,不能無迹,斯迹之弊,還與為怨,故曰必有餘怨。
安可以為善? 既有餘怨,則不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左契者,心也。
心為陽藏,與前境契合,故謂之左契耳。
聖人知立教則必有迹,有迹即是餘怨,故執持此心,使令清靜,下人化之,則無情欲,不煩誅責,自契無為。
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司,主也。
徹,通也。
言有德之君主司心契,則人自化。
無德之主,則将立法以通于人,為法之弊,故未為善。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司契則清靜,立法則凋殘,皇天無親,唯德是輔,故人君者,常思淳化于無為,不可立法而生事。
小國寡民章第八十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什,仵也。
伯,長也。
此章明人君含其淳和,無所求及,适有人村器堪為什仵伯長者,亦無所用之矣。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少思寡欲,不輕用其生,敦本無求,不遠遷徙。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民複結繩而用之矣。
舟輿所以利遷徙,甲兵所以徇攻戰,兩者無欲,故無所乘陳。
返樸還淳,複歸于三皇結繩之用矣。
甘其食, 不食滋味,故所食常甘。
美其服, 不事文繡,故所服皆美。
安其居, 不飾棟宇,故所居則安矣。
樂其俗。
不澆淳樸,故其俗可樂也。
鄰國相望,雞犬之音相聞。
言其近也。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彼此俱足,無求之至。
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信言不美, 信言者,聖教也。
信,實也,言不韻于俗,故不美。
美言不信, 美言者,代教也。
甘美之言,動合于俗,故不信。
善者不辯, 善者在行,無辯說。
辯者不善。
空滞辯說,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知者了悟也。
博者多聞也。
聖人不積。
積者執言滞教,有所積聚也。
聖人了言忘言,悟教遺教,一無執滞,故雲不積。
既以與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此明法性無盡。
言聖人雖不積滞言教,然以法味誘導凡愚,盡以與人,于聖人清靜之性,曾無減耗,唯益明了,故雲愈有愈多。
有,明自性,多,明外益。
天之道,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為而不争。
舉天道利物不害者,将明聖人之道施為弘益,常以與人,故不争也。
唐玄宗禦注道德真經卷之四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