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禦注道德真經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為暴卒,則傷於物,尚不能久,以況於人,執言滞教,則害於道,欲求了悟,其可得乎?
故從事於道者,
故從事於道之人,當不執滞言教。
道者同於道, 體道者,悟道忘言,則同於道矣。
德者同於德, 德者道用之名,人能體道忘功,則其所施為,同於道用矣。
失者同於失。
執言滞教,無由了悟,不悟則迷道,自同於失矣。
同於道者,道亦得之。
同於德者,德亦得之。
同於失者,失亦得之。
方諸挹水,陽燧引火,類族辨物,斷焉可知。
信不足,有不信。
執言滞教,不能了悟,是於信不足也,自同於失,失亦樂來,是有不信也。
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跂,舉踵而望也。
跨,以跨挾物也。
以喻自見求明,明終不得,何異夫跂求久立,跨求行履乎? 自見者不明, 露才揚己,動而見無,故不明。
自是者不彰, 是己非人,直為怨府,故不彰。
自伐者無功, 專固伐取,物所不與,故無功。
自矜者不長。
矜衒行能,人所鄙薄,故不長。
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自見等行,於道而論,是曰殘餘之食,疣贅之行。
凡物尚或惡之,故有道之人,不處斯事矣。
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将欲明道立名之由,故雲有物。
言有物混然而成,含孕一切,尋其生化,乃在天地之先。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有物之體,寂寥虛靜,妙本湛然常寂,故獨立而不改。
應用遍於群有,故周行而不危殆。
而萬物資以生成,被其茂養之德,故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吾見有物生成,隐無名氏,故以通生表其德,字之曰道,以包含目其體,強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
妙用無方,強名不得,故自大而求之,則逝而往矣。
自往而求之,則遠不及矣。
若能了悟,則返在於身心而證之矣。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因其所大而明之,得一者天地王也。
天大能覆,地大能載,王大能法地則天行道,故雲亦大也。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王者,人靈之主,萬物系其興亡,将欲申其鑒戒,故雲而王居其一,欲警王令有所法,謂下文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謂王也,為生者先當法地安靜。
既爾又當法天,運用生成。
既生成已,又當法道,清靜無為,令物自化。
人君能爾者,即合道法自然之性。
重為輕根章第二十六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重者制輕,故重為根。
靜者持躁,故靜為君。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辎重。
辎,車也。
重者,所載之物也。
輕躁者貴重靜,亦由行者之守辎重,故失辎重則遭凍餒,好輕躁則生禍亂。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人君者,守重靜,故雖有榮觀,當須燕爾安處,超然不顧也。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奈何者,傷歎之辭也。
天下者,大寶之位也。
言人君奈何以身從欲,輕用其身,令亡其位也。
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君輕易,則人離散,故失臣。
臣躁求,則主不齒,故失君。
善行章第二十七 善行無轍邊, 於諸法中體了真性,行無行相,故雲善行。
如此則心與道冥,故無轍進可尋求。
善言無瑕谪, 能了言教,不為滞執,遣象求意,理證言忘,故於言教中無瑕疵谪過。
善計不用籌算, 能了諸法本無二門,一以貫之,不生他見,故無勞籌算,自能照了,既無計算,非善而何?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兼忘言行,不入異門,心無邊境之迷,境無起心之累,雖無關楗,其可開乎?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體了真性,本以虛忘,若能虛忘,則心與道合,雖無繩索約束,其可解而散乎?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是以聖人常用此五善之教以教之,故無棄者。
是謂襲明。
密用曰襲,五善之行在於忘遣,忘遣則無迹,故雲密用。
密用則悟了,故謂之明。
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
師,法也。
資,取也。
善人可師法,不善人可取役使也。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 此章深旨,教以兼忘,若存師資,未為極緻。
今明所以貴師為存學相,學相既空,自無所貴,所以愛資為存教相,於教忘教,故不愛資。
貴愛兩亡心,而道自化。
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師資兩忘,是謂玄德。
凡俗不悟,
道者同於道, 體道者,悟道忘言,則同於道矣。
德者同於德, 德者道用之名,人能體道忘功,則其所施為,同於道用矣。
失者同於失。
執言滞教,無由了悟,不悟則迷道,自同於失矣。
同於道者,道亦得之。
同於德者,德亦得之。
同於失者,失亦得之。
方諸挹水,陽燧引火,類族辨物,斷焉可知。
信不足,有不信。
執言滞教,不能了悟,是於信不足也,自同於失,失亦樂來,是有不信也。
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跂,舉踵而望也。
跨,以跨挾物也。
以喻自見求明,明終不得,何異夫跂求久立,跨求行履乎? 自見者不明, 露才揚己,動而見無,故不明。
自是者不彰, 是己非人,直為怨府,故不彰。
自伐者無功, 專固伐取,物所不與,故無功。
自矜者不長。
矜衒行能,人所鄙薄,故不長。
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自見等行,於道而論,是曰殘餘之食,疣贅之行。
凡物尚或惡之,故有道之人,不處斯事矣。
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将欲明道立名之由,故雲有物。
言有物混然而成,含孕一切,尋其生化,乃在天地之先。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有物之體,寂寥虛靜,妙本湛然常寂,故獨立而不改。
應用遍於群有,故周行而不危殆。
而萬物資以生成,被其茂養之德,故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吾見有物生成,隐無名氏,故以通生表其德,字之曰道,以包含目其體,強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
妙用無方,強名不得,故自大而求之,則逝而往矣。
自往而求之,則遠不及矣。
若能了悟,則返在於身心而證之矣。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因其所大而明之,得一者天地王也。
天大能覆,地大能載,王大能法地則天行道,故雲亦大也。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王者,人靈之主,萬物系其興亡,将欲申其鑒戒,故雲而王居其一,欲警王令有所法,謂下文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謂王也,為生者先當法地安靜。
既爾又當法天,運用生成。
既生成已,又當法道,清靜無為,令物自化。
人君能爾者,即合道法自然之性。
重為輕根章第二十六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重者制輕,故重為根。
靜者持躁,故靜為君。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辎重。
辎,車也。
重者,所載之物也。
輕躁者貴重靜,亦由行者之守辎重,故失辎重則遭凍餒,好輕躁則生禍亂。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人君者,守重靜,故雖有榮觀,當須燕爾安處,超然不顧也。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奈何者,傷歎之辭也。
天下者,大寶之位也。
言人君奈何以身從欲,輕用其身,令亡其位也。
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君輕易,則人離散,故失臣。
臣躁求,則主不齒,故失君。
善行章第二十七 善行無轍邊, 於諸法中體了真性,行無行相,故雲善行。
如此則心與道冥,故無轍進可尋求。
善言無瑕谪, 能了言教,不為滞執,遣象求意,理證言忘,故於言教中無瑕疵谪過。
善計不用籌算, 能了諸法本無二門,一以貫之,不生他見,故無勞籌算,自能照了,既無計算,非善而何?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兼忘言行,不入異門,心無邊境之迷,境無起心之累,雖無關楗,其可開乎?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體了真性,本以虛忘,若能虛忘,則心與道合,雖無繩索約束,其可解而散乎?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是以聖人常用此五善之教以教之,故無棄者。
是謂襲明。
密用曰襲,五善之行在於忘遣,忘遣則無迹,故雲密用。
密用則悟了,故謂之明。
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
師,法也。
資,取也。
善人可師法,不善人可取役使也。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 此章深旨,教以兼忘,若存師資,未為極緻。
今明所以貴師為存學相,學相既空,自無所貴,所以愛資為存教相,於教忘教,故不愛資。
貴愛兩亡心,而道自化。
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師資兩忘,是謂玄德。
凡俗不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