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禦注道德真經卷之一

關燈
道經上 道可道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者,虛極之妙用。

    名者,物得之所稱。

    用可於物,故雲可道。

    名生於用,故雲可名。

    應用且無方,則非常於一道。

    物殊而名異,則非常於一名。

    是則強名曰道,而道常無名也。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無名者,妙本也。

    妙本見氣,權輿天地,天地資始,故雲無名。

    有名者,應用也。

    應用匠成,茂養萬物,物得其養,故有名也。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人生而靜,天之性。

    感物而動,性之欲。

    若常守清靜,解心釋神,返照正性,則觀乎妙本矣。

    若不正性,其情逐欲而動,性失於欲,迷乎道原,欲觀妙本,則見邊徼矣。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如上兩者,皆本於道,故雲同也。

    動出應用,随用立名,則名異矣。

     同謂之玄。

     出則名異,同則謂玄。

    玄,深妙也。

     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意因不生,則同乎玄妙,猶恐執玄為滞,不至兼忘,故寄又玄峽遺玄,示明無欲於無欲能如此者,萬法由之而自出,故雲衆妙之門。

     天下皆知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美善者,生於欲心,心苟所欲,雖惡而美善矣。

    故雲皆知,以己之所美為美,所善為善矣。

    美善無主,俱是妄情,皆由封執有無,分别難易,神奇臭腐,以相傾奪。

    大聖較量,深知虛妄,故雲惡已。

     故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傾,音聲之相和,前後之相随。

     六者相違,遞為名稱,亦如美惡,非自性生,是由妄情,有此多故。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無為之事,無事也。

    寄以事名,故雲處。

    不言之教,忘言也,寄以教名,故雲行也。

     萬物作而不辭, 令萬物各自得其動作,而不辭謝於聖人也。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不居。

     令萬物各遂其生,不為己有,各得所為,而不負恃,如此即太平之功成矣。

    猶當日慎一日,不敢甯居也。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夫唯不敢甯居,而增修其德者,則忘功而功存,故不居而不去也。

     不尚賢章第三 不尚賢,使民不争。

     尚賢則有迹,徇迹則争興。

    使賢不肖各當其分,則不争矣。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難得之貨,謂性分所無者,求不可得,故雲難得。

    夫不安本分,希效所無,既失性分,甯非盜竊?欲使物任其性,事稱其能,則難得之貨不貴,性命之情不為盜矣。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既無尚賢之迹,不求難得之貨,是無可見之欲,而心不惑亂也。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 心不為可欲所亂,則虛矣。

     實其腹, 道德内充,則無矜徇,亦如屬厭而止,不生貪求。

     弱其志, 心虛則志弱。

     強其骨。

     腹實則骨強。

     常使民無知無欲, 常使民無争尚之知,無貪求之欲也。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清靜化人,盡無知欲。

    适有知者,令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於為無為,人得其性,則淳化有孚矣。

     道沖章第四 道沖而用之,或似不盈。

     言道動出沖和之氣,而用生成。

    有生成之道,曾不盈滿。

    雲或似者,於道不敢正言。

     淵兮似萬物之宗。

     淵,深靜也。

    道常生物,而不盈滿,妙本淵兮深靜,故似為萬物宗主。

     挫其銳,解其紛, 道以沖和,故能抑止铦利,釋散紛擾。

    若俗學求複,則彌結矣。

     和其光,同其塵。

     道無不在,所在常無。

    在光在塵,皆與為一。

    一光塵爾,而妙本非光塵也。

     湛兮似或存。

     和光同塵,而妙本不雜,故湛兮似有所存。

     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吾不知道所從生,明道非生法,故無父道者,似在乎帝先爾。

    帝者,生物之主。

    象,似也。

     天地章第五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

     不仁者,不為仁恩也。

    刍狗者,結刍為狗也。

    犬以守禦,則蔽蓋之恩。

    今刍狗徒有狗形,而無警吠之用,故無情於仁愛也。

    言天地視人,亦如人視刍狗,無貴望爾。

    嘗試論之曰:夫至仁無親,孰為兼愛?愛則不至,适是偏私。

    不獨親其親,則天下皆親矣。

    不獨子其子,則天下皆。

    子矣。

    是則至仁之無親,乃至親也,豈兼愛乎? 天地之間,其猶橐鑰乎? 橐者鞴也,鑰者笛也。

    橐之鼓風,笛之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