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一生一熟一炒,為末,酒糊丸如綠豆大。
每服三五丸,空心服。
赤痢甘草湯下;白痢幹姜湯下;水瀉煨姜汁下。
治赤白痢用诃子十二個去核,六個煨熟,六個生用,為末。
赤痢生甘草煎湯;白痢炙甘草煎湯,空心調服。
甚者不過,再服。
又方用大半夏二個,巴豆七粒去殼,百草霜一錢,京墨如半夏大一塊,為末,以黃蠟三錢,清油少許熔和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七丸,紅痢甘草湯下;白痢幹姜湯下;裡急後重枳殼湯下;感寒洩瀉幹姜湯下;伏暑洩瀉冷熟水下,極效。
治噤口痢用紅木槿花,不用蒂,陰幹為末。
先用面煎餅兩個,以末摻上食之,先以湯灌開其口。
治熱痢用柴胡、黃芩各二錢。
酒、水各一盞,煎七分,浸冷空心服。
若血痢多,加黃芩。
又方用鹽梅一個去核,和好茶末一二錢,醋湯調服。
諸瘧 治瘧用蒜不拘多少,研爛,和黃丹丸如雞頭大。
每服一丸,新汲水下,面東服。
又方用桃仁一百個去皮尖、雙仁,研細,不得犯生水,入黃丹三錢,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丸,當發日早,面北,用溫酒下,或井花水亦可。
五月五日午時合,忌雞犬婦人見。
又方用獨蒜十二個煨熟,桃仁一百個去皮尖、雙仁,同搗爛,入黃丹丸如雞頭大。
每服三丸,當發日清晨,以溫酒一盞,面北或面東吞下。
又方用瓜蒂二個搗碎,水半盞浸一宿,發日服,吐即愈。
又方用常山二錢,烏梅四個研爛,酒調服。
又方用隔年全日曆,端午日午時燒灰,糊丸如桐子大。
當發日早,以無根水送下一丸。
又方用青蒿末、常山、人參等分為末。
每服二錢,未發前一日,以好酒一大盅調勻,分作三分,黃昏、半夜、天明各冷凍飲料一分。
又方用百草霜、黃丹等分,細研。
每服二錢,于發日空心米飲調下,不過二服。
小兒用蜜水調下。
又方用常山末三兩,雞子白和,丸如桐子大。
空心服三十丸。
又方用常山一兩锉細,酒拌蒸過曬幹,槟榔三錢,共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
當發日,空心溫酒送下五十丸,至午食粥。
治久瘧用幹姜、高良姜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七分服。
又方用端午日艾灸兩拳尖。
治瘧久不住或三四日一發用常山、槟榔、烏梅肉各四錢,甘草炙二錢,共為粗末。
酒、水治久患勞瘴瘧用鼈甲三兩,塗酥炙黃為末。
臨發時,酒調下二錢匕。
又方用牛膝二握,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未發煎服,臨發又服。
治久瘧用驢脂和烏梅為丸,未發時服三十丸。
治五般瘧疾用夜明砂為末,每服一錢,冷茶清調下,無時,大效。
治氣虛瘧疾,寒多熱少或單寒者用附子一枚炮裂,以鹽水浸,再炮去皮臍,锉細,分作二服。
水一碗,姜七片,棗七枚,煎七分,當發日清晨,空心溫服,未久再進一服。
一方加草果等分,煎服,不拘時。
治脾胃聚痰,發為寒熱用生姜四兩,和皮搗汁一碗,夜露至曉,空心冷服。
治諸瘧用辰砂、阿魏各一兩,研勻,糊丸如皂角子大。
每服一丸,空心人參湯化下。
比諸藥不損脾胃,最為穩當。
又方灸法。
不問男女,于大椎中第一骨節盡處,先針,後灸三七壯,立效。
或灸第三骨節亦可。
又方用雄黃、瓜蒂、赤小豆為末。
每服半錢,溫水調下,以吐為度。
又方用青蒿、桂枝各為末;若寒多,用桂多蒿少;熱多,蒿多桂少,三七分互用。
各以生姜二兩,連皮搗汁和熱酒調服,以衣被蓋卧即愈。
又方不問新久,用常山一兩锉碎,以好酒浸一宿,瓦器内煮幹為末。
每服二錢,水一盞去渣,停冷,五更初服之,不吐不瀉大效。
又方用知母、貝母、常山、槟榔等分。
水、酒各一盞,煎至一盞,去渣,綿覆露一宿,五 脾胃 治胃氣弱不下食者用菜合鲋魚為羹,食之至效。
治脾胃氣弱,食不消化,嘔逆反胃,湯飲不下用粟米半升杵末,水丸如桐子大。
煮熟入少鹽,空心和汁吞下。
治脾胃氣冷,不能下食,虛弱無力用鲫魚半斤,細切作,沸豉汁投之,入胡椒、幹姜、莳蘿、陳皮空腹食之。
治胃氣冷,吃食即欲吐用白豆蔻三枚為末,好酒一盞,微溫調服,日三盞。
治脾寒氣發,歇痛不可忍用茱萸、桃仁各一兩和,炒茱萸焦黑去茱萸,取桃仁去皮尖,細治脾氣壅滿,心膈不利用枳實二兩,麸炒黃為末,米飲調二錢下,不拘時。
治脾胃不調,不思飲食用人參、甘草炙、茯苓去皮、白術、陳皮等分,锉細。
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不拘時。
治脾胃作疼用白艾為末,每服一二錢,沸湯調服,不拘時。
治脾胃不和,消食快氣用百合曬幹為末,米飲調服一二錢,姜湯亦得。
治脾胃進食用茴香二兩,生姜四兩,同搗勻,淨器内濕紙蓋一宿,次日銀、石器中慢火炒黃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
每服十丸至十五丸,茶酒任下。
治脾胃不和,不進飲食,常服暖胃消痰用蒼術去皮五兩米泔浸二日,濃樸去皮姜制炒香、陳皮去白、甘草各三兩,為末。
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或鹽湯點服。
并治諸症,名加減平胃散。
若瀉脾濕,加茯苓、丁香、白術;若瘟疫時氣,二毒傷寒,頭痛壯熱,加連根蔥白五寸,豆豉三十粒,煎三二服,微汗出愈;若五勞七傷,手腳心熱,煩躁不安,百節酸疼,加柴胡;若痰嗽瘧疾,加姜制半夏;若五髒氣痛,加茴香;若水氣腫滿,加桑白皮若傷酒,加丁香、葛根;若飲冷傷食,加高良姜;若滑脫洩瀉,加肉豆蔻;若風痰四肢沉困,加荊芥;若腿膝冷痛,加牛膝;若渾身虛壅拘急,加地骨皮;若腿膝濕痹,加菟絲子;若白痢,加吳茱萸;若赤痢,加黃連;若頭風,加本;若轉筋霍亂,加南木瓜;若七邪六極,耳鳴,夢洩,盜汗,四肢沉重,腿膝酸疼及婦人宮藏久冷,月脈不調者,加官若胃寒嘔吐,加生姜;一法加茯苓、丁香;若氣不舒快,中脘痞塞,加縮砂、香附子、姜,煎服;若欲進食,加神曲、麥、吳茱萸、蜀椒、幹姜;若傷寒吐利,加本;若瘧疾寒熱,加柴胡;若小腸氣痛,加苦楝、茴香;若婦人赤白帶下,加黃耆。
五噎 治卒噎膈氣,飲食不下用杵頭糠,蜜丸如彈子大。
無時含一丸,咽津下。
治噎塞不通用羚羊角燒灰為末,水調方寸匕服。
又方用野狼喉結幹為末,入半錢于湯飲内服之。
又方用鸬嘴銜之遂下。
治五噎心膈氣滞,煩悶吐逆不下食用蘆根五兩锉細,水三盞,煮一盞,去渣,溫服。
又方用頭垢一豆大,漿水煎服立愈。
治膈氣噎食,服藥無效者用巧婦窠燒灰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一窠可治一人,甚驗。
治噎食用附子炒去毛為末,酒煎陳皮湯調一二錢服,日三,亦治心痛。
反胃 治反胃用猥皮煮汁服,或以其肉五味煮食。
不得食骨,令人瘦縮小。
治反胃吐食,心胸痰水用陳皮、爛蚬殼燒灰為末。
每服飲下方寸匕,亦治失精。
田螺爛殼亦好。
治反胃并幹嘔不止用
每服三五丸,空心服。
赤痢甘草湯下;白痢幹姜湯下;水瀉煨姜汁下。
治赤白痢用诃子十二個去核,六個煨熟,六個生用,為末。
赤痢生甘草煎湯;白痢炙甘草煎湯,空心調服。
甚者不過,再服。
又方用大半夏二個,巴豆七粒去殼,百草霜一錢,京墨如半夏大一塊,為末,以黃蠟三錢,清油少許熔和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七丸,紅痢甘草湯下;白痢幹姜湯下;裡急後重枳殼湯下;感寒洩瀉幹姜湯下;伏暑洩瀉冷熟水下,極效。
治噤口痢用紅木槿花,不用蒂,陰幹為末。
先用面煎餅兩個,以末摻上食之,先以湯灌開其口。
治熱痢用柴胡、黃芩各二錢。
酒、水各一盞,煎七分,浸冷空心服。
若血痢多,加黃芩。
又方用鹽梅一個去核,和好茶末一二錢,醋湯調服。
諸瘧 治瘧用蒜不拘多少,研爛,和黃丹丸如雞頭大。
每服一丸,新汲水下,面東服。
又方用桃仁一百個去皮尖、雙仁,研細,不得犯生水,入黃丹三錢,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丸,當發日早,面北,用溫酒下,或井花水亦可。
五月五日午時合,忌雞犬婦人見。
又方用獨蒜十二個煨熟,桃仁一百個去皮尖、雙仁,同搗爛,入黃丹丸如雞頭大。
每服三丸,當發日清晨,以溫酒一盞,面北或面東吞下。
又方用瓜蒂二個搗碎,水半盞浸一宿,發日服,吐即愈。
又方用常山二錢,烏梅四個研爛,酒調服。
又方用隔年全日曆,端午日午時燒灰,糊丸如桐子大。
當發日早,以無根水送下一丸。
又方用青蒿末、常山、人參等分為末。
每服二錢,未發前一日,以好酒一大盅調勻,分作三分,黃昏、半夜、天明各冷凍飲料一分。
又方用百草霜、黃丹等分,細研。
每服二錢,于發日空心米飲調下,不過二服。
小兒用蜜水調下。
又方用常山末三兩,雞子白和,丸如桐子大。
空心服三十丸。
又方用常山一兩锉細,酒拌蒸過曬幹,槟榔三錢,共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
當發日,空心溫酒送下五十丸,至午食粥。
治久瘧用幹姜、高良姜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七分服。
又方用端午日艾灸兩拳尖。
治瘧久不住或三四日一發用常山、槟榔、烏梅肉各四錢,甘草炙二錢,共為粗末。
酒、水治久患勞瘴瘧用鼈甲三兩,塗酥炙黃為末。
臨發時,酒調下二錢匕。
又方用牛膝二握,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未發煎服,臨發又服。
治久瘧用驢脂和烏梅為丸,未發時服三十丸。
治五般瘧疾用夜明砂為末,每服一錢,冷茶清調下,無時,大效。
治氣虛瘧疾,寒多熱少或單寒者用附子一枚炮裂,以鹽水浸,再炮去皮臍,锉細,分作二服。
水一碗,姜七片,棗七枚,煎七分,當發日清晨,空心溫服,未久再進一服。
一方加草果等分,煎服,不拘時。
治脾胃聚痰,發為寒熱用生姜四兩,和皮搗汁一碗,夜露至曉,空心冷服。
治諸瘧用辰砂、阿魏各一兩,研勻,糊丸如皂角子大。
每服一丸,空心人參湯化下。
比諸藥不損脾胃,最為穩當。
又方灸法。
不問男女,于大椎中第一骨節盡處,先針,後灸三七壯,立效。
或灸第三骨節亦可。
又方用雄黃、瓜蒂、赤小豆為末。
每服半錢,溫水調下,以吐為度。
又方用青蒿、桂枝各為末;若寒多,用桂多蒿少;熱多,蒿多桂少,三七分互用。
各以生姜二兩,連皮搗汁和熱酒調服,以衣被蓋卧即愈。
又方不問新久,用常山一兩锉碎,以好酒浸一宿,瓦器内煮幹為末。
每服二錢,水一盞去渣,停冷,五更初服之,不吐不瀉大效。
又方用知母、貝母、常山、槟榔等分。
水、酒各一盞,煎至一盞,去渣,綿覆露一宿,五 脾胃 治胃氣弱不下食者用菜合鲋魚為羹,食之至效。
治脾胃氣弱,食不消化,嘔逆反胃,湯飲不下用粟米半升杵末,水丸如桐子大。
煮熟入少鹽,空心和汁吞下。
治脾胃氣冷,不能下食,虛弱無力用鲫魚半斤,細切作,沸豉汁投之,入胡椒、幹姜、莳蘿、陳皮空腹食之。
治胃氣冷,吃食即欲吐用白豆蔻三枚為末,好酒一盞,微溫調服,日三盞。
治脾寒氣發,歇痛不可忍用茱萸、桃仁各一兩和,炒茱萸焦黑去茱萸,取桃仁去皮尖,細治脾氣壅滿,心膈不利用枳實二兩,麸炒黃為末,米飲調二錢下,不拘時。
治脾胃不調,不思飲食用人參、甘草炙、茯苓去皮、白術、陳皮等分,锉細。
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不拘時。
治脾胃作疼用白艾為末,每服一二錢,沸湯調服,不拘時。
治脾胃不和,消食快氣用百合曬幹為末,米飲調服一二錢,姜湯亦得。
治脾胃進食用茴香二兩,生姜四兩,同搗勻,淨器内濕紙蓋一宿,次日銀、石器中慢火炒黃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
每服十丸至十五丸,茶酒任下。
治脾胃不和,不進飲食,常服暖胃消痰用蒼術去皮五兩米泔浸二日,濃樸去皮姜制炒香、陳皮去白、甘草各三兩,為末。
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或鹽湯點服。
并治諸症,名加減平胃散。
若瀉脾濕,加茯苓、丁香、白術;若瘟疫時氣,二毒傷寒,頭痛壯熱,加連根蔥白五寸,豆豉三十粒,煎三二服,微汗出愈;若五勞七傷,手腳心熱,煩躁不安,百節酸疼,加柴胡;若痰嗽瘧疾,加姜制半夏;若五髒氣痛,加茴香;若水氣腫滿,加桑白皮若傷酒,加丁香、葛根;若飲冷傷食,加高良姜;若滑脫洩瀉,加肉豆蔻;若風痰四肢沉困,加荊芥;若腿膝冷痛,加牛膝;若渾身虛壅拘急,加地骨皮;若腿膝濕痹,加菟絲子;若白痢,加吳茱萸;若赤痢,加黃連;若頭風,加本;若轉筋霍亂,加南木瓜;若七邪六極,耳鳴,夢洩,盜汗,四肢沉重,腿膝酸疼及婦人宮藏久冷,月脈不調者,加官若胃寒嘔吐,加生姜;一法加茯苓、丁香;若氣不舒快,中脘痞塞,加縮砂、香附子、姜,煎服;若欲進食,加神曲、麥、吳茱萸、蜀椒、幹姜;若傷寒吐利,加本;若瘧疾寒熱,加柴胡;若小腸氣痛,加苦楝、茴香;若婦人赤白帶下,加黃耆。
五噎 治卒噎膈氣,飲食不下用杵頭糠,蜜丸如彈子大。
無時含一丸,咽津下。
治噎塞不通用羚羊角燒灰為末,水調方寸匕服。
又方用野狼喉結幹為末,入半錢于湯飲内服之。
又方用鸬嘴銜之遂下。
治五噎心膈氣滞,煩悶吐逆不下食用蘆根五兩锉細,水三盞,煮一盞,去渣,溫服。
又方用頭垢一豆大,漿水煎服立愈。
治膈氣噎食,服藥無效者用巧婦窠燒灰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一窠可治一人,甚驗。
治噎食用附子炒去毛為末,酒煎陳皮湯調一二錢服,日三,亦治心痛。
反胃 治反胃用猥皮煮汁服,或以其肉五味煮食。
不得食骨,令人瘦縮小。
治反胃吐食,心胸痰水用陳皮、爛蚬殼燒灰為末。
每服飲下方寸匕,亦治失精。
田螺爛殼亦好。
治反胃并幹嘔不止用